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创业改变命运
8653900000019

第19章 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9)

于是李书福带领他的部下,开始进行汽车的试制。一开始李书福的梦想是要制造“中国的奔驰”,走的是生产中高档轿车的路线,当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折腾,还是以失败告终。此路不通,痛定思痛之后,李书福开始回到现实,从中国的实际民情出发,制造中国人人都可以买得起的轿车。

1997年冬,李书福在临海市征地850亩,紧锣密鼓地筹建吉利豪情汽车工业园区。中国第一个民营汽车制造企业就这样拔地而起了。1998年8月,吉利“豪情”汽车在浙江省临海市吉利生产基地正式下线,李书福把“吉利豪情”的市场价定在4.79万元,成为当时中国最便宜的“电喷车”,其优越的性能价格比,得到了众多家庭购车者的关注,市场需求渐旺。1999年吉利生产汽车1600多辆,基本上都销售出去了,小有起色的市场需求,多少是对李书福的安慰和鼓励,于是他决定扩大生产规模。2000年,他又在宁波北仑投资7亿多元,征地1000亩,建立吉利美日工业园。两大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年产20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

吉利利用“借腹生子”的方式获得了汽车的生产目录,但有的车型还是受到限制,新车型无法上目录,就意味着吉利不能开发和生产真正意义上的三厢轿车,产品线无法扩大。面对这一难题,吉利再一次实行“借腹生子”的战略,2001年下半年,吉利与江南机器厂合资成立了江南吉利,准备生产公司新开发的车型,以便拓展市场。

2001年11月9日,吉利集团生产的JL6360轻型客车在国家经贸委发布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公告》上终于榜上有名;2001年12月26日,国家经贸委发布了第七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吉利集团生产的轻型客车HQ6360、MR6370和三厢式轿车MR7130又名列其中,真正实现了从生产两厢轻型客车到生产三厢轿车的跨越。这标志着民营企业成为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正规军,吉利也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

2002年年初吉利汽车开始产生赢利,吉利进入高速扩展阶段,全年销售汽车4.78万。

2003年,吉利又投资49亿元筹建新的汽车生产基地。

2005年“吉利现象”,成为中国民族汽车工业发展道路研讨会关注的重点。像吉利这样自主开发的企业推动了中国汽车市场模式的转变,也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强盛带来了希望。

“让中国汽车走遍全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走遍全中国”是成功之后的李书福所要追求的梦想,这也是中国民族汽车企业应该努力的方向。因此,李书福又进一步制定吉利迈向国际的宏伟蓝图。吉利未来10年的发展规划让人惊心动魄:到2010年,吉利将推出15款全新车型,实现产销100万辆的目标,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8%,使吉利成为国内经济型轿车的首选品牌。到2015年实现产销汽车200万辆的目标,其中三分之二用于出口,实现在国际市场份额达到2.5%,使吉利汽车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李书福又一次开始了他的狂人梦想,对于他这样的偏执狂,虽然谁也不能断定他的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前景,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他是否成功,李书福这个名字都会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着怀有宏大梦想的创业者们努力向前,永不放弃。

四、注重人才,办学助学兴教育

在李书福的心中有两个宏大的梦想,一是制造世界知名的汽车,二是创办世界一流的大学。在李书福的创业过程中,他深深感受到技术人才难得,专业人员难留的窘迫现状。早在1998年,李书福就在培养人才方面先行一步,他建设临海吉利汽车生产基地的时候,就在基地附近划出一块土地,创办了培养专业技工的“浙江吉利汽车工业学校”和培养专业技师的“浙江吉利技师学院”。2000年李书福又投资上亿元在北京昌平创建了北京吉利大学,他以“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的校训,对现存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几年来,李书福带领的吉利集团先后经历了向高校“买”人才,投资请高校代培人才,又到投资上亿元办高校为企业培养人才的三个阶段,在逐渐地发展中,李书福越来越体会到人才的重要性,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所以为企业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是李书福办学的宗旨。

李书福是个穷苦农村出生的孩子,他懂得穷苦孩子的渴望和困难,对穷苦孩子的帮助和关怀,是李书福愿意做的事情,让更多的贫寒学子上得起学成为他的愿望和一直在努力实践的事情。2001年,李书福要求北京吉利大学创办宏志班,免费供贫困学子读书,第一届招收30名,免除全部学费和住宿费。2005年,李书福又出资210万,设立“未来人才基金”,定向资助100名家境贫寒无力上学的孩子,到自己下属的各个院校就学,毕业后即可进入吉利集团工作。2006年6月,在中国教育发展基金成立大会上,吉利控股集团捐助了5000万,准备寻访1000名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高中毕业生,资助他们完成大学学业。除此之外,李书福还准备用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来帮助全国各地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寒学子。

