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石然札记
8725600000026

第26章 自然界(探索自然)(2)

地球,我们的家园,太阳系8颗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到远的次序为第三颗星,与太阳平均距离为一亿四千九百六十万公里,赤道半径6378公里,极半径6357公里,呈扁球体。平均密度是水的55倍,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365天6小时9分10秒为一年,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4秒为一昼夜。地球绕太阳轨道为椭圆,太阳照射与地球赤道面相交纬度在23。26,故有一年四季寒暑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地球表面有坚固的地壳(岩石圈),其中海洋(水圈)占708%,陆地约占292%。地球有颗卫星,就是月球。

月球

月球离地球平均距离384401公里,本身不发光,因反射太阳光才能被我们看到。直径3476公里,约为地球的四分之一,跟亚洲的面积相等。质量为地球的813分之一,密度为水的33倍。月球引力很小,物体的重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如体重75公斤的话,在月球只不过才125公斤。在月球上行走,就会感到脚下轻飘飘地。月球自传周期与绕地球转动的周期相等,都是273日,因此,永远以同一面对着地球而看不到它的另一面,月球上的一昼夜是地球时间的1个月。月球上无水,几乎没有大气,所以无风霜雨雪,是一个非常干燥的、尘埃弥漫的寂静的世界。月面温度变化太大,白天月球受阳光照射部分,温度可达摄氏130度左右,到晚上又降到摄氏零下180度左右。月面凹凸不平,有月海(月海就是平原,我们看到月面上较暗处,就是凹陷的月海),环形山,月面辐射纹和山系结构。月面被一层毛石和土壤尘埃覆盖着,几十米大的岩石遍野都是。

月球与地球

农历初一、十五出现海潮就是月球(加上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而形成,它使地壳也受吸引,易发生地震。人也受影响,如睡眠不好、情绪变化,患病者病情易发生恶化,如消化道溃疡加重或出血等。可以说,农历初一、二、三、十五、十六、十七是我们应该关注的日子。

光、色、火

光是色之母,色是破碎了的光。色是光在物体上的反射,发光物体的颜色,由它所发光内含不同波长单色的比例而定,叫做“光色”。非发光物体的颜色(色彩),主要决定它对外来照射光的吸收和反射。能完全反射照射光的物体称“白体”,完全吸收照射光的物体称“黑体”。我们看到的红、黄、绿颜色的物体,只反射红、黄、绿的光色,其他光色被吸收。红、橙、黄色为暖色,暖色扩散,传得最远,绿、蓝、紫为冷色,冷色收敛,传得较近。

火,隐藏其中的太阳,噼啪蹦跳的每一颗火星,急匆匆释放出往日岁月中日照的温暖和光芒。

水,氢和氧的最普遍的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在自然界中,常以固态“冰”、液态“水”和气态“水蒸气”三种状态存在。土壤和岩石层中有时也积存大量的水,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在常压下(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为摄氏100度,冰点为摄氏0度。水的密度在摄氏4度时最大(1克等于1毫升)。水结冰时,其密度减小,体积增大,所以冰总是浮在水面。在一切固态和液态物质中,水的热容量最大,这一特性对于调节气候具有重大的意义,水能溶解许多物质,是最重要的溶剂。

空气

空气是弥漫于地球周围的混合气体。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空气的主要成分为氧和氮。按体积计算,氧约占1/5,氮约占4/5,还含有水气、二氧化碳、氩、氖、臭氧等气体。

岩石和沉积物

岩石,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合而成的集合体,是构成地壳的主要物质。按成因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岩浆岩又称火成岩,它来自地壳深处或地幔的熔融岩浆,受某些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侵入到地壳或上升到地表凝结而形成岩石。沉积岩又称水成岩,一种由沉积在水盆地中或陆地上的物质固结而形成的岩石,按其成因和物质成分可分碎屑岩、粘土岩、化学和生物化学沉积岩,占地壳岩石总体积约5%,地表分布面积75%。沉积岩有层理,大多含有动植物化石,含有丰富的矿产,如煤、石油、铁、锰、铝、磷、盐等。变质岩,地壳中先成的火成岩或沉积岩受地球内力变质作用的影响而形成的岩石,岩石变形或物质成分重新组合都是在岩石整体基础上保持固体状态下发生的如天然的金刚石,它是在地球深部,岩石中的含碳物质在长时间的高温高压作用下,从岩浆里边结晶出来,形成的。变质岩分布广泛,它实用价值高,很多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都和它有密切关系。

沉积物是沉积在陆地或水盆地中的松散矿物质颗粒或有机物质,如碎石、砂、粘土、灰泥、生物残骸等形成的。

土壤

土壤是由岩石风化而形成的矿物质。是能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它含有动植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以及水分、空气等。

生物

生物,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包含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三大类。生物是物质的东西。

生物(生命)是核酸和蛋白质的存在方式,生命的出现是自然界物质经过化学演化的结果。地球在没有生命的起初,存在着原始大气,它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氮、水蒸气、氨等成分。在那个时候,太阳对地球的光照更充分,大气的变化很剧烈,时而阳光普照大地,时而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原始大气在阳光紫外线的照射下蒸腾,在雷电轰击中溶变,在雨水里凝结,生成了氨基酸、糖、嘌呤等有机物。这些有机物在温暖湿润的环境里发展,形成了核酸、蛋白质。核酸、蛋白质等互相影响结合就出现了原始的有活力的藻类颗粒水或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天然的“肉汤”。随着自然条件而演化,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产生了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原始生命。根据化石的发现,可以推断生命起源时间约在距今30多亿年以前。

