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地理备课素材(下)
8606500000007

第7章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6)

(四)地中海农业

沿地中海的周围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粮食作物以耐旱品系为特征,主要是小麦、大麦、燕麦和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有葡萄、油橄榄、无花果。饲养的牲畜有绵羊、山羊和猪。在地中海农业中,粮食作物、果木和牧业的生产在地域空间上是彼此分离的。粮食作物分布在平地和缓坡上,经济作物多种植在丘陵地。较高的山坡是放牧的场所。由于畜牧与农业在地区上分离,厩肥不能作为农田的肥料,农田多依靠休耕来恢复肥力。在过去,农田种植粮食,果木供给饮料、油料和水果,牧业提供肉食、乳类和毛皮,使地中海的三位一体式农业几乎提供了全部生活中的必需品。现在,为面向欧洲市场,地中海周围许多地区传统的多样化农业已被专业化的商品农业所替代,为市场提供商品的园艺农业(如种植蔬菜、水果等)占据重要地位。

(五)市场园艺农业

市场园艺农业是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的商品性农业。这种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与现代世界城市化的速度加快有关。从事园艺业的农民实行的是专业化、密集型的生产。他们有的只生产蔬菜,有的甚至只生产一种专门用途的果品。这种农业一开始主要分布在一些大城市的周围。后来随着长途快速保鲜等技术的发展,在远离城市但气候条件优越的地区,也发展了市场园艺农业。

(六)游牧业

游牧业是指靠放牧牲畜为生的一种自给农业。这种生产方式适于难以进行定居农业的干旱气候地区。主要分布在北非、东非、中东、中亚等地。游牧业虽然驱赶牲畜,逐水草而牧,但是绝不是随机的漫游。一般是牧民根据当地的气候、地形以及牧草生产情况,随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迁移。牧民必须定期与农耕民族进行物物交换,用畜牧业产品换取粮食、衣着等生活必需品。

5.4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二)

一、澳大利亚的羊毛和小麦

农牧业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和西南部。沿海湿润地区,主要从事种植豆科牧草,养羊并种麦,还兼养肉牛和奶牛。较干旱的内地,多利用天然牧场放牧并以毛用为主的美利奴羊。长期以来,澳大利亚以出口羊毛和小麦著名。羊毛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占世界首位。肉类和小麦的产量和出口量也占世界重要地位。但因受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农牧业生产不稳定。

近四十多年来,澳大利亚工矿业产值上升很快,已在出口收入中取代了已往占第一位的羊毛。主要矿产为煤和铁矿石,大部销往日本。其他矿产如铀、金、锰、有色金属等也很丰富。

东南沿海是澳大利亚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地区。首都堪培拉和最大港口城市悉尼等大城市都在这里。

二、墨累-达令盆地

墨累-达令盆地处于大分水岭的西部。从东部海洋吹来的湿润气流,在大分水岭的东侧降下丰富的地形雨。在大分水岭的西侧,气流下沉,降雨稀少。这种山地背风坡降水稀少的情况,称为山地的雨影效应。墨累-达令盆地正处于大分水岭的雨影区,灌溉成为这里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为此,澳大利亚政府不遗余力地修建水利工程,将大分水岭东部丰富的水资源调入墨累-达令盆地,大大促进了墨累-达令盆地农牧业的发展。

墨累-达令盆地的混合农业有以下三方面显著的优点:

1.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农场内的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充分保持麦田的肥力。此外,种植的饲料饲养绵羊,羊粪可成为麦田的肥料。

2.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小麦的耕作活动和牧羊活动在一年内交替进行。小麦种植的忙季在秋(播种)春(收割)两季,冬季为小麦生长季节,农事较闲。而冬季正好是牧羊活动的忙季(绵羊的配种和剪羊毛)。

3.农民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这里的混合农场主要是家庭农场,农场规模大,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很高。农场主一般只需雇用一两名工人即可完成农场的农事,但是,剪羊毛工作需要雇用专业剪羊毛工人进行。一个农场的剪羊毛工作一般只需几天便可完成。农场一般靠近主要公路,农场生产的羊毛、小麦,可以用货车尽快运往沿海一带的市场。澳大利亚地广人稀,所产农产品多数供出口,英国是主要的出口对象。

三、“果基鱼塘”和“桑基鱼塘”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生态农业模式的国家。很早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学会了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塘泥肥桑的方法,创造了“桑基鱼塘”这种古老的生态农业模式。