李书福的一系列善举,为自己赢得了2006年“中国十大慈善家”的荣誉。在获此殊荣之后,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感慨地说:“吉利从事慈善活动,不是因为有很多钱,而是感觉到社会需要营造爱的氛围,需要提倡正气正义、更加充满生机活力、健康向上的社会主旋律,所以我们尽微薄之力,来为社会和谐发展做一点切实可行的工作。”

从贫寒少年,到平民巨富,再到大慈善家,李书福一路坚定执着地走来,制造人人都能买得起的好轿车,帮助更多的贫苦孩子完成学业,把中国的汽车走遍全世界,他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同时也在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李书福,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书写幸福,为自己也为他人,正如他的事业一样,吉利,大吉大利,大家都吉利。

李书福还曾经写过一首诗,叫《人在旅途》“谁知前方有多少条路,酸甜苦辣早已留在记忆深处。清晨日暮阳光星光为我引路,春夏秋冬希望就在不远处。不低头不认输,擦干泪坚持住,该受的苦我来受,该走的路我清楚……”这可以说是对李书福创业人生最为准确的诠释。

创业感悟:敢为人先,无所畏惧。

在李书福的创业史中,我们可以发现,就像每一个创业者一样,他同样有过失误,处过低潮,甚至遭受过失败,但是他却在这些困难、失败、挫折面前,比常人多了一份信心、自信甚至狂傲。从造冰箱,到生产摩托车,再到制造汽车,这些在当时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李书福居然“初生牛犊不怕虎”,要亲自实践。所以在别人眼里,他是个“狂人”,是个“疯子”,但是却正是他这种疯狂的行动,反而让他大获成功,这样的事实多少让人不解,为什么“偏执狂”反而更容易成功呢?有人总结了李书福成功的两点要素:一是面对机会果断出击,敢为天下先;二是认准事情不放弃,对失败无所惧。

李书福拥有着对机会最为敏感的反应和把握能力:从做冰箱的零配件,到自主生产冰箱;从买装潢材料,到自己制作铝镁曲板;然后到生产低档民用轿车。他都有长远的预见性,同时善于把握时机,迅速出击,当别人追上来的时候,他已经发展得很大了。如果只是一味地跟着别人走,不敢最先走出第一步,那么兴许也就没有李书福现在的成功。

另外一点促进李书福成功的是他的坚持,每次做出重大转折性的决定后,他都会义无反顾地去追求,不管别人如何地嘲笑、讽刺,抑或阻拦,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他都会想方设法解决和克服。在李书福刚刚进入汽车行业时,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没有“准产证”、政府怀疑,银行不信、媒体嘲讽、如此环境下,他还是坚持下来了,如果他中途放弃了,那就不会有吉利的今天。这就是所谓的认准了不放弃。它包含了两层意思,首先是认准了,然后就去追求。李书福就是这样,做着狂人的梦想,以狂人的行动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走到成功的顶峰。

当然在李书福的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危机也是数不胜数的。但是冷静的他总是可以清醒地认识到是市场的走向,通过创新来实现企业的绝处逢生。在摩托车市场出现饱和,吉利受到严重冲击的时候,李书福另辟蹊径,生产出中国第一辆踏板式摩托车,为吉利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在没有得到国家“生产许可”的情况下,李书福先后多次采取“借腹生子”的策略,实现了企业的扩大和开拓。

用李书福的话说,“什么叫‘创新’呢?人家都反对而你还坚持去做,这就是‘创新’。”

当李书福对别人说自己要生产汽车时,所有的人都认为他疯了,认为他不自量力,异想天开。然而如果一件事情必须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以后再去做,可能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松下幸之助造出第一个开关时,没有人会想到要去买他的开关;福特造出黑色T型车时,没有人认为已经有了马车,这世界还需要“汽车”这种东西;在李书福的吉利汽车上路之前,没有人认为中国私营企业可以造出能上路跑的轿车。这些层次不同、背景不同的创业者虽然做了不一样的事情,但其成功的核心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事在人为,人定胜天。