生物(生命)与非生物不同,生物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殖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发育,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

1植物

生物的一大类,包括:①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低等自养植物,多数生长在水中。②苔藓,属高等植物,植物矮小,在阴湿的环境里生长。③蕨类,高等植物,草本,有根、茎、叶器官的分化,无花,适应陆地生长,如石松、节节草等。④裸子植物,形成的种子裸露,如松、柏。⑤被子植物,植物界最高等的,种类繁多,有真正的花,种子由果皮包被。遍布于自然界,自养的绿色植物,借光合作用,以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等无机物制造有机物,并释放出氧。⑥少数异养的植物,它们摄取现成的有机营养物质,包括寄生植物和腐生植物,如列当、蛇菰、菟丝子及真菌类等。植物是自然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的必要环节,植物的活动及其产物同人类生活的关系极其密切。

2动物

动物由原始进化到高等,其排列是:①原生动物,如变形虫。②海绵动物和腔肠动物,如海蜇。③扁形动物,如猪肉绦虫。④线形动物,如蛔虫。⑤环节动物,如蚯蚓。⑥软体动物,如蜗牛、乌贼。⑦节肢动物,如蝗虫、虾类。⑧棘皮动物,如海参。⑨脊索动物,如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人类是进化了的有智能的高级动物(人类出现的年代大约为300多万年前)。动物一般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以植物、动物或微生物为食,因此具有与植物不同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具有摄食、消化、吸收、呼吸、循环、排泄、感觉、运动和繁殖的生命特征。

3微生物

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类病毒、原有动物及单细胞藻类。是一群形体微小,构造简单的单细胞或多细胞原核生物或真核生物,有的甚至没有细胞结构,如病毒。绝大多数微生物的个体都需用显微镜以至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微生物遍布于土壤、水、空气、各种有机物及生物体内和体表。特点是繁殖快,具有多种多样的生命活动类型。同植物一样,微生物对人类和自然界的物质转化及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少微生物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传染性疾病。

意识

意识(思维)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意识并不是像物质那样从来就有的,而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一切物质形式都具有反应能力,这种反应能力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自然的无机物(如水、盐类、矿石等),只有物理或化学的反映。潮汐是海水对月球、太阳和地球之间引力变化的反应,月光是对太阳光的反应,矿石呈现不同的色彩,是对氧化作用的反应。

无机物经过化学演化和长期发展,产生了有机物(含碳化合物等),才出现了生物反映形式。例如,葵花随着太阳的运动而转动,变形虫能逃避不利于它的化学药物。植物和低等动物的这种反应就是根据信息而产生的控制,它能使机体适应变化了的外界条件,这种反应形式虽然还不是感觉,但已经包含了感觉的萌芽。

由于有机体和环境之间关系的复杂和刺激数量的增加,某些生物体表而逐渐形成了特殊的感觉细胞,就产生了感觉能力。感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和各种感觉器官的专门化,形成了神经系统,用以建立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联系。神经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与周围神经系统。高级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和周围环境相联系,调节运动系统做出反应,这就是反射。

反射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迅速而确定的反应,反射分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无条件反射是某种刺激物直接引起的反射,这是一切有神经系统的动物生来就有的,是一种低级的神经活动。如眼睛在强光下瞳孔缩小,动物的耳朵在倾听微弱声音时竖起来。条件反射则是由于某种刺激的“信号”引起的反射,是动物发展的高级阶段,即只有脊椎动物才具有。如给狗喂食时,人发出呼唤声,多次重复,这种声音就会成为食物的信号,狗一听到这种信号,即使没有食物它也会分泌唾液。马戏团里的动物表演,都是经过训练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这种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能力,就是动物的低级“意识”。

由于高等动物具有条件反射的机能,因而能够进行复杂的活动。猴子经过训练,只要人发出命令,它就会爬到树上去采摘果实,猩猩可以学会难度很大的体操和杂技。像猿猴这样的高等动物,已经具有萌芽状态的意识了。

高等动物发展到人类,才产生了真正意识。人和动物一样,具有第一信号系统,即条件反射,但是人还具有动物没有的第二信号系统,即由语言引起的另一类条件反射。人类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活动,就是意识活动。思维这种高级的反应形式,是人的社会劳动的产物。人类和动物不同,他不是简单地适应自然环境,而是通过劳动有意识地改变自然环境,使之适合自己的需要。在劳动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达到对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形成抽象的思维能力。意识(思维)随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是一种社会现象。从物质反应形式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在无生命和有生命物质中,都具有某种反应特性。但是,只有在物质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人类,才出现了意识这种最高级的反应形式。

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人的原始感觉混沌,人的意识是在不断地流动,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从有连续性的意识流中把他所注意的那一部分挑选出来,构成他自己的世界。对一个人的意识来说,没有意识到的事物,就等于不存在,每个人所谓的事物,只是他自己从意识流中任意划分出来的片段。”

形状

球形、圆形是自然界的体现,太阳、月亮、我们的地球、各种天体;冰雹雨滴;植物,从植株到果实;动物,从内部到外表,无不体现球体和圆形。球体、圆形是完美的,它以最少的表面积容纳了最大的空间,它是圆满灵活、流动变化的象征。

四方体、方形是人意识的体现,人们耕种的田地、住的房子、桌椅、睡床、书本等等。四方体是用最多的表面积包含了最少的空间,它是占有、稳固不变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