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新与发展
8603500000059

第59章 “闽籍侨胞与辛亥革命”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2)

回闽后,黄乃裳耳闻目睹了福建的危机:“闽地苦瘠,丰年亦不足食,乡曲贫民,终岁啖红薯十室而九。”为了改变这惨况,黄乃裳决计下南洋,“觅一地旷人稀之处”,“为桑梓穷无聊赖之同胞避一生活路径。”黄乃裳意识到,在封建统治日益腐朽没落时期,海外拓殖,积蓄力量的重要。于是他于1899年9月,移家新加坡,任《星报》主笔。1900年4月,黄乃裳在英属沙捞越州诗巫,与沙捞越王二世查理斯·布律克爵士签订垦约,以“港主”身份承包了土地垦殖权,之后归国招募垦民。黄乃裳把诗巫垦场称为“新福州”,从闽清、古田、闽县、侯官等县先后招垦农3批1600人左右,经3年多拓荒,“新福州”垦场由初期种植甘薯、杂粮、蔬菜等农作物,到后来大量引种橡胶获得成功,垦农生活日趋富足。此外,他还倡办学校,建立教堂,培养广大华农子弟。黄乃裳开发诗巫的功绩将永远载入的华侨史册。黄乃裳开辟新福州,使他成为中国海外拓殖史叱咤风云的领袖。

(四)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成为革命志士

1904年,黄乃裳因拒绝在垦区贩卖鸦片、开设赌场,触怒沙捞越政府,被当局驱逐。途经新加坡时,他将《革命军》携带回国,在潮州、漳州、厦门、福州等地散发,传播革命思想。1905年,受聘主办《福建日日新闻》。

在新加坡期间,黄乃裳结识了孙中山。初次见面,孙中山给黄乃裳的印象是“谦冲镇静,学问渊博,满怀悲悯,流露于言动举止之外”。黄乃裳敬佩孙中山为拯救祖国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他们一见如故,十分投缘。他们一致认为清廷腐败无能,致使中国积贫积弱,频遭列强欺凌。他俩从民族危亡谈到美国的自强。当孙中山得知黄乃裳曾为《大美国史略》属文并写序时,十分赞赏。孙中山在谈话中提到华盛顿领导的武装起义,驱赶英国殖民者,建成独立民主的国家。孙中山强调,只有推翻清帝制,中国才有前途,黄乃裳亦赞同孙中山的看法。后来他们又进行多次的交谈,集中讨论了斗争方式等问题。

结识孙中山,使黄乃裳受到很大鼓舞并深受影响。经过思考,黄乃裳接受了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并加入同盟会,成为南洋华侨中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黄乃裳加入同盟会后,更忠实贯彻孙中山先生的主张,致力于民主革命工作。回国后,他一方面继续“向绅、学、工、商各界散播革命种子,不遗馀力,所携之《图存篇》几于人手一篇,闽中青年受其感化者大不乏人”。另一方面,在家乡闽清创建了闽清教育会,亲任会长。在福州创办简易师范,培养师资。后来又在闽清各乡办起高,初小学堂34所,发展教育事业。黄乃裳利用教育阵地来培养革命人才、藉以壮大革命队伍。1911年2月,黄乃裳在福州又主办《左海公道报》(半月刊),大力宣传革命道理,鼓舞了闽省许多热血青年纷纷投身革命。据冯自由说:“黄花岗一役,闽有死义者二十余人,就中黄忠炳、卓秋元等皆其门下士也”。之后,黄乃裳出任福建英华、福音、培元三书院教务长,他结合教学活动,在学生中开展革命工作,不断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由于黄乃裳宣传革命取得积极效果,为辛亥福州起义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

黄乃裳加入同盟会,这与他早年接受西方进步的思想和参加维新变法的活动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在海外拓殖的这段时间,他得到孙中山先生的指引,不能不说,这一次的历史选择,是黄乃裳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变革进步的斗士。

(五)参加辛亥革命,黄乃裳选择做革命党人

在福州辛亥光复中,黄乃裳也参加了筹划组织工作。1911年6月春,以他为首组织了福州桥南体育会,借锻炼身体之名,暗中准备武装起义。参加者多为青年学生,后在起义时,他们中的许多人是洋枪队与炸弹队的成员。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消息传来,黄乃裳发动福州学校的进步学生组成炸弹队,为福州光复作准备工作。11月5日,革命党人在闽江下游魁岐江面一艘英商乾记洋行的游艇里,举行秘密会议。黄乃裳、林思琛、程拱宸等作为同盟会方面的代表出席会议,驻闽新军方面有孙道仁、许崇智等人参加。会议讨论福州起义具体事宜,研究了军队与学生炸弹队配合作战的布署以及军队新饷问题。这次会议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黄乃裳参加了这一秘密的重要会议。

