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江苏历代名人词典
88229400000004

第4章 先秦(—前221)

太伯

太伯,吴国始祖。一作泰伯,姬姓,商末岐山(今陕西)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周太王)之长子。因古公欲立少子季历,太伯与二弟仲雍同避荆楚,最后定居在太湖边的梅里(今无锡梅村)。土著居民来归者有千余家,奉其为当地君主,称吴太伯,号“句吴”。他改从当地风俗,断发文身,建立吴国,成为吴国始祖。曾“穿浍渎以备旱涝”,在无锡开凿伯渎河,流经坊前、梅村、荡口,直至漕湖,全长43公里,为无锡历史上人工开凿的第一条河流,保证了两岸农田的灌溉,也便利了远近的舟楫往来,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徐偃王

徐偃王,西周时代徐国国君。约生活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建都泗水(今江苏泗洪南)。以仁义立国,治理有方,遂使属地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国力日强,来归者日增,逐渐发展为东夷中实力最强之诸侯国,统辖淮、泗流域,成东方盟主,时各地来朝者“三十有六国”,“地方五百里”,形成同周天子分庭抗礼之局面。后周穆王以“僭越”称王、“逾制”建城等罪,命造父联合楚军攻徐。徐偃王主张仁义不肯战,遂弃国出走,数万百姓感其恩义相随。其逃往何处,说法不一。一说南逃浙江,或曰死于彭城武源(今江苏邳县一带)。周穆王封其子宗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

季札

季札,春秋吴国政治家、外交家。姬姓,名札。吴王寿梦少子,故称季札。有贤名,寿梦欲传其位,以“礼有旧制”为名让而不就。寿梦遂传位于长子诸樊,并命诸樊“必授国以次及于季札”。吴王诸樊元年(前560),诸樊欲让位于季札。季札以“嫡长当国”是宗庙社稷之制,不可变更辞之。吴人坚决拥立,季札弃室而耕于野以示其志,吴人只好放弃。诸樊传位于次弟馀祭,临死前命馀祭“必以国及季札”,并封季札于延陵(今江苏常州),故又称“延陵季子”。吴王馀祭四年(前544),季札奉使北上聘于诸侯。至鲁,观周乐,能领略乐曲主旨,评论独到精辟。至齐,以为齐政“未得所归,难未息也”,因劝晏平仲尽快交出政权与封邑,以免于难。至郑,预言子产必将执政,告诫其应谨慎小心、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必将衰败。至卫,看到卫国君子多,认为国家不会有灾祸。从卫国前往晋国途中,正要住进戚邑,听到钟鼓作乐的声音,言孙文子应重德修行、尊君止乐后离去,孙文子听说后终身不听音乐。至晋,以为晋国政权必将归于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三家,劝诫叔向设法避难。所论皆切中时要,富有卓识。出使时途经徐国,拜见徐君,知徐君喜爱自己的佩剑,因出使需要不便赠送,返回再过徐国,徐君已死,遂挂剑于徐君墓树而去。馀祭死,传位于次弟馀眛(一作夷未)。馀眛卒,吴人欲立季札为王,仍坚辞不就,逃归延陵。吴王僚十三年(前515),吴王命吴师攻楚之时,遣季札出使晋国,以观察中原各国的动静。公子光刺杀王僚自立为王,季札归吴后哭祭王僚,然后复位待命。季札让王等事迹在江苏民间广泛传播,对文化民俗有深刻影响,常州、镇江、无锡等地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和遗迹。

吴王僚

吴王僚(?—前515),春秋末年吴国国君。姬姓,名僚,一名州于,吴王馀眛(一作夷末)子(一说庶兄)。公元前526—前515年在位。馀眛卒,按吴王寿梦遗命,兄终弟及,应传位于弟季札。季札逃让不就,吴人乃立馀眛子僚为王。馀眛长兄诸樊之子公子光(一说馀眛子)不服,以为季子不立,当传位于己,遂阴纳贤士刺客,欲袭杀王僚。吴王僚十二年(前515),吴国乘楚平王新丧,命公子盖馀(一作掩馀)、烛傭(一作烛庸、一作属庸)率军围攻楚国的六、潜二邑,结果却被楚左尹却宛等发兵阻断了归路。公子光见吴国国内空虚,遂埋伏甲士于窟室之中,借备酒宴请王僚之机,遣专诸刺杀了王僚。公子光自立为王,是为阖闾。

