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在写过“难得糊涂”之后又写了一个著名的字幅就是“吃亏是福”,就是要告诉世人:当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能吃得了亏,不能过于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
在生活中,一个能够吃亏的人,往往有着更远大的志向。他们不沉陷在与人是非争斗中斤斤计较,也不局限在狭隘的自我思维中。这不仅是一种风度和品质,更是一种交际的重要手段,会赢得很多的人缘。
郑板桥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他心胸宽广大度,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的诗、书、画艺术精湛,号称三绝。他在创作过程中能把诗、书、画三者巧妙结合,独创一格,从而达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境界。这让他在精神上有所寄托,心情豁达而开朗,而且还结交了很多朋友。
这一切都源自他舍得“吃亏”。在官场上,他非常爱护百姓,曾经因为在灾荒之年为灾民赈济而触犯了上司,最后被罢官回乡。可是,郑板桥并没有因此而和上司斤斤计较,也不为官场失意而闷闷不乐,而是骑着驴悠然回到故乡,从此专注于诗、书、画。后来他因书画而闻名于世,很多人为了他的墨宝而登门造访,这些人中也包括他昔日的上司,而最终他也和上司成为了朋友。
在生活和工作中,收获与付出相伴而行,却不可能总是对等,自然会有得有失,既不会有全得,也不会是全失,而是得中有失,失中有得。吃亏则是收获与付出之间的平衡,是得与失中的理性。
郑板桥因为在灾荒之年为灾民赈济在官场上吃了亏,但他并没有计较这样的亏,而是专心于自己的书画上,从而让自己在书画上扬名于世,得到了世人的尊敬,与其说是吃亏,还不如说是占了便宜。
在现代的工作和生活中,“吃亏是福”更是尤其适用。克林顿在面对个人名誉的得失时,曾说过:“如果我每读一遍对我的指责,就做出相应的辩解,那我还不如辞职算了。如果事实证明我是正确的,那些反对意见就会不攻自破;如果事实证明我是错的,那么即使有十位天使为我辩解也无济于事。”由此可见,“吃亏”往往不是真的有损于己,更多的,只是一种工作态度。
“吃小亏,可以获大利。”国外某知名品牌在武汉办事处主任伊森总结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当年,他和三个同寝室的兄弟,进入了同一家公司工作,现在他是他们的上司。
和许多大企业一样,伊森所在的公司,分工精细,每个人只完成一个细节就可以了。由于对于本细节之外的领域完全没有机会接触,员工在公司工作久了,就会遇到接触面狭小,平台太窄的问题。
为了得到更多的锻炼,伊森本着“吃亏是福”的信念,在漂亮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后,对自己部门的其他工作也非常尽心尽力,总是主动找事情做,巴不得加入到每一个环节的工作之中,甚至还主动要求为其他部门加班,他说:“我还主动给设计部的女同事买汉堡包,以此‘贿赂’她们让我们加入。”
这个时候,同寝室的兄弟认为伊森太傻了,工资就那么点,凭什么要给公司做这么多的工作呀,他们宁愿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看电影、玩游戏上。渐渐地,伊森如愿以偿地学到了自己想接触的东西,而且还赢得了上司的青睐。如今,伊森的年收入已经达到了七位数,而同寝室的兄弟们生怕吃亏,总是上班混点下班娱乐,到现在仍然还在过着和当年差不多的生活。
初入职场,伊森化被动为主动,愿意主动承担起更多的工作,多帮助别人完成他们的工作,这样看起来他是吃亏了,但是他却学到了全面的技术和更多的经验,而且还赢得了同事的爱戴,最终转“亏”为“福”。
因此,在社会交往中,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我们不要再斤斤计较,更不要患得患失,对别人吃亏一下也无妨,这样既丰富了自己,又赢得别人更多的尊重,进而在交往的过程中更加如鱼得水,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