“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是: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帮促进的良性循环,避免了洼地水涝之憋,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收到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桑基鱼塘的主要特点有:种桑与养蚕、鱼、猪相结合,生产上有紧密的联系;植物与动物互养,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塘与基合理分布,水陆资源相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桑基鱼塘”这种农业布局也得到了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现在我国一些地区的人们改变以蚕沙直接下鱼塘的老办法,将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投入沼气池内发酵,制成沼气作为燃料,然后再用沼渣喂鱼。这样,就把传统的“桑——蚕——鱼”农业结构,变成了“桑——蚕——气——鱼”的新型农业结构。

“果基鱼塘”是把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养鱼,堆土筑基,填高地势,相对降低地下水位来种植果树如栽植荔枝、柑橘、龙眼等果树。后来由于国际贸易对丝绸需求的扩大,种桑养蚕的获利大大超过了水果的收益,不少地区从原来的果基鱼塘生产形式大量改为桑、塘专业性生产。果基鱼塘的生产方式,逐渐演变为鱼塘里养鱼,塘基上种桑树的桑基鱼塘,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低洼地积水内涝的问题。人们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充分地利用土地的空间与轮作的时间,以求最佳的经济效益。

四、越南有趣的“四文化”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位于中南半岛东部,东、南濒临南海,面积32.95万平方千米,人口7690万。与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相邻。那里热带风光迷人,中外文化荟萃,政治氛围浓厚,人民安居乐业。

1.越南的“四苗条”

越南,位于亚洲中南半岛的东侧,其最大特点是国土形状非常狭长,南北长约1650千米,东西最窄处宽仅50千米,全国国土呈“S”形。到越南的人往往有个错觉,以为到了越南首都河内便可说是到过越南了,其实不然,河内在越南的北方,只是一个政治中心而已,越南的经济重心在南方,即胡志明市(西贡),从河内到胡志明市还有上千公里的路程。到越南旅游时,当地的导游总会告诉你:越南有“四苗条”——国土苗条、道路苗条、房子苗条、姑娘苗条。越南的道路也和越南的国土一样,细细长长,大部分正处于建设之中,从北方港口海防到首都河内的公路是越南最完善的道路之一,最多也只能算是一级公路。180千米的路程,其中有两处要摆渡,需3个多小时。在越南,人们会发现道路两侧布满了“555”和“777”的广告牌,你可能以为是国外的香烟广告,其实这些广告全部都是绿豆糕的品牌。绿豆糕堪称越南闻名的土特产。除了商业广告外,还有一些宣传国策的巨幅宣传牌也醒目地矗立在公路一侧,如“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等。越南的房子外观部分大都被粉饰成了浅黄色,这是法国殖民统治期间遗留的痕迹,从河内的主席府到普通居民,一律以黄色为尊贵之色。此外,由于越南雨季多,部分农村的居民外墙还被涂成了黑色,这是为了防潮而涂的沥青。不过越南的房子“横向发展”的很少,即开间很小,房子大多呈“纵向发展”趋势,一般为3至4层,这也就是“房子苗条”的缘由。越南和中国一样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国有56个民族,越南有54个民族,越南的主体民族是京族(也称越族)。京族姑娘苗条的倩影,头戴斗笠,妩媚多姿的姿态是越南观光机构对外宣传越南旅游产品的“形象使者”。

2.越南的“四怪”

越南除了“四苗条”之外,在旅途中还能经常遇到“四怪”:男人斗笠头上戴,女人手帕往脸盖,人力车子倒着踩,花钱要用大麻袋。越南的大部分男人都喜欢戴圆锥形的斗笠,这种帽子十分受欢迎,几乎成为越南的国家象征,平时可遮风避雨,需要时还可充当装物盛水的器皿,因此深受喜爱。至于越南的妇女将手帕盖在脸上,主要也是为了起到挡风防沙的作用。越南的人力车,是乘客在前,车夫在后,据说是根据当时法国殖民者的意图设计的。因为车夫在前,用力踩车,身上臭汗淋漓,微风一吹,乘客难免闻到,于是改成现在的结构,既可以避免闻到车夫身上的汗臭味,又可以在观景中视线不受妨碍,真可谓两全其美。除了人力车之外,越南的大街小巷还频繁穿梭着各种类型的摩托车,这也称得上是越南街头一景。

3.越南的“四色”

