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章节概述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流行于19世纪欧洲等地区的一种文学流派。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广阔而深刻、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社会风俗、人情、国民性和社会矛盾;深入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童话,把人间的一切苦难,形象地昭示给人们。这一文学流派,在艺术上多有创见,既是写实的,又具有倾向性。其中在典型环境中再现某一阶层人的典型性格的创作方法,使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潮流盛行的历史原因:工业革命在西欧开展以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和弊端逐渐暴露,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揭露和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发展成为文学的主流。
19世纪30年代在欧洲兴起的按事实描写生活,并对现存秩序进行强烈批判的文学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标志是1830年司汤达(1783—1842)长篇小说《红与黑》的问世。
(一)来源
“批判现实主义”这一术语,是后人概括出来的。法国的蒲鲁东(1809—1865)在《艺术的社会使命》一书中,最早做出“现实主义是批判的”论断,但由于此人是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后来成为第二帝国的代言人,马克思曾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批判过他,他的名声不好,因此他对批判现实主义的提法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它下定义的是高尔基,高尔基称它为“十九世纪一个主要的,而且是最壮阔、最有益的文学流派”。
(二)特征
19世纪文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它有以下基本特征:
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
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2.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
特别注重底层社会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三)阐述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创作方法上具有它自己的重要特征,这就是:以现实主义的态度,揭露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现象,描写贵族阶级的必然没落和资产阶级的兴起与没落的过程;它塑造了很多具有典型意义的贵族、资产阶级人物形象,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与历史,引起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怀疑。
例如,俄国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1898年)便塑造了一个保守、反动、扼杀一切新思想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沙皇政府卫道士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揭露了那个社会的各种病态,抨击了沙皇专制的黑暗现实。又如,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莫泊桑的短篇精品《项链》(1884年),塑造了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从而讽刺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这些都是典型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有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则表现了对劳动人民一定程度的同情。如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的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作品描写了一个穷困失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为进监狱得以安身而故意犯罪,几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目的,后来想改邪归正,警察却逮捕了他。作品以此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现实,更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困顿和精神痛苦。
