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鱼向反方向游
8632100000015

第15章 开动你的右脑 (2)

沃尼奥回答说:“我说的情感加入是与性感是两个概念。虽然把这个东西做得很性感,生活会很有吸引力,但是我觉得情感融入的元素是在很多方面,比如说触摸就是一种情感的融入,如果材料用得是橡胶,你触摸的话,质感会非常好,就像婴儿的皮肤一样,会感觉到非常舒服。另外,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因此细节处理要非常好的话,各个方面都得是做得非常完美。”

我继续问:“在你看来,如何看待技术和设计的关系,是技术先行还是设计先行?”

沃尼奥说:“我认为创新这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开始先有一个概念出来,然后再通过具体技术去实现,所有的流程都是这样走的。因此,创新应该是去引导技术的,技术应该为了适应创新概念而进行改善,甚至是去发明一些东西。”

联想创新设计中心总经理姚映佳是一个右脑发现者,并利用“设计的力量”发动进攻,这可以从联想的设计师数量上看出一些眉目。1996年联想有一个设计师,2000年联想有20多个设计师,2006年大概有80多个。在姚映佳看来,设计已经成为创新的主流。“一个设计组织在企业中的定位很重要,它的位置对了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比如让中锋打后卫就发挥不出价值。”

丹尼尔·平克曾说过,苹果电脑CEO史蒂夫·乔布斯、通用汽车副董事长罗伯特·卢茨,百度CEO李彦宏都是右脑先锋。那么,百度首席设计师郭宇应该是李彦宏的右脑先锋。

“不要让用户思考”。郭宇简明扼要地阐述对“好设计”的理解。郭宇曾是上海交大第一届工业造型设计专业毕业生,后来到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学习,曾在AOL、eBay任资深设计师。

郭宇现在从事的是最前沿的设计——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UCD,User-Centered Design)。百度的用户体验部有30多人,下设几大部门:UI设计室、用户研究部、内容优化、创意设计、市场研究部。颇具挑战性的是,郭宇走得是一条前无来者的路。这不仅仅是因为用户体验是个新鲜的东西,关键的是,“用户体验不仅仅是用户体验部门要做的事情,而是整个公司要做的,需要技术部等协调用户体验部门完成,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我问郭宇:“中国人也在拥抱设计,但是似乎走入了一个表面化误区,你觉得是为什么?”

郭宇说:“这是个理念问题,我1988年考上的是上海交大第一批工业设计专业,原来是美术设计。以前,设计的东西既要好看又要功能好。现在则流行一种理念:以用户为中心的体验,不仅仅是从美学的角度考虑。现在中国的变化很大,用户已经变得很复杂。比如,很多网站做好了又倒掉,他们不知道用户要什么。”

对个人而言,不仅需要理解设计师,而更要称为设计师,或者拥有设计师思维。那些先行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借鉴:

要重视设计力,并把它上升到战略层面。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创新力=设计力。

设计的背后,是对用户体验的关注。让高科技回归人性,制造良好的用户体验,才是真正的制胜之道。这其中的关键词有:易用性、简单、人性化等。

学会跨界(Crossover)。

跨界能力(Crossover)

旧规则:隔行如隔山

新规则:一定要有跨界能力

Crossover正在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商业语言。Crossover代表什么?Crossover原意是跨界合作,指的是两个不同领域的合作。从字面意思上来说,“Crossover”有“交叉、跨越”的含义。说的直白点,就是“混”出来的东西。

IDEO公司总经理汤姆·凯利则把这种跨界(Crossover)能力称之为“异花传粉者”,在他看来:

异花传粉会产生神奇的效力,拥有这一本领的人,就拥有不可思议的魔力。即便是那些看起来完全不相干的想法和概念,异花传粉者也能将它们进行巧妙的嫁接,创造出神奇的新东西。他们创新的源泉通常是:将某种新发明或新办法完美地移植到另一行业或另一领域,发挥作用,解决问题。

莱特兄弟则是从当时新兴的自行车工业得到灵感,把自行车的材料和原理进行“跨界”,成功制造出了他们的第一架动力飞机。莱昂纳多·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跨界”者之一,跨越画家、建筑学家、工程师、数学家和哲学家等。

对公司品牌而言,跨界(Crossover)是发动右脑攻势的最佳武器。联想新款ThinkPad笔记本T60就瞄上了F1,T60内部关键部分周围采用了镁铝合金框架加固,这是一种类似于F1赛车的“防滚架”的设计。索尼爱立信的Walkman手机,其灵感就来源于索尼的Walkman。一直屈居二线品牌的华硕,凭借和林宝坚尼的“跨界”,一下子脱颖而出,融合跑车概念的笔记本在众多产品中独树一帜。

