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普请锄地次,有僧闻鼓声,举起锄头,大笑归去,师云:“俊哉!此是观音入理之门。”
后唤其僧问:“你今日见甚道理?”云:“某甲早晨未吃粥,闻鼓声归吃饭。”
师乃呵呵大笑。
《百丈怀海禅师语录》,
卍续藏第一一九册页八二○上
【白话新唱】
有一天大家一起在田里锄地,一僧人听见庙里传来打鼓的声音,立刻扛起锄头哈哈大笑走回去。
百丈禅师说:“妙极了,这正是听声音而开悟的实例!”
回庙后,百丈找这僧人来问说:“你今天明白什么道理啊?”
僧人说:“没什么,我早上没吃稀饭,肚子饿得很,一听到鼓声就回去吃稀饭而已。”
百丈听了很为他高兴,于是也哈哈大笑。
【分析与鉴赏】
“观音入理之门”,是指参禅人因着声音的刺激,忽然撞破无明厚壁,见到了佛性,契入无生之理。
禅师以声音因缘开悟的例子很多,香严智闲听到瓦片击竹声开悟,近代的虚云老和尚听到杯子坠地声,乃至禅师大喝一声震断弟子妄念而开悟也是相同道理。
之所以能听到声音而开悟,关键不在声音,否则鼓声、瓦片击竹声、杯子坠地声、流水声、海潮声,凡人一生不知听过千百回,却总不见开悟。关键乃在于当事者已经准备好了,只等最后点火引爆,犹如画龙只欠点睛而已。
百丈问他:“今天明白什么道理?”他说:“早上没吃,听到鼓声就回去吃饭了!”这是以平常话说甚深之理。从象征的角度来看,佛是已吃饱的人,凡夫则是肚子饿的人,所以这话的意思是正式宣告:“我开悟了!”
但如果他一本正经将体悟到的无生之理、般若空性之妙谛一一报告给百丈听,那又太认真而沉重,也太把开悟当一回事。所以他举重若轻地说:“闻鼓声归吃饭。”不但传达了他的悟境,也显示他对开悟一事早抛诸脑后了,什么道理不道理真是麻烦的葛藤。
百丈感到非常高兴,这徒弟的悟境还真不浅,便呵呵大笑!
麻谷三召,良遂三应
寿州良遂禅师初参麻谷,麻谷召曰:“良遂!”师应诺,如是三召三应。
麻谷曰:“这钝根阿师。”师方省悟,乃曰:“和尚莫谩!良遂若不来礼拜和尚,几空过一生。”麻谷可之。
《景德传灯录》卷九页一五九
【白话新唱】
良遂第一次谒见麻谷时,麻谷唤他:“良遂!”他就应声,就这样,麻谷唤他三次,良遂应了三声。
麻谷忽然叹气说:“唉!真是个迟钝的家伙,参什么禅呢!”
良遂一听,豁然大悟,原来佛性就显现在这么平常的事情上!
立刻说:“和尚啊!不要骂我,良遂如果没有来礼拜和尚,真是一生空过!现在我终于懂了!”
麻谷印可他。
【分析与鉴赏】
唤人名字,进而引导对方顿见佛性,是禅师的绝活。但同样的技巧,又有不同的变着,完全要看临机的状况迅速活用。
麻谷三唤,良遂一定开始起疑。有事叫他,一唤就够了,为什么再唤、三唤?
麻谷知道他起疑了,但疑情还不够大,又用激将法说:“真是迟钝啊!”
良遂瞬间就悟了!原来麻谷正在为他直指人心啊!
“良遂”只是一个名字,良遂这个真实的生命不管是叫作阿狗阿猫都没有差别,但是任何使用姓名多年的人,都会认同自己的名字,以为自己就是“良遂”。名字就是一层污染,遮住了清净的佛性,参禅人必须超越“名字相”才能见到佛性。
不过,对已开悟的人,既已见到佛性,反而不介意任何的名字。因为这时名字已经不是污染,反而是美丽有趣的点缀品,就像天上有飘泊的云朵更能衬托天空的碧蓝澄澈。
自己说法自己悟
(龟山智真)初谒恽禅师,恽问曰:“何所而至?”
真曰:“至无所至,来无所来。”
恽虽默然,真亦自悟。
《景德传灯录》卷九页一六一
【白话新唱】
龟山智真第一次拜见章敬怀恽禅师,怀恽问他:“从哪里来?”