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十分注重在作品中真实深刻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扩大了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的范围,达到了资本主义时代文艺发展的高峰。如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形象地反映了法国贵族阶级的没落和资产阶级的上升,深刻地揭露了金钱统治所造成的种种罪恶。其中的《欧也妮·葛朗台》这部作品,则写出了葛朗台这个资产阶级暴发户的一生,从而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守财奴》片段,活画出葛朗台极其贪婪、极端吝啬的“守财奴”的典型性格。
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除上述这几位之外,还有法国的司汤达、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等。被选入现行中学语文课本的这类作品,还有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美国进步作家马克·吐温(1835—1910)的《竞选州长》,俄国契诃夫的《变色龙》以及法国都德的《最后一课》等。
(四)代表作家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创作的小说《高老头》。
思想内容:
1.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资产阶级暴发户对封建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
2.小说描写资产阶级凭借财富的力量打败封建贵族,揭露了金钱的罪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3.小说揭露了与资产阶级野心家极端利己投机取巧完全不同的诚实的个人奋斗之路。
艺术特色:
1.结构精致,情节富有戏剧性。小说围绕拉斯蒂涅向上爬安排情节,有主有次、多情节、多故事。
2.从现实的精致观察进行精确生动的典型环境的描写。对典型环境的描写为人物性格发展提供依据。
3.广泛地运用了对比的原则。上流社会和伏盖公寓下层社会对比,刺激了拉斯蒂涅的野心,揭露了贵族表面兴盛和资产阶级暴发户的粗俗。
4.语言多姿多彩、比喻深刻。人物语言充分个性化:如伏脱冷语言锋利、充满强烈味、赤裸裸、一针见血;高老头的语言中充满对女儿异乎寻常的父爱。
5.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高老头的父爱持久不变;同为野心家,拉斯底涅涉世不深,伏脱冷老谋深算。
【狄更斯】
19世纪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小职员家庭。
主要作品:
《匹克威克外传》(《堂吉诃德》式的作品):采用流浪汉小说的形式。
《奥立弗·退斯特》(又名《雾都孤儿》):真实地展现了社会的黑暗,慈善机构虐待儿童的罪恶,抨击了当时的“新济贫法”。
《大卫·科波菲尔》:近似自传体的小说。
《双城记》的艺术特色:
结构复杂严谨,由三个对立而又相交织的线索组成。浪漫色彩和写实手法有机结合。
1.浪漫色彩:小说情节波澜起伏、紧张生动又富有戏剧性。
2.写实手法:对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及场面的描写。梅尼特医生的故事;贵族后代代尔那的故事;革命者得伐石太太的故事。体现了情节的丰富性和结构完整性的统一。
思想内容:
1.它反映了19世纪40—50年代英国的劳资矛盾(社会的根本矛盾)。作者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揭露了当时的繁荣盛世其实就是冷酷的扼杀人性的艰难时世。
2.抨击了资产阶级剥削的理论基础——功利主义哲学,揭露其扼杀人性的罪恶。
3.集中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作者认为解决矛盾的方案是人性感化。
【果戈理】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自然派”的创始者。
主要作品:
《狄康卡近乡夜话》。
《彼得堡故事集》:其中最出色的是几篇描写“小人物”的作品,如《狂人日记》《外套》。
《钦差大臣》(讽刺喜剧):公开表示俄国应该回到宗法制社会中,并且要维护俄国的专制农奴制度。
《死魂灵》。
主题思想:
1.在果戈理的讽刺喜剧《钦差大臣》中作者以犀利的笔锋批判和嘲讽了整个腐败的沙俄官僚集团,无情地揭开了他们的丑恶面目,显示了黑暗王国的真实图景,描绘了一幅百丑图。
2.果戈理的代表作《死魂灵》可以说是俄国农奴制度崩溃时期农奴主阶级的衰亡的历史,通过封建贵族农奴主形象的描写,揭示了专制农奴不可避免的崩溃的趋势。
艺术成就:
1.显著的艺术特点是含泪的讽刺。“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由分明的笑和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泪来历览一切大活动的人生。对资产阶级人物的讽刺,同时又从寄希望于理想地主的社会主张出发,对他们的无聊、堕落表示同情和哀婉,对他们的丑恶存在饱含着“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健康的笑,在被笑的一方是悲哀的。
2.人物形象的典型化。作者从环境、肖像、语言、动作来突出人物的典型性。如在泼留希金的性格塑造上,突出他乞丐般的外表,不男不女的打扮。生动地说明了农奴制、寄生生活对人性的扭曲。
3.广泛运用了抒情手法。对祖国、人民前途的关心和对有关人物出场的评价。如把祖国比喻成飞奔的三驾马车,充分反映了作者的爱国热情,表示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陀思妥耶夫斯基】
写城市下层平民和犯罪心理的能手,同时又是一个具有深刻基督教思想的作家。
