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新与发展
8603500000138

第138章 “社会管理科学化与地方政府职责”分论坛综述

福建省行政管理学会秘书处

由福建省社科联主办,福建省行政管理学会和福建省机构编制管理研究会承办,福建行政学院、福建江夏学院、莆田市行政学院协办,莆田市人民政府支持举办的福建省社科界2011学术年会“社会管理科学化与地方政府职责”分论坛于2011年11月25日在莆田市举行。莆田市政府市长梁建勇、省社科联副主席谢孝荣、省委编办主任林武等领导莅会并分别致辞。来自全省有关党政机关及高校、党校、行政学院的领导、专家、学者共130多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共收到论文60余篇。

本次论坛邀请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吴忠民教授作了《现阶段社会矛盾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专题学术报告。与会代表围绕研讨会主题,采取专题报告、主题发言与点评、互动等方式,围绕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未来的政策取向,推进社会管理科学化路径选择与地方政府职责担当等问题,展开了具有一定深度的探讨交流,取得了预期成效。

一、海西建设的伟大实践呼唤社会管理创新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现阶段是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时期。为了更好地学习贯彻中央、省委举办的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精神,增强贯彻落实国务院“海西规划”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要部署上来,通过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相适应,符合构建和谐社会总体要求的新型社会管理体系。通过集聚社会整体合力,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通过更新社会管理理念,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坚持科学发展,提高社会管理与服务水平,为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推进社会管理科学化,前提是加强科学研究。需要立足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伟大实践,深入研究社会管理创新的相关课题,为促进福建社会和谐、加快海西建设建言献策。

二、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的源泉在基层,重心在基层,社会稳定的根基也在基层。基层政府要切实按照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要求,进一步端正其在社会管理中的定位,积极承担起主导基层社会管理的职责。与会的多位学者和代表就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创新进行了较为丰富的讨论。

有代表围绕健全泉州市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的研究是在我国经济社会体制转型背景下提出的一项重大课题。他们具体采用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泉州市目前社区治理及服务方面的现状及问题,如社区服务运行机制单一、社区自治程度偏低、社区服务不能满足居民的多元化需求、社区工作关系亟须理顺、经费投入不足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泉州市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改革应积极推进实现社区管理结构扁平化、社区服务体系立体化、社区运行机制社会化、社区建设保障的机制化等对策思路。

也有代表对城市化进程背景下的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创新进行了探讨,认为高速发展的城市化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转型过程,在这一转型中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城市社会问题。应从社会管理主体的角度出发,加强和创新基层政府社会管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公民等都要加强联动,有序参与,互相补位,形成合力,最终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实现政府管理向社会共同治理的转变。

还有代表对晋江市梅岭组团被征地拆迁居民满意度进行了微观调查并得出具体结论。他们以晋江市梅岭组团改建工程为典型,对被征地拆迁居民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在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与群众利益最紧密,矛盾最突出,难度最大的土地征收和房屋拆迁补偿以及安置善后处置等问题。调查结果表明,晋江市梅岭组团被征地拆迁居民总体满意度较高。他们通过走访分析满意度较高的原因,并提炼出晋江“梅岭组团”改建工程的一些成功做法,提出进一步完善征地拆迁工作的几点建议。

三、抓紧职能“整合”,全面履行社会管理职能

社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齐抓共管。从我国目前情况看,最重要的是要在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下,实现政府与社会以及政府部门之间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合理分工,促进社会管理职能全面履行。因为传统的社会管理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政府统包,其职能由政府部门承担,分工问题仅限于政府部门之间。新的管理格局下,有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势必增加了政府与社会分工以及社会组织之间分工问题。

