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新与发展
8603500000153

第153章 明朝后期海峡两岸的海商与政治(1)

陈名实

一、大陆海商首先发现台湾本岛的重要性

从元朝末年起,日本倭寇就开始残害我国东南沿海居民,而且越来越严重。因此,在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防御倭寇,采取消极抵抗的措施,禁止沿海居民入海捕鱼,并把一些濒海及孤岛的居民迁到内地。明洪武二十年(1387),福建地方政府下令把居住在澎湖的居民迁回泉州和漳州,使澎湖人口锐减。

明朝政府的海禁政策,以强制的方式改变沿海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因此也引起部分民众的不满与抵制。一些人由于生活所迫,或追求利益,冒险下海打渔或经商。这些人在海上要抵抗官兵和倭寇,也把自己武装起来。有的与倭寇交往,对抗明朝官兵,成为亦商亦盗的海上武装集团。而澎湖是闽、粤民众长期生产生活的地方,一直有人不顾明朝禁令仍在那里居住,因而也成为海上武装集团出没的场所。

明永乐三年(1405),明成祖命郑和率领远航船队下西洋,一直到宣德八年(1433),共远航了有七次。郑和在下西洋过程中,著有《郑和航海图》传世,被明代晚期作者茅元仪收录在《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在郑和影响下,当时中国人对台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航海图上有台湾北面的钓鱼屿(钓鱼岛)、彭家、花瓶屿,台湾本岛的鸡笼头山(基隆)、北港、沙马歧头(猫鼻头),以及台湾东南海域中的红豆屿(兰屿)。

从明朝中期起,就有福建居民移居台湾。据族谱记载,约在1460年,就有福建南靖人丘国旺兄弟三人,迁往台湾淡水定居。嘉靖三十三年(1554),漳州人陈老在澎湖建立据点,组织海上武装集团。后来明朝都督俞大猷追击流寇至澎湖,在澎湖筑暗澳城。然而,明朝政府与官员一直没有认识到台湾地位的重要性,因此台湾为海外武装集团所利用。最早以武装力量驻扎台湾的是林道乾,又名林悟梁,明代广东潮州澄海县苏湾都南湾村(今湾头镇)人,有计谋,善机智,从事海上武装商贩活动达30余年,足迹遍及台湾、安南、吕宋、暹罗、柬埔寨等地区和国家。林道乾年少时为县衙小吏,因得罪县官,亡命天涯,投靠海盗吴平,后来自己拉起了一支队伍,自立山头。嘉靖年间,海禁更严。林道乾与朝廷抗衡,以武装掩护进行海上商贩活动,冲破禁令而获利。嘉靖四十五年,林道乾率众驾船五十余艘到南澳岛,占为据点。都督俞大猷领兵进剿,林道乾率众转移,航海到澎湖,因俞大猷率官兵紧追而来,林道乾船队驶往台湾北港。林道乾船队泊舟打鼓山下(凤山县西南),在打鼓仔港造船,扩大船队,以图进取。随后林道乾从台湾航海往勃泥进行贸易,在勃泥与潮州之间往返贸易。

还有一种说法,见于俞正燮《癸己存稿》卷五。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在一次与明朝官军的抗争中,林道乾被都督俞大猷所追逐,遁入鸡笼(今台湾基隆)。后林道乾退往台南,遂以此为据点,取名北海。虽然林道乾后来离开台湾,但他已发现台湾本岛在海上武装活动中的重要性。

