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地理备课素材(下)
8606500000052

第52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1)

大峡谷有地质时期代表性的生物化石,故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大峡谷位于美国亚历山大州境内的科罗拉多高原上,科罗拉多河从中流过。据说在十六世纪,有一个叫科罗拉多的人为了寻找传说中的七座黄金城,从遥远的地方跋涉到此地并发现了大峡谷,科罗拉多大峡谷之名也由此而来。据地理学家考证,大峡谷已走过六百万年的历史,是大自然在地球上的杰作,辉煌与壮丽远非一般自然景色可比。美国人以此为骄傲与自豪。科罗拉多高原为典型的“桌状高地”,也称“桌子山”,即顶部平坦侧面陡峭的山。这种地形是由于侵蚀(下切和剥离)作用形成的。在侵蚀期间,高原中比较坚硬的岩层构成河谷之间地区的保护帽,而河谷里侵蚀作用活跃,这种结果就造成了平台型大山或堡垒状小山。峡谷岩壁的水平岩层清晰明了,这是亿万年前的地质沉积物,如同树木的年轮一样,为人们认识地质变化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岩石并不通体都是坚硬的,其中那些脆弱的部分,经不住风吹雨打或激流冲击,时间一长便消失得无了踪影,而留下来的部分,其形状往往很奇特。看,这座天然石桥“建”得多么规范。大峡谷除去它雄伟壮观的一面,还有很多千回百转的通幽曲径;两崖壁立千仞,夹持一线青天的景色在令人惊叹之余,难免也会让人觉得前面似乎就有当关之勇夫。另外的一些由水流冲击而成的岩穴石谷,形状千奇百态,色彩通红如火,每一处岩石都好像是一幅精美的画,置身其中,犹如来到仙境一般。峡谷两壁及谷底气候、景观有很大不同,南壁干暖,植物稀少;北壁高于南壁,气候寒湿,林木苍翠;谷底则干热,呈一派荒漠景观。蜿蜒于谷底的科罗拉多河曲折幽深,整个大峡谷地段的河床比降为每千米150厘米,是密西西比河的25倍。其中50%的比降还很集中,这就造成了峡谷中部分地段河水激流奔腾的景观。正因如此,沿峡谷航行漂流成为引人入胜的探险活动。

大峡谷是科罗拉多河的杰作。这条河发源于科罗拉多州的落基山,洪流奔泻,经犹他州、亚利桑那州,由加利福尼亚州的加利福尼亚湾入海,全长2320公里。“科罗拉多”,在西班牙语中,意为“红河”,这是由于河中夹带大量泥沙,河水常显红色,故名。

科罗拉多河的长期冲刷,不舍昼夜地向前奔流,有时开山劈道,有时让路回流,在主流与支流的上游就已刻凿出黑峡谷、峡谷地、格伦峡谷,布鲁斯峡谷等19个峡谷,而最后流经亚利桑那州多岩的凯巴布高原时,更出现惊人之笔,形成了这个大峡谷奇观,而成为这条水系所有峡谷中的“峡谷之王”。

印第安人传说,大峡谷是在一次洪水中形成。当时上帝化人类为鱼鳌,始幸免于难。因此当地的印第安人至今仍不吃鱼鲜。实际上,刻凿大峡谷的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漫长岁月,而且至今犹未停歇,直至永远。人类不能觉察每天镌刻的进度,但时间的演进,却显示了令人不能置信的伟观。