代表作品:
《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该作品是作者一生创作的总结,小说突出反映了作者对人类存在的哲理思考)。
《罪与罚》的艺术特色:
1.情节结构完整、充满戏剧性。
如小说写拉斯科尼科夫的整个犯罪经过:由酝酿到实施,从犯罪后的精神错乱到自首,最后皈依上帝,情节有头有尾。围绕拉斯科尼科夫的犯罪,设置了许多悬念,情节紧张,扣人心弦。
2.深刻的心理描写,作品被誉为“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
多种心理表现手法:如内心独白、梦境、幻想、直觉等表现人物犯罪前后近于疯狂的复杂心理活动,写出了他的紧张、痛苦、孤独、疲惫。
3.“复调小说”的结构特征。
二 作品选读
导读:《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主人公于连是小业主的儿子,凭着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逃离市长家,进了神学院。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与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
精彩片段:
“别让人把可怜的夏斯—贝尔纳神甫叫来,我不想要这种恶作剧,”他对富凯说,“他会三天吃不下饭的。设法给我找一位詹森派教士,彼拉神甫的朋友,不搞阴谋诡计的。”
富凯正焦急地等着他开口呢。凡是外省舆论所要求的种种,于连都做得很得体。尽管忏悔神甫选得不当,但有德·福利莱神甫暗中帮忙,于连在牢里还是受到了圣会的保护;他若是机灵些,是可以逃出去的。但是牢里的恶劣空气起了作用,他的智力减退了。这使他在德·莱纳夫人回来时感到更加幸福。
“我的责任首先是为了你,”她一边说,一边吻他,“我从维里埃逃出来了……”
于连对她没有一丁点儿无谓的自尊心,把他的种种软弱和盘托出。她对他既温柔又可爱。
晚上,她一走出监狱,就让人把像抓住猎物一样抓住于连不放的年轻教士叫到她姑妈家;由于他只是想在贝藏松的上流社会的年轻女人中取得信任,德·莱纳夫人很容易地说服他去博雷—勒欧修道院做一次九日祈祷。
于连的爱情之过度和疯狂远非语言可以形容。
靠了金钱,利用并且滥用她姑妈,一个出了名的、富有的笃信宗教的女人的信誉,德·莱纳夫人获准每天两次探望他。
听到这个消息,玛蒂尔德妒意大发,直至丧失理智。德·福利莱先生向她承认,他的势力还没有达到无视一切礼仪的程度,不能让人准她每日不止一次地去探望她的朋友。玛蒂尔德让人跟着德·莱纳夫人,好知道她的一举一动。德·福利莱德先生用尽了非常灵活的头脑所能想出的一切办法,向她证明于连配不上她。
经受着这种种痛苦的煎熬,她反而更爱他了,几乎每天都跟他大吵大闹。
对于这个他如此不寻常地连累了的可怜女孩子,于连想竭尽全力做个正直的人,一直到底;然而,他对德·莱纳夫人的狂热的爱情每时每刻都不放过他。他找出的理由站不住脚,不能说服玛蒂尔德相信德·莱纳夫人的探访是纯洁的,他就对自己说:“这出戏应该快要结束了,如果我掩饰不住我的感情,这倒是我的一个借口。”
德·拉莫尔小姐获悉德·克鲁瓦泽努瓦先生死了,德·塔莱先生,那个如此富有的人,竟敢对玛蒂尔德的失踪说了些难听的话,德·克鲁瓦泽努瓦先生前去请他收回。德·塔莱先生把一些写给他的匿名信拿给他看,信里充满了巧妙地串联起来的种种细节,可怜的侯爵不能不看到事实真相。
德·塔莱先生又斗胆开了几句不够委婉的玩笑。德·克鲁瓦泽努瓦先生怒不可遏,痛不欲生,提出的赔礼道歉的要求过于苛刻,百万富翁宁可进行决斗。愚蠢胜利了,巴黎那些最配人爱的人之一,还不满二十四岁,就这样死于非命。
他的死在于连日渐衰弱的心灵上留下一种奇怪的、病态的印象。
“可怜的克鲁瓦泽努瓦,”他对玛蒂尔德说,“他对待我们的确是很通情达理,很诚实正直;您在您母亲的客厅里干出那些轻率的事情之后,他本应恨我,找我的麻烦,因为跟着轻蔑来的仇恨通常都是狂暴的……”
德·克鲁瓦泽努瓦先生的死改变了于连关于玛蒂尔德的未来的一切想法;他用了几天工夫向她证明,她应该接受德·吕兹先生的求婚。“这个人腼腆,但是不过分伪善,”他对她说,“他肯定会加入求婚者的行列。比起可怜的克鲁瓦泽努瓦来,他的野心要平凡些,持久些,他家里没有公爵领地,娶于连·索莱尔的寡妇不会有任何困难。”
“而且是一个蔑视伟大的激情的寡妇,”玛蒂尔德冷冷地反唇相讥,“因为六个月的生活,已经足够让她看到,她的情人爱的不是她而是另一个女人,而这个女人正是他们一切不幸的根源。”
“您这就不公正了,德·莱纳夫人的探视将向为我请求特赦的巴黎律师提供特殊的理由;他将描绘凶手如何受到受害者的关怀。这会产生效果的,也许有一天您会看到我成了一出情节剧的主角呢……”
一种疯狂而又无法报复的嫉妒,一种无望的不幸的持续(纵使于连获救,又如何能挽回他的心?),一往情深地爱上这个不忠的情人所造成的羞辱和痛苦,使德·拉莫尔小姐陷入沮丧的沉默,纵有德·福利莱先生的殷勤照顾和富凯的粗犷的坦率,也不能使她得到解脱。
至于于连,除去被玛蒂尔德占用的时间外,倒是生活在爱情之中,几乎不问明天的事。当这种热情是极端的、没有任何矫饰的时候,就产生出一种奇特的效果,德·莱纳夫人因此几乎分享着他的无忧无虑和温馨的快乐。
“从前,”于连对她说,“我们在韦尔吉的树林里散步的时候,我本来可以多么幸福啊,可是一种强烈的野心却把我带到虚幻之国去了。不是把这近在唇边的可爱的胳膊紧抱在胸前,却让未来的幻想给夺去了;我为了建立巨大的财富,不得不进行数不清的战斗……不,如果您不来监狱看我,我死了还不知道什么是幸福呢。”
两件事扰乱了这平静的生活,于连的忏悔神甫尽管是詹森派,却没有逃过耶稣会士的算计,不知不觉中成了他们的工具。
有一天他来对于连说,除非他愿意犯下可怕的自杀之罪,否则他应该想尽一切可能的办法去争取特赦。而教士在巴黎的司法部里有很大的影响,于是就有了一个很容易的办法:应该大张旗鼓地皈依宗教……
“大张旗鼓!”于连重复道,“啊!我也抓住您了,我的父亲,您也像一个传教士一样在演戏啊……”
“您的年纪,”詹森派教士严肃地说,“您从上天得来的动人的面孔,您那无法解释的犯罪动机,德·拉莫尔小姐为您做出的英勇举动,总之是一切,直到您的受害者对您表示出的惊人的友情,都有助于使您成为贝藏松的年轻女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她们已然为了您把一切都忘了,甚至忘了政治……”