伍子胥

伍子胥(?—前484),春秋吴国大夫、政治家、军事家。名员,字子胥。楚国人,楚国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七年(前522),费无忌(一作无极)诬伍奢与太子建叛乱,父伍奢和兄伍尚为平王所杀,子胥逃至宋国投奔太子建。时宋有华氏之乱,乃随太子奔至郑国。后太子建与晋顷公合谋攻灭郑国,被郑诛杀,子胥遂携太子建子胜历经艰难困厄逃往吴国。初入吴,说吴以伐楚之利,见公子光有异志遂投之,并进献勇士专诸,与太子建子胜耕于野以待时机。吴王僚十二年(前515),吴王僚围攻楚国六、潜二邑,反被楚军截断归路。子胥乘机劝说公子光派专诸刺杀王僚自立。因功被阖闾召为行人,与谋国事。期间,主持规划建筑吴大城,又称阖闾城。后阖闾迁都至吴大城,以利于控制整个太湖地区和向外扩张。子胥推举孙武帮助吴王训练军队,协助制定攻楚服越北上争霸的战略。经过整军经武,吴国迅速强大起来。吴采用疲劳战术,分兵连续攻楚,先后夺取舒、六、潜、居巢等地。阖闾九年(前506),吴联合唐、蔡等国兴师伐楚,五战五捷,遂攻入楚都郢,楚昭王被迫辗转流徙于云梦、陨、随等地。子胥疯狂报复,纵师烧杀,毁坏郢城,又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楚申包胥奔秦求救,秦军败吴于稷。是时,“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国力臻于鼎盛。阖闾十九年,吴国兴兵伐越,在槜李之战中,阖闾为越射伤不治而死。子夫差嗣立,勒兵习战,立志伐越。夫差二年(前494),吴败越于夫椒,攻破越都会稽(今浙江绍兴),越王勾践被迫向吴求和,子胥力主乘胜灭越以除后患,未被采纳。七年,夫差兴师北伐,在艾陵之战中大败齐兵。子胥益为疏远,遂乘使齐之机托其子于齐国鲍氏,夫差听信伯嚭等谗言,赐其属镂之剑,迫其自杀。临终前,子胥要舍人在自己的坟墓上种上梓树(梓树成材后可以做棺木,预示吴国将要灭亡);挖出自己的眼球悬于吴国都城东门之上,以便观看越人怎样攻入都城灭掉吴国。夫差闻言大怒,将子胥尸体用皮革包裹,漂浮于江上,使其死无葬身之地。吴人怜悯其忠,立祠祭祀。子胥事迹在吴地广泛传播,今苏州胥王庙、胥山、胥口、胥江等地名皆与其有关。另相传吴地划龙舟等端午节习俗也源于对伍子胥的纪念。2006年,苏州端午节习俗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的来源之一。

专诸

专诸(?—前515),春秋吴国刺客。一作剸诸,一作设诸。吴国棠邑(今属江苏南京六合区)人。伍子胥亡楚奔吴,道遇专诸,知为勇士,遂与结交,以图后用。吴公子光“阴养谋臣以求立”,伍子胥将其推荐给公子光。公子光客礼专诸,委以刺僚重任,其知恩图报,慨然应允。专诸以为“凡欲杀人君,必前求其所好”,知吴王僚有“嗜鱼之炙”之好,乃去太湖学炙鱼之术,三月而成。吴王僚十二年(前515),公子光备酒宴请王僚,吴王僚戒备森严,专诸置匕首于鱼腹之中,乘进肴之际刺杀王僚,自己也被吴王左右当场格杀。公子光即位后,封专诸子为上卿,并据其遗愿,厚礼葬于泰伯坟旁。今无锡市鸿声镇鸿山东岭南麓杨梅坞传有“专诸墓”。又因专诸曾在太湖边学炙鱼之术,后人奉为“厨师之祖”,时为祭奠。

孙武

孙武,春秋末年吴国将领、军事家。字长卿。乐安(今山东博兴,一说今山东惠民)人。约活动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5世纪初。其祖先为陈国公子完,因内乱逃至齐国,后称田氏。田完五世孙、孙武祖父齐大夫田书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后因齐国庆封之乱,孙武出奔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子胥多次推荐,得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13篇(《汉书·艺文志》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阖闾知其有军事才能,遂重用为将。吴、楚争夺霸权,长期战于江淮。孙武与伍子胥等协助阖闾制定并实施自强其力、待机而动、分兵轮番袭楚的方略,使楚疲于奔命。周敬王十四年(前506),阖闾采纳孙武等建议,乘楚国兵疲松懈之机,以蔡、唐军为前导,率军从楚国守备薄弱的东北部实施迂回奇袭,五战五胜,一举攻入楚都郢,楚国因此丧失了争霸力量。吴国又北威齐、晋,南服越人,以一隅之地而称霸诸侯,孙武起了重要作用。所著《孙子兵法》总结了春秋末期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认为“兵者,国之大事”(《计篇》),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谋攻篇》),强调“奇正相生”(《势篇》),指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具有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孙武这部军事哲学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是我国保留下来的最早的兵书,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孙子兵法》还被译为英、法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广泛流传,极大丰富了世界军事理论。