对个人品牌而言,“跨界”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右脑思维工具。《世界是平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中国演讲时曾经自曝个人成功之道,他说,“我上学时数学学得很不好,科学课也不怎么样。告诉你吧,我从来没有发明创造过一个点,哪怕是很小的一个点。但是,我很善于把不同的点连接起来。我经常有机会和一些非常有思想的人在一起讨论,在他们的谈话中有很多闪光点,而我的特长是把这些点子用不同的方式连接起来。‘世界是平的’的想法就是这样得来的。而对于像我这样的连点者来说,一个平坦的世界真是太好了。” 这也是一种典型的“跨界”思维。

联想创新设计中心总经理姚映佳曾经屡次利用“跨界”概念制造了商业的奇迹,从早期的天禧电脑,到后来的天骄、天逸等。“跨界”也代表着一种创新的思维方式,比如,联想的设计团队已经扩充到80多人的规模。据姚映佳介绍,在创新中心里面,大概有十几类专业人员在一起工作,有设计师、心理学人员、材料学专业人士等,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去开发新的产品,联想的创新中心设有不同的实验室,如材料实验室、焦点用户测试实验室等。

为了激发创意,使右脑跟左脑完美搭配,姚映佳的策略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姚映佳称,“首先,你必须给他们空间,不要等级森严,要营造一定的文化和氛围,不要给他们过多的专业要求,你可以给他方向但是不要给他细节。第二,创新需要效率和质量的平衡,设计也是门手艺,专业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有效率,做到专业深入。第三就是协作。第四是超越规矩解决问题。除此之外,我们强调跨专业的专才,我们的工程师、设计师一起工作时是在互相影响和互相培训。我们大概分为两大块:现有产品开发和工程研究。也是我们的左脑和右脑,我们叫做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跨界”思维也是一种复合型思维模式,在扁平的世界里,单一的思维模式显然不够用。对个人而言,要想实施“跨界”思维训练,不妨先看一看全球最佳设计学院的训练方式,不管是牛气冲天的伊利诺伊理工学院芝加哥设计学院,还是卡内基·梅隆大学、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跨界”特征:

首先,它们是跨学科的,结合了工程、商业、涉及和社会科学,聘请了大批院校的教授和外部专家,把学生编组以团队形式进行联合授课。

第二,它们存在于设计学院和商学院里,而且越来越多地以两者交叉的方式出现,商学院增加了设计课程,工程学院也开设了创新中心,传统的设计学院正在增补商业课程内容。

第三,设计学院的毕业生更抢手,他们都可谓是复合型人才和博学家,既是一个领域的专家,又能广博众家所长。

现在,开始你的“跨界”修炼吧。

拥有艺术家的思维

旧规则:美术只是选修课

新规则:美术是开启右脑的钥匙

你看过阿尔·帕西诺、波姬·小丝、伍迪·艾伦、柯克·道格拉斯的电影,但你看过他们的绘画吗?

事实上,他们都喜欢画类似涂鸦的画,画的不怎么样,却也别有趣味。至少,这些绘画作品证明,他们都是擅长右脑思维的人。

绘画是艺术家的镜子。这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艺术教授贝蒂·艾德华的观点,她一直鼓励人们“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在美国教育里,美术教育也是选修课,这背后的意思是“有价值但不是最重要的”。艾德华的观点却相反,她认为,美术对训练明确的、形象的、感知性思维非常重要。她的书《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已经是拥有14种译本的畅销书,并备通用电气、AT&T、IBM、迪士尼、苹果电脑等列入创造力培训课程用书。

艾德华总结出了五项绘画的几本技能,但这些成分并非绘画技能,而是一些感知技能,即如何用右脑模式来感知世界,分别是:

对边线的感知;

对空间的感知;

对相互关系的感知;

对光线和阴影的感知;

对整体和整合的感知。

她认为一个开始进行艺术表达的人的逻辑进程是这样的:从线条——到色彩明暗度——倒色彩——到绘画。

最让人注意的是,艾德华思考的不只是绘画本身,而是一种右脑思维模式。艾德华坚持认为,在学习绘画的过程种,在某种程度上人们你也在同时学习控制自己大脑处理信息的模式。她甚至做了一个实验,把画颠倒过来画以启动右脑模式。事实上,在她教过的学生中,倒着画的作品比正着画的作品好得多,这甚至让学生都大吃一惊。这是因为,倒着画时给左脑模式出了个难题,左脑不能完成颠倒作画的任务,而对右脑模式而言,不管是正着放,还是倒着放,右脑模式都觉得有趣,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

摩托罗拉“明”手机首席设计师陈铭镛是我见过的设计师中,最喜欢绘画的,并且喜欢用画笔记录下身边有趣的瞬间。事实上,陈铭镛和摩托罗拉中国数十位设计师相比,他的最大长处可能就是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