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传统下的独白
8696800000070

第70章 李敖所藏中国美术精品图说 (1)

文徵明(1470—1559年),原名壁,字徵明,以字行。改字徵仲,号衡山、衡山居士。长洲(苏州)人。他与沈周、唐寅(伯虎)、仇英合称为“吴门四家”。唐伯虎与他同岁,但唐伯虎五十四岁就死了,他却多活了三十六年,活到九十岁,成就自然更多。此公能写能画,《明史》说:“四方乞诗文书画者,接踵于道,而富贵人不易得片楮。……外国使者道吴门,望里肃拜,以不获见为恨。文笔遍天下,门下士赝作者颇多,徵明亦不禁。”——这种气派和气度,成就了他的江海之大。他临死前还为御史严杰的母亲写墓志,写完了,“掷笔而逝”。活得潇洒也死得潇洒。

吕潜,字孔昭,号半隐,晚号石山农。四川遂宁人,侨居江苏泰州。他是明朝崇祯十六年(1643年)的进士,这一年正好是明思宗殉国的前一年,他可说是“末代进士”。亡国以后,他不肯做清朝的官,做了艺术家。擅长画山水、花草和书法。他的山水清逸、花草放纵、书法婉转多姿。上海博物馆藏有他的纸本行书,写自作绝句是:“怪石足当老米拜,修竹定是王猷栽。磊落琼瑰雨洗出,团栾清影月移来。”可看到他风格的一斑。在清圣祖康熙六年(1667年),他有山水卷留世,著有《怀归草堂》等书,但国亡了,又将安归?

郑簠(1622—1693年),字汝器,号谷口、谷口农。江苏上元(南京)人。

他生在明熹宗天启时代,死在清圣祖康熙时代,是明末清初的改朝换代人物。他一辈子远离政治,以行医为业,倾尽家资,寻访山东、河北的汉碑,沉酣其中三十余年。他写字如作战,“就坐取笔搦管,作御敌之状。半日一画,每成一字,必气喘数刻”,“正襟危坐,肃然以恭。执笔在手,不敢轻下。下必迟迟,敬慎为之”。字写得这样慎重辛苦,难怪自成大家。在隶书上,他是“修正主义者”,“蚕头”蝌蚪化、“燕尾”行书化,沉潜中现出活泼,朱彝尊说“谷口八分古今第一”,或是定论。

全祖望(1705—1755年),字绍衣,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人。

清朝乾隆元年进士。他是史学家,深受铁汉李绂(穆堂)影响。李绂治学,重文章、经济、气节,不屑为考据。他写信给全祖望,劝他“务为远大之业,则为益于天下后世甚大,补亡订误,识其小者,虽不无小补于世,其为益亦仅矣”。全祖望为学方向,能识远大,也能识小,“渊博无涯涘,于书无不贯串”。他七校《水经注》、三笺《困学纪闻》、修订《宋元学案》等书,表彰忠义之士,为特立独行的人青史留名。此公性格伉直,五十岁时穷困而死。

刘墉(1719—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青原、香岩、统勋子、日观峰道人。山东诸城人。他由进士做到大学士,八十六岁死后,入祀贤良祠,谥文清。书法用墨厚重,人称“浓墨宰相”。他的学生戈仙舟是翁方纲女婿,翁方纲问戈仙舟:“汝师哪一笔是古人?”刘墉听了,反唇相讥说:“我自成我书耳,问汝岳翁哪一笔是自己?”刘墉又写信给伊秉绶,说写字“气骨膏润,纵横出入,非吾所难,难在有我则无古人,有古人则无我。奈何奈何”。可见他突出自我,不泥古人的作风。他的字,拙中藏巧,看似“墨猪”,其实是用狼毫硬笔写出来的。

梁同书(1723—1815年),字元颖,号山舟,晚自署石翁,九十岁以后号新吾长。浙江钱塘(杭州)人。他是乾隆皇帝特赐进士。十二岁就能写擘窠大字,写到七十岁后乃有变化,纯任自然。负写书盛名六十年,甚至播到国外,日本、琉球多以重金来求。他与翁方纲、刘墉、王文治合称“清四家”。他说:“帖教人看,不教人摹,今人只是刻舟求剑,将古人书一一摹画如小儿写仿本,就便形似,岂复有我?故李北海云:‘学我者死,似我者俗。’”他又说:“尝言古书家皆有代者,我独无。盖不欲以伪欺人。”可见其怀抱。

钱大昕(1728—1804年),字晓徵,号辛楣,又号竹汀。上海嘉定人。清朝乾隆时代进士。做了二十一年的官后,正好碰到父亲死去,服丧完毕母亲又死去,就不再复出,自四十七岁到七十七岁,专心学问三十年。他是史学家,也以辞章出名。《清史稿》说他“研精经、史,于经义之聚讼难决者,皆能剖析源流。文字、音韵、训诂、天算、地理、氏族、金石以及古人爵里、事实、年齿,了如指掌。……惟不喜二氏书,尝曰:‘立德立功立言,吾儒之不朽也。先儒言释氏近于墨,予以为释氏亦终于杨氏为己而已。彼弃父母而学道,是视己重于父母也。’”这是他对佛教徒的棒喝。在书法上,他“尤精汉隶”,独成大家。