阖闾

阖闾(?—前496),春秋吴国国君、政治家、军事家。一作阖庐,名光,吴王诸樊之子(一说夷末子),故又称公子光。春秋五霸之一。姬姓,吴(今江苏苏州)人。前514—前496年在位。周景王二十年(前525),奉命率舟师溯江攻楚,与楚军战于长岸(今安徽当涂西南),夺回所丧王舟“馀皇”。周敬王元年(前519),辅佐吴王率军攻打楚国战略要地州来(今安徽凤台县),败楚军于鸡父(今河南固始东南),夺取州来。六年,用专诸刺杀吴王僚,自立为王。后确立先破强楚、再服越国的争霸方略。任用伍子胥、孙武等人整顿内政。十四年,统兵歼灭楚军主力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一说今汉川北),进而攻破楚都郢。二十四年,率领吴国军队攻打越国,伤足后亡,葬于苏州虎丘山。

夫差

夫差(?—前473),春秋吴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姬姓,吴王阖闾子,吴(今江苏苏州)人。公元前495—前473年在位。吴王阖闾十九年(前496),吴越爆发槜李之战,阖闾为越射伤,病重而死。夫差嗣立,以大夫伯嚭为太宰,勒兵习战,立志伐越以报父仇。夫差二年(前494),勾践不听范蠡劝阻,兴师伐吴。夫差悉发精兵败越于夫椒,攻破越都会稽(今浙江绍兴)。越王勾践以残兵五千退守会稽山,派大夫文种以美女、宝器贿赂伯嚭,请求为吴臣。夫差不听伍子胥乘胜灭越之言,允许越王勾践求和。为了向中原扩张,吴国越江灭邗,前486年城邗,开凿京杭大运河最早的河段邗沟,从今扬州西北经古射阳湖到达淮安末口。邗沟的开凿,沟通了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为了争霸中原,吴国又从淮河入泗水,开凿菏水入济水到达黄河岸边的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使河、济、淮、江四大水系联接起来。夫差打败越国之后,骄傲自满,不听伍子胥谏言。十二年,吴、鲁联军在艾陵之战中大败齐军,杀齐将国书、公孙夏、闾丘明等人。寻听信伯嚭等谗言,赐伍子胥自杀。十三年,会鲁、卫于橐皋。十四年,北会诸侯于黄池,在与晋国争霸中占得先机。然越王勾践乘虚袭吴,俘杀吴太子友,吴军被迫班师归国。由于国内空虚,士卒疲敝,遂厚币与越请成。十八年,越王勾践攻吴,败吴师于笠泽。二十一年,越王勾践再次围攻吴国。二十三年,越国击败吴国。夫差遣使卑辞求和,越王勾践不允,迁其至甬东,封以百家。他不愿苟且偷生,羞愧自杀,勾践葬之于姑苏山。至此,吴国灭亡,其地入越,后尽入楚。

勾践

勾践(?—前465),春秋末年越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又作“句践”,另称菼执,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7—前465年在位。允常在位时,越与吴发生战争,结下冤仇。允常死后,勾践继立。勾践元年(前497),吴王阖闾乘允常新丧,起兵攻越,后在槜李之战中为越所伤而亡。勾践乘夫差新立,不听范蠡劝阻,兴兵伐吴。四年,在夫椒之战中为吴所败,勾践率残兵五千退守会稽山,接受范蠡等建议,派大夫文种以美女、宝器贿赂吴国太宰伯嚭,乞和于吴王。五年,使文种守国,与大夫范蠡等入质于吴。勾践在吴宫驾车养马,其妻亦洒扫庭除,虽处穷厄之中,却仍能维持君臣之礼、夫妇之仪,得到了吴王怜悯。伯嚭又为勾践竭力开脱,夫差遂有赦免之意,然为伍子胥谏阻。时夫差患疾,三月不愈,勾践从范蠡计,亲为尝粪验疾并预言病愈之期,获得夫差信任。七年,夫差按期病愈,封百里之地,赦免归国。勾践不忘会稽之耻,苦身焦思,卧薪尝胆,厚礼贤能,亲附百姓。用范蠡、文种、逢同(一作扶同)、计然之策,经过“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越国国富兵强。十五年,乘吴王夫差北上黄池会盟诸侯之际,勾践率军攻入吴都,俘杀吴太子友,迫使吴国签订城下之盟。此后连续攻讨吴国,终于在二十三年一举灭吴,夫差羞愧自杀。前471年,勾践率兵渡淮北上,与齐、晋诸侯在徐州(今山东滕州市东南)会盟,并向周室进献贡品,周元王使人赐胙、命为诸侯之伯。后渡淮南去,以淮上之地与楚,以吴所侵宋地归宋,以泗东方百里与鲁。是时,越兵在江、淮以东畅通无阻,勾践得以号称霸王,是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言偃

