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骋江南,巩固根基
为了巩固江南根据地,徐达从实际出发设立军事警戒,防止同为红巾军的张士诚、陈友谅等部的偷袭。首先,建立好军事防线可以确保根据地的安全,使根据地的经济发展得到保障;其次,让妄想袭击的红巾军因徐达早有准备而有所顾虑;最后,即便发生战事,已有的防线也可更好地抵御对方攻击。
坚持稳妥的方针,确保万无一失是成就功业的必备素质。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三月,身为郭子兴女婿的朱元璋因郭子兴病故而执掌军权。
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朱元璋令徐达率军渡江,攻占集庆。将集庆路易名为应天府,打算以此为老巢,与盘踞大都(今北京)的元朝政府相抗衡。当时,应天府的东面有义军张士诚部,西面有义军徐寿辉、陈友谅部,南面有为数不多、战斗力不强的元朝官军和地主武装,北面有红巾军韩林儿、刘福通部。东、西、北都是势力颇大的抗元义军,恰似一只大鼎把元军主力挡在门外。针对这种乱世争雄的格局,徐达等人一致认为,当务之急是集中优势兵力扫除东南一线的元军力量,建立和巩固江南根据地。同时,向东、西两面设置军事警戒,防止同为义军的张士诚、徐寿辉两部的偷袭。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元末各路起义军只是名义上号称红巾军,实际上互不统属,各自为战,矛盾重重。朱元璋要想在应天站稳脚跟,就必须筑起东、西两道战略防线,以抵挡张士诚、徐寿辉、陈友谅可能发动的军事进攻,方保万无一失。这是建立江南根据地所要完成的首要任务。巡视手下战将,朱元璋毫不犹豫地任命徐达为大将,让他肩负起展拓江南、构筑防线的重担。
东南的镇江是徐达首先要攻占的军事重镇。为了严肃军纪,颇有心计的徐达与朱元璋合谋搞了一个“苦肉计”。出师前夕的一天,朱元璋当着诸位将领的面,指责徐达治军不严,下令将他捆绑,推出辕门斩首。谋士李善长急忙求情,众将领“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请求朱元璋免徐达一死。朱元璋见状,心中暗喜,马上下令释放徐达,命其立功赎罪,同时告诫诸将:“城下之日,不许扰民,否则军法从事”,众将应诺。于是,朱元璋军军纪严整,由徐达率领一举攻克镇江,改镇江路为江淮府。大军进城时,徐达领兵自仁和门入,“号令明肃,城中安然”。此战攻坚取胜,为以后攻略城池、北伐灭元树立了良好的攻坚榜样。拿下镇江后,徐达被朱元璋授予淮兴翼统军元帅。
占据常州的张士诚意识到朱元璋羽翼渐丰,锐气逼人,遂率领水师叛将陈保二部进攻镇江。陈保二原为镇江守将,徐达攻克镇江时,其率部投诚,未久复叛。其惯用黄布包头,又称“黄包军”。徐达率军在龙潭大战张士诚,击败陈保二的“黄包军”,并乘胜围攻常州。张士诚没有料到徐达如此厉害,遂派遣得力将领前来救援。徐达在常州城外设下两支伏兵,挑选一员虎将王均用打头阵。等敌人援军赶到,徐达下令擂响战鼓,王均用出阵迎敌,枪挑敌军前锋。徐达见状,挥师掩杀过去,敌军慌忙后退,进入埋伏圈,被打得大败。徐达身先士卒,力擒敌军张、汤二将,随即进围常州,于次年将其攻克。朱元璋称赞徐达的军事指挥才能,把他擢升枢密院佥事。
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徐达一鼓作气,克宁国,徇宜兴,下常熟,擒获张士诚的胞弟张士德。至正十八年十月,徐达派兵封锁太湖,督师攻取宜兴。至此,一条北起江阴、下沿太湖、南到长兴的东部防线胜利筑成。
东部防线甫就,徐达又马不停蹄赶赴西部战场。元顺帝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徐寿辉的二员大将陈友谅、赵普胜在枞阳建立水寨,兵占池州,对应天府构成威胁。次年四月,徐达率师与院判俞通海水师合兵大败赵普胜,克复池州。正在经营浙东的朱元璋听到捷报,立即提拔徐达为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