继林道乾之后在台湾建立海商根据地的是林凤。林凤又名林阿凤,广东饶平县人,19岁就参加海上武装泰老翁队伍,后继其业,以澎湖为基地,开拓海上贸易,最盛时有武装商船300余艘,人员4万以上。明隆庆元年(1567)率部攻占惠来县的神泉港。万历二年(1574)六月,林凤在广东兵败,退至福建沿海。十月,遭福建总兵胡守仁袭击,林凤从澎湖退到魍港(今台湾嘉义县与台南县交界河八掌溪河口)驻扎,建立据点,休养生息。不久,林凤到南澳岛,修书议和求抚,广东总兵殷正茂不予接纳。为避官兵进剿,十一月,林凤率战舰62艘、5500余人,扬帆向吕宋进发,当月二十九日抵达马尼拉湾的马里斯,后转移到北面彭家施兰(Panggsinan)的林加延湾(Lingayen玳瑁港)建立据点,与当地居民关系融洽。万历三年三月,占据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派兵进攻林凤,明朝政府乘机联合围攻。林凤苦战4个月,于八月四日夜,率40余艘战舰突围,直抵台湾魍港休整。后林凤以台湾为基地,在闽粤沿海从事贸易,对抗明朝官兵。万历四年,福建总兵胡守仁追击林凤至台湾淡水洋,林凤20多只船沉没。林凤只好离开台湾,不知所终。此后,大陆与台湾的贸易往来不断增强,海上武装集团也从以粤籍为主转为以闽籍为主。闽海商林锦吾、李旦、袁进、李忠、阮我荣、黄育一、林辛老、颜思齐、郑芝龙、刘香等,都先后以澎湖和台湾为基地,进行海上走私贸易。

在海上武装集团与明朝的斗争中,海商首先发现台湾本岛的重要性。虽然明朝军队也到达台湾,但由于海禁政策,台湾一直没有得到朝廷应有的重视。而且朝廷还利用西方殖民者共同对付海上武装集团,导致台湾受到外国殖民者的侵略。

二、海商在台湾建立根据地及与明朝政府妥协

明万历三十年(1602)九月初二,一股倭寇由浙江流窜到福建万安卫所,从乌邱出海到澎湖列岛,又流窜东蕃(台湾)。倭寇在大员(今台南安平)建立据点,四处劫掠,并向东南沿海前往台湾的商人、渔民收取“报水”(保护费)。

对于倭寇侵入台湾的行径,福建巡抚朱运昌密令浯屿偏将军沈有容前往台湾讨伐。沈有容统战船24只前往征剿,在过澎湖时遇上了飓风,船队飘散。等候了三天,飘散的船只才归队,只剩下了14只船。沈有容再向台湾前进,十二月初八与倭寇相遇,沈有容率诸将士殊死战,倭寇大败,被斩者15人,许多人投水焚溺。沈有容击沉倭船6艘,救回漳泉渔民300余人。在明军登陆台湾修整的时候,受到台湾土著民的欢迎。随行的陈第将台湾见闻记载下来,写成《东蕃记》。沈有容此次军事行动是明廷在台湾显示主权的一次重要行动,但是没有在台湾开府设县,也没有留下驻军。

广东海商林道乾、林凤占据台湾而后失败的经历,以及明朝政府抗击日本入侵台湾的军事斗争,给后来福建海商两点重大启示:第一,要在台湾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作长期打算;第二,要与明朝政府联合,才能巩固和发展势力。在这两点上,福建海商颜思齐、郑芝龙进行了成功的实践。

颜思齐,字振泉,福建海澄县(今龙海)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生。颜思齐生性豪爽,仗义疏财,身材魁梧,并精熟武艺,以裁缝为业。万历四十年,因遭势家凌辱,愤杀其恶奴,下海逃亡,辗转到日本肥前平户避难;初为缝工,后从事中日间海上贸易,若干年后渐有家产;与经常到长崎贸易的晋江船主杨天生结下深交,结识了一批流寓日本,从事海外冒险的闽南同乡;因仗义疏财,广交朋友,遐迩闻名,是旅日华人中众望所归的头领,被日本平户当局命为管理华人的甲螺(头目)。

当时,日本德川幕府为恢复战后经济,鼓励华人前往长崎贸易。幕府制订吸引外商的优惠政策,促使中国沿海一带海商、船主不顾明廷禁令,竞相与日本贸易。

明天启四年(1624)六月,颜思齐与在日本的闽南人杨天生、陈衷纪、郑芝龙等28人结为兄弟,立下誓言:“生不同日,死必同时。”众推举颜思齐为盟主。颜思齐等人同情日本人民的艰难处境,不满幕府的专制统治,决定参与日本农民、町人的政治斗争,准备于中秋节上午起事。因盟员李英醉后回家失言,走漏风声,不得已先于十四日下午分乘13艘帆船逃离日本。驶至九州西海岸的外岛洲仔尾,陈衷纪建言:“吾闻疏球为海上荒岛,势控东南,地肥饶可霸,今当先取其地,然后侵略四方,则扶余之业可成也。”同年八月二十三(10月5日),船队在台湾笨港(又称北港)登陆。

