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新与发展
8603500000091

第91章 论家谱的种类及其功能(9)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十六章)

我用身体这部工具,在一种高度的虚极静笃状态中,无欲观妙,有欲观徼。观察万物的“并作”和“复归”。“观”者,不是观之以目,而是观之以心。以“观”之一字,作用玄妙深远,为老子认识论中精微所在。在用心灵的“玄鉴”来观察宇宙万物,于此着重观察万物的并作,使它复归于其根,而不放任自流,更不流离失所。唯有归根,才能“不失其所者,久也”(三十三章),才能复命。“根”者,道之本体也,万物、天人同归之于道之本体--“道根”。

老子又说“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十四章)

泯泯茫茫啊,不可以名状,复归于无物的状态。这是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这是叫做惚恍。“道”在周行不殆中,无中生有,为宇宙万物的母亲,然后又“复归于无物”。台湾著名学者陈鼓应说:“’无物‘不是一无所有,它是指不具有任何形象的实存体”[2]。道化生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无物。一种是顺向运动,一种是逆向运动。顺向是道化生万物;逆向是万物复归于“无物”。“天”与“人”均将复归于道的“无物”的“惚恍”状态。

老子又说:“……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六十八章)

这叫做不争的品德,这叫做用人的力量,这叫做配合了天道,古代至高无上的准则啊!我国哲学中最深奥难知最广博精深最内在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理论,其源头即是老子《道德经》,即是本章(指六十八章)的“配天”,以人合天,而绝非以天合人。是天人和谐,而绝非人定胜天,人类只能依照自然界(天)自身存在的规律,去适当地选择与“改变”自然,去适应自然,而绝不是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对大自然予取予夺,随意改造。老子“配天”思想的深邃处,在于高度理性自觉地进而自然地以“人之道”配合于“天之道”,即以人合天。“配天”的结果,使人与天从相分、相抗流转而与天合一,天人一体,天人和谐。“天”、“人”同归大道的至高境界。

老子又说:“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二十八章)

复归到人生之初的赤子、婴儿状态,复归到万物的本初--无极,复归于大道的始初--纯朴。善为道者,由于能把握大道的整体,从而实现自觉的人与天合一的理想效果,实现“天”、“人”同归之功效。

“归根”、“复归于无物”、“配天”、“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等,论述的是同一种思想--同归性思想。万物、天人将同归于道,不论出之于道,或入之于道,皆道体变化流转,周行不殆。

(四)天人“同律性”思想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

宇宙的罗网恢恢然宽广,稀疏而不会失漏。“天网”者,自然客观规律也。“天”与“人”同受制约于“天网”--客观规律。“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七十九章)宇宙自然的大道,没有亲疏,永恒给予善为道的人。这是道的一体两面,均将天下万物视为一体,一视同仁,万物只有唯道是从,只能辅其自然而不敢妄为。妄为了,谓之不道,“不道,早已”(三十章),终将受到客观规律的制裁。这是老子的万事万物同律性思想。

(五)天人“同一性”思想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三十九章)

天得到了一,因而清明;地得到了一,因而安宁;神得到了一,因而灵妙;谷得到了一,因而盈满;侯王得到了一,因而天下走上正道。“天”与“人”都得到这个“一”,才能“以清”、“以宁”、“以灵”、“以盈”、“以为天下正”。“一”者,即朴,即太极,是道从无生有的开端。“道生一”(四十二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十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二十二章)。抱一无离,就是“得一”。道的本体虚无,无不可见,一为有之始,序数之端,为朴,为太极,举一以况道,是以得一,就是得道。“一”在道的化生全过程中,居于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具有无穷之妙用。因为“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三十二章)守朴,即守一;返朴,便是归一。老子历举自然界天地和人类历史精神和侯王“得一”的典范,来明证天、地、神、谷、侯王之所以能够清、宁、灵、盈、正,不但得以生存,而且有充沛之生命活力,欣欣向荣,皆由于“抱一”有成,而为“得一”的必然结果。此乃古之善为道者、善摄生者唯道是从,知和曰常,从而得道的体现。得一就是得道,然后同体而同质,因而同一。善为道者唯道是从,与天合一,与道合真,视为同一。这就是宇宙的同一性亦即“整体性”思想。“天”与“人”的同一性、整体性,当然不是指具体事物现象的同一性,而是从宇宙、从大自然的究竟的终极的方面来说的。

老子“认为人生不是孤立的,从根本上来说,它是属于自然界的,但同时又是属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而整个人类社会也是自然界的产物。他把人类的思考范围,从人生扩展到整个宇宙,将个人与社会与天地宇宙都置于’道法自然‘这样一个整体的巨大系统中来;把有限的人生、社会、人类放到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中来;更将有形的万物放到无形的妙无中来;并将此两者有机地和谐统一起来。”[3]这是老子“天人合一”观所具有的宇宙视野和胸怀。它既否定了利己主义,否定了自我中心主义,又进而否定了人类中心主义。老子《道德经》中深邃而丰富、有机而完整的“天人合一”思想,是跨越时空的,卓越高超的,它将历千古而常青,有待于我们不断地深入探讨和求索。

