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曰:“若论佛法,一切现成。”
师于言下大悟。
《指月录》卷二十二页三八七
【白话新唱】
清凉文益参访罗汉桂琛,没有收获,到了风雪平歇时就辞去了,罗汉桂琛送到门口,把握最后一机说:“常听你提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边说边指着庭院下的石头问他:“你说看看,这颗石头是在心内,还是在心外?”
清凉文益说:“这块石头在心内。”
罗汉桂琛见缝插针说:“唉!你是到处行脚的参禅人,把一块大石头放在心上不是很累赘吗?”
清凉文益被这个怪问题考倒了,愣了半晌说不出话,只好放下行囊,乖乖在罗汉桂琛座下参禅,如果不能参个水落石出,也不走了!
拼命用功了一个多月,清凉文益每天去见罗汉桂琛,提出他的见解来。
然而,每次罗汉桂琛都摇摇头说:“佛法不是这样的!”
清凉文益想到自己拼死拼活努力了一个月,提出的见解却让和尚看也不看一眼,十分丧气地说:“我已经辞穷理绝了,眼前是撞不过去的铜墙铁壁。”
罗汉桂琛知道他已经努力到山穷水尽疑无路的瓶颈,只要轻轻助他一臂之力,就可以柳暗花明又一村!于是罗汉桂琛悠悠说道:“其实啊,这个佛法,很简单嘛!就是,一切现成!”
清凉文益言下大悟。
【分析与鉴赏】
罗汉桂琛实在是一位语言魔术师,巧妙运用心的不同定义,造成清凉文益通不过“脑筋急转弯”,于是乖乖留下来继续参学。
“三界唯心”,这个心字是指真如本心,意思是宇宙一切精神、物质现象通通都是真如本心的变化。
“你为什么把石头放在心上?”这个心字,是指每个人的意识心。
真如本心的心,范围无穷大,山河大地都在其中了,何况只是一颗小石头?既然是无穷大,还有内外之分吗?
意识心的心,却是狭窄的,是我们的见闻觉知作用的产物,里面只有想象与幻相。
解脱,正是解除意识心的拘束,得以与真如来心感通,才能如实地观照事物的真面目。
清凉文益并不是不知道这两个心字的内涵是不同的,只是被这两个字一比对,他知道自己未悟,而罗汉桂琛绝对知道他不知道的禅宗心法,所以他必须留下来努力。
中国文字常具有高度的歧义性,一个字有数种意思,或一个音有几个字,这是笑话的关键,也是辩论或思考常不慎跌入的陷阱。例如两个人可能会讲话讲了半天却格格不入,原因只是两人所用的字眼定义不同,所以说了半天等于没说。
至于笑话,举几个例子吧!
其一,护士看到病人竟然在病房喝酒,就走过去小声叮嘱说:“小心肝!”没想到病人微笑道:“小宝贝!”
其二,有翁七十岁时又得一子,贺客盈门,大家都说:“老当益壮,真不简单。”老翁笑说:“不敢当,实在是‘多此一举’!”
其三,小陈在餐馆里见到一位国色天香的小姐,一颗心怦怦跳,良机稍纵即逝啊!他鼓足勇气,上前问道:“小姐,你叫什么?”美女楞楞地看着小陈说道:“我叫牛肉面。”
如果我们探究罗汉桂琛说的:“为何把石头放在心上?”其实又是一句发人深省的警语。心上的石头,这不是譬喻我们把很多烦恼、忧虑、恐惧摆在心上折磨自己吗?
人们喜欢在事情还没发生以前开始担心,说不定事情根本不会发生。
未雨绸缪是好事,但是不需夹杂忧虑的情绪。
解脱,何尝不是卸下心上所有的石头?
清凉文益苦苦参究一个多月,撞着了铜墙铁壁,表示他的疑团气球已经涨到极点,只要一针即可刺破。他说:“某甲辞穷理绝也!”这是真正用功的人说的话。这时,罗汉桂琛出最后一招的时机来了!
一切现成!这句话就是那根针,告诉他:“佛法只是把清清楚楚的真理指给你看!你看!就是这样!”
万事万物无时无地不在合唱真理之歌,奇怪的是,人们却喜欢学那摸象的盲人。
附记:按《景德传灯录》记载,清凉文益在听到“不知最亲切”一语时就悟了,《指月录》的记载则是在本公案才悟。
丙丁童子来求火
(报恩玄则)初问青峰:“如何是佛?”
