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地理备课素材(下)
8606500000046

第46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5)

十、老龄化的挑战

据《中国人口报》2001年10月12日报道:老龄化挑战亚洲经济。

报道说:法国花了115年、美国花了71年完成了由成熟化社会向老龄化社会的转变,韩国将只花22年跳跃式完成这个转变。在未来几十年,绝大多数亚洲国家都要经历日益突出的老龄化威胁。随着退休金和健康方面的投入日渐增长,那些社会保险系统尚未完善的国家,将面临财政和社会政策方面的巨大挑战。

美国全球老龄化战略国际研究委员会指出:“全球老龄化是基本的、空前的、潜在影响经济繁荣的因素。必须采取紧急补救措施,以避免今后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劳动力短缺、人口出生率下降对经济造成威胁通常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事,特别是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但是韩国的例子表明,亚洲老龄化的步伐比欧洲和北美快得多。去年韩国65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已达到7%,到2022年这个数要翻一番。中国所走的路与此非常类似,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持续增加到总人口的13.5%,远远超过2000年的7%。在同一时间段,泰国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从现在的6.4%一跃而为13.9%。助老组织——一个全球性的非营利网络组织指出:“如果对老龄人口的增加无动于衷,局面就会发展为真正的危机。”

然而直到现在,社会保险网络在绝大多数亚洲国家还未发展起来。但是在中国,政府开始解除退休金管理模式,从现在起转向全面实行退休养老金计划。政府估计未来25年完成转变需要2180亿美元。他们计划用销售国有资产、发行国债来支付这笔款项。香港一位经济学家推测,政府将每年在股票市场募集70亿美元资金,以弥补退休金的不足额。在韩国,经济合作发展组织预计,公众花在养老金上的钱,到2050年将从现在的2.4%上升到10.5%。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在最新调查中说:“成功地缓解老龄化带来的财政危机,如退休金和医疗费,对韩国经济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说,如果及时实施正确的政策,日本的退休金压力也是可控的。

可以说,亚洲经济在未来的岁月里,将要为人口老龄化付出代价。

8.3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有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自此以后,各国致力界定“可持续发展”的含意,现时已拟出的定义已有几百个之多,涵盖范围包括国际、区域、地方及特定界别的层面。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人类在向自然界索取、创造富裕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作为代价。为了人类自身,为了子孙后代的生存,通过许许多多的曲折和磨难,人类终于从环境与发展相对立的观念中醒悟过来,认识到两者协调统一的可能性、终于认识到“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爱护地球,共同关心和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并开创了一条人类通向未来的新的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是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简称PRED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应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保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它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的道德水准。

60年代末,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环境”的概念,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成立了环境规划署。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在与自然界进行漫长斗争的时候,虽然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官方对可持续发展讨论的一个高峰。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以及《二十一世纪议程》。到了今天,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来越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越来越强烈和深刻了。

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1)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

(2)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

(3)像森林和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竭;

(4)像矿物燃料和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

(5)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和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水和其他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6)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

环境与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和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

二、直面水资源困境

即使在暴雨频降、洪涝灾害频发之年,水资源短缺依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我们来看一看这些令人焦灼的数字: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同时,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北方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4.5%,水资源总量只占到全国的19%。

这一国情,使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当我国经济驶入快车道的时候,缺水,正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上世纪80年代初,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区56个,目前已经发展到了164个。河北省水利厅一位“老水利”说,解放至今,河北已经更新了5代取水工具:先是水车,接着是离心泵、简易深水泵、工业深水泵,现在要用潜水电泵。随着工具的更新,地下水水位也从几米、几十米、几百米、上千米,层层向下推进,许多地方甚至打到二三千米深都见不到水。

水资源既是基础性自然资源,也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缺水,不但影响了工农业生产,还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深层地下水和煤炭一样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抽去多少就会留下多大的窟窿。北京周围已形成了1000平方公里的漏斗区,沧州则达到5万平方公里。漏斗,会导致地面下沉,50年来,天津市区地面已下沉了3米;漏斗,还会造成海水倒灌,诱发地震等灾害。

这些年,为了解决水资源矛盾,国家加大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力度,各地也因地制宜采取了许多节水措施,应该说,成效是显著的:苏锡常地区近几年地下水位回升明显,趵突泉重新喷涌,一向缺水的新疆,推广喷灌、滴灌等田间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过700万亩,每年可以节约出33个天池的水量。