“您皈依宗教会在她们心中引起反响,留下深刻的印象。您可以对宗教大有用处,而我,难道因为耶稣会士会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同样的做法这种毫无意义的理由,就犹豫不决吗!因此,在这个逃脱他们的贪欲的特殊情况下,他们仍会为害作孽的!但愿不会这样……您的皈依宗教使人洒下的眼泪将抵消十版伏尔泰的亵渎宗教的作品所产生的腐蚀作用。”
“那我还剩下什么,”于连冷冷地称道,“如果我自轻自贱?我曾经野心勃勃,我不愿谴责我自己;那时我是根据时代的风尚行动。现在,我过一天是一天。但是,如果我做出某种怯懦的事情,我就在众目睽睽之下自找不幸……”
另一件事来自德·莱纳夫人,更让于连感到痛苦。不知哪位诡计多端的女友竟把这颗天真而又如此腼腆的灵魂说服了,让她相信她的责任是到圣克卢去,跪在查理十世面前求情。
和于连分开,对她原本是一种牺牲,然而经过这样一番努力之后,抛头露面在别的时候可能是一桩比死还要难受的事,现在在她眼里却不算什么了。
“我要去见国王,我要公开承认你是我的情人,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一个于连这样的人的生命,应该超过任何利弊的权衡。我要说你是因为嫉妒才谋害我的性命的。有许多可怜的年轻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陪审团或国王慈悲而得救……”
“我不再见你了,我叫人对你关上监狱的大门,”于连嚷道,“如果你不对我发誓不做任何使我们俩当众出丑的事,我明天肯定因绝望而自杀。去巴黎的主意不是你的。告诉我那个让你起了这个念头的女阴谋家的名字……”
“让我们幸福地度过这短暂的生命的为数不多的几天吧。藏起我们的存在吧,我们的罪孽已经太明显了。德·拉莫尔小姐在巴黎很有影响,相信她会做人力可及的一切事情吧。在外省,所有有钱有势的人都反对我。你的行动会更激怒那些有钱的、特别是温和的人,对他们来说,生活是一件多么容易的事……不要让马斯隆们、瓦勒诺们以及许多比他们好的人笑话我们。”
牢里的恶劣空气,于连已不能忍受。幸亏他们通知他赴死的那一天,明媚的阳光使万物洋溢着欢乐,于连也浑身充满了勇气。在露天行走,给了他一种甜美的感觉,仿佛久在海上颠簸的水手登上陆地散步一样。“来吧,一切顺利,”他对自己说,“我一点儿都不缺乏勇气。”
这颗头颅从不曾像将要落地时那么富有诗意。从前他在韦尔吉的树林里度过的那些最温馨的时刻纷至沓来,极其有力地涌上他的脑际。
一切都进行得简单、得体,在他这方面则没有任何的矫情。
两天前,他曾对富凯说:“激动,我不能保证;这地牢这样恶劣潮湿,使我有时发烧,神志不清;但是恐惧,不,人们不会看到我脸色发白的。”
他事先做了安排,在他末日的那天早上,富凯把玛蒂尔德和德·莱纳夫人都带走。
“让她们坐一辆车,”他对他说,“设法让驿车的马不停地奔跑。她们会相互拥抱,或者相互恨得要死。在这两种情况下,可怜的女人都会从可怕的痛苦中解脱一下。”
于连一定要德·莱纳夫人发誓活下去,好照顾玛蒂尔德的儿子。
“谁知道呢?也许我们死后有感觉。”有一天他对富凯说,“我相当喜欢在俯视维里埃的大山里的那小山洞里安息,是的,安息,正是这个词。我有好几次跟你讲过,夜里躲进这个山洞,极目远眺法国那些最富庶的省份,野心燃烧的我的心,那时候这就是我的激情……总之,这个山洞对我是很珍贵的,不能不承认它的位置令一个哲学家的灵魂羡慕不已……好吧!贝藏松的这些圣会分子什么都拿来赚钱;如果你知道怎么做,他们会把我的遗体卖给你的……”
富凯做成了这桩悲惨的买卖。他独自在他的房间里,守着朋友的尸体度过黑夜。突然他大吃一惊,看见玛蒂尔德走了进来。几个钟头之前,他把她留在距贝藏松十法里的地方。她形容大变,目光狂乱。
“我想看看他。”她对他说。
富凯没有勇气说话,也没有勇气站起来。他指了指地板上一件蓝色的大氅,于连的遗体就裹在里面。
她跪下了。显然,对博尼法斯·德·拉莫尔和玛格丽特·德·纳瓦尔的回忆给了她超人的勇气。她双手颤抖着,揭开了大氅。富凯把眼睛转过去。
他听见玛蒂尔德在房间里急促地走动。她点燃了几支蜡烛。当富凯有力气看她的时候,她已经把于连的头放在面前的一张小石桌上,吻那头的前额……
玛蒂尔德跟着她的情人,一直走到他为自己选下的坟墓。为数众多的教士护送着棺材,没有人知道她就独自坐在她那辆蒙着黑纱的车子里,膝上放着她曾经如此爱恋过的人的头。
就这样,他们半夜里来到汝拉山脉一座高峰的附近;在那个小山洞里,无数的蜡烛照得通明,二十个教士做着安灵的仪式。送殡的行列经过几个小山村,居民们为这奇特的仪式吸引,纷纷跟着。
玛蒂尔德身着长长的丧服,出现在他们中间;丧事毕,她命人向他们抛撒了好几千枚五法郎的硬币。
她单独和富凯留下,她要亲手埋葬她的情人的头颅。富凯痛苦得差点儿发疯。
在玛蒂尔德的关心下,这个荒蛮的山洞用花巨款在意大利雕刻的大理石装饰起来。
德·莱纳夫人信守诺言。她丝毫没有企图自杀;然而,于连死后三天,她拥抱着孩子们去世了。
导读:《高老头》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时代小说,它浓缩了时代色彩,展现了当时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虚伪、狡诈、残忍……这部小说最成功之处,是作者形象地描写了主人公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她们在父爱的滋润下,从小过着奢华的生活,长大后贪图富贵、追求名利,便都带着父亲精心准备的巨额嫁妆,嫁给了有钱有权之士,进入了梦寐以求的上流社会之中。从此,便抛弃父亲,让他孤苦一人过着寒酸的生活……直至高老头临死前哭天喊地想见她们最后一面,都感化不了她们的铁石心肠,最终只能带着遗憾离开人间。巴尔扎克用他那锋利的笔,把这两个女人卑鄙的心理、虚伪的面孔、惨无人道的行为揭露得淋漓尽致。这两个女人简直就是当时社会中无数妇人的缩影,巴尔扎克这一以小见大之笔,真是恰到好处。
精彩片段:
高里奥不出声了,仿佛集中全身的精力熬着痛苦。
“她们在这儿,我不会叫苦了,干嘛还要叫苦呢?”
