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现代农业新概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丛书)
8804100000011

第11章 农业标准化(1)

农业标准化概述

一、概念

农业标准化是由标准化概念按行业分类衍生而来的。因此,要准确表达这一概念,首先要理解标准化的概念。标准化学科包括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即标准和标准化。

标准: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称为标准。它是经协商一致制订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

标准化: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订共同的重复规则的活动,称为标准化。它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

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称为农业标准化。

二、农业标准化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个最为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实现这个目标,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包括农产品生产及加工、流通的标准化。要以农业标准化带动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区域化,进而推动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1.要加快完善建立“三个体系”。

(1)要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国家农业标准化体系。

(2)建立农业监测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和农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监测网络。

(3)要建立农产品评价体系。通过制定和完善质量认证标准和产品评价标准,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扶持和培育优质农产品,创出一批品质好、规模大、效益高的名牌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2.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工作。

今后要继续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把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在科技创新和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之上,使我国农业向着安全、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三、农业标准化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标准化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是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农业产业革命的战略要求。

1.农业标准化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

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讲,必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走产业化经营之路。农业产业化就是引导农业走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的道路,而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只有通过标准化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实现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控制,才能保证农产品的优良品质和统一规格,为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大规模进入国内外市场创造条件。

2.农业标准化是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技术武器。

我国已正式加入WTO,在贸易壁垒逐渐被拆除的同时,“绿色壁垒”却在不断地筑高。面对“绿色壁垒”,我们除了要在提高本国出口农产品标准和质量上下工夫以外,还要积极参加制定规则,保护我们自己的利益,从根本上突破“绿色壁垒”的束缚。

3.农业标准化是规范农产品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依据。

农业标准不仅仅是组织农业生产的依据,而且是用来规范市场和满足贸易的需要。农业标准对于建立一个统一、规范和竞争有序的交易市场,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最佳桥梁。

通过标准化活动,将科技成果制定成供人们共同使用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标准,实现了科技成果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农业标准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

1.农业标准化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的基本前提。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导致的农产品污染和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了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建立起与中国农业和农村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在这三大体系中,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2.农业标准化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标准化既源于农业科技创新,又是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可以成倍地提高推广应用的覆盖面。同时,标准的提高又会推动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时期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实施过程,既是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行为标准化的过程,也是规范千家万户农民生产行为和应对千变万化农产品市场的过程。没有农业的标准化,就难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

3.农业标准化是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我国加入WTO后,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了安全标准的挑战。2002年,我国90%的农产品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同时,由于我国标准“门槛”低,加之检测能力弱,客观上为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入我国市场提供了便利。在此形势下,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和食品安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使其承担起扩大出口、调节进口的作用,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当今形势下,农业标准化作为调节农产品进出口的重要手段,越来越起到重要的作用。

4.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是推动和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现代农业,不仅要求农产品品种要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要标准化、农业生产管理要标准化,还要求农业市场规范、农村经济信息建设也要标准化。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农业标准化的过程、农业信息化的过程和农业市场化的过程。没有农业的标准化,就谈不上建设现代农业。

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现状

农业标准化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加快农业标准化成为更加紧迫的任务。

一、我国农业标准化建设进展情况

农业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着眼于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各有关方面的利益,着眼于现实资源和技术条件,以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安全为最终目的,以制定标准、实施标准为主要环节,按照统一、简化、协调、选优的原则,在各有关方面的协作下,对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发展较快,其主要原因是:

1.社会各方面开始关注标准化工作,一些重点工作已摆上有关领导的议事日程。自1999年开始,国家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农业标准制定修订。

2.农业标准化立法工作步伐明显加快。目前,农业部等部门正在有计划地推进农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已制定国家标准350多项,行业标准960多项,争取再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起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3.农业标准执行监督和执法力度明显加大。

4.先行试点地区农业标准化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效。一大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和按标准化组织生产的无公害食品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已形成先发优势,示范作用明显。

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近期虽然进展较快,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标准体系不完善;现有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对接度差;违标生产经营问题严重;农业标准检测检验机构不健全、技术手段落后;管理监督工作不到位、执法不严。

农业标准化工作涉及领域广,工作难度大,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要长期规划,分步实施,加强领导,积极推进。