当前,世界范围的“老子热”,似乎可以看作是人类复归于自然,探索实现“天人合一”的一种历史必然性的表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被污染和破坏,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生态状态已一再向人类敲响警钟。面对新的世纪,人类需要一种真正的生存智慧。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极其深刻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大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一生存智慧,许多有识之士,尤其是中国科学院董光璧教授所推崇的“当代新道家”,如李约瑟、卡普拉和汤川秀树等著名的科学家也都于老子之“道”、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中找到启示与方向。

“我们必须时刻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绝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绝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4]我国已故著名哲学家张岱年教授在《当代新道家》(董光璧,华夏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的序中,进而为这种“复归”从哲学高度指出它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自然过程的辩证性质以不可抗拒的力量迫使人们不得不承认它”,“除了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从形而上学的思维复归到辩证法的思维,在这里没有其他任何出路,没有达以思想清晰的任何可能。”[5]1989年9月“21世纪科学与文化:生存的计划”国际研讨会,发表了《关于21世纪生存的温哥华宣言》。它严正指出:“地球的生存已成为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它要求更新思想:“在当代科学中,机械的僵化的旧的宇宙模式已被一些新概念所取代。这些概念展示了一个不受任何机械规律硬性限制的、具有持续创造力的宇宙形象。人本身成为这种创造力的一个方面,与整个宇宙有着直接内在联系。”“对一个恢复了生命节奏的大宇宙的认识,将有助于人回归自然界,并理解自己与一切生命及物质世界之间的时空关系;承认人是造就宇宙的创造性过程的一个方面,会扩展人对自身的看法,并有利于其超越利己主义;克服过分注重其中某个方面而造成的身体--精神--灵魂这一统一体的分裂,人就会发现宇宙及其至高无上的统一性原则在自己身上的反映。”20世纪科学家的宣言,其中心思想不正是与老子的天人合一观不谋而合吗?时空相距2500年,却遥相呼应着啊!

在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看来,在共产主义社会,“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6]“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7]恩格斯也曾经充满深情地预见:“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成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8]这种“天人合一”的人类生存模式,是老子“道莅天下”、“修之于天下”的大道理想社会,它与马克思的人类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有其惊人的相似之处,实乃人类世代相承的共同愿望和理想追求啊!

此时“人类在精神领域完全实现了自己,从而变成了完全的人,并且完成了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宇宙与人生的统一。此时,思维的解放,精神的自由,也得到了实现。”[9]从哲学的角度来审视,可以这样理解:这正是复归于自然、大顺于自然,正是“道法自然”的理想的结果!

这不是历史的偶合!它正是宇宙自然发展的必然性的显现,它正是人类走向和谐与发展时代发自心灵深处的呼唤!它正是中华传统文化--老子“天人合一”观对人类走向21世纪、走向未来所提供的时代反思!1994年6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参观泉州清源山老子石雕座像时曾说:“要多宣传老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要把民族传统文化的精萃整理好、宣传好,使’三胞‘和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魅力。”[10]高瞻远瞩,寓意深远。历史呼唤高度,人类需要老子。复归自然吧!实现天人合一。这是炎黄子孙对面向21世纪的中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所应负有的责无旁贷的历史重任和神圣使命。

注释:

[1]黄友敬《老子传真--〈道德经〉校·今译·解说·前言》第3页,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年1月。

[2]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5月,第115页。

[3]黄友敬《老子传真·前言》第2-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18页。

[5]《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旧序》。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2页。

[8]恩格斯《反杜林论》第280页。

[9]萧昆焘《自然哲学》第12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

[10]李德建《老子研究--2003年〈老子〉与现代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页,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3月。

福建省革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情况综述

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

一、基本情况

根据福建省社会科学界2011年学术年会(第八届)组织方案,经我会研究,确定了“传统与现代”分论坛的主题:革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方案于4月份上报,经省社科联组织专家评定,入选为2011年学术年会的分论坛之一。这是我会自2009年以来的第三次入选。按照省社科联组织方案要求,本论坛与龙岩市闽粤赣边老同志联谊会合作,后又扩大到与龙岩市社科联和龙岩市新四军研究会参与协办。11月5日上午,论坛在龙岩市新罗区政府会堂召开。龙岩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林晓英莅临会议并致词;龙岩市闽粤赣边老同志联谊会会长廖国伟主持会议,龙岩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苏俊才,龙岩市社科联主席兰尚进,省新四军研究会副秘书长廖开助、皮效农等,以及龙岩市闽粤赣边老同志联谊会,龙岩市新四军研究会老同志,古田会议、闽西革命博物馆和才溪乡调查纪念馆代表,龙岩市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和龙岩学院等单位师生360多人参加了会议。省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王东炎作主题报告。当日下午,又召开了本次学术年会分论坛主题学术研讨会,与会同志紧扣主题,研究讨论了主题报告提出的论点和观点,提出了很多想法和参考意见。本次论坛开得顺利、圆满。

二、主要做法

(一)主题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