他迷迷糊糊昏沉了好久。克利斯朵夫回来,拉斯蒂涅以为高老头睡熟了,让佣人高声回报他出差的情形。
“先生,我先上伯爵夫人家,可没法跟她说话,她和丈夫有要紧事儿。我再三央求,雷斯多先生亲自出来对我说:高里奥先生快死了是不是?哎,再好没有。我有事,要太太待在家里。事情完了,她会去的。——他似乎很生气,这位先生。我正要出来,太太从一扇我看不见的门里走到穿堂,告诉我:你对我父亲说,我同丈夫正在商量事情,不能来。那是有关我孩子们生死的问题。但等事情一完,我就去看他。——说到男爵夫人吧,又是另外一桩事儿!我没有见到她,不能跟她说话。老妈子说她今儿早上五点一刻才从舞会回来,中午以前叫醒她,一定要挨骂的。等会她打铃叫我,我会告诉她,说她父亲的病更重了。报告一件坏消息,不会嫌太晚的。我再三央求也没用。哎,是呀,我也要求见男爵,他不在家。”
“一个也不来,”拉斯蒂涅嚷道,“让我写信给她们。”
“一个也不来,”老人坐起来接着说,“她们有事,她们在睡觉,她们不会来的。我早知道了。直要临死才知道女儿是什么东西!朋友,你别结婚,别生孩子!你给他们生命,他们给你死。你带他们到世界上来,他们把你从世界上赶出去。她们不会来的!我已经知道了十年。有时我心里这么想,只是不敢相信。”
……
拉斯蒂涅奔下楼梯,到雷斯多太太家去了。刚才那幕可怕的景象使他动了感情,一路义愤填膺。他走进穿堂求见雷斯多太太,人家回报说她不能见客。
他对当差说:“我是为了她马上要死的父亲来的。”
“先生,伯爵再三吩咐我们……”
“既然伯爵在家,那么告诉他,说他岳父快死了,我要立刻和他说话。”
欧也纳等了好久。
“说不定他就在这个时候死了。”他心里想。
当差带他走进第一窖室,雷斯多先生站在壁炉前面,见了客人也不请坐。
“伯爵,”拉斯蒂涅说,“令岳在破烂的阁楼上就要断气了,连买木柴的钱也没有;他马上要死了,但等见一面女儿……”
“先生,”伯爵冷冷的回答,“你大概可以看出,我对高里奥先生没有什么好感。他教坏了我太太,造成我家庭的不幸。我把他当作扰乱我安宁的敌人。他死也好,活也好,我全不在意。你瞧,这是我对他的情分。社会尽可以责备我,我才不在乎呢。我现在要处理的事,比顾虑那些傻瓜的闲言闲语紧要得多。至于我太太,她现在那个模样没法出门,我也不让她出门。请你告诉她父亲,只消她对我,对我的孩子,尽完了她的责任,她会去看他的。要是她爱她的父亲,几分钟内她就可以自由……”
“伯爵,我没有权利批评你的行为,你是你太太的主人。至少我能相信你是讲信义的吧?请你答应我一件事,就是告诉她,说她父亲没有一天好活了,因为她不去送终,已经在咒她了!”
雷斯多注意到欧也纳愤愤不平的语气,回答道:“你自己去说吧。”
拉斯蒂涅跟着伯爵走进伯爵夫人平时起坐的客厅。她泪人儿似的埋在沙发里,那副痛不欲生的模样叫他看了可怜。她不敢望拉斯蒂涅,先怯生生地瞧了瞧丈夫,眼睛的神情表示她精神肉体都被专横的丈夫压倒了。伯爵侧了侧脑袋,她才敢开口:“先生,我都听到了。告诉我父亲,他要知道我现在的处境,一定会原谅我。我想不到要受这种刑罚,简直受不了。可是我要反抗到底,”她对她的丈夫说,“我也有儿女。请你对父亲说,不管表面上怎么样,在父亲面前我并没有错。”她无可奈何地对欧也纳说。
那女的经历的苦难,欧也纳不难想象,便呆呆地走了出来。听到特·雷斯多先生的口吻,他知道自己白跑了一趟,阿娜斯大齐已经失去自由。
接着他赶到特·纽沁根太太家,发觉她还在床上。
“我不舒服呀,朋友,”她说,“从跳舞会出来受了凉,我怕要害肺炎呢,我等医生来……”
欧也纳打断了她的话,说道:“哪怕死神已经到了你身边,爬也得爬到你父亲跟前去。他在叫你!你要听到他一声,马上不觉得你自己害病了。”
“欧也纳,父亲的病也许不像你说的那么严重;可是我要在你眼里有什么不是,我才难过死呢;所以我一定听你的吩咐。我知道,倘若我这一回出去闹出一场大病来,父亲要伤心死的。我等医生来过了就走。”她一眼看不见欧也纳身上的表链,便叫道:“哟!怎么你的表没有啦?”
欧也纳脸上红了一块。
“欧也纳!欧也纳!倘使你已经把它卖了,丢了,……哦!那太岂有此理了。”
大学生伏在但斐纳床上,凑着她耳朵说:“你要知道吗?哼!好,告诉你吧!你父亲一个钱也没有了,今晚上要把他入殓的尸衣都没法买。你送我的表在当铺里,我钱都光了。”
但斐纳猛地从床上跳下,奔向书柜,抓起钱袋递给拉斯蒂涅,打着铃嚷道:“我去我去,欧也纳。让我穿衣服,我简直是禽兽了!去吧,我会赶在你前面!”她回头叫老妈子:“丹兰士,请老爷立刻上来跟我说话。”
三 相关评述
从《高老头》看巴尔扎克的真实理论
王晓宁
巴尔扎克坚信文学的使命是要真实地表现社会生活,“从来小说家就是自己同时代人们的秘书”。在《人间喜剧》前言中他强调“要严格摹写现实”,他说:“法国社会将要做历史学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编制恶习和德行的清单,搜集情欲的主要事实,刻画性格,选择社会上主要事件,结合几个性质相同的性格的特点揉成典型人物,这样我也许可以写出许多历史学家忘记了写的那部历史,就是说风俗史。”主张文艺要反映生活,描写社会,一个国家的作品就应该像一面能忠实地照出这个国家生活的镜子。他认为“同实在的现实毫无联系的作品以及这类作品的全属虚构的情节,多半成了世界上的死物。至于根据事实、根据观察、根据亲眼看到的生活中的图画,根据从生活中出来的结论写的书,都享有永恒的光荣”。而文学获得世界声誉成为不朽之作的秘密在于真实。文艺要反映生活,创作要从现实出发,不是从主观想象出发,搞虚假的东西。反映现实,即主张真实地反映生活,严格摹写现实。巴尔扎克所强调的真实,反映在作品中,主要是指细节的真实、人物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
一、细节的真实
任何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在整体的框架排列上,还是在故事的细节方面都有着独到的韵味,细节处理得当,会让故事的转折和发展既在情理之中却又在意料之外,牢牢吸引住读者。巴尔扎克在细节上的处理就非常认真、仔细,他认为细节的真实能够将作品带入更高的文学境界,会让作品得到升华。
如《高老头》中,伏脱冷给拉斯蒂涅算进入上流社会的开支这一经济细节描写得十分准确逼真。伏脱冷曾替拉斯蒂涅算了一笔账,一个上流社会的公子哥儿每年需要两万五千法郎的开支,这笔钱相当于拉斯蒂涅以前生活费的20倍还多。它的开销数目为我们展示了王政复辟时代贵族青年的具体生活。
二、人物的真实