科罗拉多大峡谷由于地层结构不同,松密不一,河水的横冲直撞,有时造成大片坍陷,有时却只遗下一道罅隙;有时如怒涛般的激荡,有时又如锯齿般的侵蚀;如平流迂缓,则留下平缓的痕迹,如激流翻卷,则产生突兀的纹饰。于是,这条漫长的峡谷,就百态杂陈,有的宽展,有的狭隘;有的如蜂窝;有的如蚁穴;有的尖耸如宝塔,有的堆积如砖石;有的如孤峰孑立,有的如洞穴天成,人们对这些大自然的杰作,依形命名,冠以一些含有神话故事的名称,如阿波罗神殿、狄安娜神庙、婆罗门寺宇等。其北缘的“天使窗”,是一面山嶂上出现的一个通天空洞,其南缘的“美德岬”,像古代将军挂印拜帅的将台,尤其是谷壁地层断面,纹理清晰,层层叠叠,就像万卷诗书构成的曲线图案,缘山起落,循谷延伸,又如一幅万里绸带,在大地上宛转飘舞。游人至此,无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奇妙。

峡谷的颜色,又因两壁岩石的种类、风化的程度、时间的演变,以及所含矿物质的各异,而各有不同,铁矿石在阳光照射下,呈现五彩,其他氧化物则产生各种暗淡的色调,石英岩又会显出白色,因之,形成一块块鲜红,一方方深赭,一团团黝黑,一片片铁灰,大地像一块巨大的五色斑斓的调色板,美不胜收。而有的因为夹有泥土长出了草木而带一些诗意,有的又因谷底弥漫着水雾,而微显淡紫;再加上天气变化,或骄阳直射,或风雨晦暝,或晨曦初上,或夕阳满山,可使峡谷风光,变幻莫测,气象万千。

大峡谷不仅景色奇异,而且野生动物十分繁富。有200多种鸟禽,60种哺乳动物和15种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在此生息,在谷底的法顿牧场和相离90余公里,高约3500米的圣弗朗西斯科峰之间的地段,既是亚热带植物,也是寒带植物的生长区。所以,这里仙人掌、罂粟、云杉、冷杉等植物几乎是在同一地区内共生。

大峡谷的泥墙小屋废墟,表明在13世纪印第安人是开发这里的最早的主人。但大峡谷的天然奇景之为人所知,应归于美国独臂炮兵少校鲍威尔的宣传。他于1869年率领一支远征队,乘小船从未经勘探的科罗拉多河上游一直航行到大峡谷谷底,他将一路上惊险万状的经历,写成游记,广为流传,从而引起美国朝野的注意,于1919年建立了大峡谷国家公园。现每年接待300多万游客,游人可步行或骑上驴子,循小径深入谷底寻幽探险,或乘坐皮筏在科罗拉多河的急流险滩上亲历惊险的乐趣,或者坐上观景航班飞机,从空中俯瞰大峡谷雄姿。

病床上的大发现

从公元2世纪起地图学家托勒密绘出了第一张世界轮廓图,到公元16世纪初麦哲伦环球航行对世界轮廓图进行了验证,再到20世纪初,其间几百年的历史,成千上万人看过世界轮廓图却都没有什么想法,让一个伟大的真理在这张图上一躺就是几百年。

1910年,德国的科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住院养病,他躺在病床上,无意间把目光移到墙上的世界轮廓图,突然,他眼睛一亮,思维一下活跃起来:若把非洲的西海岸和南美洲的东海岸对接一下,神奇得简直像拼贴画似的,不是正好吻合在一起了吗?魏格纳注意到了这个海岸线之谜,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有一次,魏格纳脑海中闪现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即大西洋东西两面的大陆会不会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它是不是分裂成两部分并开始移动,到现在就相隔了几千千米?这是个超越一般常识的离奇设想。但是,随着研究的继续,魏格纳逐渐对这个设想的正确性深信不疑了。如果原来是一个大陆,那么远古的地层应该是两方的大陆连接在一起的。经过调查得知,非洲的古山脉与南美南部相连。不仅地层的重叠方式完全一致,而且从相隔遥远的两个大陆的相同地层中发现了同类化石。另外,还查明有一种蜗牛仅生存于欧洲的西部和北美的东部。难道蜗牛能游水横渡大西洋?这样,魏格纳的研究范围从世界各地的动、植物到古生物化石及古代冰川的遗迹等,不断扩大。