言偃(前506—前443),春秋思想家。字子游,又称叔氏。吴国(出生地今属江苏常熟)人,孔门72贤弟子中唯一的南方弟子。擅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育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称赞。孔子曾云:“吾门有偃,吾道其南。”意即我门下有了言偃,我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言偃讲学,对南方的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南方也逐渐形成了重文崇儒的良好风气,故被誉为“南方夫子”。后配祀孔庙,称“十哲人第九人”。唐开元封“吴侯”,宋封“丹阳公”,后又称“吴公”,明嘉靖时改称“先贤言子”。清康熙时设置五经博士一员,由言偃后裔世袭。今虞山镇言子巷有言子故宅,虞山东岭有言子墓,学前街有言子专祠,州塘畔有言子故里亭。清帝南巡,先后遣使至常熟言子墓致祭,乾隆帝为之御笔亲书“道启东南”,勒石立坊。同时,言偃也为上海市奉贤县所崇奉,据说奉贤的得名就是来自言偃。言子的言行,散见于《论语》《孟子》《礼记》《史记》等典籍记载。宋人辑有《言子》2卷,后失传。明侯先春辑有《文学录》,未付梓。清代,言子后裔言如泗搜讨遗佚,纂成《文学录》3卷,今有木刻本传世。

范蠡

范蠡,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字少伯,又名陶朱公。因辅佐越王,又称上将军。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其言论事迹,多见于《国语·越国下》及《史记·货殖列传》。辅佐越王勾践20余年。吴国灭亡越国后,随越王勾践入吴国作了三年人质,取信于吴国君臣,并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国。灭吴后,化名鸱夷子皮,辞官经商,积累了丰富家产。被齐国国君请进临淄,主持政务三年。后隐居于陶山(今山东肥城西北),自称陶朱公。他认为物价贵贱的变化,由于供求关系的有余和不足,主张谷贱时由官府收购,谷贵时平价售出。被称为中国商人圣祖。著有《计然篇》《陶朱公生意经》。

春申君

春申君(?—前238),战国后期楚国贵族、政治家、战国四公子之一。姓黄,名歇。游学博闻,善辩,事楚顷襄王为左徒。使秦,说秦昭王止白起与韩、魏共伐楚之师,相约为与国,与楚太子完入秦为质数年。楚顷襄王病,太子完不得归,黄歇设计逃出秦国。楚顷襄王卒,太子完继立为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元年(前262),以黄歇为令尹(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十二县。春申君与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招客养士,辅国持权,被称为“战国四公子”。五年,秦围困赵都城邯郸,赵向楚、魏求救,楚王命春申君率军北上救赵,终解邯郸之围。八年,北上灭鲁,征荀卿为兰陵令。十五年,以封地边齐,宜设郡为由,献淮北十二县,请封于江东,城故吴之墟以为都邑。二十二年,楚、赵、魏、韩、燕五国合纵攻秦,以楚考烈王为纵长,春申君辅佐,一度攻至函谷关,最终为秦军打败。这是战国时期最后一次合纵抗秦。楚王将战败责任归咎春申君,日益疏远。楚王无子,春申君屡求妇人宜子者进献,终未成功。赵人李园欲进其妹李环,闻楚王不宜子,担心时久失宠,转而献于春申君。待有孕,李园与李环共谋,说春申君献李环于楚王以固宠避祸。春申君纳其言,李环遂为楚王召幸,后生一男,立为太子。李环立为王后,李园也得显贵专权。二十五年考烈王卒,李园惧春申君泄漏此事,将其满门袭杀。春申君注重吴地水利建设,相传浙江吴兴黄浦,江苏江阴申港河、黄田港,苏州黄棣镇均与其疏浚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