李书福总是喜欢说这么一句话:“少谈点金钱,多谈点精神。”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想要成功创业,首先要讲的不是赚钱的技术问题,而是创业的精神问题,首先你得敢于迈出创业的第一步,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首先你得有追求的欲望,有承担风险的勇气。你也许会说,我有勇气,我敢,但是真正在面对眼前的重重困难和阻碍时,你是否能抬得起自己沉重的双脚?一句“敢为天下先”说来容易,但是横看世间人,你一生有几次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精神上的因素比技术上的因素更加重要。你没有揣着梦想往前冲的勇气,就是有再好的技术也难以发挥它的价值。创业存在风险是很正常的事情,没有风险就无法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事业也会毫无生机,没有发展的潜力。

“我们让吉利车走遍世界各国,而不是让世界各国的车走遍中国。”在2007年的上海国际车展上,李书福这个矮小又执着的男人又一次向世人宣布了他的雄心。

中国私企造车第一人,李书福在用自己努力来实践自己的梦想。充满朝气的年轻创业者们,应该从他的身上学到一些宝贵的东西,受到鼓舞和激励,揣着自己的创业梦想努力地向前冲去。

创业经历:

1943年10月,赵章光出生于浙江。

1974年以前,在家乡读书,做医生,潜心研究章光101。

1974年,经过6年艰辛试验,章光101终于研制成功。

1974-1985年,为宣传药剂,四处呼告,饱受诬蔑和限制,尝尽人间辛酸。

1985年,创立郑州脱发专科医院,担任院长。101受到世人关注和青睐。

1987年3月,创立郑州市毛发再生精厂,担任厂长。

1987年4月,任北京市毛发再生精厂技术厂长。101屡获国际大奖,声名大振。

1988年3月,创立浙江章光101有限公司,任董事长。

1993年3月,任北京章光101集团董事长。

1999年,公司改制为北京章光101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兼总裁。

2004年,成立北京市“101”毛发研究院,任院长。

“创业”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内涵却是丰富而又深刻的,经历磨难与风雨,磨炼勇气和意志,体味人生沉浮,感悟创业悲喜。创业是一首荡气回肠的曲子,让人感动;创业是一次艰苦卓绝的登山,让人坚强;创业是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让人珍惜。

创业是一场需要努力拼搏的比赛,更是一种需要倾尽心血的追求。每一个创业的人,都会认准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然后坚定不移地去实践,就像是艺术家在雕琢一件艺术品,认真、专注、虔诚、费尽心思、倾尽心血、投入了全部的感情。在创业的道路上,往往需要付出很多很多,然后才能换取成功的喜悦。

说起章光101,可能会有很多人觉得很熟悉,大街小巷的广告牌处处可以看到这几个字。但是说起赵章光和他的“101”事业,可能上点年纪的人可以细细道来,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他的故事似乎已经远去。今天我们重新翻开“101”的创业发家史,来重温一下那段艰苦卓绝的创业路,赵章光给我们带来的深刻感悟。

20多年前,赵章光为了研制“101”经历了上百次的试验,几乎耗尽了他的心血和家产。章光101的品牌就是来自于他的名字和研制所经历的次数。101次不懈地试验,历时了6年,艰辛的探索,反复的尝试,101这个数字记录着赵章光为它所付出的6年的心血,以及锲而不舍的精神。

研制“101”生发酊的过程是艰辛的,使“101”被世人接受,并推向市场的过程也是几经波折的。从质疑,唾骂到被认可,再到备受消费者的欢迎,然后风靡全国,远销国外60多个国家,“101”以其神奇的疗效突破了脱发无法根治的禁区,在世界的医药史上创造了一个神话。疗效是“101”产品最好的宣传,数十年来,它为中外数百万脱发患者解除了痛苦,带来了幸福和快乐。“101”防脱生发散,被西方人称为“东方魔水”,先后获得十五项国际金奖,“101”产品成了国宝级的东西,经常作为国礼馈赠外国首脑。赵章光也由于对中国的医药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并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作为中国毛发行业的奠基人和开创者,赵章光曾经演绎了一段令人瞠目结舌的奇迹,他和他的“101”成为一个时代的传奇。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与头发结下的不解之缘。

被世人称为“红色大亨”的赵章光的头上罩满了各式各样的光环,似乎被神话了,但是透过耀眼的光环,看到的却是赵章光那张朴实的笑脸,和一副真诚的表情。

一、信守承诺,苦心研究出成果

赵章光是贫寒家庭的孩子,家乡是浙江温州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他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战争年代,生活自然很是窘迫。好不容易能够上学,但刚到初二,就因为没钱而被迫辍学,以至于在以后也没有机会再上学了,这成为他一直记挂在心头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