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新与发展
8603500000075

第75章 试论黄乃裳对辛亥革命的贡献及其历史定位

吴必銮

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际开展“黄乃裳与辛亥革命”学术研讨,意义特别重大。黄乃裳在中国近代史和华侨史上都是一个不容忽视和具有重大影响的杰出人物。继续深入地研究黄乃裳的生平、思想、业绩及其历史定位很有必要。

经过几十年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的努力,对黄乃裳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成果,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以为,对黄乃裳的研究似乎还显得不够深入到位,对黄乃裳的评价和历史定位似乎亦显得过于粗糙和不够准确。具体表现:时至今日,人们对黄乃裳的评价,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评价主要有:

--“维新志士·拓荒者·革命党人”[1],还有“民主斗士”、“教育家”、“实业家”、“爱国者”等。这是第一类评价,亦可称早期评价,并以詹冠群教授为代表。毫无疑问,詹冠群教授是福建省研究黄乃裳较早并取得相当成就的大学问家。但亦毋庸讳言,由于詹教授研究黄乃裳是在20世纪80年代,其研究时间相对较早,因而他当时对黄乃裳的评价以及与之相近的一些评价明显低了点。

--“爱国侨领·民主革命家”[2]。这是对黄乃裳的第二类评价。这类评价目前似乎还比较“官方”和“正规”。这类评价应该说还是不够准确,高度也显不够。

--“近代伟人”[3]。这是对黄乃裳的第三类评价。对黄乃裳作如是评,应该说是过了点。

究竟如何评价黄乃裳?也就是说该对黄乃裳进行怎样的历史定位?我以为,称黄乃裳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家”似乎比较准确,比较符合历史真实。黄乃裳为民主革命家,这是大家共识且勿庸置疑。但能否说是“杰出”的呢?许多历史事实都证明,给黄乃裳冠以“中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家”,应该说是恰如其分并当之无愧的。

一、黄乃裳从事民主革命时间长

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中国的民主革命又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其分界线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

从1895年参加“公车上书”到1924年病逝,黄乃裳一直从事民主革命斗争,其间历经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斗争以及协助孙中山制定新三民主义纲领等重大历史事件。黄乃裳从事民主革命时间前后历时30年,且横跨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维新变法虽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一种变革,但它也是反帝反封建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因此也属于民主革命的范畴,是民主革命的组成部分。

二、黄乃裳在辛亥革命时期表现突出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段共和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次重大胜利。虽然辛亥革命果实很快被袁世凯所窃取,但辛亥革命是历史性的。辛亥革命时期可分为辛亥革命前、辛亥革命中、辛亥革命后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在这三个历史阶段中,黄乃裳都表现得非常出色,都有重大功绩。对于黄乃裳在辛亥革命时期的重大功绩和杰出表现,已有很多研究成果,在此不多赘述,仅强调三件事:

--1911年11月9日福建光复后,11月13日福建军政府成立,黄乃裳被任命为交通部长兼筹饷局总办,旋即又被任命兼任政务院副院长。当时福建军政府都督孙道仁和政务院院长彭寿松都是湖南人。在福建军政府中,地位最高的闽籍人士首推黄乃裳。若非黄乃裳德高望重、功勋卓著,他在福建军政府中岂有如此高之地位?

--1920年10月,孙中山重掌广州大元帅府帅印,黄乃裳被聘为大元帅府高等顾问。据了解,当时孙中山广州大元帅府高等顾问仅聘请黄乃裳一人。试想,如果不是黄乃裳在辛亥革命时期有极杰出的表现且享有相当威望,孙中山又岂会在广州向远在福建的黄乃裳招手、仅聘他一人为大元帅府高等顾问?

--黄乃裳逝世后,后人把福州南台万侯街改名“乃裳路”。试问,如果黄乃裳在辛亥革命时期没有卓越功绩和相当威望,福州万侯街岂可随便更名而冠以黄乃裳之名?再者,时至今日,偌大的省城福州,有几条街几条路是以历史名人冠名的?

三、黄乃裳开辟诗巫“新福州”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有机组成和极重要成果

黄乃裳开辟诗巫“新福州”是中国近代史和华侨史上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事件。如何评价这一重大事件?过去大家多从“拓荒”、“侨领”、“利他”等方面去评价阐析。其实,这种评价阐析还远未到位。要从大的时空背景去分析黄乃裳开辟诗巫“新福州”的原因及其意义。

黄乃裳为什么开辟诗巫?其原因有三:一是戊戌变法失败,为躲避清廷追捕;二是“为桑梓穷无聊赖同胞辟一生活路径”[4];三是沙捞越及诗巫为垦荒创业理想之地。第一个是直接原因,是导火索;第二个是根本原因,即原动力;第三个是客观因素,即有较好的自然条件。所以,黄乃裳开辟诗巫“新福州”,绝不是为一己之私或是一时之兴,而是有极强的原动力,即有极强大极深刻的社会根源。这个根源是中国人民在腐败清廷和外国列强双重压迫下已走投无路。黄乃裳就是在看到家乡同胞活不下去、戊戌变法失败后更看不到中国未来的情况下,趁自己避难南洋之机带领家乡苦难同胞尝试去开辟新天地的。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在清廷最腐败无能、外国列强欺侮中国最肆无忌惮的这个历史时期,由于黄乃裳过人的胆识与智慧和他的无私奉献与努力,亘古蛮荒之诗巫竟成功开辟成欣欣向荣“新福州”。其意义与影响巨大而深远。

毫无疑问,黄乃裳开辟诗巫“新福州”是清末封建腐朽反动统治和外国列强侵略掠夺中国人民的产物,是以黄乃裳为代表的福州十邑乡人被“逼上梁山”、希冀冲出牢笼改变自身命运的伟大尝试,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次成功壮举,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大成果。而在此一伟大事件中,黄乃裳所扮演的角色和所作的贡献是何其杰出!

四、黄乃裳协助孙中山制定新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中国民主革命进入后辛亥革命时期即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时期。黄乃裳在此一时期的表现也极其突出。他曾遭受袁在福建的爪牙逮捕,险遭不测;曾积极支持得力弟子许逸夫、黄炳武等以武力反抗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继续身体力行实践孙中山“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思想……

在后辛亥革命时期,黄乃裳最杰出的贡献应是协助孙中山制定新三民主义纲领。关于这一点,目前虽然尚缺乏足够的证据,但许多迹象都显示他在这方面应是有特殊贡献的。如:

--从时间节点上分析: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纲领的提出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而恰在此时,即1920年10月至1922年2月,黄乃裳受邀赴广州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高等顾问。

--从理念上分析: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纲领中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这个主旨思想与黄乃裳一生为农工的理念完全吻合。黄乃裳一生为农工较具典型的事例有带领福州十邑乡人开辟诗巫新福州;1906年在顺昌洋口兴建福州会馆,为闽清及福州等地众多船工造福;在闽清白中开辟福斗圳,解决千余亩良田灌溉问题;兴办新式学堂,培养大量师资,为贫苦的工农子弟接受教育创造条件……这些都是扶助农工的重大举措,与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纲领吻合。

[1]詹冠群:《黄乃裳传》,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

[2]见于闽清梅城“乃裳广场”碑刻。

[3]闽清县黄乃裳研究会:《近代伟人黄乃裳》,2007年。

[4]黄乃裳:《绂丞七十自叙》。

(作者:原中共闽清县委政研室主任、闽清县黄乃裳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