八月,徐达率军进攻安庆,遭到赵普胜的顽强抵抗。赵普胜勇猛善战,徐达一时难以将其制服。后来朱元璋巧用反间计,使赵普胜成为陈友谅刀下之鬼。赵普胜一死,徐达马上率军进逼枞阳水寨,于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四月将其拿下,然后挥师进攻安庆。陈友谅知道安庆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遂亲率大军回援。徐达与常遇春联手抗敌,在池州南面的九华山大败陈友谅军,斩首万余,生擒3000人。生性嗜杀的常遇春建议徐达杀掉这些俘虏,说:“此劲旅也,不杀为后患。”徐达摇头不许,认为既为俘虏,则非顽敌。如果连俘虏都杀,就会使敌军与我决战到底。应该请示朱元璋,再行处理。常遇春却瞒着徐达,夜坑俘虏千余人。朱元璋对常遇春的行为大为不满,称赞徐达有勇有谋,是难得的将才。
徐达在东、西战场往来驰骋,屡建战功,不久,其势力扩展至苏、浙、皖、赣,不仅确保了应天府的安全,而且为朱元璋屯粮练兵,实现战略转移,最终铲除陈友谅、张士诚奠定了基础。
★兵围平江,剿灭士诚
在攻打张士诚的过程中,面对平江敌军精锐之师,徐达用围而不打、使其自困的方法取得胜利。首先,面对精锐之敌,盲目攻击即便获胜也会给自身付出巨大代价。即是古人常说“伤人一千,自损八百”;其次,将敌军围在平江城内,可以用饥饿作为最好的武器来打击对方。当对方缺粮后,民心大乱,军失斗志即可以最小的代价取胜。最后,虽然张士诚顽强抵抗,但也难逃失败的命运。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获全胜,消灭了陈友谅势力。
之后,张士诚理所当然地成为朱元璋军事打击的下一个目标。朱元璋罗列张士诚不忠不孝的八大罪状,传檄征讨,命徐达率军剿灭张士诚军。
张士诚的军事势力绵延长江南北,可分为江南的浙西和江北的淮东两大区域。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秋,徐达首先向淮东地区张士诚守军发起攻势。在连下泰州、兴化后,徐达率军进围高邮。这时,徐达突然接到张士诚进攻江南宜兴的消息,他命大将冯胜率部继续围攻高邮,自己率领一支部队迅速渡江,击溃了围攻宜兴的敌军。至正二十六年三月,徐达再度率军北上,一举占领高邮,生擒敌军1000余人。紧接着,徐达与常遇春合攻淮安,在马骡港大破张士诚军。淮安守将梅思祖大开城门,投降徐达,献出所辖四个州。徐达乘势攻破安丰,擒获元将忻都,获船舶无数。元军见安丰易手,出兵徐州。徐达策马迎战,大败元军,俘斩数万人。至此,张士诚在江北的军事据点全部化为乌有。
淮东地区落入朱元璋之手后,他马上召集最高级军事会议,商议征讨张士诚事宜。右相国李善长认为张士诚仍然很有实力,不宜匆忙出兵。众人见相国如此意见,都闭口不言。朱元璋见徐达低头沉思,便问他有何感想。徐达拱手起身,认为李善长过于保守,说:“张士诚腐败而残暴,不得人心。大将李伯升之流是贪财好色之徒,根本不是对手。掌握实权的三个参军黄敬天、叶德新、蔡彦文,只会纸上谈兵。我凭借您的威德,统率大军进剿,浙西地区可以马上得手!”朱元璋大喜,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骑兵和水师总计20万人出征。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八月,徐达师出太湖,向湖州猛扑过去。湖州守将张天骐兵分三路迎战徐达,徐达也兵分三路相接,另遣精兵断其退路。徐达大败张天骐,生擒其将吏200余人,然后兵临城下,把湖州围个水泄不通。张士诚闻讯,派遣大将吕珍等人领兵6万前来解围,在距湖州40里处安营扎寨。徐达派遣常遇春等将领在城东的姑嫂桥筑起10座营垒,切断吕珍与湖州的联系。张士诚见湖州告急,遂亲率精兵驰援,在皂林(今浙江桐乡北八里)被徐达打得大败。张士诚落荒而逃,徐达遂攻占湖州东面水陆各寨。吕珍、朱暹、五太子等人望风而降,徐达将其绑缚湖州城下示众,张天骐在绝望中打开城门投降。
