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石然札记
8725600000031

第31章 哲学各论(5)

利息时差说:柏姆巴维克(1851—1914)认为,“财货的价值决定于人们的主观评价,人们对现在财货的评价高于将来财货的评价,二者的差额就是利息(包括利润)。”

贫富(两极分化)

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财富积累和贫困积累间的内在联系。马克思(1818—1883)指出:“资本积累相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同时在另一极,是贫困,劳动折磨,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凯因斯主义

英国经济学家凯因斯(1883—1946)经历了英国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提出:“失业和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主张由国家全面调节经济,制定有关政策。”为适应世界资本主义的需要,英国的贝弗里奇(1879—1963)、哈罗德(1900—1978)、罗宾逊(1903—1984)和美国的汉森(1887—1975)等,在凯因斯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凯因斯主义,又进一步提出,失业和经济危机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有效需求有效需求:即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能消费的起和资本家有适当的利润。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由消费倾向消费倾向:挣钱与花钱的关系,人们并不是收入多少就消费多少。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之预期(即边际效率资本边际效率:即资本家投资生产的利润的最低限度。)和灵活偏好灵活偏好:指货币拥有者愿意持有使用灵活的现金,不愿意存有债券、股票等。与货币量货币量:货币量为货币的供给,由国家货币当局决定,货币供给量增加,则利息率下降。所决定。认为只要国家采取适当政策调节经济,增加有效需求,就可以消除危机,解决失业问题。主张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生活,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致使自然资源的大量浪费),如实施赤字财政,举办公共工程,降低利率,实行捐税优惠,以刺激私人投资,鼓励剥削阶级(有钱人)奢侈消费,加紧对外经济扩张等。

贝弗里奇的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又称贝弗里奇计划,贝弗里奇(1879—1963)1942年建议英国政府对所有英国人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险,为失业者、伤病员、产妇、寡妇、老年人及死亡者提供各种补助。

经济发展的动力

熊彼特(1883—1950)讲:“资本家进行的所谓革新和银行提供的非常信用(贷款),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率先使用新技术,或采取其他新措施,以进行经济革新,才能产生利润。”

生产(工作)效率与人际关系学说

“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是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改变的结果,生产效率的提高是改善对职工的态度所致。”1920—1930年霍桑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中为测定工作条件、社会因素对生产效率影响程度而进行的一系列试验。1924年冬开始,对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试验,但未发现其间有何直接关系。1927年冬起在梅奥(1880—1949)主持下开始试验社会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发现生产效率的提高是改善对职工的态度(对工作条件没有直接关系),1933年梅奥根据霍桑实验的初步结果,提出了“人际关系与工作效率说”。

激励因素和管理因素

美国赫茨伯格(20世纪)提出激励因素和管理因素。激励因素:让职工得到赞美和提升,职务上的责任感,职工工作时有兴趣和成就感,对发展前途的期望等,这些因素能调动积极性。管理因素:合理的规章和管理,如监督系统,工作制度,同事之间和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职位工作安全感等,这些因素处理恰当,也能消除职工不满,不起激励作用。激励和管理因素又称“双因素”论,是行为科学的一种理论。要求重视激励因素的积极作用,注意合理的规章管理作用,以提高职工的工作热情。

补偿财政政策

补偿财政政策,是汉森(1887—1975)把凯因斯的理论实践后做出的阐述,即失业和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就是社会对于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需求不足,由国家增加支出来补偿私人需求和私人投资,以保证有效需求的充裕,非生产性国家支出亦可刺激经济高涨,消灭失业和经济危机。至此,也意味着国家实行赤字财政,带来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结果使百姓的的经济负担加重。

外部经济与不经济

外部经济与不经济,是现代西方社会经济学名词,内容为:消费行为或生产活动给社会提供了好处,而并未取得相应的报偿,称提供了外部经济。如消费行为或生产活动给社会带来损失而并未给受损者赔偿,则造成了外部不经济。一项新技术的发明创造使社会收益,一般大大超过发明者得到的好处,即为提供了外部经济。一家工厂给空气、水源造成污染,则造成外部不经济。

附:购买动机

购买动机一般可分为:①求实动机,追求商品的实用。②求新动机,追求商品的趋势和新颖。③求美动机,追求商品的欣赏价值。④求名动机,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名望,过分的挥霍来炫耀自己的财富。⑤求利动机,追求廉价商品。⑥好胜动机,以争赢斗胜为主要目的。⑦好癖动机,满足个人特殊偏好等。

