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郑板桥曾说过:“人生在世,难得糊涂。”意思就是说,聪明难,糊涂更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最难,在利益面前,如果我们能够退一步,能够让一步,我们就会心安,也会迎来更多的尊重。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又何必把得与失看得那么清楚呢?为了利益把账算得太清,弄得太明白实在不值得。何必为了分清谁占便宜谁吃亏而伤害友谊呢?在利益面前,还是糊涂一些才好。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
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
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但打开后看到信的内容败兴得很。
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惟一的办法,既然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
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
正所谓:“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相处又何必把利益分的那么清楚呢?
我们有时候用不着太精明,该糊涂的时候不妨糊涂一些,只有糊涂才能赢得更多的尊重,只有糊涂才能赢得更多的朋友。
在唐朝,有一位大将名叫郭子仪,他用兵如神,立过无数的战功,为保卫大唐的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他在别人的眼中并不是一个精明的人,而是一个非常糊涂的人,尤其是在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时候,糊涂得连他的家人都非常生气。
郭子仪以前只不过是一名武官,他与唐朝另一位名将李光弼同时在朔方节度使麾下当差,但二人素来不合,经常为了一些小事儿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到后来两人从见面不说话,到不同席吃饭,再到不一起共事,局面十分尴尬。
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封郭子仪为大将,带兵平叛。奇怪的是,郭子仪向唐肃宗推荐的第一个人就是李光弼,甚至他还把自己的一部分兵力分给李光弼,让李光弼到战场上建功立业。李光弼指挥着郭子仪分给他的兵力在战场上屡立战功,一举成为与郭子仪齐名的功臣。从此二人冰释前嫌,化敌为友。
做人就应该像郭子仪那样,在利益面前糊涂一点,把好处和利益分给别人,虽然从表面上看自己损失了一点利益,但是迎来的却是朋友,获得的却是友谊。他赢得了李光弼的尊重,迎来了好的口碑。
有些事,我们知道了倒不如不知道,认识到了,倒不如不认识。其实,人生最好的选择就是在利益面前糊涂一些,不要计较那么多,好事自然会找上门来,因为上天是公平的,当他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必然会为你敞开另一扇窗。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千万不要太精明,难得糊涂是交际过程中的一大基本原则,只有让自己糊涂些,糊涂地看待一切利益和矛盾,才能化解矛盾,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和你交往,才会让自己的友谊之路更加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