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礼仪金说6:社交礼仪
8753900000013

第13章 谈话中的你 (1)

各位好!在社交活动中,谈话是人与人最基本的沟通形式。以下,我们来谈谈有关谈话的礼仪。

熟悉田大中的人都知道,他并不是一个善于辞令的人,可什么人都和他谈得来,而且大家都喜欢他。如果深究起来,田大中的所长就是他在同别人谈话时,非常善于倾听。他总是面含微笑,神情专注地聆听着他人的一言一语,时不时只说一两句话,就能使对方在他的面前“感触颇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田大中的好朋友孟伟的口才要好得多,但是不论是老朋友还是一面之交的人都与孟伟“话不投机半句多”。这是因为孟伟跟别人谈话时爱用一句“口头禅”:“真的?我怎么没有听说过?”正是这短短的几个字大大地伤害了他人的自尊心,遂使没有多少熟人爱同孟伟在一块儿聊天。

这两位先生的一长一短,从正反两个方面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之中学习和应用一些谈话的艺术,并非无足轻重。

人们常说“言为心声”。在人际交往中,谈话既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感情、增进了解的最重要的手段,又是讲究“听其言,观其行”的国人考察他人人品的标准之一。

从社交礼仪的角度来讲,如欲在谈话中获得成功,即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又给谈话中的另一方留下美好的印象,就必须“以己之心,度人之腹”,始终如一地把克己敬人放在第一位。

在现实生活中,不可否认有许多人在人际交往中是以谈吐取人的,对待一面之交的人尤其是这样。要想使自己的谈吐显得高贵动人,即作为“说的一方”在谈话中取得成功,应努力做到声音美、语言美和态度美。

第一,声音美。

一位诗人曾经写过:在人世之间,没有比悦耳动听的声音更中听的东西,也没有比尖锐刺耳的声音更难听的东西。他的话充分说明了声音美在谈话中的重要意义。

要做到声音美,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首先,要尽可能地在谈话时调低音量。原则上,能够使交谈的另一方听清自己的意思即为适度,这样做会比粗声大气高嗓门说话显得悦耳得多。

其次,音调要尽可能地柔美自然。虽说一个人音调的优劣出自天赋,然而却也离不开后天的影响。声音嘶哑乏力,或是尖锐刺耳,都与自我“放纵”有关。若经过科学训练,并注意随时调整,做到音调柔美并不太难。声音单调呆板当然不美,但拿腔拿调、过分追求所谓的抑扬顿挫,也会给人以华而不美的“作戏”的感觉。自然的音调才是美妙动听的,这一点必须认识到。

再次,发音要清晰易懂。发音不清晰,使人感到含糊难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口齿不清。口齿不清的成因主要是说话人口吃、咬舌或是鼻音太重。口吃、咬舌者只要在讲话时不急不躁,长句短说,能慢则慢,就不会影响到发音的清晰度,而鼻音过重者存在的发音混浊的毛病也是可以自我治疗的。说话时鼻音过重,是因为用鼻腔说话。只要说话时克服紧张情绪,放松下腭,慢慢地张口说话,声音就会从鼻腔中改道而出了[原文为“声音就不从鼻腔中改道而出了。”]。

最后,发音的速度要不快不慢。发音速度过快,好像机枪扫射一样,会令人应接不暇,跟不上反应。发音速度过慢,如挤牙膏似地“嗯、嗯”、“啊、啊”,也会使人着急,甚至丧失谈下去的兴趣。因此,在谈话时,唯有使自己发音的速度适中,每分钟讲120个字左右,才最适宜。

第二,语言美。

人道是“语为人镜”,意即通过一个人谈话中所使用的语言这面“镜子”,就可以了解其阅历、教养和志趣。

在人际交往中所使用的谈话用语应以亲切、自然为第一要旨。所谓亲切,是要求说话时遣词造句及其表述方式应处处使人感到诚实、坦率、平等、和谐、轻松、愉快。这种朴实无华、推心置腹的作风,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且易于广结善缘。所谓自然,是要求在谈话时应尽量多使用一些明白晓畅的口语白话。这样做,既合乎人们的习惯,易于被理解、接受,还不会给人以卖弄做作之感。有人不明白这一点,或是有意要显得与众不同,喜欢将自己钟情的书面语言移花接木,生搬硬套到现实生活中,张口“不但,……而且……”,闭口“如果,……那么……”,只会使人生厌。

在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一同交谈时,应有意识地避免使用其中某些人听不懂的外文和方言土语。个别学生腔十足的小姐往往不分时间地点,动不动就甩出几句外文;老乡见老乡,虽不至于“两眼泪汪汪”,在一起“温习”几句家乡话,对不少人也是一种享受。而在社交场合,则最好不要这么作,除非在场的其他人对你使用的语言能够完全听得懂,否则就会使人产生被你有意疏远的感受,有时甚至还会因为语言隔阂而产生误解与抵触情绪。

比方说,近几年上海人喜欢用否定来表示肯定,正话反说。他们说的“不要太潇洒”,实际上的意思是“好潇洒、好潇洒呀!”可这话不少外地人就听不懂,弄不好面对上海人用这句话进行的夸奖还会产生反感:“不让我太潇洒,难道只许你们上海人潇洒不成?!”

