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传统下的独白
8696800000072

第72章 李敖所藏中国美术精品图说 (3)

罗振玉(1866—1940年),初名宝钰,应童子试时改名振玉,字式如,又字叔蕴、叔言,后号雪堂、永丰乡人、贞松老人。浙江上虞人。他十三岁就读完《诗经》《书经》《易经》,十九岁就著书《读碑小笺》和《存拙斋札疏》,其早慧可想。他一生有大功于学术者,为传播甲骨文,保存内阁大库明清史料,整理敦煌史料,整理汉晋木简,研究古明器。此公在政治上涉嫌“反革命”,从辛亥革命后全家去日本,到1931年去满洲国,都不为当朝学阀所喜,傅斯年就骂他老贼。但此老贼有大功于学术,成就超乎任何国共学人之上,且学阀们至今拜其赐,则是最有趣的反讽。

孙文(1866—1925年),谱名德明,字逸仙,号中山。广东香山(中山)县人。他被称为中华民国国父是死后十五年(1940年)的事,主其事者是国民党的国民政府。做一国之父,在他生前,并未如此风光。……他自己在1919年写《孙文学说》自序时,曾有民国不如“满清”之叹。他不是念中国古书出身的人,但在书法上,却走苏轼的路子,写得自成一家。《晋书》记羊祜之言说:“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孙中山显然是袭取此段古人之言而改写者。秦孝仪等在《中央月刊》奉为总理之言,自属无知。

李瑞清(1867—1920年),字仲麟,号梅庵、一号梅痴,斋名玉梅花盦、黄龙砚斋,入民国署清道人。江西临川人。他是清朝进士,辛亥革命时,任江宁提学使,《清史稿》记那时“官吏潜遁,瑞清独留不去,仍日率诸生上课如常。

布政使樊增祥弃职走,以瑞清代之。急购米三十万斛饷官军,助城守。……城陷,瑞清衣冠坐堂皇,矢死不少屈。民军不忍加害,纵之行。……自是为道士装,隐沪上,匿姓名,自署曰清道人,鬻书画以自活”。可见此公人品。在书法上,《书林纪事》说他“幼喜临池,博习兼资,尤好大篆,然不能为朝殿书”。“朝殿书”是官式的标准字体,李瑞清是不写的,他写的是被人“颤抖效之”的颤抖书。

章炳麟(1867—1936年),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他是俞樾等大师的弟子,精于国学,对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尤有心得,他虽有学问,却志在反对坏政府,他在东吴大学教书,就是一种掩护,后来他为《苏报》案坐牢,被袁世凯软禁,被国民党政府迫害,都是因反对坏政府而招来的厄运。在被袁世凯软禁期间,他写下缪袭作的《魏鼓吹第六曲》,此曲原名《定武功》,中有“袁氏欲衰”之句,显然是移古作今,借来痛骂袁世凯的。——国学大师即使骂人,方法也别出一格啊。

赵熙(1867—1948年),字尧生,号香宋。四川荣县人。他是清朝光绪年间进士,在北京做御史,抗直敢言。又任国史馆纂修。他诗才敏捷,有《香宋集》,与郑孝胥等相酬唱,梁启超曾从之学诗。八十二岁死后,他的门人向楚、江翊云、郭沫若、周善培等为刊遗集。他说:“余三十以前学诗,三十以后专治古文小学,近五十又学诗,文章高下之境,一一悬量胸中,求以自立,乃知世之驰逐虚声者,正坠苦海也。”晚年在家乡,蜀中不靖,干戈四起,但是他的家乡却兵祸不来,因为拿枪杆的都尊敬他,放他一马,过境不入了。

郑沅(约1873—1943年),字叔进,号习叟。湖南长沙人。他是清朝光绪甲午探花。精于鉴赏,擅书法,籀、篆、隶、行、楷书,均有造诣,章草也写得好。兰翁《近代的章草书家》一文说他“所写章草,运笔雍容纯厚,骨肉停匀,不取一些奇险姿态。他虽是科举时期的一甲出身,但他的字,没有馆阁体的意味,而且写字全用好墨,更加衬托了字书的精神饱满润泽”。章草以外,他的篆字写得也冠绝一时。试看他笔下的“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成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字字都好,就是显例。

梁启超(1873—1928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别署中国之新民。广东新会人。他十七岁就中了举人,可是考进士时,考官为了防止他的老师康有为上榜,误将他刷下来了,康有为反倒被录取了。师徒一干人等掀起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出亡日本,用言论鼓动风潮,风靡中外。民国成立后,以保皇党出身的他,竟二造共和,挽救民国,抢尽了国民党的风头。历任司法总长、财政总长,北京大学、清华研究院教授。书法融汉隶入魏碑,端妙可喜。太太死后,他写《痛苦中的小玩意儿》一文,集宋词成联,由朋友选出,一一写给朋友。李敖所藏,就是其中之一。

