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代言情红楼之禛惜黛玉
864700000114

第114章

雍正拢了拢她因哭泣而乱的发丝,道:“你别多心,只是朝政上的事故而已。”

黛玉点了点头,松开雍正的手,亦不留他。

雍正大步走到了前厅里,果然见到允祥神色焦虑,有些坐立不安。

见到雍正过来,忙站了起来,道:“四哥。”

雍正神色沉稳,却不见一丝慌乱,随意坐了下来,问道:“到底什么事情,也值得你大惊小怪的?”

允祥叹了一口气,道:“城外玉泉山一带雪崩,连绵百里左右,不少百姓房屋倒塌,牛羊死绝,已是一片呼天抢地。本是一千人左右的村子,竟已只剩下三五百人。”

雍正听了霍然站起,神色微有一丝焦虑,沉声道:“果然如此?可曾派人去救济?”

允祥道:“已经由如海带着人亲去了,只是拨下赈灾粮款,亦不过肥了那些办差的人,因此还尚未拨款。再者,国库内帑不足,一旦全部拨下,那么西北青海一带的军饷又是个问题,凡事要讲究退步抽身,想得长久一些,若是动了这笔军饷,那么必动摇了西北的军心。”

雍正背着手来回踱步,随即神色刚毅,道:“一定要拨款,虽然军心是为要事,但是百姓亦是国之根本,不能厚此薄彼。”

允祥神色松快了一些,仍有忧虑,道:“四哥说得极是,可是若是拨款,只怕还是叫那些底下办差的人中饱私囊。除非是如海亲自来料理,只是不免累了他了。”

雍正淡然道:“你也知他心性,累他一个,却解百姓之危,他亦是乐意。只是朕亦不能坐视不管,朕也亲自去瞧瞧。”

允祥点了点头,道:“四哥亲自去也好,那些底下办差的人也好小心翼翼一些,再者亦可振奋民心。”

雍正亦不及同黛玉告别,便和允祥匆匆而去。

因此拿了雍正大氅来的黛玉,只得怔怔地看着他们一行人的背影。

站了好一会,贾敏才过来道:“怎么?又舍不得了?”

黛玉摇头,看着贾敏道:“是雪崩,娘,又不知道要劳累他多少时候呢!”

贾敏握着黛玉的手,幽幽地道:“是啊,他是皇上,是帝王,是百姓的天,他不累,还有谁愿意去累呢?”

看了看外面竟有些大起来的雪花,如鹅毛一般飘然而落,不大工夫,扫得干净的地面上又落了一层雪白。

“傻丫头,他也是够累的了,朝廷上的事情,皇室里的纠葛,儿子们的猜忌,臣子们的阳奉阴违,他都是要费尽了心思去料理的,你啊,偏又和他赌气,还要累他为你担忧。你也大了,别似个小孩子似的,不说体贴着他一些,偏还这么赌气,只怕更叫他累了。”

黛玉红了脸,道:“我只恼他竟那样对着宝姐姐,那么个算计人的主儿,还不知道心里怎么个想法呢!”

贾敏伸手拧着她的小鼻子,道:“你啊你,吃这什么醋?一家有女百家求,你也是才貌双全的姑娘家,还不知道有多少求你的人呢,你若是单为了这个赌气,那他还不浸在了醋海里?咱们娘儿两个都是极其幸运的,你是他的知己,亦是他的爱人,贵在知心,贵在信任,你连这个也不信他,将来怎么过日子。”

黛玉扑到她怀里撒娇道:“我知道的,只是咽不下这口气罢了!娘说的是,我再不和他赌气了!”

贾敏拉着她进了屋子里,道:“这才是了,若是来日还这么着,我倒是替他不值了,偏得了你这么个烦人的小东西!”

贾母此时早已醒了,听了这话,便笑道:“不恼了?”

黛玉娇脸如凝脂,红扑扑地笑道:“姥姥也来笑话玉儿!”

贾母拉着她坐在身边,道:“你这孩子,也该知足了,能得一个这样的知心人,凡事体谅一些,少赌气。”

黛玉点点头,贾母又道:“才听说玉泉山一带雪崩,咱们那刘亲家可是住在那里的,不知道可有什么事情没有?再者那么些百姓,没了家,没了牲畜的,可怎么过活?”

贾敏知她担忧着那位刘姥姥,便道:“娘且放心,四爷和十三爷已经亲自去处理了,定有安抚之策。”

黛玉听了,怔怔地也有些担忧,雪崩一现,必定极其凶险,随时还是有雪崩的现象的,他这么一去,可会平安?

