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地理备课素材(下)
8606500000009

第9章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8)

②西欧近代农业技术的变革。西欧农业上的技术改革以英国为最早,大体上和产业革命同时进行。18世纪末,塔尔所倡导的中耕法和设计的马拉式条播器及中耕机得到逐步应用推广,开始改变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粗放经营方式。19世纪初,阿瑟·扬对轮栽式农业进行了理论上的概括,并在实践中加以推广。这种经营方式由于最初推行于伦敦西部的诺弗克郡,又被称为诺弗克式农业。它是把耕地分成4个部分,轮换种植芜菁、大麦、三叶草和小麦。其中,放牧地由于放牧多已改为舍饲,而不再单独存在,扩大了耕地面积。同时,包括豆科牧草在内的合理轮作措施和较为精细的田间管理,使单产也有所提高。这样,轮栽式农业就逐步取代了三圃制。土地不再实行休闲,耕地得以充分合理利用。这种农业经营方式传到欧洲大陆时,曾被认为是惟一合理的农业而受到赞誉。

③美国近代农业技术的变革。美国从早期殖民地时代到19世纪60年代南北战争前,就已是向欧洲输出谷物和棉花等农产品的农业国。欧洲移民在驱逐了原来土著印第安人并侵占了他们的土地后,北部出现了自耕农的小农场,南部则从非洲运进黑人,建立起大种植园,以后又不断向西部扩大耕地和牧场。大量移民的流入和技术的改进使农业生产有了一定提高。在这基础上扩大出口,将大量廉价谷物和棉花输入欧洲市场,又促使西欧农业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英国被迫缩小谷物生产规模,部分耕地被改为牧场,农民流向城市或移居海外;法国、德国等则采取保护贸易措施,国内农业仍能缓慢地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地多人少、劳力不足的美国农业为了迅速提高产量,进行了农机具的改革。19世纪初开始使用畜力农业机械,1825年第一台马拉棉花播种机注册登记,接着谷物收割机、畜力脱谷机、玉米播种机及割草机等相继问世。到19世纪50年代,马拉农具已普遍使用。1850年美国开始使用蒸汽机,最早是用在脱谷机上。1870年试制成第一台蒸汽拖拉机,1910年生产出汽油拖拉机。进入20世纪后到20年代,则是蒸汽机与内燃机争相发展的年代。此后蒸汽机即被淘汰。美国是以农机具的改革作为技术革命的起点,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但在20年代以前,田间管理一直较为粗放,地力主要靠轮作来维持,一般很少施肥,所以单产提高不多。

④发达国家农业的现代化。从20世纪初主要是20年代开始,农业生产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进入现代化时期。它的标志是:内燃机牵引的轮式通用拖拉机逐步成为农业生产上的主要动力;J.von李比希矿质学说的提出和F.哈柏氮肥合成法的成功,使化肥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在美国用了近30年的时间。其发展的次序是先从固定作业和耕种开始,最后才逐步实现田间管理以至收获的机械化;而收获作业则是从小麦、玉米、大豆等开始,再逐步扩大到甜菜、马铃薯和棉花等作物。其他西方国家略迟于美国。法国是从30年代初开始,到1955年才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除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4年,实际上用了20年的时间。英国也是从30年代初开始,但在二次大战后就完成了,为时不到20年。联邦德国稍后,是在1935年开始的,到1955年也基本实现了。前苏联在实现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从1929年开始对农业实行技术改造,也在1955年结束了这个技术转变过程。与农业机械化过程相配合,农用汽车和农村电气化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美国从40年代以后转向采用化肥和其他技术措施来提高农业产量。在这个新时期中,化肥工业迅速发展,复合肥料、长效肥、微量元素肥料和微生物肥料等相继出现。各种化学农药则为病虫害和杂草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手段。在土地利用上,化学灭草剂的应用为实行最少耕作法提供了可能。有些地方轮栽式农业向专业化的自由种植过渡,出现了小麦、玉米、棉花以及蔬菜、果树等的大规模专业化经营。畜牧业和园艺业中还出现了更加集约化的设施型农业。