智真说:“我从没有来的地方来,去没有去的地方。”
怀恽默然无言,只是静静看着智真,一剎时,智真忽然真正领悟自己刚刚说的话,真正开悟了。
【分析与鉴赏】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公案,禅师问了一个平常的寒暄语:“从哪里来?”智真说了一句很玄的话:“至无所至,来无所来。”这是一句他原本只是头脑知道却不是自己证悟的话语,没想到禅师什么也没说,在寂静的对峙中,智真反而自己领悟了自己说的话,这不是非常有趣吗?
众生其实都在说一些自己不懂的话,却毫无自觉。例如语言学家说,所有的字汇使用最多的就是“我”一字,试问,有谁真正懂得这个“我”?
平常心是道
(赵州)异日问南泉:“如何是道?”
南泉曰:“平常心是道。”
师曰:“还可趣向否?”
南泉曰:“拟向即乖。”
师曰:“不拟时如何知是道?”
南泉曰:“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是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虚豁,岂可强是非耶。”
师言下悟理。
《景德传灯录》卷十页一七七
【白话新唱】
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南泉说:“平常心是道。”
赵州问:“有什么方法可以到达它吗?”
南泉说:“当你有想到达的念头时,就离道越远了。”
赵州问:“如果不想到达的话,如何能见道呢?”
南泉说:“你要知道,道不属于知或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真能证得大道,毫无疑惑时,就如天空一样广大澄清,不会被是非对错的概念污染。”
【分析与鉴赏】
这个公案非常著名,南泉将“平常心是道”的禅法传给赵州,成为赵州禅风的精髓。
平常心是道,是证悟者说的话,在他眼中确实从平常事物见到道的存在;却不是普通人可以说的话,因为普通人只看到事物的表相,看不到核心。
由于“平常心是道”太有知名度了,许多政客在面临重大的政治危机时,往往告诉记者:“我会以平常心来看待。”这真是浅化、俗化了“平常心”的深刻蕴涵。
就像凡人的境界是“见山是山”,彻悟者的境界也是“见山是山”,然而两者表面相似实不同。
平常心就是佛心,是完全自在的心,不夹杂一丝执著的心,没有非如此不可的心,因为与真理契合,所以视森罗万象为平常。
这个平常心,当人们说“我会以平常心来看待”时,就远离平常心了。
平常心,不是用知觉可以到达,也不是不知觉就是平常心。“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是指,凡是可以知觉的就不是平常心,而是妄觉;如果无知觉的话,形同草木瓦石,不可能体悟真理。
无记,是指脑海一片空白,例如人生病时昏昏沉沉,有时一打瞌睡,醒来时可能过了半小时或一个钟头,但这段过程完全黑暗,完全没有记忆。有些修行人禅定力不错,可以强制内心不生一念,但这也不是悟境,所谓“石头压草”,暂时压住而已,等到定力一停止,又继续妄念纷飞。
平常心是清醒的明觉,具有敏锐、清晰、冷静的特质。
无门慧开和尚曾经在《无门关》一书颂平常心是道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体会平常心的人,才真能体会宇宙人生无尽的美。
瓶中鹅出不得
宣州陆亘大夫初问南泉曰:“古人瓶中养一鹅,鹅渐长大,出瓶不得。如今不得毁瓶,不得损鹅,和尚作么生出得?”
南泉召曰:“大夫!”陆应诺。
南泉曰:“出也!”陆从此开解。
《景德传灯录》卷十页一八三
【白话新唱】
陆亘曾经问南泉普愿:“从前有人在瓶子里养了一只小鹅,渐渐长大变成大鹅,困在瓶里出不来。既不能破坏瓶子,也不能弄伤鹅,和尚要怎么让鹅出来?”
南泉唤他:“大夫!”陆亘应诺。
南泉说:“出来了!”陆亘就这样开悟了!
【分析与鉴赏】
瓶中鹅,是两难的困局,不是打破瓶子让鹅出来。就是把鹅切块倒出来。但这两个方法都不行,除非有空间转移的超科学技术或特异功能者的隔空取物,否则是不成的。
这个问题象征了开悟的两难。鹅象征道、真理,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把捉它,也无法用哲学思考、理性探索来得到。一旦用方法去把捉,或用思考、观念去谈论,就像试图打破瓶子一般。
因此南泉非常敏锐地不用言语答复,任何正面回答都注定打破瓶子杀死鹅,他反而借机制造一个“禅局”引导陆亘超越瓶子的障碍直接见到鹅。他唤陆亘,陆亘应诺,当下见到了道,两难问题立刻瓦解冰清!本来既没瓶子也没鹅嘛!在悟道者眼中,既无真理存在,也无障碍可言,一切都自自在在,何必无中生有一只鹅,又无中生有一只瓶子困住鹅呢?