青峰曰:“丙丁童子来求火。”师得此语,藏之于心,及谒净慧诘其悟旨,师对曰:“丙丁是火而更求火,亦似玄则将佛问佛。”
净慧曰:“几放过,元来错会。”师虽蒙开发,颇怀犹豫,复退思既殆,莫晓玄理,乃投诚请益。
净慧曰:“汝问,我与汝道。”师乃问:“如何是佛?”
净慧曰:“丙丁童子来求火。”师豁然知归。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五页五一五
【白话新唱】
报恩玄则第一次见面就问青峰禅师:“究竟佛是怎么回事?”
青峰不正面回答,巧妙地迂回说:“丙丁童子来求火。”
玄则一听,内心被触动了,在那电光石火的片刻,捕捉到一丝悟光!
后来玄则遇到清凉文益,问他到底悟到什么了,玄则说:“丙丁在十天干中本来是属火,是火而来求火,如同我是佛而来问佛,所以我领悟到了佛与我没有差别。”
清凉文益一眼就看穿了玄则的状况,他悟是悟到了,但是程度非常浅薄,因此要设计强化他的悟见。于是文益说:“唉!我本来以为你真的开悟了,没想到根本没有!”
玄则对文益极为信仰,这句否决的话分量很重,他开始犹豫了,“难道这样并不是开悟吗?”“可是,我的悟见与经论完全吻合啊!”“或者说,开悟不只是这样?”他连续好几天陷入自我质询的大疑团,实在没办法真正透彻,于是又恭敬虔诚地向清凉文益请益。
文益说:“你问,我答。”
玄则问:“究竟佛是怎么回事?”
文益说:“丙丁童子来求火!”
啊!仿佛天开了!玄则这下才真的深刻开悟了!
【分析与鉴赏】
心理学家说,人际印象若一开始就有好印象不见得好,一开始就有坏印象也不见得坏。因为,如果起初是好印象,后来转坏,这样的坏印象比始坏终坏更加坏!同样的,如果起初是坏印象,后来转好,这样的好印象会比始好终好更加好。
玄则的开悟也是一样,起先肯定的悟见,未必坚强;被质疑、被否定过的悟见,一旦重新被肯定,悟见之坚就算是千军万马也动摇不了分毫。
清凉文益其实什么也没做,只是重复玄则自己说过的话,玄则就大悟了!
这种启悟法有个名堂,称之为“不回换之回换”,重复对方的话而不替换,却导致对方从凡夫替换成为开悟者。这真是一种伟大的教育技巧!即使读者并非禅师,当有需要扮演老师的角色时,不妨运用这个技巧,可以有效帮助人深化已知的见解,令人终身不忘。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师问修山主:“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只作么生会?”
修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师曰:“恁么会又争得?”
修曰:“和尚如何?”
师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修便礼拜。
《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页四八一
山主:一山之主,也就是寺庙住持的尊称。
【白话新唱】
清凉文益问修山主:“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修山主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清凉文益说:“唉!你这样理解怎么会开悟呢?”
修山主一听,很恭敬地说:“请教和尚,应该怎么理解?”
清凉文益说:“还不简单!就是,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修山主一听,就向他礼拜,因为修山主开悟了!
【分析与鉴赏】
如果有一滴雨水从空中飘向喜玛拉雅山最高峰,向左偏一毫厘,就流向印度洋;向右偏一毫厘,就汇入太平洋。源头只差别一毫厘,目的地却截然下同。
从凡到圣,正是“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即使只是一念执著的毫厘之差,就是凡夫与佛的巨大差异。
清凉文益问:“什么是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修山主的回答很高明,精准地回答:“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这叫作以问答问,一丝一毫也不让问话的人占到上风。
修山主明白,虽然以问答问,其实是什么也没回答,唯一的好处是不会落人把柄。可是呢,这毕竟是他的逻辑思维所提供的答案,不是来自现量经验;倘若是真的开悟,怎么回答都行,又何必拘泥于以问答问来避免过错?
清凉文益一针见血说:“这样怎会开悟呢?”禅是不能藉逻辑思维来开悟的。
修山主认输,恭敬请教清凉文益,要怎么回答呢?文益又把这八个字重复一遍,又是运用“不回换之回换”的技巧,又逼悟了一个人!