5.5工业生产活动

一、甘蔗

甘蔗是一年生宿根热带和亚热带草本植物,秆直立,粗壮多汁,表面常被白粉,叶为互生,边缘具小锐齿,花穗为复总状花序。甘蔗为喜温、喜光作物,年积温需5500~8500℃,无霜期330d以上,年均空气湿度60%,年降水量要求800~1200mm,日照时数在1195小时以上。甘蔗对土壤的适应性比较广泛,以粘壤土、壤土、砂壤土较好。土壤pH值在4.5~8.0,甘蔗都能生长,但以土壤pH值6.5~7.5为适宜。

蔗原产于印度,现广泛种植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甘蔗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巴西,其次是印度,中国位居第三,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还有古巴、泰国、墨西哥、澳大利亚、美国等。中国蔗区主要分布在广东、台湾、广西、福建、四川、云南、江西、贵州、湖南、浙江、湖北等省(自治区)。

制糖。还可制成蔗糖酯、果葡糖浆等。蔗渣、废蜜和滤泥等可制成纸张、纤维板、碎粒板、糠醛、饲料、食用品培养基、酒精、干冰、酵母、柠檬酸、赖氨酸、冰醋酸、味精、甘油、水泥、肥料等。蔗梢、蔗叶、蔗渣糠、废糖蜜或酒精废液做牛、羊等可作反刍动物的饲料;把糖蜜、滤泥掺到谷物类饲料中可制成颗粒饲料;糖厂排出的废渣、废液又可作甘蔗的肥料。

甘蔗是我国制糖的主要原料。在世界食糖总产量中,蔗糖约占65%,我国则占80%以上。糖是人类必需的食用品之一,也是糖果、饮料等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同时,甘蔗还是轻工、化工和能源的重要原料。因而,发展甘蔗生产,对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甜菜制糖工业

以甜菜为原料,经提汁、清净、蒸发、结晶和分蜜等工序制成白砂糖、绵白糖等蔗糖产品的过程。

甜菜属藜科植物,有野生种和栽培种。糖用甜菜是栽培种中的一个变种,通称甜菜。它的块根中含蔗糖高,一般达15~20%,是制糖工业的主要原料之一。其茎叶、青头和尾根是良好的多汁饲料。

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种植甜菜,主要分布在北纬30°~63°。种植总面积达800万公顷以上,年总产量近3亿吨,其中约80%产于欧洲。甜菜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其次是法国、联邦德国、美国和波兰等。西欧一些国家的甜菜单产达50吨/公顷。

中国甜菜主要种植在北纬40°以北,包括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华北(内蒙古、山西)和西北(新疆、甘肃、宁夏)3大产区。山东、江苏、陕西、河北等省也有少量种植。全国种植面积约50万公顷,其中一半以上在黑龙江。西北产区多采用灌溉栽培,加以日照长,甜菜单产和含糖均较高。甜菜块根分根头、根茎、根体和根尾4个部分。根头含糖分低,有害于制糖的物质含量高。根茎是根头和根体的结合部。根体占块根的大部分,含糖分高,含有害物质少,是对制糖最有价值的部分。根尾含糖低,而且易失水萎蔫和腐烂,收获时要切掉。

甜菜块根含糖差异甚大,其他成分也很复杂。一般水分占75%,干固物占25%,其中糖分占17.5%,非糖分占7.5%。非糖分中的不溶性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等,占5%;可溶性物包括含氮物、灰分、还原糖、有机酸等,占2.5%。可溶性含氮物和钾、钠等灰分在制糖中不利于蔗糖结晶,其含量是衡量块根工艺品质的重要指数。

送往甜菜收购站和糖厂的甜菜要经过保藏以便陆续供给糖厂加工。保藏中要防止失水萎蔫和冻化变质,以减少贮存甜菜的糖分耗损和防止品质变坏。

甜菜保藏有田间临时保藏、收购站保藏和糖厂内保藏3种方式。在糖厂内以草帘和塑料薄膜覆盖甜菜大堆,并加以通风、灭菌,防止甜菜受冻或发热腐烂。在严寒来临时可转入冻藏。将甜菜冻固后集成长20~50米、底宽12~20米、高3~4米的大堆,用塑料薄膜和草帘多层覆盖,防止外界天气转暖时引起甜菜化冻。这样可以较长期保藏,甚至半年以上。

三、工业化社会

机器大工业在公民经济中发展并取得优势地位的过程。它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生产日益社会化,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城市迅速发展。有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工业化,它们的目的、道路和方法各不相同。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