要使自己交谈时所用的语言亲切、自然,绝不是要求我们为了单方面追求“生动”,而降格以求,大量地使用脏字、粗话、俚语和黑话。有人片面地认为,只要多使用一点儿上述各种不洁的语言,就能神奇地缩短和其他人的距离,而且还会显得自己“见多识广”。他们把10元、100元、1000元、10000元分别叫作“一张”、“一棵”、“一吨”、“一方”。或者以“盘儿亮”、“条儿挺”自诩,从不忌谈“哥儿们找姐儿们套磁”、“小蜜傍大款”之类。如此种种,这不过只能证明自己的格调不高。

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我们每个人在谈话时免不了会不自觉地带出一两句自己的“口头禅”。有的“口头禅”不伤大雅,听多了充其量不过使人有点别扭了。可有的“口头禅”却会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使自己的谈话对象产生错觉,或者被自己的语言所伤害。

例如,下述“口头禅”都是应当自觉地弃而不用的。

“知道不?”“你懂吗?你!”它们教训人的口气十分明显,而且还会令人觉得暗含轻视的意思。

“没什么了不起。”对谁都这么说的人是不是有点儿目空一切?

“是吗?”这是典型的“怀疑一切”的态度,会使谈话对象的自尊心深受伤害。

要做到语言美,除了谈话时的语言要亲切、自然之外,还应随时随地有意识地使用礼貌用语,这是文明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也是以敬人之心赢得尊重的基本方式。

感谢他人时,要认真地说一声“非常感谢!麻烦你了”,或是“你的帮助对我十分重要,我一定不会忘记”。

万不得已,需暂时离去或打断对方时,应当首先说明:“对不起,我去取一些饮料,马上回来。”或是“抱歉得很,我可不可以暂时打断您一下。”不要显得若无其事。

拒绝别人赠送的礼品或敬上的香烟、酒水时,不宜直言相告:“我不喜欢!”“我最讨厌这玩意了。”而应以“不,谢谢了。”作答。

有很多的时候,“请”字最能体现我们对他人的敬意。在交谈中,万不得已使用祈使句时,加上一个“请”,像“请稍候”、“请您再说一下”、“请用茶”等等,命令的口气就轻得多了,而且不会让人感到生硬刺耳。

要想谈话得以继续,并且产生较好的效果,适度地选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无疑会受益匪浅。幽默是一种文化素养,它是知识与阅历的集合。幽默的语言,既有趣可笑,又寓意深长。如能在谈话中适当地加以使用,不仅能够活跃气氛;而且能够启人心智,吸引听众,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然而凡事都要有个限度,都要因人而宜。即使幽默的语言在谈话中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并产生共鸣,但也不可以无限量地以之“狂轰滥炸”。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谈话也是如此,该严肃则要严肃,该轻松则要轻松,不能无原则地把它当作相声、小品大赛的赛场,一味地指望“幽他一默”。

幽默也有高下之别。犯贫、逗闷、拿人开涮之类绝非幽默之正宗。把一个跛脚的人称作“金鸡独立”,将一个胖子说成“浑身上下都是抛物线”,见到一个牙黄的人便问人家“是不是买不起牙膏”,可能也会博得某些人的庸俗一笑。但此种揭短的幽默伤人太深,只会使自己无意之间得罪了朋友。

第三,态度美。

态度美,在谈话之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其含义是指在谈话之中语气、语态、神色、动作、表情都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合乎规范,一心敬人。

谈话有赖于参与者的积极配合。有的人自恃自己口才出众,好为人师,一旦他到场,就把自己视为独一无二的主角,而把自己谈话的对象一律视为听众。这种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断然容不得别人开口。有些时候,为了显示自己的伶牙俐齿和见多识广,总爱用夸张和教训人的语气说话,甚至不惜危言耸听,不顾他人的喜怒哀乐。这种处处以自己为中心的人的如此作派,给人的只是傲慢、自私、放肆的印象。别看他们到了哪儿都讲得最多,倒还不如一言不发。他们的过错,是不懂得在谈话中尊重别人。

任何有经验、有教养的人,只要张口与人交谈,都不会忽略应当引起谈话对象的谈话兴趣。称道对方,关怀对方,对对方所说的一切洗耳恭听,表示出浓厚的兴致,都可以提高对方的谈话兴趣。这就是所谓的双向沟通的具体体现: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爱听我所说的一切,我还会不把你当成知音吗?

在谈话之中,以适当的动作来加重语气是允许的,但也不是从头到尾一直手舞足蹈,使“舞台化”的倾向过于明显。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谈话的自始至终,都不允许做出某些明显的不尊重谈话对象的动作。揉眼睛、打哈欠、伸懒腰、搔头发、掏耳朵、修指甲、看钟表、玩弄手帕、整理服饰、活动腰身、翘起二郎腿后抱着膝盖儿直晃悠,……等等,这些动作都会使人感到自己心不在焉,傲慢无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