人物的真实,即小说塑造的人物既不是神话传说中万能的神灵,也不是英勇无敌、所向披靡的英雄。他们只是来自凡间红尘中芸芸众生的一员,鲜活、具体、可感,有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屑烦恼和哀愁。
因此,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严格按照现实中的真实状态,即使是一些具有美好品质的人物形象或者是惹人怜爱、被人同情的角色,也被作家赋予了不太光鲜的缺点。如在《高老头》中,拉斯蒂涅从鲍赛昂夫人家得知高老头的发家史:
这个高里奥,在大革命时期曾经当过他那个区的区长,对当时那次大饥荒,他是完全知道底细的,他就在那时以比进价高出十倍的价格抛售面粉,因此发了大财。那时他囤积了不知多少面粉,光我祖母的总管就卖给他一大批。
又如鲍赛昂夫人对拉斯蒂涅走向上流社会的教育:
虽说我把社会这本书已经读得烂熟,但仍有些章节漏掉了。现在,我全明白了,您越是有心计,您就越高升得快。您要毫不留情地打击别人,人家才会怕您。您只要把男男女女都看成驿站的马,把他们骑得精疲力竭,每到一站您就可扔下不管,这样,您就能达到欲望的最高峰。
高老头苦心钻营积累财富,却终被两个女儿榨干掏空抛弃;鲍赛昂夫人在上流社会混得风生水起、活色生香,却终被资产阶级小姐挤下社交女皇的宝座而不得不暗暗饮泣流泪。如此值得同情的遭遇,也没能逃过作者对他们的批判:高老头非法罪恶的财富掠夺,鲍赛昂夫人光鲜表面下潜伏着一颗极端冷酷自私的心。
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其最终结局和命运都是其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即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看过巴尔扎克作品的人都会知晓其笔下人物伏脱冷,他在作品中被塑造成为悲苦的劳役和逃犯的形象,实际上却被作者赋予了政客和野心家的另一层内涵,伏脱冷怨恨自己不得志,心有大抱负却难以实现,于是怀着刻薄、悲怨的心理在社会中艰难攀升,他从社会的法网漏洞处入手,利用自己对于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干起了自己认可的大生意。他认为善良是一无是处的感情,只有不择手段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不认为那些残害性命的奴隶贩子可耻,他甚至以他们为致富的榜样,做起了发财的美梦。伏脱冷不光将别人当作发财致富、实现自己目标的跳板,他为了成为人上人、过上富裕的生活甚至可以出卖自己,他的世界中物欲横流、感情匮乏,不懂得扎实进步,这种残酷、冷血、唯利是图的性格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掌权者的状态。俗话说“夜路走多终遇鬼”,他的胆大包天、胡作非为、为虎作伥的性格也不出意外地导致了他的被抓。
三、环境的真实
对于环境的真实,这里有两种不同的理解,狭隘点讲,就是指人物生活的周边环境;宽泛点说,即指小说中贯穿始终的为了整个故事情节顺利发展而设置的横向的广阔时代背景符合纵向的历史潮流走向。《高老头》中狭义的环境描写典型地体现在对贫民窟伏盖公寓的具体刻画上。明确地告诉了读者公寓的所有者是伏盖太太,房子的具体位置处在圣热内维埃弗新街的下段,周围的慈姑军医学院和先贤祠中间的小街显得较为怀旧,呈现微黄的气息,街面上的石板毫无光泽可言。其实,对于房子位置的描写到这里已经足够读者想象,但他不满足于这些常规的介绍,仍然挥笔写到了墙角的野草,阴沟内的污泥和人们在这种环境下心情的转变,等等。这些环境刻画让读者的想象更加细致,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从而引起情绪的共鸣。
这段文字使读者身临其境,仿佛伏盖公寓那阴森幽暗发霉的气味萦绕鼻尖挥之不去。如此真实的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故事展开的地点和背景,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也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伏盖公寓住户的灰蒙蒙不得意的心情,不择手段、一心只想摆脱泥淖的思想感情以及卑鄙龌龊阴暗的性格品质。当然,人物扭曲的心态必然导致行动上的走偏,从而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对于广阔时代背景与历史潮流走向的一致性的描绘,集中体现在《高老头》中巴尔扎克对现实关系的深刻了解。小说对鲍赛昂子爵夫人有着详细、深刻的描画,通过其感情的不顺和社会地位的下降来勾勒出复辟阶段高傲、骄狂的贵族被资产阶级征服的过程,她仅仅是一个缩影,一个有着共同命运的代表,在当时的社会不知有多少个鲍赛昂子爵夫人走到了这步田地,她最终的结局揭示了资产阶级暴发户击败了世袭的傲慢贵族,这是两类人群的战争,是社会主流势力更替的战争。
总之,作为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像一颗永远闪烁的明星在欧洲的天空放射出奇光异彩。他关于真实理论的论述,在历史上,给批判现实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是现实主义兴旺的标志之一。在今天,对于广采博取的文艺家来说,重温巴尔扎克关于文学创作的许多精辟见解,仍然有着划时代的现实意义。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7期)
浅议狄更斯笔下的“小人物”
张春梅
狄更斯作为英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大师,他以熟稔的创作手法,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丰满典型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生机勃勃、个性鲜明、栩栩如生,鲜活地留在每一个读者的脑海中,同时这些不朽的艺术作品为他在英国文坛上赢得了一席之地,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时代的旗帜”“出色的小说家”。
