书城政治创新与发展
8603500000116

第116章 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规模与合理布局的若干思考(1)

蔡建生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双高普九的全面推进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基础教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和飞跃性的进步,为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为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人口素质基础。

但是,在这高歌猛进的基础教育大发展的雄壮乐曲声中,也夹杂着一些不和谐的乐音。学校办学规模、布局调整存在的一些错误倾向和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教育均衡发展,影响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实施,影响到党和政府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尤其是弱势群体群众中的光辉形象,影响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理念的真正实现。如果我们不重视这一问题,不对这一问题深入调研,不对这些问题及时进行整改、调整,我国社会主义人民教育的功能必将大受影响。

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规模指的是一所学校的班级数、学生数、教师数、校园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等若干要素的总和。目前,学校办学规模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各级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打着学校布局调整的旗号,盲目的无节制的扩大学校规模。从全国来看,班级数几百、学生数上万的中小学已不是凤毛麟角;占地一千七八百亩、投资数亿元的豪华中小学,见诸媒体报道的也不在少数。这种超大规模的中小学校,说到底就是地方官员的政绩工程,它与目前许多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做法恰好背道而驰。在美国,教育者、教育政策制定者和学生家长们越来越关注缩小学校规模,以提高学生成绩,促进师生之间建设性的关系,增加所有学生的平等机会,并完成学校的改革。当然,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发展程度更是差距很大,在学校办学规模问题上用同一标准进行衡量、比较,意义不是很大,但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些趋势、理念、做法,也是值得我们参考与借鉴的。

学校办学规模与学校布局是有极大关联的,目前许多超大规模的学校,就是借着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之名,行扩张学校规模之实。在扩张过程中,不顾实际情况,强行将几所学校并为一所,这种野蛮粗暴的做法,是对教育规律的践踏。所以一些规模较小、办学效益差、不符合办学合理布局的学校必须撤除、关闭、停办或者合并,但其操作方法、程序必须循序渐进,必须规范,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一所办学多年且教学质量尚好的学校,是不宜随便与其他学校合并的。因为任何一所学校在其办学过程中,都会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教师、学生的价值取向,学校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长期形成的校园心理氛围和团队意识,使几所学校合并之后的磨合常常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随意合并是对学校、对学生、对教师、对家长不负责任的表现。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拉郎配式的合并、兼并所造成的恶果,应该成为我们今天有些人不顾实际,强行并校以扩张学校规模的前车之鉴。

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办学从布局来说应因地制宜,从规模来说必须符合规模效益。但形成一定规模,应是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地配置资源的基础上。而现今学校规模的扩张,更多的是处于一种无序的随意的大跃进式的状态。说无序,是随便挂靠一所名校,或成为该名校的分校,或所谓的与该名校合作,或成为该名校连锁集团的成员,一旦有此名号,就大兴土木、虚假宣传、四处招生,几年即成一所超大规模的学校。说随意,一些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政府从土地、基建、资源、师资、设备、生源等方面给予倾斜而成为名校的学校,打着改制、改革的旗号,为着学校自身的利益,大肆炒作,随意扩张。说是大跃进,政府以扩大优质办学资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求为借口,对一些长期以来依靠政府强力支持而成为名校的学校,继续给予土地、项目、资金、师资、生源等的全面支持,使一些学校以几何级数的速度扩张。上述种种扩张,均使学校规模迅速膨胀。虽然在学校规模扩张过程中,不乏成功的例子,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其负面影响比积极意义大,许多后遗症正逐渐呈现出来。近几年来我国高校的超常规扩张所造成的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下降就是十分深刻的教训。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布局调整确实很有必要,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在家门口上学,小学不出队(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大队即现在的行政村),中学不出公社(即现在的乡镇),学校布局根本不考虑办学条件,根本不考虑师资、设备、教学场所,根本不考虑办学规模、办学效益,仅仅只考虑学生有书读。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于是因陋就简,一哄而上,大量的单人教学点,根本不具备最起码的办学要求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通过解决“一无两有”和开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大大改善,但关于学校布局规划问题却严重缺乏前瞻性。如笔者曾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向有关部门建议,乘着实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东风,考虑因计划生育造成的生源减少,应鼓励在农村地区进行学校布局规划调整,实行联合办学,裁并一些农村中小学,使一些交通便利、办学基础较好的学校能够形成规模效益,以减少今后不必要的教学资源浪费。笔者建议当时未被采纳。由于当时实行分级办学,广大群众实施普九的积极性很高,集资办学、举债办学,使绝大部分学校通过努力都达到或超过或基本达到“普九”要求的基本办学条件。但是,仅仅几年后,生源大幅度减少,“普九”时所建的校舍、添置的设备、扩大的校园,大多成为闲置资产,造成了极大浪费。

最近几年,学校布局调整又出现另一种倾向,另一种极端。一方面,扩大办学规模的学校在尚未做好必要准备的情况下就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如农村寄宿制学校,没有学生宿舍、食堂及一些必要的生活设施或只有简陋的学生宿舍、食堂及一些必要的生活设施就大量招收寄宿生,造成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大量的校园、校舍、设备却闲置着。很多农村学生,尤其是小学生,需要跋山涉水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上学,这就由过去的到处设教学点办学到现在的一味贪大求全,从一种极端走到另一种极端。政府在这方面的政策与导向也极不合理,如师资配备按生师比要求一刀切,而且城市的生师比要比农村的生师比优惠许多,这如何体现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理念,如何体现公平正义,如何体现实事求是?因此,现行的对农村教育管理的一些政策,对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实际上依然充满着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传统陈旧思维,依然充满着对农村的轻视,这对于教育均衡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分不利的。

依笔者所见,今后在继续调整学校布局,形成学校规模效益方面,应把握以下若干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