研究结果认为,不仅是非洲和南美洲,现在隔海相望、分散开来的所有大陆,早在2~3亿年前的古生代都是连接在一起的。他给这块大陆取名为“泛大陆”。“泛大陆”就是“整体是一个大陆”的意思。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使全世界的人们为之震惊,从而成为学者们议论的焦点。但有很多学者不赞成这个说法。因为没有搞清楚沉重而巨大的陆地是依靠什么原动力漂移到几千千米之外的。魏格纳提出过几种假设,但哪个都不足以成为推动大陆分离的巨大力量,全都销声匿迹了。

由于没能找到推动大陆漂移的原动力,仅仅过了20年,大陆漂移说就被彻底遗忘了。从那以后又过了20年,到了20世纪50年代,人们对我们居住的地球的观测和研究有了飞速发展。于是,随着对海底、地球内部状况以及对地震原因的进一步研究,曾一度被抛弃的大陆漂移说又复活了。推动大陆漂移的原动力是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看看海底吧。大西洋的正中绵延着一条近于南北走向的海底山脉。沿着这条山脉的顶部,发生过多次地震。另外,测一下山脉附近的海底温度,得知那里比其他地带的温度高得多。其实,海底山脉的下面,岩浆活动剧烈,不断向上翻涌着的新岩浆使先前凝固的岩石缓慢地向两侧移动、蔓延。这样,海底山脉下面不断产生新的岩浆岩,并向左右两侧扩展。由较轻的硅铝层组成的陆块像冰块浮在水面上一样,在较重的硅镁层上漂移,渐渐越离越远,推动大陆的原动力正是活动于海底的岩浆。查看海底岩石的生成年代,就会发现距海底山脉愈近的地方岩石年龄愈年轻,而距离愈远的地方岩石生成时代依次趋向古老。虽然其推移速度一年内仅几厘米,非常缓慢,但海底确实在移动。非洲和南美洲原来确是一个大陆。不仅如此,如魏格纳所说,地球上所有的大陆原来就是一个整体,即“泛大陆”。由一张地图引起而闪现于魏格纳脑海的离奇设想大陆漂移说,由于科学的进步而得到了出色的证明。

这个故事说明了任何重大的科学发现,都离不开细致的观察和大胆的设想。只要爱学习、勤观察、善思考,都有可能发现伟大的真理。

毛泽东与地图

1912年7月,年仅20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图书馆,自学和博览了许多地理书籍。在图书馆大厅墙上,他平生第一次看到了一幅世界地图——《世界坤舆大地图》,这幅世界地图使他从中受到启发,了解到世界的地理状况和中国的地理位置,从而奠定了他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雄才大略。毛泽东在年轻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地图,并把它作为学习的重要工具。在1915年9月给同学肖子升的信中他写道:“研究(地理)之法,地图为要;地图之用,于填最初。”指出了研究地理学的方法之一即为运用地图。他阅读报纸时旁边总是放着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随时查对地名,分析形势。1932年,毛泽东在军队作战部门专门设立了测绘参谋和测绘队,负责测绘地图。每到一个地方扎营,他要求部下首先要挂起地图,供他分析决策。1947年7月,毛泽东给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的电报中强调:“营长以上每人印发一份鄂豫皖三省有县境的地图,油印的也好。如能每连发一份更好,使所有干部明白地理环境。”1954年,毛泽东与吴晗谈到历史地图过于简略时,积极支持吴晗新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的建议。这本地图集共8册,成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权威性工具图集。1955年5月,黑龙江省呈报国务院“关于森林火灾”的请示报告送到毛主席手中时,他当即批示:“请参谋部绘图给我看。”以便详细了解火灾的地理位置。在毛泽东使用的工具书中,使用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中国地图、世界地图和中国历史地图。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伟人毛泽东对地图有着非同寻常的喜好,这正是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才能的源泉。地图是缩小的自然区域,是概括的地理世界,它有着摄影、航片、卫片等诸多地理事物表现技法所不可取代的作用,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地图也越来越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