越南历史悠久,在传统服饰和生活习惯方面对色彩的看法也与众不同。少女穿白衫,牙齿染漆黑,男人戴绿帽,送礼忌白色。在越南的大街上,到处可以看到身穿白衫少女的倩影,这是一种长丝质束腰外衣,竖领,剪裁合身,开叉到腰部,内着长裤,十几岁的少女几乎都穿这纯白长衫,甚是飘逸。越南少女要用漆把牙齿永久染黑,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现在,在一些边远的地区仍有这样的习俗。在越南,大部分地区由于“军人情结”,都喜欢戴绿的军用遮阳帽,特别是北方地区。

越南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但姓氏较少,人们之间相处比较密切,家人团聚并交换礼物的时刻,一般相信茶叶、金桔树、姜糖、椰子、桃枝或杏枝可以带来好运,白色的礼品一定要避免,因为会被视为不吉利。

五、世界农业史

约在1万年前,人类在逐步学会驯化植物和动物的同时,摆脱了完全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的阶段,开始了农业生产。在以后的漫长年代里,农业随着生产工具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进而不断发展。就世界范围看,农业生产大体上经历了原始农业、古代农业和现代农业3个阶段,但不同地区的发展由于历史、地理等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

1.原始农业阶段

开始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是以磨制石器工具为主、采用撂荒耕作方法、通过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方式来进行生产的农业。从它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农业的起源不限于一时一地。首先是在南纬10°到北纬50°之间的一些地方,开始了从采集、狩猎经济向原始农业的过渡。西亚、北非、中国、印度及中美洲等地古老文明的出现,最初都同农业的发生直接有关。人类早期使用的生产工具是木棒,同时还学会了把石斧、石锄等经过磨制的石器缚在木棍上,用来开荒掘地,种植作物。后来有些地方发明了简单的木犁和青铜农具,并用驯化了的牛、马等大牲畜作为役畜来牵引。但主要的工具仍是取自自然界的木、石等材料,主要的动力也还是人的劳动。土地在耕种一段时间后地力衰竭,就丢弃不用,等待自然恢复。

从生产的构成看,这时的农业一般是兼有种植业和养畜业的混合农业。但二者在发生时间上的早晚,以及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所占的比重有很大差别。种植业出现于母系氏族社会,最初由妇女承担。可能是在常年的采集活动中,了解了一些植物的习性,才把其中适合人类需要的驯化成为栽培植物。养畜业的产生同样是通过狩猎活动的漫长实践,对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进行驯化的结果。最初被驯化的是小动物,数量也少,后来才有了较大的畜群,用大牲畜作役畜是较晚以后的事。原始农业发展缓慢,经历了刀耕和锄耕两个时期,历时达六七千年之久。它的突出成就就是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今天常见的主要作物和家畜大多在4000年以前已基本完成驯化过程。但由于生产技术水平低和不稳定,仍经常以采集、狩猎作为辅助手段。

原始农业首先出现在下列几个地区。

①西亚地区。原始农业在西亚的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及其邻近地区出现较早。20世纪20年代以来考古学、文化人类学和民族植物学的研究证实,在今伊拉克、巴勒斯坦境内,距今八九千年前人类已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在约旦河口的耶利哥和伊拉克的耶莫等地都曾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出土了石斧、石镰、石臼等经过磨制的石器;在耶莫地区,还发掘出野生型和栽培型之间的中间型粒系小麦和栽培六棱大麦的遗物。同时出土的还有豌豆和扁豆等。养羊业在当时也已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居住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在公元前4000年金石并用时期,就已发展了灌溉农业。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在有名的《汉穆拉比法典》中提到了耕犁和耕牛等役畜;此外,对有关出租和耕耘土地、放牧和管理牧畜以及修建管理果园等,也作了具体规定。这些地区后来由于战乱频繁,水利失修,沟渠湮塞,加上盲目扩大耕地和滥伐森林加快了水土流失,到公元前4世纪时农业生产就渐趋衰落。

②埃及。埃及的原始农业约始于公元前5000年,尼罗河的定期泛滥使沿岸土地得到灌溉,沉积下来的淤泥含有较多肥分,又有利于作物生长。到公元前2000多年的古王国时期,已经有了牛拉的木犁、碎土的木耙和金属制作的镰刀;牛和毛驴已用作役畜;农作物有大麦、小麦和亚麻,还种植橄榄、葡萄以及多种蔬菜。后来的中王国时期,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修又有所改进,形成发达的古埃及文明。但是,埃及的农业只限于尼罗河两岸,沿岸耕地宽度有限,很少扩展余地,且又临近灼热沙丘,农业生产受到一定限制。公元前525年,埃及被波斯人征服后,农业生产也衰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