转变政府职能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和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要求。来自机构编制研究会的相关代表深刻地提出,当前转变政府管理职能,不仅需要加快理顺政社关系、设置特定的社会组织功能、适时调节部门职能,还需要调整社会管理职能以促进社会管理职能的全面履行。因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赋予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除了一部分要适时下放社会组织的外,部门之间社会管理职能也应作相应的调节,由于大的职能调整依赖每次机构改革中制定“三定方案”,所以较之形势不断变化,其职能的配置往往是滞后的。因此,首先要完善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能体系,做好“补缺”工作,为社会管理领域的良性竞争营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改变政府大包大揽政策,促进政府部门适时“退出”,为推进社会管理多元化创造条件;再次要重新界定各部门的社会管理职能,抓紧职能“整合”,为全面履行社会管理职能打好基础。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在政府部门中都有所体现,但重点集中在民政、公安、司法等几个部门,这些散布在三个方案中的社会管理职能要进一步集中、分类、甄别,进行合理整合,有些要根据社会发展做大的调整,要在大部制体制改革的基础重新配置。

四、台湾地区的社会管理及其启示

尽管大陆与台湾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发展阶段等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但是通过对台湾社会管理特点的考察和梳理,其所具有的组织社会、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稳定的实际功能,以及促进社会管理更加民主、更有效率的趋势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针对台湾社会管理的有益经验,有代表详尽地归纳了其主要做法和经验,如推崇依法管理,建设法治社会;扩大公众参与,培育公民社会;扶持社会组织,构建多元社会;加强基层建设,建设自治社会;重视社会工作,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并依此认为,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应当实现五个转变:一是社会管理要从重行政手段向更加重视法律手段转变;二是社会管理要从政府主导向不断扩大公众参与转变;三是社会管理要从“大政府、小社会”向适度政府转变;四是社会管理要从“自上而下”向“自下而上”转变;五是社会管理要从行政化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变。同时,创新社会管理,制度是关键,法治是根本。有代表提出,从国家宪政的层面,应明确法律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当从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入手,通过立法创新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唯有如此,才能为社会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提供有力支撑,使社会管理的创新之路走得更好更快。具体而言,应包括:依法拓展社会组织发展空间,健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依法发挥社区自治功能,让社区成为社会管理的新基础;依法保障和扩大公众参与,培育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依法促进台湾同胞参与社会管理,构建福建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

相应的,也有代表提出,当前在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过程中,两岸民众扮演着促进交流、增强沟通的重要角色。要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借助民间力量这座桥梁,在社会领域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充分调动广大台湾同胞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热情。尤其是要通过台胞参与社会管理,相互之间建立起广泛的互信基础,以此促进两岸不同社会管理制度之间融合,推动两岸交流合作在领域上不断拓展,在实效上不断突破。在这方面,要坚持先行先试,突出制度创新,充分发挥法律的引导、推动和保障作用。这是在海峡西岸经济建设新的起点上扩大对台交流合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福建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的重要方向。

五、网络时代的社会治理

网络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社会的崛起给政府的社会治理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政府如何加强对虚拟社会的管理和实现自己的华丽转身,成为当前政府社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有代表提出,面对虚拟社会带来的声势浩大和变革要求,作为社会权力中心和公共事务管理者的政府部门,必须居安思危,严阵以待。虚拟政府建设是政府自身的一场深刻的革命,虚拟社会的独特性要求政府的结构形态和管理方式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涉及政府执政理念、政府架构和业务流程、政府工作人员等各个方面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彻底变革。第一,提高政府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度,全力打造服务型和参与型政府。第二,利用先进信息技术重新整合政府架构,再造政府业务流程。第三,提高各级政府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的信息技术和能力。第四,加强各级政府和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网络管理能力。

也有代表从新的视角阐述了虚拟情境下的网络道德问题治理。认为网络技术的兴起,营造了客观的虚拟空间。在此空间中,网络带来了诸多伦理问题,使传统的德育方式和手段面临严峻的挑战。已有针对网络道德治理研究的单一化和机械化,很大程度上源于研究分析工具的不充分。针对虚拟网络环境下道德治理的难点,应对网络道德异于传统道德的新特质的挑战,提出通过尝试引入近年行为经济学的“社会偏好理论”,通过挖掘该理论所内蕴的公平、互惠、合作、信任等思想,探索如何提升虚拟环境下的网络道德治理水平,实现虚拟环境下的公共道德生长,并提出社会偏好理论对网络道德治理的若干启示,包括促进互惠性网络道德文化的养成、有利于合作的网络道德规范的内生化、有利于基于认知和情感的网络信任机制的重塑、有利于网络社群正义的培育、有利于网络道德激励机制的重构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