王寿彭(1874—1929年),字次篯,号眉轩。山东潍县人。他的名字就是个皇帝喜欢的名字——君“王”“寿”如“彭”祖,果然在二十九岁时考取了清朝癸卯年状元,这时科举制度已近尾声,清朝天下也近尾声。九年以后,清朝亡国了,他做了民国时代的总统府秘书、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山东大学校长。当国民党势力北伐上来时,他不跟国民党政府合作,去了天津,死在天津,活了五十五岁。他的书法,是典型的馆阁体书法,雍容富贵、四平八稳。

这副对联,是科举制度的最佳陈迹,也是最好的样板。——它是一件“活状元”。

经亨颐(1877—1938年),字子渊,号石禅、听秋,晚号颐渊,别署石渊、秋道人、白马湖叟。浙江上虞人。早年留学日本,学物理,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民国以后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校长、浙江省教育会会长。早在袁世凯称帝野心暴露时,他就在浙江创青年团,设民权讲座以反袁。袁世凯死后,他说动富商陈春澜捐款,在白马湖边设春晖图书馆、春晖中学,造就贫民子弟,又鼓励有祖田的人捐地创校。1924年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以浙江代表出席,后来主持中山大学。1930年因反对蒋介石,被开除党籍。六十二岁死于上海,有《颐渊篆刻书画集》行世。

于右任(1878—1964年),原名伯循,又名敬铭,字右任,以字行,一字大风,号骚心,又号髯翁、关西馀子、太平老人、神州旧主,别署半哭半笑楼主、啼血乾坤一杜鹃。陕西三原人。他二十五岁即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二十八岁去日本,加入同盟会。革命前后返国办《民呼报》《民吁报》《民立报》《神州日报》等,被称为中国报业史上元老记者。历任上海大学校长、陕西省政府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审计院院长、国民政府委员、监察院院长等职。著有《右任诗存》《右任文存》《标准草书》《右任墨存》等书。他的书法早年出于魏碑,有人代笔;来台湾后,在蒋介石更形专制下,以草书终其生。

易培基(1880—1937年),字寅村,号鹿山。湖南长沙人。武昌方言学堂毕业后游日,1913年执教湖南高等师范学堂,讲授中国文字学等科目。次年执教长沙师范及第一师范,有学生毛泽东、田汉等。1920年驱张敬尧后,任第一师范校长。

1922年去广州,任孙中山大元帅顾问。1924年任黄郛摄政内阁教育总长。1925年任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许世英内阁教育总长。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被段祺瑞通缉。南下任上海劳动大学校长。1928年任农矿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因政争被诬,卷入盗宝案,匿居租界,五十七岁死去。书法别树一格,颇有童趣。

汪精卫(1883—1944年),名兆铭、字季新、季恂、季辛,号精卫。广东三水人。他是革命元勋,二十七岁冒险北上去行刺清廷摄政王,被捕,被判无期徒刑,辛亥革命后得释。此后三十三年中,他从国民党行政院长到汪政权伪主席兼行政院长,历尽政海波澜与转换。最后以汉奸得谥。但据日本昭和十五年香港冈崎总领事所截秘件,原来蒋介石也汉奸有份!历史谴责,未可一面倒也!汪精卫一表人才,能说善道、能诗能文,还写了一手洒脱的毛笔字。他的毛笔字很少见,流传亦稀,传世者不但是艺术品,也具史料价值。

沈尹默(1883—1971年),原名实,号君默、君墨,笔名秋明、尻默、瓠瓜,晚号秋明室主。浙江吴兴人。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科毕业,新文化运动时任北京大学教授,任《新青年》编委,做白话诗。后任燕京大学教授、中法大学教授兼孔德学校校长、河北省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监察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年近九十,在“文革”迫害中自焚其手稿后死去。他的书法,虽被陈独秀奚落太俗,其实就神韵生动而言,实为中华民国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不过刻意求工,晚年反倒愈写愈做作、退步了。

莫纪彭(1886—1972年),字宇非,又名侠仁。广东东莞人。他十七岁时就办了被县太爷查禁的杂志——《东莞旬刊》。二十三岁时加入中国同盟会。

二十五岁时参与黄花岗之役,同时是第三先锋队队长。生还以后,他在广东又举义旗响应武昌首义。革命成功,他辞官身退、不受勋赏。此后六十年,他一心向往世界大同、一心回忆黄花旧事,他写《革命史藁》《黄花血战》,纂修中国国民党党史,都魂牵梦萦在这一主题上。肉体上,他没死在3月29日;但在精神上,却早已随先烈而去。六十年如一日,他是“活先烈”。

王云(1888—1934年,生年一作1891年、卒年一作1938年),字梦白,号破斋主人,又号彡道人。江西丰城人。他早年在上海钱庄当学徒,画花鸟学任颐,为吴俊卿(昌硕)所赏识。后到北京司法部任录事,陈师曾(衡恪)赏识他,劝他改学扬州八怪之一李和新罗山人华岩,他的画风,为之一洗。陈师曾并推荐他做北京艺专教授。他喜欢到动物园写生,同时看野兽电影,因此画动物更为出色。除画画外,他也作诗,但性格怪僻,好骂座,人多敬而远之。最后穷途潦倒,以四十六岁之年死于天津。印有《王梦白画选集》。中国画家叫王云的,自清朝以来共有四人,其中以王梦白最短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