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地理备课素材(下)
8606500000012

第12章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11)

3.褒贬不一的伦敦城

伦敦金融城曾经无比辉煌,现在也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它为英国的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80年代里,它每年使英国纯收入税利20亿英镑以上,即使在经济衰退的90年代初期,失业率居高不下时,伦敦城为无数人创造了就业机会。1995年,伦敦城内从事金融业、商业的人员有70万,比法兰克福的总人口还要多。但是伦敦城的功与过却是英国人长期争论的问题。

有人认为,伦敦城从来只考虑自己的发展和利润,而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和工业的发展却漠不关心。一次大战结束后,由于伦敦城将精力过多地投放到海外的投资中,从而使英国的工业得不到发展所急需的大量资金,这样,美国和德国不仅在钢铁等传统工业上超过了英国,而且在高科技领域也领先于英国。1925年,首相丘吉尔为了保持英镑的地位和维持伦敦城在国际金融上的重要性,采取了严苛的财政预算和紧缩货币政策,结果他的目的暂时达到了,但英国的工业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即经过一个短暂的战后高涨期之后,国内需求持续地下降,几个主要产业:造船、纺织、钢铁和煤炭都严重地收缩了。然而,即使是这样,还是没能挡住英镑挤兑的命运。二战之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来了。这之后,伦敦城的银行家们为了维持英镑对美元的汇率,又多次损害了工业的利益:汇率高估使得英国的工业品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减弱而使出口受到打击。

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这种工业与金融之间的矛盾再度紧张。当大量的外资源源不断地流入英国并获取高额利润时,伦敦城内的资金却流向了国外。于是有人说,保守党又一次以牺牲本国经济为代价,帮助了伦敦城内的国际友人。即使伦敦城创造诸多的就业机会也受到了批评。人们认为伦敦城将大量的人才吸引到城内的各种金融机构中,使工业人才显得缺乏。

为了平衡这些矛盾,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减少伦敦城的对外投资、对高收入实行高税收等政策,这些政策限制了伦敦城自由转动的车轮,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四、袖珍国的经济魅力

在世界180多个主权国家中,其国土面积不足1000km2、国民人数少于40万人的地图上的“小不点”称之为袖珍国。当今世界五大洲共有袖珍国24个。

小国虽说地狭人少,但有的却生财有道,富甲四海。如:欧洲的圣马力诺、列支敦士登、安道尔,亚洲的新加坡、巴林,大洋洲的瑙鲁等,其人均国民经济总产值都在2万美元以上,被联合国列为高收入的国家。

为什么袖珍小国能创造出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究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因素。

地理区位优越:地理位置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区位优势,可建立独具特色的经济结构。例如:新加坡,面积618km2,人口270万。充分利用其“东方十字路口”之称的马六甲海峡的咽喉位置,建立起转口贸易、航运、造船、炼油、电子、旅游等行业的经济结构体系,昔日的“星洲”荒岛,成为闻名世界的贸易大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亚洲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城市花园之国”。250多条海上航线通达世界300多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2×108t,同时又是亚太地区的航空中心,100多条航线通往世界各地。1995年人均国民总值达2.23万美元,人均收入增长6倍多,居亚洲第二位;经济竞争力仅次于美国,雄居世界第二位。有“地中海心脏”之称的岛国马耳他,面积316km2,人口39万。利用其扼守大西洋经地中海通往印度洋的要冲优势,以造船业和修船业为立国之本。尽管马岛只有石头、阳光和海水,然而过往船只却给它带来滚滚财富,人均国民产值达7000多美元。

天然资源优势:自然资源的富贫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位于太平洋赤道南侧世界上最小岛国瑙鲁,面积22km2,人口8000。是一个珊瑚小岛。全岛70%是由鸟粪化石形成的磷酸盐矿,蕴藏量为3.4×107t,年开采量约2×106t。主要运往澳、新、英、日等国,出口磷酸盐占全国总收入的95%以上。人均国民收入达3万美元以上,可称得世界上首富之国。该国为防止坐吃山空,将一部分剩余资金投资到国外房地产业,以备磷矿采完后,将居民迁往异国他乡之需。有“海湾珍珠”之称的岛国巴林,面积662km2,人口41万。是位于波斯湾西侧的岛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给这个中东小国带来巨大财富,石油、天然气出口占国民经济总收入64%以上。人均年收入1万多美元,成为著名的石油富国。