拿下湖州后,徐达率军直下吴江州,从太湖进围张士诚的老巢平江。平江敌军是精锐之师,不宜速决,徐达决定围而不打,令其自困。徐达屯兵葑门,另遣大将常遇春屯兵虎丘,大将郭子兴屯兵娄门,大将华云龙屯兵胥门,大将汤和屯兵闽门,大将张温屯兵西门,大将康茂才屯兵北门,大将耿炳文屯兵城东北,大将仇成屯兵城西南,大将何文辉屯兵城西北。另在四周筑起高台,俯瞰城中动静,让神箭手在高台上射杀敌军。“台上又置巨炮,所击辄糜碎。城中大震。”在围困平江的过程中,徐达屡次派遣使者到应天请示朱元璋。朱元璋对徐达恪守君臣之道的行为深表满意,说:“将军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今事必禀命,此将军之忠,吾甚嘉之。然将在外,君不御。军中缓急,将军其便宜行之,吾不中制。”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平江城中出现断粮现象,一只老鼠竟然价值百钱。徐达闻报,认为时机成熟,遂令诸将发起总攻。徐达率领士卒首先攻破葑门,进逼平江城下。张士诚令唐杰、周仁在外城抵抗,自己督师城内。徐达先以火炮轰击,然后强行攻城。唐杰、周仁等人渐渐支撑不住,纷纷投降。在进城之前,徐达与常遇春约定:“师入,我营其左,公营其右。”并且传令三军:“掠民财者死,毁民居者死,离营二十里者死。”徐达指挥军队潮水般冲进城里,与张士诚的残余部队展开激烈的厮杀。张士诚挥剑督师,顽强抵抗,终于抵挡不住徐达的猛烈攻势,自己也被生擒。攻占平江后,城中军民20余万人向徐达投诚。由于徐达治军严谨,平江百姓的生活秩序安然如故。
徐达擒获张士诚,使朱元璋占据了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朱元璋亲临应天府戟门,迎接凯旋之师,封徐达为信国公。张士诚被押送应天后,朱元璋亲自劝降。张士诚宁死不屈,仰天长啸:“天日照尔不照我。”朱元璋下令用弓弦将其缢死,具棺埋葬。
★战略包围,攻克大都
为了取得胜利,徐达吸取了刘福通红巾军孤军北上的教训,采用稳扎稳打的方法,除屏障剪羽翼、据门槛逐步占领大都周边地区,使大都处在明军的战略包围之中。然后,又仔细地分析时局,让朱元璋下令进攻大都。最终一举攻克。破城之后严明军纪,更民安居,市不易肆,王者风范,仁义之师。
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后,朱元璋拥有富庶的江南地区,兵精粮足。他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步骑25万人,挥师北伐。
徐达与常遇春诸将制定了详尽的作战方案:先取山东,除去大都的屏障,进而挥师河南,剪掉大都的羽翼,再占领潼关,据有大都的门槛,最后夺取大都。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月,徐达率军进攻山东,连克沂州、峄州、莒州、密州、海州。接着,徐达派遣大将韩政率军扼守黄河,继遣大将张兴祖,率军进取东平、济宁,自己率领大军攻克益都,尽扫淮、胶诸州县;十二月,元将朵儿打开济南城门投降。徐达乘胜攻取登州、莱州,山东诸地悉定。
山东捷报频传,使朱元璋心花怒放。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即帝位,国号明,年号洪武。他任命徐达为右丞相,又册立皇太子,以徐达兼太子少傅。这一年,徐达才36岁。