颜思齐见岛上地肥水美、大片荒野未辟,决意在此开疆拓土,建立根据地。当时,“土番”以为外敌侵犯,聚族攻击。颜思齐遣人加以安抚,商定疆界,互不侵扰。于是以诸罗山为根据地,安寮设寨,着手大规模垦荒活动;同时将部下分为10寨,发给银两和耕牛、农具等。各寨设寨主,建立寮寨管理制度。颜思齐还组织海上捕鱼和岛上捕猎,发展山海经济。他派杨天生率船队赴漳、泉故里招募移民,其闽南的亲戚故旧,及一些为生活所迫的乡人,陆续奔往投靠,赴台人数多达3000余人。

颜思齐手下不乏精熟航海技术、经商贸易和农业生产的能手。他们致力于开发山海,发展经济。颜思齐挑选有经验的船民、渔民,用原有13艘大船进行与大陆的海上贸易,以解决岛上生产和生活必需品;又在笨港东南的平野建设“井”字形街道,分成9区,号称“首都”。中区筑大高台,为“开台王府”,东区设读书楼,西区立天妃祠,南区、北区设仓库。

明天启五年(1625年)九月,颜思齐往诸罗山打猎,豪饮暴食,不幸染伤寒病,数日后一病不起,英年早逝,年仅37岁。临终,他召众人告之:“不佞与公等共事二载,本期创建功业,扬中国声名。今壮志未遂,中道夭折,公等其继起。”颜思齐死后葬于诸罗东南三界埔山(今嘉义县水上乡与中埔乡交界处)的尖山山巅,其墓犹存。台湾人民在云林县北港缜兴建了“颜思齐先生开拓台湾登陆纪念碑”;在嘉义县新港乡妈祖宫前,兴建了高达五层的“思齐阁”和“怀笨楼”,供后人凭吊纪念。台湾民众还尊称颜思齐为开台王。

颜思齐故后,众推郑芝龙为盟主,在台湾继续发展。郑芝龙,原名郑一官,号飞黄,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乡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生。郑芝龙生性荡逸,不喜读书,好耍拳棍。天启元年(1621年),因家庭生计艰难,偕其弟芝虎、芝豹赴广东香山澳(澳门)依舅父黄程。黄程从事海外贸易,他留下郑芝龙在身边做帮手。郑芝龙学会经商贸易,到过马尼拉,并学会了卢西塔语和葡萄牙文。在与葡萄牙人打交道中,受其影响,接受天主教洗礼,取教名贾斯帕,另名尼古拉,外国人称他尼古拉·芝龙;两年后为舅父押货到日本长崎,寄身当时最有势力的海商李旦门下,帮助李旦做生意,并与海澄人颜思齐等结义为兄弟,还同日本女子田川松结婚,翌年生子郑森,后改名成功。

明天启四年(1624)春,颜思齐率郑芝龙等驾船到台湾,以此作为海上贸易根据地。郑芝龙一面充当荷兰东印度公司通事,一面随颜思齐等劫掠海上,亦盗亦商。次年九月,颜思齐病故。十二月,众推郑芝龙为盟主,树旗招兵,下设参谋、总监军、督运监守、左右谋士等,代统一寨众目,建立了初具规模的郑氏地方统治政权。郑芝龙所到地方,只收保护费,而未尝杀人;对十分贫困的人,还给以钱、米。因此,海上流民纷纷归附。郑芝龙从福建招徕了郑兴、郑明、杨耿、陈晖、郑彩等部将。他将部下分为十八先锋,结为“十八芝”,并从此改名为“芝龙”,而不再称“一官”。起初,郑芝龙只有船数十只,到天启六年便拥有船120只,天启七年猛增至70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