清凉文益真不愧是法眼宗的宗师!把这个技巧运用得出神入化。
读错经文反而开悟
上方遇安禅师,师事天台,阅《首楞严经》到:“知见立,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师乃破句读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于此有省。
有人语师曰:“破句了也。”师曰:“此是我悟处,毕生不易。”
时谓之安楞严。
《指月录》卷二十四页四三七
【白话新唱】
上方遇安禅师原来专门研究天台宗的理义,阅读《楞严经》到:“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却不太明白,他左读右读,突然发现,如果把经文读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他反而读懂了!打开了那扇通向悟后世界的大门。
有人告诉他说:“你这么读不对,搞乱了经文的句法。”
上方遇安说:“就是这种读法才让我有个入处,我这一辈子是不会改变这种读法了。”
于是,当时的人就称他为“安楞严”。
【分析与鉴赏】
不知为何,笔者很喜欢这个公案,很幽默,也很叛逆。当传统佛法失去新鲜活力时,就需要上方遇安禅师这类人物出现。“你瞧!我读错经文反而开悟吔!”
当许多人高标佛经的神圣崇高,甚至倡言某经是诸经之王、某经是无上了义经,这时候,上方遇安提醒了我们,佛经是帮助我们悟道的工具,如是,如是!是人来转经,不是经来转人。
如果另有人视佛经为文学著作、为艺术珍品,无妨,无妨!
又有人视佛经为吉祥物、镇宅宝,也行,也行!
还有人视佛经为黄纸黑字的垃圾,读了怕瞎眼,避之唯恐不及,妙哉,妙哉!这人不是魔王就是我佛再来。
哪个男儿是丈夫
有一尼师来参,师云:“待来日五更三点入来。”
师侵早红粉搽面而坐,尼入见,惊而遂悟。
超和尚有颂附:“堪笑吴山老秃奴,巧妆红粉接师姑,茫茫宇宙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
《吴山净端禅师语录》卷下,
卍续藏第一二六册页五○四下
【白话新唱】
有位比丘尼来参访吴山净端,净端说:“现在不是时机,你等到深夜快天亮的时候再来找我。”
吴山净端老早就把自己化好女人妆了,扑了粉、搽了口红、涂了眼影腮红,静静坐着等待。到了黎明前片刻,比丘尼走进来一看,吓了一大跳,就这样开悟了!
【分析与鉴赏】
笔者以为,若论历代禅师令人开悟的手法,吴山净端这一招“巧妆红粉接师姑”绝对可以名列“最具创意排行榜”的前三名!
比丘尼大惊之余,顿时破除了男女相的分别心,连带粉碎了将一切事物二分化的主客分离意识,即单点突破而达到全面胜利。
是怎么样的灵感,会让吴山净端决定用这个手法?他又怎么知道比丘尼会大惊而悟?禅师的这种敏锐直觉是怎么培养的?禅真是人类灵性进化过程中一朵精采绝伦的奇葩!
资深的禅师,已经清除了意识的狭隘疆界,汇入无边无际的法界,所以可以体察众生的心意,善于掌握飘忽即逝的机感。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意思就是突破了狭隘的意识心,融入广大的宇宙心、法界心,这时与诸佛、众生同一心体,向上可以感通诸佛的甚深智慧、神通方便,向下可以了知众生心行。
如果没有融入法界心、宇宙心,只是以意识心来运作,所有的禅师曾经使用过的方法都会成为可笑而无益的把戏。
欣赏了吴山净端禅师的惊奇启悟手法,再来看超和尚的偈子:“茫茫宇宙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真令人思之慕之,何时有幸一会这般真丈夫!
梦见自己开悟
(翠岩可真)尝参慈明,因之金銮,同善侍者坐夏,善乃慈明高第,道吾真、杨岐会皆推伏之。师自负亲见慈明,天下无可意者。善与语,知其未彻,笑之。
一日山行,举论锋发,善拈一片瓦砾置磐石上曰:“若向这里下得一转语,许你亲见慈明。”
师左右视拟对之,善叱曰:“伫思停机,情识未透,何曾梦见?”
师自愧悚,即还石霜。
《五灯严统》卷十二页五二二
【白话新唱】
翠岩可真会经参访石霜慈明,有点心得,后来他到了金銮,与善侍者一起结夏安居。善侍者是慈明的得意弟子,道吾悟真与杨岐方会都非常推崇他。可真自负曾经亲见慈明,眼中再也看不上其他人。善侍者与他交谈几句话,就知道他虽然对禅有点心得,可是不是真悟,对他的狂妄一笑置之。
有一天两人在山中行走,谈论到佛法的重点了,善侍者眼看时机到了,就拈起一片瓦砾摆在大石头上说:“如果你能在这里说出一句契合佛理的转语,我就肯定你确实亲见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