狄更斯特殊的生活经历,为他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与素材,他的父亲是海军军需部的一个小职员,由于家庭负担沉重,因而债台高筑,导致全家人被关进监狱。作为家中的长子,狄更斯11岁就不得不到一个鞋油作坊当学徒,他经历了种种磨难和千辛万苦,这段令人屈辱不堪的生活在他心头也留下了永久的创伤,他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关注就是从童年时代开始的。我们不得不承认狄更斯的生活经历及生命体验,对其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他有很多作品就是通过对“小人物”的描写来展现现实生活,揭示社会的残酷。
狄更斯笔下的“小人物”不同于其他作家所描绘的“小人物”那样一成不变,他笔下的“小人物”,随着他本人创作风格的日渐成熟,在他犀利的笔锋下,这些人物也日渐成长和鲜活起来。
一、狄更斯笔下的“小人物”有共性相通之处,
同时也各自富有不同的人生色彩
我们仅以狄更斯非常著名的两部作品来进行比较,创作于早期的《奥立弗·退斯特》(又名《雾都孤儿》)与创作后期的《大卫·科波菲尔》来进行比对,不难发现其中的这一显著特征。
他们大多出身不幸,身份特殊,是私生子或遗腹子,童年时候就成了孤儿。他们是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狄更斯在他们身上注满了无限的同情和怜爱。他们的生活十分贫困,需要社会给予救济,却得不到救济,相反他们遭受着百般虐待。
无论是奥立弗·退斯特还是大卫·科波菲尔,他们都是在孤独中成长,在悲凉中生活,饱尝人间的酸甜苦辣,受尽了各种各样的折磨。
《奥立弗·退斯特》中的主人公奥立弗出生在贫民习艺所,出生后就成了孤儿,在贫民习艺所生活艰难,后来又被转卖到一家棺材铺,在这里他又受尽了主人的百般欺凌;《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大卫在童年就成了孤儿,还遭到继父的虐待、腐败的教育制度的摧残、被迫做童工的屈辱,但最为可贵的一点是他们都没有泯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热爱,没有向命运低头与屈服,他们通过自己不屈的意志和拼搏的精神,最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同处悲惨境遇中的奥立弗与大卫又不尽相同。奥立弗更多是对命运的悲叹和隐忍,而大卫就多了抗争与奋斗,同样是底层的“小人物”,奥立弗多半表现的是羸弱和怯懦,而大卫则是坚定与果敢,奥立弗为了摆脱悲惨危险的境地多半想到的是逃跑。而大卫则在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之后,才做出最后的决定。他去投靠贝西姨婆是经过思索的,他中学毕业后职业的选择也是深思熟虑的,他在逆境中仍然努力抗争,并保持着真诚、热情和善良,他不向恶人屈服,当然也没有攀附之心,他是独立自强、奋发向上的典型。
狄更斯通过奥立弗·退斯特这一人物更多的是对英国当时的新济贫法的批判,而借助大卫·科波菲尔狄更斯对英国社会问题进行了普遍的关注,作者的目光投射得更加广阔,同时也更加深远。
二、狄更斯笔下“小人物”命运的改变,都没有离开周围那些具有人道主义精神、满怀仁爱情怀的热心人
狄更斯在塑造这些人时,贯穿始终的是“人性”二字,无论多么悲惨的社会境遇,多么坎坷的生活道路,但是总能让人在凄惨悲凉中看到人性的光辉,在这些让人怜惜的“小人物”漫漫的求生道路上,狄更斯总会为我们适时地塑造一些善良的、正直的、乐于助人的人,让我们在几乎被淹没在这些悲惨的“小人物”的厄运中,无法呼吸,不能释怀的时候,感受到一丝温暖的慰藉。狄更斯的塑造“小人物”的作品中所刻画的这些富有人性的人物形象都非常典型,仿佛这些都是在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物。
在《奥立弗·退斯特》中,南希、罗斯小姐都是善良的代表,她们都出生于苦难之中,在黑暗和充满罪恶的世界中成长,但在她们的心中始终保持着一片纯洁的天地,一颗善良的心,种种磨难并不能使她们堕落或彻底堕落,反而更显示出她们出淤泥而不染的光彩夺目的晶莹品质。虽然南希最后遇难,但正是她的死所召唤出来的惊天动地的社会正义力量,正是她冥冥中的在天之灵,注定了邪恶势力的代表——费金团伙的灭顶之灾,因此在小说中,南希的精神得到了升华。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勃朗罗先生,他作为一名贵族绅士,奥立弗几个孩子向他行窃,他没有丝毫的怨恨,而是以德报怨,要求法庭轻判奥立弗,并且能把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的奥立弗领回自己的家里,让管家给他做了鲜浓汤,让奥立弗在自己的家里养好了身体,让人感动的是,在奥立弗身体恢复之后,勃朗罗先生为奥立弗买来了新衣服和新帽子,奥立弗一出生他的母亲就与世长辞了,所以奥立弗·退斯特还未享受过母亲的温暖,那吃不饱、穿不暖的地狱一般的苦难生活就来临了,在遇到善良的勃朗罗之前奥立弗从未享受过任何的关爱,那稚小干枯的心灵在温情的勃朗罗的关爱下,一点点得以复苏。
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的姨婆贝西小姐,不论是她的言谈举止、服饰装束、习惯好恶,甚至一举手一投足,尽管不无夸张之处,但都生动地描绘出一个生性怪僻、心地慈善的老妇人形象。就是这个貌似严肃却有菩萨般心肠的姨婆,拥有正义感与同情心,她无条件地收留了大卫,并且让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她造就了一个善良的大卫,她是一个伟大的女性,也正是这种高尚的品格使大卫没有对灰暗的人生失去信心。大卫是幸运的,他后来又遇到了和蔼的威克菲尔先生,他允许大卫留宿在他家,享受与自己女儿艾妮斯同样舒适的条件。这是没有博大、仁爱情怀的人难以做到的,也正是他的善良与相助,帮助大卫度过了人生中一段艰难的岁月,也让他对人生充满了希望。