《圆觉经》说:“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
众生本来都是佛,为什么要无中生有“生死”来厌离,无中生有“涅槃”来追寻呢?
你就是佛
(芙蓉灵训)初参归宗,问:“如何是佛?”
宗曰:“我向汝道,汝还信否?”
师曰:“和尚发言,何能不信?”
宗曰:“即汝便是。”
师曰:“如何保任?”
宗曰:“一翳在眼,空花乱坠。”
《景德传灯录》卷十页一八七
【白话新唱】
芙蓉灵训初次参访归宗智常时,问他:“如何能成佛?”
归宗说:“我是可以对你说,只怕你不会相信。”
芙蓉说:“只要和尚说的话,我怎会不信?”
归宗说:“你现在就是佛!”
芙蓉一听,立刻开悟。然后问:“如何保任?”
归宗说:“眼睛里沾了一点眼翳,就会产生错觉,将空无所有的天空看成天花乱坠。如果有保任的念头,就像一翳在眼,烦恼又来了!”
【分析与鉴赏】
“你就是佛”,乃是最高的修行口诀了。口诀必须在适当的时机才会发挥最大的效用,倘若归宗在芙蓉一问如何是佛,立刻回答你就是佛,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所以他欲擒故纵,先反问他:“你会相信吗?”一句话激起芙蓉神志更加警觉、倍增清醒,等芙蓉说:“怎会不信?”才把这句第一义谛语和盘托出。
芙蓉问:“如何保任?”是初见道的人常有的问题。
初见道的人必然法喜充满,这时往往忽生一念:万一失去了悟境,又像以前一般无明,怎么办呢?所以会问“如何保任”的问题。这个问题又是一个妄念,在起一念“如何保任”之时,就离开了悟境,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只要迅速观照这个念头,立刻知道如何保任也是无中生有的一念,就回到悟境了。等到悟境娴熟以后,有能力随时出入悟境,就不再有这个问题了。再等到已将悟境与生活中一切大事小事琐事打成一片之后,就是虽不保任却无时不保任的境界了。
“一翳在眼,空花乱坠”是优美的语句,指出了禅的彻底否定风格,凡是名言文字、思维概念、动机欲望,通通一棒打杀!这样才能真正见到本来面目。
即使是最微小的眼翳,也会产生莫大的错觉。
师姑原来是女人
(五台智通)初在归宗会下时,忽一夜巡堂,叫云:“我已大悟也!”众骇之。
明日归宗上堂集众问:“昨夜大悟底僧出来!”师出云:“智通。”
归宗云:“汝见什么道理言大悟?试说似吾看。”
师对云:“师姑天然是女人作。”
归宗默而异之。
《景德传灯录》卷十页一八八
【白话新唱】
五台智通在归宗智常的道场参学,有一晚做晚课的时候,忽然大叫:“啊!我大悟了!”大众非常惊讶,不知道他究竟是真开悟了,还是发疯了。
第二天归宗上法堂集合大众,问说:“昨晚大悟的人请出列。”
智通走出来说:“是我智通。”
归宗说:“你见到什么道理说自己大悟呢?说出来让我看看。”
智通说:“我悟到,比丘尼原来是女人。”
归宗沉默不言,他知道智通的悟境果然很深。
【分析与鉴赏】
智通禅师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人,他自称大禅佛,临终留了一偈:“举手攀南斗,回身倚北辰,出头天外见,谁是我般人!”真是大气魄!
比丘尼原来是女人,居然是一个自称“我已大悟”的人所证到的道理,这是什么道理?
为什么智通不说“诸法本不生”、“无来亦无去”、“四大本空、五蕴非我”这一类标准法语?偏偏说“比丘尼原来是女人”,这不是人人皆知的常识吗?
我们要分三点来谈:
一、禅有不可说的一面,即使禅者很清楚体悟这个,也有足够的表达能力,但能不说就不说,免得一颗鼠屎坏了一锅粥。“比丘尼原来是女人”,是常识的真,所以智通藉以象征他已现量体证真理的真,这种迂回的表达乃是说给懂的人才懂,所谓“路逢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归宗是通过禅这道无门可入的关卡,是可以听懂的老前辈,也知道这种表达需要更高的技巧。
二、比丘尼原来是女人,虽是常识,也需要亲自体会啊!世人往往接收大量的二手、三手知识,亲身经验而来的实在有限。可是,凡亲身经验的一定格外刻骨铭心,因此这句话也象征了“我亲自体验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