有人算过一笔账,我们的灌溉亩均用水量超过美国,是以色列的10多倍。难怪有人说,如果不增强节水意识,即使实施了南水北调,问题仍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解决缺水问题,不仅是水利部门的责任,每个单位、每个人都有责任;而保护水资源也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要将社会、经济、法律等关键因素综合考虑。近年来,为推动公民节约用水,我们采取逐步提高水价的方式,也确有收效。但缓解中国水资源紧缺的状况,除了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寄望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因为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是挥霍水资源的罪魁。

“滴水,一小时会浪费3.6公斤的水,一个月就是2.6吨;连成线的小水流,每小时浪费17公斤,每月就是12吨。”只有这些来自于生活的点滴算计,不仅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习惯,更能贯穿于社会生产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标才不会遥远,突破水困境的希望才能实现。

三、中国最赚钱的十大行业之一——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是广义的“大农业”,其包括:绿色动植物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黑色农业、菌类农业、设施农业、园艺农业、观光农业、环保农业、信息农业等。在具体应用上我们一般将“三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称为绿色农业。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高品位、高质量、优品种和无毒无害无污染农产品的要求中国必须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

人类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使人们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为此,中国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切实与世界农业的发展接轨,用符合经济和环境发展的绿色农业提升中国农业的优势。我国农业在自然资源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优势: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多样化特点:自北至南跨越九个热量带,地域辽阔、多山多草原、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丰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绿色资源多,为发展各类特色绿色农产品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农业在人力、物力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特点:中国农民经过几千年积累,具有丰富的精耕细作技术和绿色农业的传统基础;中国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且价格低廉,可发展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相结合价值大的绿色农产品;大部分地区虽遭破坏,但处于低工业污染或未达到难以逆转的化学中毒地步;中国有数千年食品烹饪史、中医药史、保健史及传统绿色食品的多样性。中西部地区绿色农业也在迅速崛起,绿色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环保生态产业等二、三产业正迅速发展。东部地区技术、人才、资金与西部绿色资源相结合,将迅速发展出口创汇绿色农业与农产品的农工商一体化基地。国家在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开发绿色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方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加大,从而全面提高农村生存环境的改善,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双重投入,都会引起一系列经济和生活变化。所以,这是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

目前中国农业生产力已大大提高,许多农产品开始出现过剩,政府十分重视环保型、质量型农业的开发,农民的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也已大大增强,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的基本条件也已具备。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环保和生态农业的研究及试点工作,从1980年开始已有20余年历史。我国已建立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生态农业建设试点2000多个,并取得可喜成绩。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国家制定了若干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政策及措施。1998年又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国部分商品及食品已经开始实施绿色标志及环境标签制度。发展绿色农业应注重:第一,要注重优化设计;第二,要注重综合开发;第三,要注重环境保护。

中国绿色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一是在一个模式中采取多物种与主物种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物种的合理竞争,充分利用单位空间的各种能源;二是在空间分配上做到物种的搭配形式、密度、空间的适度应用,并进而提高时间的利用长度;三是在生产结构上按照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规律进行,通过延长或完善食物链,增加营养级,以提高模式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的效率。如果能做到由一熟变两熟,变农闲为农忙,庭院种植、养殖和加工的一体化则可有利解决农村剩余闲散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四是技术方面发挥各种技术措施的科学组合,形成机械技术和食物技术相结合,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结合的农业系统,实现长远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形成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水则水,宜观光旅游则发展旅游的高效农业群。

四、什么是城市“蓝化”?

对于城市绿化,人们已经不陌生。那么,什么是“城市蓝化”呢?

城市蓝化是指在城市建设中保留和增加水体面积,使之与整个城市景观融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由于清洁干净的水主要反射蓝光,所以,人们把城市水体面积在城市环保中所起的作用称为“蓝化效应”。“城市蓝化”也就由此得名。

对于城市绿化,人们几乎都达成了共识,认为绿地面积对美化城市、调节城市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但对于城市蓝化,人们还显得比较陌生。在住房日益紧张的今天,还要留出大片土地给水面,似乎太不值得。然而,水体面积的多少对于城市环境保护确实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由于水的热容量远远大于城市中的其他物质,因此能有效地调节周围环境的气温。当天气炎热时,水体能吸收大量热量,使水面附近区域形成“凉岛”;而当天气寒冷时,水体又能释放热量,使气温不致下降过快。对于“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的大都市来说,这种调温作用更显得重要。

第二,水体表面蒸发能将水分子带入空气当中,使空气保持一定的湿度;水分渗入周围土壤,又能涵养绿地。

第三,由于水面与周围地面(尤其是与水泥地面)通常存在一定温差,水面的空气和周围地面的空气因受热不均便产生对流,有利于城市空气保持清新。这也是人们在湖边散步为什么常感觉清风徐来、清新舒适的原因。同时,水体还能吸收空气中的尘埃,也有助于城市空气的洁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