明王朝的建立,使北伐大军士气大增。二月,徐达挥师入河南,连下永城、归德、许州、汴梁诸地。紧接着,徐达率军自虎牢关进逼洛阳,与元将脱因帖木儿在洛水北岸杀得天昏地暗,元军惨败而逃,梁王阿鲁温打开洛阳城门投降。徐达又略定嵩,陕、陈、汝诸州,马踏潼关,西至华州,元将李思齐、张思道等人弃城而逃。徐达率军胜利完成了预定的攻占山东、河南、潼关的作战任务,使元朝大都处在明军的战略包围之中。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五月,朱元璋亲临汴梁犒劳北伐将士,特召徐达入帏帐,设宴以示慰问。酒过三巡,徐达以战略家的眼光剖析时局,建议朱元璋下令进攻大都:“大军平齐、鲁,扫河、洛,王保保(指元将扩廓帖木儿)逡巡观望;潼关既克,思齐辈狼狈西奔。元声援已绝,今乘势直捣元都,可不战有也。”朱元璋点头称许。徐达又问:“元都克,而其主北走,将穷追之乎?”朱元璋回答:“元运衰矣,行自渐灭,不烦穷兵。出塞之后,固守封疆,防其侵轶可也。”徐达顿首受命,遂与诸将会师河阴,派遣裨将分兵进攻黄河以北的各战略要地,连下卫辉、彰德,广平诸地。
是年闰七月,徐达在临清会合诸将,派遣傅友德开辟陆路以通步骑,又命顾时疏浚河道以通舟师,然后引兵北上。当时,常遇春已经攻克德州,徐达与他合兵攻长芦(今河北沧州)、扼直沽(今天津),水陆并进。随即大败元军于河西务,又趁大雾弥漫,一举攻克通州(今北京通县)。大都为之震动,元顺帝于闰七月二十七日深夜,带着后妃、太子仓皇逃出建德门,直奔上都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而去。
八月初二,徐达兵临齐化门,命将士填壕登城,攻入大都。元朝监国准王帖木儿不花、左丞相庆童等少数留守大臣拒不投降,被徐达斩首。其他元朝大臣和官兵,凡愿归降者,徐达均予以宽大处理,同时禁止将士滥杀、扰民,受到大都百姓的普遍欢迎。拿下大都后,徐达高瞻远瞩,办事果决,号令严明,充分显出他既善于征战又长于治国的杰出才干。史载,徐达“封府库,籍图书宝物,令指挥张胜以兵千人守宫殿门,使宦者护视诸宫人、妃、主,禁士卒毋所侵暴。吏民安居,市不易肆”。
徐达攻占大都,给元朝162年的统治画上句号。
★持重有谋,功高不骄
明太祖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在历史上是有名的,而徐达虽声名显赫却逃过此劫。这与他功高不骄,恪守君臣之道有很大的关系。
自从追随朱元璋参加红巾军起义,徐达置生死于度外,冲锋陷阵,征战四方。对徐达来说,每年开春即奉命领兵,挂帅出征,直至岁末深冬时节才班师回朝,似乎是家常便饭。
徐达功高盖世,却不骄不躁,谦逊谨慎,严于律己。在军中,徐达一方面严格要求,军令如山,“诸将奉持凛凛”;另一方面,他又关心、体贴手下将士,“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在朝中,徐达从不摆将军的架子,在朱元璋面前“恭谨如不能言”。每次奉诏班师,手握重兵的徐达立即上交帅印,毫无贪权篡位之心。班师回朝后,朱元璋必设宴为徐达接风洗尘。开怀畅饮之际,朱元璋暂时放下皇帝的架势,以“布衣兄弟”称呼徐达,追怀儿时牛背上的友谊。每当此时,徐达并不因之而骄狂起来。相反,他对朱元璋“愈恭慎”。欢宴之后,徐达也不前呼后拥,招摇过市,而是“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雍雍如也”,俨然一位气度祥和的谦谦君子。
有一次,朱元璋对徐达说:“徐兄功高盖世,却没有一座好房子,我把一座旧宅送给你。”所谓旧宅,是指朱元璋称吴王时的官邸。徐达坚决不要。过了几天,朱元璋带着徐达来到这座官邸。他把徐达用酒灌醉,盖上被子,命人抬进卧室。徐达酒醒,慌忙跑下台阶,俯伏在地,大呼死罪。朱元璋躲在旁边偷窥,心中大喜,一是因为由此可见徐达没有称王夺位之心,二是因为徐达果然功高不骄。朱元璋随即下令在这座官邸旁另修一处住宅,赐名“大功坊”,专门送给徐达。朱元璋常在人前夸奖徐达“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徐达高风亮节,形如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