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最有用的心理学全集
871200000155

第155章 “强迫症”引发反复的强迫性行为

第15章第12节“强迫症”引发反复的强迫性行为

强迫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在主观上感到有种不可抗拒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上的存在。

晶晶今年14岁,是一名中学生,有些胆小、害羞。她本来是一名成绩优秀的好学生,朋友也很多,家庭条件也还不错,一直生活得很幸福,但很长一段时间却被一种怪癖困扰着,不仅影响到她的生活和学习,甚至让她陷入极度紧张状态。

刚开始,她认为自己手上有灰土、细菌等,故每天洗手几十次,逐渐发展到无数次,明知无此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她还反复擤鼻涕,强令母亲给自己洗衣服,晒干后仍需再洗一次。此外,她还总是害怕书中进脏东西,以至于不敢看书,学习成绩也明显下降。

最近,她开始不敢在厕所内系裤带,怕脏东西系在裤内,怕空气中的灰尘,有时别人在擦地或脱衣服时她也认为脏东西会飞到自己身边来。对此,她非常苦恼,出现了明显的焦虑症状,甚至开始悲观厌世,继之表现为强迫性疑虑,整日陷入精神紧张状态,不能坚持上学。

晶晶的清洗症状出现在两年前,有一次她去同学家玩,刚开门一条狗突然猛扑过来,两只前爪搭在她的双肩上,她当即被惊吓得高声惨叫。此后就表现出精神不振的状态,还时常发呆,觉得很孤独,入睡困难、多梦等。继之,她感觉袖筒和前胸部有灰,不时地用手拍打。两个月后认为手上有灰土、细菌等,开始了不断的清洗行为。

晶晶的症状即是强迫清洗,俗称洁癖,属于强迫症的最常见临床表现,占了强迫症患者的一半。强迫症一般包括强迫观念——如强迫怀疑,以及强迫行为——如强迫清洗。和严重洁癖的人生活,家人会忍无可忍,患者本人也觉得痛苦不堪,因为他们能察觉自身的问题,却没法自我摆脱,活在长期的、慢性的焦虑中,有人曾不堪煎熬而自杀寻求解脱。

强迫症的特点是有意识地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二者强烈冲突使病人感到焦虑和痛苦。病人体验到观念或冲动来源于自我,但违反自己意愿,虽极力抵抗,却无法控制。

强迫症的临床表现分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两种。

强迫观念是在脑海中反复出现一些思想、观念、冲动,患者明知这些东西不应该出现,但是无法摆脱,为此十分苦恼不安。如对自己言行的正确性产生怀疑的强迫性怀疑,随后出现强迫性检查行为;反复对已经发生过的事件、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进行强迫性回忆;脑海中反复出现从一个观念联想到另外一个观念的强迫性联想;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刨根究底的强迫性穷思竭虑;对一些事物出现担心或厌恶,或担心自己会对别人出现不理智行为的强迫性情绪;反复体验到要做某种违背自己愿望的强迫性冲动等。

强迫行为是指反复出现刻板行为或仪式性动作,它一般是继发于强迫思维,是为了减轻强迫思维时的内心痛苦的结果。如强迫性检查、强迫性清洗、强迫性计数与强迫性仪式动作等。患者知道反复出现的想法或行为是没有必要的,甚至觉得荒谬可笑,但就是控制不住,为此内心很苦恼。国外有专家对70例强迫症患者的症状进行分析发现,强迫性清洗的出现率为85%,如洗手、洗澡、刷牙等;重复性仪式动作的出现率为51%,如重复进门与出门、起立与坐下、重复词句、重复阅读;强迫性检查行为出现率为46%;其他症状的出现率分别为强迫性计数为18%,强迫性整理或排列为17%,强迫性收藏行为为11%,多虑为13%,害怕伤害自己或别人为4%。

需要指出的是,像反复检查门锁这种强迫心理现象在大多数人身上都曾发生过,如果强迫行为只是轻微的或暂时性的,当事人不觉得痛苦,也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就不算病态,也不需要治疗。但如果强迫行为每天出现数次,且干扰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就可能是患了强迫症,就需要治疗了。

据心理学研究,强迫症与遗传有较密切的关系,在调查中发现,强迫症患者的父母中有约5%~7%的人患有强迫症,远高于普通人群。另外,由于遗传同时还影响一个人的人格特征,而人格特征又在强迫症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由此可见强迫症与遗传有关。

此外,精神分析学家认为,强迫症是强迫性人格的进一步发展。行为学家则认为,强迫症的产生是由于刺激反应出现过多重复导致焦虑,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失调,从而导致异常习惯的形成,病理性认识和反射的建立,使冲动、思维和行动拘泥于固定的行为学习模式。

心理社会因素也是引起强迫症的重要原因。尤其对于正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这一因素体现得更为明显。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生理发育迅速,在与竞争激烈的社会交往中出现的不适应现象,可引起强迫症状的产生。工作紧张、家庭不和睦及夫妻生活不尽如人意等可使患者长期紧张不安,最后诱发强迫症的出现,症状的内容与患者面临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意外事故、家人死亡及受到重大打击等也会使患者焦虑不安、紧张、恐惧,诱发强迫症的产生,症状的表现形式与精神创伤有直接的联系。

但是这并不说明强迫症无药可救,心理专家提示治疗该症的关键在于患者能否勇敢理智地面对它、战胜它。在日常生活中,患者不妨深层解剖自己,从起因入手,采取顺其自然、凡事不追求完美、多参加集体活动等方法来适时宣泄心中的紧张和焦虑心情,想办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当出现不可克制的强迫现象时,家人要帮助患者用意念努力对抗强迫现象,使紧张恐惧的心情放松,告诉患者这种行为没有任何意义,并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当然,做到这点是非常不容易的,要有毅力,经过反复训练,多数患者的强迫现象才会逐渐消失。

对单纯用意念不能对抗的强迫现象,可以采用“行为对抗疗法”帮助矫正。对抗疗法基本上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过程,把对抗刺激与强迫行为反复多次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条件反射,使之与原来的强迫行为相对抗,消除原有的错误行为。

对于严重的强迫症患者,应采用药物治疗,由于强迫症状影响了日常生活,因此必须进行药物治疗。临床实践表明,使用氯丙咪嗪结合其他药物,对于强迫观念为主的强迫症,疗效比较满意,但必须在医师的指导下,由小剂量开始使用,且需要连续较长时间的药物治疗,才可控制强迫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