人性,不乏美好与丑恶。美好的人性,应被我们铭记,而不应被时代的变更而冲淡,我们更应去发扬它,让它主导整个人生。而它,对于我们的社会是极其有意义的。但那些丑恶的人性,则应被人禁锢,它不应被散播到社会上去,这不仅对我们的社会无任何意义,甚至还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狄更斯就是凭着这样一种人生理念为我们奉献了诸多好作品。
三、狄更斯笔下的这些“小人物”都是富有爱心、
懂得感恩的有情有义之人
奥立弗在泥鳅和查理的陷害下被警察抓走了之后,得到了勃朗罗先生的救助,被他带到了家里,在这里奥立弗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也是奥立弗一生中短暂的幸福时光,勃朗罗先生的善举遭到了他朋友格林维格先生的质疑,他认为从贼窝中走出来的孩子怎能洁身自爱呢?所以当勃朗罗先生想找人送书款的时候,格林维格先生首先不怀好意地推荐了奥立弗。
奥立弗在送书款的途中再次遭遇了不幸,又一次身陷贼窝,有一个情节十分打动人心,当奥立弗被带到费金面前时,费金和赛克斯看到奥立弗身上的那五英镑钞票时,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奥立弗声泪俱下,跪倒在费金面前,两手合在一起苦苦哀求道:“那是老先生的,我头疼发烧,差点死掉。是那位好心的老先生把我带到了他的家里,照看我,我才活了过来。哦,求求你们把书和钱都还给他。你们要我一辈子待在这里都可以,不然老先生一定以为我带着这些东西逃跑了,他们会认为我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偷!”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奥立弗经历了千辛万苦从贼窝中逃离出来,这也许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愿望了,但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一个有情有义的、懂得感恩的人,他宁愿一辈子待在贼窝,这一举动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决心呀!奥立弗虽然身处困境,他没有考虑自己将来所要遭受的厄运,他更多想到的是对曾给予自己帮助的人的一种回报和感恩,我想读到此处的人无一不为小奥立弗的义举而动容。
我们从《大卫·科波菲尔》这部作品中看到的是一个自强自立的年轻人的形象,同时他又是那样的富有仁爱情怀,当大卫还只是一个见习生的时候,贝西姨婆告诉他,她已经破产了,大卫为了报答贝西姨婆的恩情,虽然能力有限,他仍然找了一份兼职的工作,以养活贝西姨婆。大卫在工作和生活上克服了一些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一个刚刚涉足社会的实习生,在自己所从事的法律工作尚未熟悉的同时,还要为了生计兼职其他工作,这不是一般的年轻人能够做到的,但是懂得回报的大卫做到了。
如果说大卫对贝西姨婆的赡养体现了传统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道德理念,那么大卫对密考伯的相助,则更让广大读者看到了大卫那宽广的胸怀,大卫曾寄养在密考伯的家中,当年的密考伯并没有给予大卫以更多的温情与关爱,并且贝西姨婆的破产应该说密考伯也是“出了力”的,可是成年后的大卫得知了密考伯的境遇后,毫不犹豫地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用法律武器,帮助密考伯摆脱了困境。大卫的胸怀与气度不是常人可以比肩的,按照常理帮助那些曾经帮助我们的人是一种回馈与情谊,可是大卫却又超越常人能够以德报怨,这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如果说大卫对贝西姨婆的赡养体现了传统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道德理念,那么大卫对密考伯的相助,则更让广大读者看到了大卫那宽广的胸怀,大卫曾寄养在密考伯的家中,当年的密考伯并没有给予大卫以更多的温情与关爱,并且贝西姨婆的破产应该说密考伯也是“出了力”的,可是成年后的大卫得知了密考伯的境遇后,毫不犹豫地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用法律武器,帮助密考伯摆脱了困境。大卫的胸怀与气度不是常人可以比肩的,按照常理帮助那些曾经帮助我们的人是一种回馈与情谊,可是大卫却又超越常人能够以德报怨,这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
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伟大作家之一,作为一位世界级的文学大师,人们景仰他,尊重他,除了他写作技艺精湛、手法高超外,更重要的是他常怀一颗悲悯之心,以人道主义者的情怀为我们塑造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关心这些“小人物”,给予他们无限的帮助与同情,帮助他们燃起实现美好生活的希望之火。狄更斯的作品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他塑造的“小人物”形象也带有一定的永恒性,在世界各国都有广大的读者,读者读到他笔下的“小人物”都会引起强烈的共鸣,产生同情和怜爱之情,他所主张的人道主义精神张扬人性之美在今天也是一个不朽的话题。正如世上有一个谈不尽的莎士比亚一样,狄更斯也曾被誉为“英国小说之王”,他著作颇丰,每一部都堪称精品,我们无法在有限的篇幅中一一说尽,但我们相信狄更斯作品的艺术魅力是永存的。
(《学理论》,2013年第3期)
四 问题探究
1.以《欧也妮·葛朗台》为例,谈谈作者是如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任选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小说,谈谈“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