二、农业标准化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农业标准化可以说是我国农产品的“闯关”之举,这个“关”既包括国内城市,又包括国外市场,现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国内大中城市相继建立了农产品准入制度。2003年前后,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屡屡受挫,反映出生产标准的严重滞后。以普遍应用的农药为例,我国农药产品结构严重不适应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集中表现在三个70%上:杀虫剂占70%,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占70%,有机磷农药中剧毒农药占70%,因而农产品出口遇到的问题,不少是农药残留超标所致。

山东省农业发展在我国屈指可数,它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第一大省,水产品、蔬菜、禽肉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多年稳居全国第一。2002年1月,欧盟停止了我国动物源性产品的进口,直接影响山东出口创汇3亿美元,使全省兔肉库存积压2500吨。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虽然敞开了,但是并不意味着门槛的降低,新关税贸易壁垒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许多国家对我国农产品的检测不仅由抽检变成了批检,检验标准也进一步提高,如韩国对我国出口蔬菜检测,仅农药残留一项,最高时检测指标有200多项。

联合国的统计表明,我国约有包括农产品在内的74亿美元出口商品因“绿色壁垒”而受阻。我国农产品要想顺利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除了质量要达到国际通用的食品法标准外,还要满足发达国家各自制定的更为苛刻的技术标准。

我国农产品的现状,无论是内在品质还是安全性标准方面,都与国际市场要求存在差距。因此,在入世之初农产品出口遇阻,既是坏事,也是好事。要保证今后我国农产品顺利出口,关键是实行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受到的挑战最大。从国际范围来看,主要原因是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粮食生产成本高,品种不对路。就政府而言,农产品问题的根本在于体制。就农业生产者的组织形式而言,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承包制,曾经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和富裕。但从现代农业标准的要求来看,从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来看,这种划地为制的承包显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大多实行的是私人农场主或农田主制,这种形式也许更便于实施企业化式的标准化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熟发展,有必要探索一条更适合于我国国情、更利于农业现代化的生产者组织形式。

三、农业标准化与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

1.标准化促进了农业生产措施的科技化。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所作的统一规定。先进经验、科研成果、新技术等只有运用标准化的简化、统一、协调、选优的原则,用标准的形式加以规定,像工艺流程一样,从生产、管理到销售,使整个过程规范化,才能促进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推广,促进劳动者的素质提高。我们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为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将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浅显明了的技术标准,然后实施、推广,就能普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形成生产规模,逐步走上集约化经营的道路。

2.标准化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形成,从而促使了农业服务体系的社会化。

农业的社会化服务实质是依靠一个稳定的且具有活力的服务组织系统,为一定范围内的农业生产者提供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有偿服务。这一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健全和巩固发展,其中重要一条是把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引入标准化工作的轨道,这样可使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向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发展,而这种发展必然导致服务体系的社会化。

3.标准化推动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

农业综合标准化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的综合成果为依据,以综合标准化对象整体最佳效果为主要目标,针对某一具体标准化对象的整体及相互要素,全部综合起来进行系统化和协调处理。

4.标准化可以帮助实现农业生产管理的企业化。

管理企业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又一特征。它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联结方式,构成一体化联合体,实行合同契约制度,全面经济核算制度,对全系统实行企业化管理。这是从组织形式上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而标准化则是从提高企业化管理水平的角度来推动农业产业化。一个龙头企业既要抓好基地的管理又要抓好下连的成百上千个农户的管理并非易事,这里有众多的管理上的问题需要解决,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办法是既费力又管理不好的,它需要采用现代的管理方法即标准化管理。

企业标准化管理就是建立起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化系统。这就是说,不仅要管好技术标准,同时要抓好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制订与贯彻,建立起完善的企业标准化系统。农业标准化使分散的农户有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为农业实行企业化管理提供了可能性。

四、农业标准化与WTO

国家正在制定食品安全质量法,重点搞三大体系建设,即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

面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应该充分运用WTO“绿箱”政策,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重点扶持农业标准化建设。WTO农业协议免除削减的国内支持措施共12项,我国尚有6项属于空白,其他的支持量也还有限。要增加对农民的一般性服务支出,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研教育、技术推广的投入。

同时,调整和加大WTO“黄箱”政策支持。我国入世谈判确定的“黄箱”政策补贴不能高于农产品总产值的85%,目前我们的补贴还不到农产品总产值的2%。按目前的农产品产值和补贴水平测算,大约有近1500亿元的补贴空间,而且原有的补贴还可以调整结构,由主要补贴流通环节更多地转向补贴生产环节和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