因此黛玉一日便是坐卧不定,吃穿无心,总是看着窗外,偏那雪又是越下越大,更叫她心里也随着那雪花飘舞不定。

次日一早,探春却是平安回来,亦不见丝毫伤损,见她不言,众人便也不多问。

偏黛玉不见雍正的消息,亦连父亲的消息也没有,心中更是为之担忧。

拿着狼毫笔在纸上划了一道又一道,涂得面目全非,茶水已冷,却心中渐焦。

雪雁进来,见状不由得叹了一口气,道:“姑娘也别糟蹋了这纸和笔墨了,再怎么急,也不能急坏了身子,不然四爷回来可又是一顿气生的,姑娘还是叫四爷少替姑娘担忧一些罢。”

黛玉眼中明净,盈盈而颤,恰如秋波闪着波光,似笼了一层水气。

伸手抓着雪雁,道:“雪雁,你说,他可平安无事?怎么这么久了也不传个消息过来?”

雪雁安抚道:“姑娘放心,老爷和四爷十三爷必定是平安的,只怕是那些事故太过繁琐,因此不及传消息来。”

黛玉听了才略略放下一些心来,但是却忧虑着雍正所忧虑的雪崩赈灾事件。

盘算了好一会,她猛然站起了身子,倒吓了雪雁一跳。

黛玉道:“我也要去瞧瞧,不得他消息,我这心头总是不上不下的。”

雪雁雪鹰等人大惊失色,道:“雪崩的地方,危险得紧,姑娘如何能去?还是好好在家里等着消息。”

黛玉原本是个执拗的性子,定要亲去看看方罢。

雪雁几个亦不能做主,只得去求贾敏好歹留着黛玉在家老实呆着。

贾敏笑道:“你们也知她性子,我这个做娘也劝不得,既然她要去,就由着她去罢了。再者,你们都是会功夫的,难不成还护不了她不成?”

这话说得雪雁几个大为愕然。

贾母听了可是第一个不舍得,贾敏却笑道:“虽然舍不得,但是她日后还是少不得担忧着四爷的,倒不如叫她去见识见识也好,省得她还天天和四爷赌气的,不知道四爷的难为。”

因此黛玉就带了四雪之鸟以及紫鹃五人跟随,又有外头数名侍卫护航,方坐了车直奔城外。

黛玉终究思量周全,竟还特特叫人装了一车的白米,一车的馒头,和一车羊肉羊骨架子。

众人只道她是有赈灾之意,因此也都随着她了。

好在外面赈灾之处便是玉泉山附近,一路问着,倒也到了。

黛玉才下了车,就见一片银白,那雪山头上都是大块大块跌落的雪块,曾经在这里见到的房屋错落,此时却是压在了深深的雪下,不时亦能听闻到牲畜的哀鸣。

路旁却支建着一座极大的棚子,棚子后面却是暂且支建着一些帐篷,想来是给那些难民暂时的安身之处,那大棚子却冒着袅袅的青烟和丝丝的热气,棚子前绵延都是人队,想是排队等着领粥。

黛玉见到一些护卫散在了难民周围,但是却都贴近着棚子,就知道雍正和允祥以及父亲必定在那里。

走了过去,却见棚子前支着四口极大的铁锅,底下木柴剥剥轻响,锅里冒着层层的热气,那是浓浓白粥的香味。

几个年纪小的孩子闻着白粥的香味,早已饿得哇哇大哭。

黛玉心中酸楚无限,忙叫雪雁将车中带来的点心和馒头都拿出来暂且给各人止饥。

又叫人将白米和羊肉和羊骨架子搬下了车,送到棚子前。

却只见雍正一身粗布衣衫,辫子缠在脖子上,正坐在铁锅前烧火,红红的火苗映照在脸膛上,又沾染了些许黑黑的炭灰,猛然间倒差点叫黛玉认不得了。

雍正早已听到一阵骚动,忽然闻得一阵淡淡的幽香,心中一惊,抬头果然就见黛玉盈盈站在跟前。

雍正忙站起了身,拉着黛玉的手道:“你怎么过来了?真是胡闹!”

黛玉伸手拿下了他衣襟上的草灰,心中有着莫名的感动,凝视着他此时黑黑的脸膛,道:“你在这里,我能不来么?”

什么样的皇帝,能有他这样的心胸?为灾民难民烧火,古往今来,哪位帝王能如此?

允祥拿着大勺子用力地搅动着锅子里浓稠的白粥,爽朗的面庞上,沁着点点的汗珠。

那热气,氤氲在他眉梢,化去了他眉宇之间为民担忧的沉郁。

回头见到黛玉,便爽朗笑道:“四哥,怎么样?我就说一日没个消息过去,这丫头就必定亲自过来的!”

雍正瞪了他一眼,便对黛玉道:“这里时不时还是有雪崩的,虽然这里宽敞一些,但是人来人往,极杂乱的,你且回去。”

黛玉不依地道:“我不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