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创新与发展
8603500000093

第93章 论家谱的种类及其功能(11)

在中国革命漫长曲折而残酷的斗争中,堪称奇迹的,是在中央主力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后,党领导的三年游击战中开展保田斗争,直至1949年全国解放,在岩、永、杭地区,苏维埃政权分配给农民的土地,仍有27万亩保持在农民手里。闽西被称为“忙22年红旗不倒”,指的就是党的领导、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果实,在龙岩始终存在,当然红土地文化也始终存在。

三、在红土地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形态,当时是居于时代前列引领潮流的半封建半殖民的旧中国,帝国主义者、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在文化上是拿不出什么有生命的东西与新文化对抗,以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代表的左翼文化大军,不仅是苏区文化的同盟军,也吸引或影响着小资产阶级以及各种流派的文化人,闻一多从自由主义者到民主战士就是例子。在红土地上产生的新文化形态,也是未来新中国文化构建的雏形:

(1)1929年12月通过的古田会议决议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党建军的纲领,也是最早提出的党和军队的文化工作纲领,比《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早13年,文化工作开始被列为党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的组成部分。

(2)苏区基层建立的文化夜校、列宁文化室、俱乐部、宣传队、蓝衫剧团、各类学校,以至整个新文化、新风俗活动,构成了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的文化雏形,也是后来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

(3)在普及文化的基础上,红土地文化产生了自己的文化高峰,也是那个时代的文化高峰。毛泽东率军入闽登临上杭临江楼所写的两首诗词,陈毅的行军诗,邓子恢、阮山的革命山歌,瞿秋白到苏区领导的艺术活动,李伯钊、石联星等的舞蹈话剧演出,当然都是苏区文学艺术的精华。古田会议刚结束后的新年晚会上,陈毅、林彪、罗瑞卿、萧克等将帅同台演出,更是迄今的中国艺术史上也罕见的千古佳话。甚至毛泽东离苏区北上途中,1936年所作《沁园春·雪》,实是在中央苏区十年蓄势而喷发的巨作,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席那种雄视天下的大气概,后在重庆发表时惊服了国统区词坛大家。

(4)红土地文化还产生了引领时代前进的精神力量。现在公认,闽西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发源地之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中央苏区的实践和斗争中逐渐生长。遭受王明“左”倾机会主义打击的“罗明路线”,就是以罗明为书记的福建省委正确执行毛泽东主张的产物和生动表现。我们现在提倡继承弘扬的古田会议精神、才溪乡调查精神、苏区精神,都是诞生于中央苏区红土地文化的土壤。它引领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于今蔚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从历史的实践和理论上说,列为福建7项特色文化之一的红土地文化,是始于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创造革命地域,建立苏维埃政权而产生的,福建属于中央苏区的22个县有其最完整的表现形态。到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性胜利,历史形成的红土地文化,成为全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先进雏形和核心部分。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不可忘了中国共产党人早期创造中央苏区时代的文化探索和伟大实践,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萌芽。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了,对创造和发展先进文化的方式和途径是不断拓展创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红土地文化无疑是我们应该继承的历史文化的核心部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现代化道路与中华传统文化自觉结合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闽西继承红土地文化传统,具体提出打造红土先锋、红土政风、红土清风、红土青春品牌,以及红土地文学创作风格和流派的出现和形成,正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推进红土地文化的创新发展。作为福建7项特色文化之一的红土地文化,是在过去特殊年代在中央苏区的形成和存在,其必将在未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与时俱进发挥更大的优势和特色。

论革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浅议福建省革命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与发展

王东炎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上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大报告第七大点)指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这说明,在当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向上的有效途径还正在积极探索。本报告就是为了探索这个途径,做一些探讨和研究。

一、革命传统文化的理论释义

革命传统文化的定义是:革命传统文化(又称红色文化)主体反映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及其表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并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又称中国古典文化)的产物。该定义内涵如下:

(一)革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民族精神文化体现

旧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是1840年反抗英帝国主义的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先后反抗了五次较大的帝国主义侵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起因于1919年维护中国主权、反对当时卖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签字的“五四运动”。期间,为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英勇奋斗,最终获得了民族独立。没有民族的独立,不可能有社会的进步。所以,革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在民主革命斗争中,中国人民一直在苦苦探寻着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的封建王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直至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才真正使中国社会得以进步。所以,革命传统文化同时也是推翻封建统治,争取社会进步的民族精神的反映。革命传统文化是民主革命期间,凝聚中华民族人心,引领中国社会进步,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主流文化。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碑文,是由毛泽东同志起草,周恩来同志题写的:“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这段碑文,揭示了革命传统文化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共同铸造的。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革命传统文化群体,不是局限于中国共产党人,而是全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仅是革命传统文化形成的主导者和代表者。

(二)革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时形成的中华民族是由自在民族向自觉民族迈进的

孙中山先生早期成立兴中会时,提出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鞑虏是指满族)。这时的中华民族只是客观存在,中华民族的概念还是潜意识的。直至五四运动兴起,全国各界广大人民群众,第一次联合反对当局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时,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才得以展示。这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继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最终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的思想精神文化。革命传统文化萌发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三)革命传统文化延续、吸收并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革命传统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还融合了封建性质的中华传统文化优秀部分。例如,为人民服务价值观,是革命传统文化主体精神之一。他是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延续和发展的表现。又如,前赴后继的长征精神,也是革命传统文化精神之一,他是中国古代农民战争所反映出来的反抗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斗争精神,在现代革命战争中的升级版。儒家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这也反映了中国人民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开展的革命武装斗争,并最终取得政权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是与儒家思想这一精华部分的一种吻合。革命传统文化是几千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思想的集合,是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最优秀的政治文化。

二、革命传统文化为什么要传承

(一)革命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基础

革命传统文化包括的主要内容:

(1)观念:共产主义崇高信仰,反帝反封建坚定信念(最高层次)。

(2)精神:革命首创的井冈精神,前赴后继的长征精神,民族统一的抗战精神。

(3)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制度:党是领导事业的核心力量,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5)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6)意识:革命英雄主义,团结奋斗的集体主义。

显而易见,上述这些意识形态文化虽然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但仍不失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文化素质。这如同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的:“在全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如果中国共产党人失去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最高层次的革命传统文化基础,就无法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也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继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就要“断根”,失去产生强大物质力量的精神动力源,社会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形成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没有主流政治文化的社会。

(二)失去革命传统文化传承维系中国统一局面就会崩溃

凡多民族的国家,特别是有各自的语言、文字、宗教、习惯等文化传统的多民族组成的国家,要维系国家的统一,主要靠最高形式的政治文化来维系。前苏联所以能组成十六个加盟共和国的国家,就是由政治文化来维系的。后来出现国家分裂,也就是因为国内社会条件发生变化,维系统一的政治文化消亡所致。这已被历史所证明。

清王朝时,为什么蒙古纳入到清王朝的版图,主要原因是“满蒙一家”,文化相通。所以满族统治一终结,蒙古不久就脱离了中国的版图。西藏,从吐蕃王朝灭亡的842年到1246年,一直是分裂割据,没有建立过国家政权。从1246年起,西藏宗教代表与元朝协商,就彻底归属于中央政府的政治统治了。虽然元、明、清都没有向西藏派遣官吏,由于藏传佛教与中国内地佛教文化相通(11世纪佛教文化在印度基本绝迹),故西藏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新疆,从汉到唐,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汉文化的影响下。虽然从五代到清中期,不在中央王朝的控制下,但大部分时间处于无国家政权状态。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连续用兵,新疆复归中央政治和行政统治之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衰弱,沙俄势力入侵新疆,左宗棠挥师入疆。之后,新疆建省,直至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对国家认同程度比前苏联要强的多。

但是要看到,当代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还是建立在党统一领导下,进行社会政治改革,实行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政策的政治文化基础之上。当民族统一的政治文化削弱,让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取代,我国边疆地区轻者就会出现政治分裂,重者就会出现国家分裂。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革命传统文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的根基文化,所以革命传统文化这一政治文化的传承是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大事。

(三)失去革命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中华民族又会处于最危险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