现在我国还提出新型工业化的概念。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与传统的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有三个突出的特点:第一,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注重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质优价廉的商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第二,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要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大大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第三,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四、从工业革命到自动生产线

在用手工和机器把原料加工成产品的生产活动中,人们总是希望在节省人力的情况下(包括体力和脑力),多出产品,快出产品,出好产品。人们永远追求发展机器设备和制造技术,用以代替人类的部分劳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制造产品的机器和技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并促使加工和制造能力不断提高,为社会创造出无穷的财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我国古代制陶技术、冶炼技术等,在人类生产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1000多年前,经丝绸之路把我国先进的产品和制造技术传播到了西方。18世纪,西方国家发生了以珍妮纺纱、莫里斯的螺旋车床、瓦特的蒸汽机等为先导的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业生产的工业革命。由于这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使工业自动化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出现了自动机床、单一生产过程自动化,以及自动生产线等生产方式。

20世纪初,汽车工业竞争激烈。出身于农家的汽车制造商福特认为,汽车制造必须实现产品部件化、部件标准化和部件制造工序化,才能使成本降低,取得竞争的胜利。汽车公司在1913年创建了由专用机床组成的刚性流水生产线,福特在流水线生产中强制推行了定额管理思想。用这种流水线生产汽车,大大提高了效率,节省了人力,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制造成本。流水线生产方式大大促进了汽车工业,甚至是整个制造业的发展。

在流水生产线不断发展的基础上,1947年又出现了自动化生产线。因为这种生产线上有许多专用机床,还有自动传送装置,所以它比流水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又前进了一步。

现在的自动生产线是由自动机床、工件传送装置和控制系统将加工、检测、装卸等设备,按照工艺顺序连接起来,自动完成产品全部或部分制造过程的生产系统。在自动生产线上,不需要人进行直接操作,只需少数人进行监视。

五、数控技术

1.数控技术

1952年,出现了由电子线路控制的数控机床。这种机床是将加工程序、加工要求和操作信息用数字及文字代码存储起来,经过计算后发出指令,数控伺服机构驱动机床的工作台或刀具进行加工。

1959年又制造出了能按数字指令自动更换刀具并完成多种加工工序的数控机床,即加工中心(MC)。相对数控机床来说,加工中心的自动化程度、加工精度、生产效率和通用性都又提高了一步。70年代初,计算机逐步代替了数控机床中的逻辑控制电子线路,实现了计算机数控(CNC)。不久,又出现了由计算机直接控制多台机床的系统,即所谓的群控或直接数控(DNC)系统。70年代是数控技术大发展并达到普及的时期。我国1958年开始自制数控系统,研究数控技术,到80年代引进了国外先进的计算机数控装置,使数控技术进入了实用阶段。

数控的优点是:(1)可以一次装卡定位,不但缩短了加工的辅助时间,而且减少了人为的加工误差,提高了加工精度,减轻了人的体力劳动;(2)适于进行复杂外形零件的加工,其生产效率比普通机床提高了几十倍;(3)只要按所要求的加工数据修改变换数控机床的控制程序,就可以加工多种零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即具有了柔性,特别适于中小批量多品种的多工序零件的加工,能满足产品经常变更品种规格的需要;(4)缩短了产品试制的周期(用柔性自动化加工时间减少了60%~75%),对市场的需求能作出迅速反应,从而使制造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它的产值是制造业总产值的40%。机床业则是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技术基础。机床数控化是机床业技术进步的必由之路。数控技术为实现柔性生产系统、自动化工厂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机制已成为现代制造业的明显特征。采用数控设备使中小批量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了,所以,以数控技术为基础的柔性生产自动化不但在机械制造业中得到了普及应用,而且在纺织、钢铁等工业部门也得到了推广。

2.柔性制造系统

柔性制造系统(FMS)就是把若干台数控加工系统、物料搬运系统及上下工件系统、立体仓库、优化调度管理(信息控制)系统集成起来,形成较完整的生产系统。柔性制造系统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自动完成加工、装卸、运输、管理的系统,它具有监视、诊断、修复、自动转换加工产品品种的功能。柔性制造系统是制造业向现代自动化发展的基础设备。

柔性制造系统具有一定的柔性和灵活性,适合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的生产。它可以缩短产品的制造周期,提高机床利用率(可达80%);可以把劳动力、机床数量、占地面积、生产成本减少到1/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