邓石如(1743—1805年),初名琰,字石如,因为清仁宗嘉庆皇帝名颙琰,为了避讳,遂以字行,后改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他学写字,临古碑,每碑动辄一临就五十次、一百次。清早起来,研墨满盘,写到半夜尽墨才睡。这样一干八年,书法自成一家。他以隶法作篆,使篆书展现了新面目,《广艺舟双楫》的作者康有为说:“完白即出之后,三尺竖童仅解操笔,皆能为篆”,“篆法之有邓石如,犹儒家之有孟子”。就是指此。《艺舟双楫》的作者包世臣推崇他的隶书为清代第一。他曾以隶书作联:“当局能肩天下事,读书深得古人心。”大谈抱负如此。

洪亮吉(1746—1809年),字稚存,又字君直,号北江,又号更生居士。江苏阳湖人。清朝乾隆时代榜眼。他是大学者,尤精舆地之学。因为上书触怒了清仁宗,特恩免死,遣戍伊犁。第二年京师大旱,皇上大悟,把他赦回。他不但得罪皇上,还得罪老师。他的老师质问他为何对人说老师刚愎自用,他答道:“老师只一愎字,何尝有刚?门生为师弟之谊,妄加一刚字耳!”其实他是一个有真性情的人,他的好友黄景仁客死汾州,他千里奔其丧,人所难能。“平生豪气震寰区,事不惊人不丈夫”,就是他的作风。他的篆书,别有书卷气,遒丽灵活,殊为罕见。

吴锡麒(1746—1818年),字圣徵,号谷人。浙江钱塘(杭州)人。他二十九岁时候,考上进士。《清史稿》说他“性至孝。乾隆四十年进士,授编修。累迁祭酒,以亲老乞养归。主讲扬州安定乐仪书院。锡麒工应制诗文,兼善倚声。浙中诗派,前有朱彝尊、查慎行,继之者杭世骏、厉鹗。二人殂谢后,推锡麒,艺林奉为圭臬焉。著《有正山房集》”。事实上,他的著作是《有正味斋集》。他的书,颇为风行。《续修四库全书提要》收有《有正味斋骈体文》二十四卷、《有正味斋诗集》十六卷、《外集》五卷,说他的作品使“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使臣亦知其名,高丽至出兼金,购其全集,厂肆为之一空”。可见他的文采之盛。

成亲王(1752—1823年)的名字是永瑆,字镜泉,号少庵,别号诒晋斋主人。

他是清高宗乾隆皇帝的第十一个儿子,被封成亲王。他的弟弟清仁宗嘉庆皇帝说:

“朕兄成亲王,自幼精专书法,深得古人用笔之意,博涉诸家,兼工各体,数十年临池无间,近日朝臣文字之工书者,罕出其右。”杨翰《息柯杂著》说:“王得窥内府所藏,而自藏又甚富,故书法大备如是。大抵皆从帖中问津,未深究古碑耳。”这些话都是写实。在走帖学的路子上,成亲王的楷书尤其登峰造极,真够得上笔力万钧、气概非凡。他下笔出规入矩、功力稳健、典雅谨严,又不失神采秀逸。有史以来,楷书能写得像他一样水准的,恐怕没有第二人了。

铁保(1752—1824年),字冶亭,号梅庵、怀清斋。满洲正黄旗人。他本是清朝军方世家,自己却做了乾隆时代的进士,乾隆皇帝说他有大臣风,并且他在嘉庆皇帝接棒后,做了大臣,从两江总督到吏部尚书,都是他赫赫资历。事实上,此公倨傲任性,并不适合做官,倒是适合做艺术家。“临池之工,天下莫及。”刻有《怀清斋帖》,为士林所重。他与成亲王、刘墉、翁方纲合称为“成刘翁铁”四家,他虽与成亲王同为满洲人,但他看不到宫廷内府所藏的法书墨迹,只有凭天分得其天真。他的毛笔字,是朝这一路发展的。

张问陶(1764—1814年),字仲冶、又字乐祖、一字柳门,号船山、一号豸冠仙史、蜀山老猿、宝莲亭主、群仙之不欲升天者,晚号药庵退守,亦称无船、老船。四川遂宁人。《清史稿》说他“以诗名,书画亦俱胜。乾隆五十五年进士,由检讨改御史,复改吏部郎中。出知莱州府,忤上官意,遂乞病。游吴、越,未几,卒于苏州。始见袁枚,枚曰:‘所以老而不死者,以未读君诗耳!’其钦挹之如此。”蒋宝龄《墨林今话》说他“才情横轶,世但称其诗,而不知书画俱胜,书法放逸,近米海岳(米芾)”。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说他“书法险劲,画近徐青藤(徐文长),不经意处,皆有天趣”。这些特征,都是他的风格。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他是清朝道光年间进士,组织湘军平太平天国,能文能武,生做大官,死谥文正。他在日记里说他三十岁时“已解古人用笔之意”,但“老年始略解书法”。他认为书法“无一定规矩态度”,“作字之道,刚健、婀娜二者,阙一不可”。他要一方面刚健一方面婀娜,“庶为成体之书”。但他并未成全两者,在刚健上成功了,但婀娜上却硬邦邦的,既不婀也不娜。不过,他的刚健型书法却自成一家,锋利挺拔、劲气内敛,看了真是字如其人,不愧“曾薙头”也。

张之万(1811—1897年),字子青,号銮坡。直隶(河北)南皮人。他三十六岁做了状元。《清史稿》说他“道光二十七年,以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