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新与发展
8603500000171

第171章 80后、90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1)

张建齐

摘要

社会的加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80后与90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哪些差异?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本文选取了福建省6届1984-1992年出生的30693位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对80后与90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对比研究,并纵向分析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发展趋势,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对策。

关键词:80后90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比较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企业员工敬业指数2005年度调查报告》指出80后年轻人最不敬业,引起了关于80后的讨论。从被贴上好高骛远、自以为是、责任感不强、娇生惯养、追求物质和感官享受,心理承受能力差、道德观念弱化、颓废等种种标签[1],到汶川大地震、2008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一系列事件后,“汶川地震80后的感动中国”、“地震中80后用行动证明:他们不是垮掉的一代”[3]、“外媒:中国80后的成熟表现令人刮目相看”[4]的评价,广大学者从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感恩意识等方面对80后大学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09年以后,随着80后大学生一茬茬走向社会,大学校园里,90后的身影越来越多。关于90后的话题也就越来越多,广大学者从90后个性特征和行为表现进行研究,认为90后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娱乐等方面严重依赖网络,易受主观刻板印象影响,个性突出--伪娘、火星文、非主流现象等。

跟思想状况、社会意识、行为表现的研究相比,80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显得比较单薄。对80后、90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更多是横向研究,且多是针对每年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报告。直接对80后、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少,主要有姜方炳[5]对80后的角色偏差行为,许兴[6]对90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状况进行研究。对80后、90后大学生跨年级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的成果几乎没有。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日益增多,很多人感叹:90后大学生怎么啦,心理如此脆弱?很多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也一直在探讨:当今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80后与90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哪些差异?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90后在校大学生需要从哪些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带着这几个问题:选取了福建省2005~2010年入学且1984~1992年出生的30693位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对80后、90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研究。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选取了福建省2005~2010年入学且1984~1992年出生的30693位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以三年为一跨度,将调查对象分为80后中期(1984~1986年)、80后末期(1987~1989年)和90后(1990~1992年)三个时段。

(二)测试方式

每年组织新生团体施测,以每个教室约60人为单位,每个教室配备两名测试员,使用统一指导语,学生当场完成并回收问卷和答题卡。

(三)测量工具

采用由教育部组织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SMHS)。CSMHS 包含了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偏执、强迫、依赖、冲动、性心理障碍、精神病倾向12个维度,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其中,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33~0.855,结构效度的相关系数为0.320~0.741,全部达到显著水平(p<0.05)。

(四)统计方法

答题卡数据用光标阅读机自动输入计算机,再运用spss11.5完善版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80后、90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80后中期、80后末期和90后新生的量表总均分大致呈上升趋势,且80后中期新生的得分显著低于80后末期和90后新生。各维度对比分析发现,焦虑、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强迫、依赖6个维度的得分大致呈上升趋势,且社交退缩、性心理、强迫和依赖维度的得分在三个出生年龄段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焦虑、自卑和精神病倾向维度上,80后中期新生的得分与80后末期和90后新生也存在显著差异。

(二)80后、90后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性别上的比较

在男生的比较上,80后中期新生在量表总均分上显著低于80后末期和90后新生。经多重方差分析发现:三个出生年龄段新生在社交退缩、性心理、强迫和依赖维度上的得分大致呈上升趋势,且在社交退缩和依赖维度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焦虑、性心理、强迫和精神病倾向维度上的得分80后中期新生显著低于80后末期和90后新生,在抑郁和社交攻击维度上的得分90后新生显著低于80后末期新生。

在女生的比较上,三个出生年龄段新生的量表总均分大致呈上升趋势,且80后中期新生的得分显著低于80后末期和90后新生。经多重方差分析发现:在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性心理、强迫、依赖、精神病倾向维度的得分大致呈上升趋势,且社交退缩、性心理、强迫和依赖维度上的得分三个出生年龄段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焦虑、自卑、偏执和精神病倾向维度上的得分80后中期新生显著低于80后末期和90后新生。

在不同性别新生的比较上,三个出生年龄段新生的量表总均分女生均显著高于男生;偏执维度在三个出生年龄段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性心理维度在80后中期上不存在显著性的性别差异,但在80后末期和90后上女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精神病倾向维度在90后上不存在显著性的性别差异,但在80后中期和80后末期上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依赖和冲动维度上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社交攻击和强迫维度的得分上显著低于男生。

(三)80后、90后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在不同专业类别上的比较

在理工科类新生的比较上,80后中期新生在量表总均分上显著低于80后末期和90后新生。经多重方差分析发现:三个出生年龄段新生在社交退缩、性心理和依赖维度上的得分上呈上升趋势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焦虑、自卑、偏执和冲动维度的得分上80后中期新生显著低于80后末期和90后新生;在强迫维度上的得分90后新生显著高于80后中期和80后末期新生。

在文史类新生的比较上,三个出生年龄段的总均分大致呈上升趋势,且80后中期在量表总均分上显著低于80后末期和90后。经多重方差分析发现:焦虑、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强迫、依赖维度的得分也呈上升趋势,且在社交退缩上三个出生年龄段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文体艺术类新生的比较上,三个出生年龄段新生的总均分、躯体化、焦虑、自卑、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等维度大致呈上升趋势。经多重方差分析发现:在依赖维度上的得分三个出生年龄段新生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总均分和焦虑维度上的得分80后中期新生显著低于80后末期和90后新生,在躯体化、自卑、强迫、冲动、精神病倾向维度上的得分80后中期新生和80后末期显著低于90后新生。

在三个出生年龄段内不同专业类别新生的比较中发现:在量表总均分上,80后中期和80后末期新生得分从高到低分别是文史类、理工类和文体艺术类,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90后新生则是文体艺术类新生的得分显著低于理工类和文史类新生;在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和冲动维度上均为文史类新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理工类和文体艺术类新生。

(四)80后、90后不同家庭所在地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首先,在大城市新生的比较上,三个年龄阶段新生在量表总均分上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焦虑、社交退缩和强迫维度上的得分80后中期和80后末期新生显著低于90后新生,在依赖维度上的得分80后中期新生显著低于80后末期和90后新生。

在中小城市新生的比较上,80后中期新生在量表总均分上显著低于80后末期和90后新生。经多重方差分析发现:在焦虑、自卑、性心理、强迫、依赖和精神病倾向维度上的得分80后中期新生显著低于80后末期和90后新生。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交攻击、偏执、抑郁、冲动四个维度上的得分80后末期新生都比较高,并有显著差异。

在小城镇新生的比较上,80后中期新生在量表总均分上显著低于80后末期和90后新生。经多重方差分析发现:三个出生年龄段新生在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强迫、依赖维度的得分大致呈上升趋势,且在自卑、社交退缩、性心理、依赖和精神病倾向维度上的得分80后中期新生显著低于80后末期和90后新生;在强迫维度上的得分90后新生显著高于80后中期和80后末期新生;而在躯体化维度的得分呈下降趋势,且80后中期新生显著高于80后末期和90后新生;在抑郁、社交攻击、偏执维度上的得分80后末期更高,并存在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