湖光山色致富:大多数袖珍国的财政收入旅游业占有主要地位。它们利用本国的各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世界观光客。圣马力诺、摩纳哥、安道尔、马尔代夫、塞舌尔、安提瓜和巴布达、圣卢西亚等国的旅游收入均占国民经济的50%以上。位于亚平宁半岛东北部的“国中之国”圣马力诺,面积61km2,人口2.3万,其年接待外国游客却达300万人次,是名副其实的“旅游王国”。位于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安道尔,面积465km2,人口4.8万,是个山国,冬季冰雪旅游,夏季避暑揽胜,接待游客达500万人以上。

传统工业利润高:袖珍国大都根据其本国国情,因地制宜发展原料少、耗能低、无污染的传统小工业。旅游业发达的袖珍国,多发展与旅游业有关的饮食业、工艺品工业、文化用品工业等。例如:位于阿尔卑斯山,介入瑞士和奥地利之间的列支敦士登,面积160km2,人口2.7万,和圣马力诺都以印刷精美的邮票闻名于世。邮票业成为其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列国每年销售邮票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30%左右,被世界公认为“邮票王国”。

五、创造新工业地域

在工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原先主要工业地域或城市中心之外意料不到的地方,突然兴起了工业。底特律这个制造货运马车的小市镇,20世纪初一跃而为美国汽车制造中心;洛杉矶这个历史上以橘园和健康疗养地驰名的地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变成了飞机制造中心,30年代跻身于世界先进之列。前人无论如何不会料到,深圳这块偏僻的地方,80年代初会如此腾飞。

根据这些情况,有的地理学家认为,工业化过程孕育着工业地域,即工业地域是工业本身的产物。工业化的地理形态是由工业发展的内动力而产生的,并不是古典工业区位理论所论述的那样,由原料地或消费地等外力所引发的。根据这种认识,工业地域可被看作工业化的空间动态,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工业地域的形态不断发生变化。

这个理论首先提出区位规格和区位能力两个概念。区位规格是工厂、企业或部门根据其生产特点和投入产出要素所提出的区位要求。区位能力是指工厂、企业或部门在给定的区位满足其要求的能力。各个工厂、企业或工业部门都有一定的区位规格,也有或强或弱的区位能力,并不像古典工业区位理论所分析的那样,被动地适应区位的条件。从静止的观点看,区位能力是购买原材料和保证市场占有率的能力,取决于生产成本、劳动力供应和产品质量等;从动态的观点看,区位能力是由技术创新、组织变革、劳动力优化、技能训练,以及投资增加等力量合成的创造区位的能力。可以推断,工艺落后的传统工业,区位能力往往很弱,在技术和组织等方面进行了改造后的传统工业,区位能力明显加强。高技术工业的区位能力很强,它的区位远比传统工业的区位灵活和自由。

创造新工业地域的内动力是强烈的不平等竞争和新工业的产生。老工业地域的命运取决于原有企业对环境的态度。很多老工业中心往往不适于开发新产品,那里的企业领导人对老工业部门十分感兴趣,而对新兴产品和新技术非常不熟悉。管理体制僵化、人际关系复杂、生产设备陈旧、环境污染严重,以及资源枯竭等问题,导致老工业中心的停滞和衰退。此时,具有较强区位能力的新工业不再被吸引到老工业中心。新工业的产生并不受对大型工厂和工业综合体巨额投资的影响,它可能在各地自由选择区位,打开“区位机会窗口”。不过,相对不发达的地区对新工业的容纳程度是有限的,实际上最常见的情况是,新工业地域靠近大中城市,在老工业地域的边缘出现。例如,旧金山附近的“硅谷”,东京附近的筑波,以及我国的深圳、珠海、浦东等。这种在靠近大中城市的未工业化地理区位发展新工业的现象称为“刀刃现象”。虽然它们兴起的缘由各不相同,但多与有意地投入大量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密切相关。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成功成了这些新工业的区位能力,创造了老工业地域以外的新工业地域。新工业地域在竞争中向老工业地域挑战,很快使老工业地域相形见绌。于是,老工业地域的企业开始采用新的方法:新的生产技术、新的组织形式以及开发新产品,力图对本地域进行改造。

5.8传统工业区

一、德国鲁尔区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通常将鲁尔煤管区规划协会所管辖的地区,作为鲁尔区的地域界限,其面积4593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1.3%。区内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达570万,占全国人口的9%,核心地区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700人;区内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24个,其中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人口均超过50万。鲁尔区南部的鲁尔河与埃姆舍河之间的地区,工厂、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网交织在一起,形成连片的城市带。