附:失业(过剩人口)

失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劳动力失业规律。随着资本积累和技术的进步,日益把在业劳动者排挤出去,使劳动力供给绝对增加,由此形成相对失业问题,失业人员即为产业的后备资源,失业人员有三种基本形式。

①游动性失业人员:城市和工业中心临时失业的人员。有的企业因生产减缩、倒闭和采用新技术,减少用工人员,有的企业生产发展需要增加工人,工人近期被裁减,而后又被招用。

②停滞失业人员:在就业工人中,那些极不固定职业的劳动者,如靠做短工生活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时间最长而工资很低,这部分人的数量不断地从工业、农业等的失业人员中得以补充,构成了劳动力的积累,为劳动力市场提供着大量的廉价商品。

③潜在失业人员:农村资本主义在农业中发展,加剧了农民的分化和破产,农业的机械化,使农业的劳动者失业日渐突出,产生了大量的闲散人员,人多地少或生产技术的发展,推向无事可做的农民,还在近期保留着有限的土地,形式上并没有失业,但他们即将走进城市、工业区、厂矿,也成了廉价的劳动力的来源。

国家行为论

国际权力和利益理论

国际权力和利益论,是西方国际关系学派提出的,又称“政治现实主义”,形成于1939—1950年。美国的卡尔(1892—1982),法国的阿隆(1905—1984),美国的摩根索(1904—1980)、尼布尔(1892—1971)、凯南(1904—)、基辛格(1923—)等提出“权力理论”和“利益理论”,即主权国家为权力而进行斗争,其实质是权力政治学,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是以权力规定国家利益,并由国家利益规定国家目标,权力是指一国在国际舞台上控制别国行为,影响国际事件的综合能力,包括有形权力(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经济实力、军事力量等)和无形权力(民族特征、国家意志、政治体制、教育素质、领导水平等),权力是实现一国对外目标的根本手段,国际政治的实质是权力斗争,权力冲突是国际关系中最突出的表现,国家间权力冲突主要表现为维持权力,增强权力和显示权力,在国家对外决策上则表现为强权政治的政策。国际政治和道德规范伦理原则是相对的,在各国追求权力的无政府状态下,只可能有道德的人和不道德的社会。

国际行为主义

国际行为主义,又称后行为主义。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国际关系学学派之一,主要代表者有美国汤姆逊(1921—)、喀茨柯(1941—)、阿尔克(1937—)、罗斯诺(1924—)、津尼斯(1935—)、鲁塞特(1935—)等。内容为:行为主义和现实主义应取长补短,强调研究手段科学化,研究内容实际化和研究对象全球化。主要特征是:①把博弈分析从军事策略和外交政策转向政治和经济关系。②把体系分析从国家体系发展到世界体系。③把模式分析从专题和区域范围扩大到全球范围。④重视研究自然科学的新成果(如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

相互依存理论

相互依存理论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之一,由美国学者库珀(1934—)在他著的《相互依存与经济学》中提出相互依存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约瑟夫·奈(1937—)和基欧汉(1941—)阐明“复合相互依存”概念,进一步发展了相互依存理论,义题为:①国际关系具有易催性和敏感性;②全球问题(如人口、粮食、能源、环境、金融、军备等)已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首要问题;③国际政治正以权力利益安全为中心的“高级政治”向以经济、福利、发展为中心的“低级政治”转变;④合作应该取代冲突;⑤武力在处理冲突进程中的作用日益减弱;⑥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市场正在逐渐扩大;⑦国际组织正在不断发展,并在国际社会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⑧应当重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作用;⑨各国的思想和文化已相互渗透;⑩相互依存关系对国家主权起着溶解作用,是实现未来世界国家的中途站。

霸权后合作理论

霸权后合作理论是美国学者基欧汉(1941—)在《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的纷争与合作》一书中论述的,为西方国际关系学理论之一。美国1970年失去了核武器的优势,欧洲经济复苏和政治联合的新发展,日本经济势力强劲,全球相互依存关系的发展,美国霸权世界的地位遭到冲击,为了填补上述挑战所造成的“霸权空白”,美国应组织好在不存在霸权条件下的合作,即“霸权后合作”,霸权后合作包括冲突,是对冲突的积极反应和对策。

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