11月8日,黄乃裳以62岁高龄,身先士卒,率领百余人配合革命军与清军战斗。他后来回忆说:九月“十八夜(11月8日),炸弹队队长李藩在余家编英华、福音、培元三书院生三十余人为队遣之,是役颇得力于此。因自春间至起事,余为三书院教务长,略有所指授也。”起义中,学生炸弹队表现十分突出。这一天,敌我双方交战激烈,黄乃裳等配合起义部队多次打退清军的反扑,并大创清军。下午3时,清福州将军朴寿被黄乃裳组织的炸弹队中的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学生捉获。这时,清闽浙总督松涛见大势已去,于下午10时许吞金自杀。次日,朴寿被起义军枪毙于于山观音阁丹井旁边,残余清军全部投降,福州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据黄乃裳自己的回忆,这次战役打死清军二百八十余人,而起义军只阵亡十七人。福州起义胜利,黄乃裳无限欢欣,后来,他在写给南洋的陈楚楠、张永福的信中曾说:“裳生平最得力之事,则自十九日(指农历九月十九日)至今,为最踌躇满志之时,虽死无憾矣!11日上午,黄乃裳等同盟会骨干在桥南社集中,整队入城,进总督署,商议组织军政府事宜。13日,闽都督府正式成立,府址设在前总督衙署,都督孙道仁,政务院院长彭寿松,副院长郑祖荫、林斯琛,黄乃裳被正式任命为交通部长。

闽军政府成立后,财政十分困难,黄乃裳即以个人名义通电南洋各埠请求捐助,得华侨汇款70多万元,大大减轻了闽军政府的经济负担,为闽军政府的政权巩固和革命工作的顺利开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参加组成福建北伐学生军。为了筹集军饷,在福州建宁会馆召开北伐军筹饷大会。黄乃裳在会上作动员报告,会议决定设立筹饷局,黄乃裳被推为局长。福建总商会认捐16万元。与会诸人也纷纷解囊捐助,妇女代表纷纷脱下金银珠玉饰品,捐献给筹饷局,以支持学生北伐军。

福州辛亥革命的胜利,黄乃裳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为了纪念黄乃裳的爱国、爱乡和革命精神,后人将福州南台万侯街改名”乃裳路“。

二、黄乃裳正确的选择的成因分析

黄乃裳的人生选择如此的完美无暇,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⒈时势造英雄

黄乃裳生活的时代和环境,造就了黄乃裳多彩的人生。福建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不仅早,而且最有活力的一个地区,尤其在黄乃裳生活的时代,正是福建在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时代。林则徐、严复、沈葆桢等一批颇具影响人物的出现,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一时期,福州地区孕育着许多的历史名人。近代福建赴欧洲留学的一批精英,使这一时期形成了一群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人物。这种历史的环境背景,也是黄乃裳成长成材成功的历史氛围,这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时势造英雄。

⒉黄乃裳个人修养及爱家爱乡爱国的民族情结

黄乃裳的正确选择,精彩的人生,有他个人的因素。黄乃裳所生活的闽清六都,客观地说也是富有文化积淀的地区。在当地有句名言,叫做”小小闽清县,大大六都洋“。黄乃裳的家乡,与周边地区相比,还算是比较富庶的地区。那里农业发达,手工业发达,交通发达,读书风盛。名流辈出。黄乃裳在这样的环境中造就了个人勤奋好学,善于思索,敢于开风气之先的性格。正是黄乃裳个人具有这样优秀的素质,他能接受西方的知识,正确地选择人生的道路。他有爱家爱乡爱国的崇高思想境界,民族主义的精神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可以说,若无坚定的人生信念,若无崇高的人生奋斗目标,就不可能有精彩的人生选择,无数历史人物的历史抉择都证明了这一点,这是毫无意义的。

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不容忽视的真理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不容忽视的真理。黄乃裳的人生选择的精彩瞬间,与他结识交往的人物有关。早年他结识的都是代表西方先进文化的外国传教士,这些外国传教士学识渊博,具有民主革命的思想,具有奉教献身的精神,这些都对黄乃裳的品德和素养产生重要的影响。在黄乃裳置身社会的运动中,他与晚清中国的维新派交往甚密,如梁启超、康有为等人。这些影响中国历史的重要人物对黄乃裳的人生抉择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中国旧民主革命期间,他又有幸与孙中山先生结识,这是他的人生道路中的重要时刻,从此同盟会的活动,辛亥革命起义就多了一位福州籍的战士。由此可见,黄乃裳结识交往的人,也是他能正确选择人生道路的重要因素。

三、黄乃裳的人生哲学给世人的启迪

黄乃裳的人生选择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迪。如何正确地选择人生的道路,与他的世界观、个人素养、性格、精神有极大的关系。在我们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今天,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学习像黄乃裳这样的历史人物,置身社会活动,正确选择人生的道路。要做到这些必须有三点需要做的:

⒈树立坚定的信念。有人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人没有抱负,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就谈不上正确的人生选择。这是最重要的前提。

⒉不断提高个人的修养,一个平庸的人,一个不思进取不愿提高自我的人,也不可能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道路,他们的选择往往有偏差,往往不会有正确的选择,这也为无数的历史事实所证明。

⒊历史青睐那些人,给他们正确的人生选择,一定是那些勇于奉献的人,一个自私的人,无论他多么的精明,无论他多具有才华,他的选择必然会落入他个人的小算盘,这种选择无正确而言,因为他是以他个人利益作为评判的标准的。只有勇于奉献人类进步事业的人,他们才会有正确的人生选择,历史的选择。

这些就是黄乃裳他们那个时代的人留给我们的历史思考,让我们以我们民族的先贤为榜样,调整人生的步伐,紧跟时代的节奏,正确地选择人生的道路,为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贡献我们的一切。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