鲁尔区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战后又在西德经济恢复和经济起飞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工业产值曾占全国的40%。现在仍在德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鲁尔工业区突出的特点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形成部门结构复杂、内部联系密切、高度集中的地区工业综合体。鲁尔区是以采煤工业起家的工业区,随着煤炭的综合利用,发展了炼焦、电力、煤化学等工业,进而促进了钢铁、化学工业的发展,并在大量钢铁、化学产品和充足电力供应的基础上,建立发展了机械制造业,特别是重型机械制造、氮肥工业、建材工业等。同时,为大量产业工人服务的轻工业,如服装、纺织、啤酒工业等也有了很大发展。50年代以后,由于石油消费量逐渐增加,鲁尔区的炼油业和石油化工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70年代以后,电气、电子工业有了很大发展。现在,鲁尔区生产全国80%的硬煤,90%的焦炭,集中了全国钢铁生产能力的2/3,电力、硫酸、合成橡胶、炼油能力、军事工业等均在全国居重要地位。战后在世界一些以采煤工业起家的老工业区严重衰退的时候,鲁尔区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是与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调整区内的经济结构与部门结构分不开的。

鲁尔工业区不像其他工业区,它风景如画,被人们誉为花园工业区。

二、“制造业带”——美国东北部工业区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美国和世界著名的工业地带之一,又称美国“制造业带”。位于美国五大湖、密西西比河、俄亥俄河以及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包括俄亥俄、威斯康星等5个州。面积仅占国土的6.9%,但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18%,城市人口比重达74%。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煤、铁资源丰富、有便利的水运同西、南部联系。19世纪中叶起,大批移民至此,发展了大规模的农牧业,建立了一系列商业、城镇和农畜产品加工工业,兴建了运河、铁路网和公路网,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随即出现了以芝加哥为首的一些大中城市。20世纪初,苏必利尔湖区铁矿开始大规模开发,所采矿石经过五大湖和铁路线向东运往五大湖沿岸各大港口,极大地推动了本区重工业的发展。现在,这里制造业及其就业人口比重均居全国首位,分别占全国的23%和24%。突出的工业部门有以汽车为主的运输设备制造、机床和农业机械制造、电气设备、钢铁、炼油、化学以及肉类、粮食等农畜产品加工部门。本区农业产值占全国近16%,仅次于中央西北区,居于第2位。种植业以大豆、玉米、燕麦为主,畜牧业以乳牛、肉牛业和养猪业为主。这里是世界上生产率最高的农业区。此外,在伊利湖南岸和密歇根湖东岸,也有较集中的果园区。上述丰富的农畜产品为农产加工业和食品以及轻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这里成为全国最大的肉、乳加工工业地带。大湖南岸形成大致呈东西方向伸展的工业和城市密集地带,被称为“美国经济地理枢轴”的“横轴。”其中包括全国第二大城芝加哥及底特律、克利夫兰等。南部俄亥俄谷地是本区移民最早的地方,分布许多中小工业城市,以辛辛那提为中心,工业结构较复杂,但以机床制造业最为突出,有美国的“机床首府”之誉。

三、库夫施泰因——古老与现代共存

被喻为“蒂罗尔明珠”的库夫施泰因坐落在雄伟的皇帝山脉下,四周有碧绿草坪、原始森林和清澈湖水环绕。世界各地的游客可以从慕尼黑、萨尔茨堡和因斯布鲁克出发,由高速公路或乘快速列车在一小时内到达库夫施泰因。这座城市的魅力就在于古老与现代的生动对照与反差。

1.文化与自然的碰撞

“库夫施泰因堡垒”是城市的中心和象征。这座大约在1205年第一次被提及的城堡有许多吸引人之处。透明的倾斜电梯将游客从市中心直接带上堡垒。城堡的上兵营区域坐落着“堡垒博物馆”。馆中各个时期的展品呈现出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和历史。拥有4307根音管和46个音域的“英雄管风琴”是世界上最大的野外管风琴。每天正午12点(七、八月还会在晚上18点),演奏的乐声响彻全城。

城堡里还有一些其他的景点:古老的岩道、深井、有关库夫施泰因射手和皇家猎师的长期展览,以及新扩建的活动中心。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历史氛围与现代设施的完美结合。自2007年8月起,每年都将在这座中世纪的建筑里举行库夫施泰因轻歌剧盛典。2007年约翰·施特劳斯的经典作品《蝙蝠》在这里上演。

值得一看的还有老城区。漫步于梦幻的雷玛霍夫小巷,名胜古迹历历在目:比如奥地利最古老的酒馆——鼎鼎大名的“奥哈赫·吕西尔”酒馆和著名的“库夫施泰因之歌”的作曲家卡尔·刚则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