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巴黎圣母院
88598900000002

第2章 圣母院鸟瞰

在15世纪,巴黎城中矗立着一座非常巍峨壮丽的建筑——巴黎圣母院,随着岁月的流逝,其外部虽有些破坏,但其历史的积淀更加浓厚。

圣母院的前墙几乎没有什么其他建筑物能与之媲美。那三道尖顶拱门;那锯齿状飞檐层浮花刻镂,雕刻着二十八座列王雕像的神龛;那巨大的花瓣格子窗户居于正中,两边有两棂侧窗,如同助祭和副助祭站在祭师两旁;那由秀气的小圆柱做成的又高又削的梅花拱廊,支撑着厚重的平台;还有那两座巍然屹立的钟楼连同它们的石板前檐,上下共六层,都是那雄伟壮丽整体中的和谐部分。所有这一切都成群而有条不紊显现在眼前,连同依附于这庄严肃穆整体的那无数浮雕、雕塑、镂錾等部分。可以说,它是一曲用石头谱写成的雄壮的交响乐,是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的巨大杰作。前墙已如此令人惊叹,教堂内部更是不用赘述。

这座曾经令人惊骇的雄伟庄严的主教堂,正如它的编年史学家所说:见到它的宏伟,游人无不目瞪口呆。然而,人类却带给了它无尽的创伤:

三座拱门神龛下方的一系列雕像,神龛上方二十八位法兰西国王的一系列雕像被打碎了,就连中央的那道拱门也多了一个粗劣的极不协调的尖拱。

走进教堂内部更是满目疮痍:作为塑像代表的圣利里斯朵夫巨像被推倒了;前后殿堂昔日充满各个圆柱之间的无数雕像,或跪,或站,或骑马,有男、有女、有儿童,还有国王、主教、卫士,石雕的、大理石刻的、金的、银的、铜的,甚至蜡制的。所有这一切,都被粗暴地统统拆毁了;那些曾令我们的祖先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徘徊于大拱门圆花窗与半圆形后殿尖拱窗之间的彩色玻璃窗,被换上了冷冰冰的白玻璃……

虽然巴黎圣母院的很多美妙之处被破坏了,如今见不到了,然而有一样东西至今为止还是美不胜收,那就是从圣母院钟楼顶上俯瞰的巴黎胜景。

假如我们沿着厚厚的钟楼墙壁上垂直开凿的一道黑暗的螺旋形楼梯拾级而上,经过漫长摸索之后,就会来到一个阳光普照,清风徐徐的高平台,一片同时向四面八方舒展开去的美景就会尽收眼底,这是何等的心旷神怡。

巴黎诞生于形似摇篮的老城中那座古老的小岛——西岱岛,发展到十五世纪,巴黎已经成为一座大都市了。在历史进程中被划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有着不同的面貌、特点、风俗,当然也各有各的优点,各有各的历史。这三个部分分别是老城、大学城和新城。

老城占据着整个小岛,是三部分中最古老,范围也是最小的一个。它就像是另两座城市的母亲,夹在她俩中间,也像是一个老太婆夹在两个高挑的美女中间。大学城在塞纳河左岸,从小塔一直延伸到纳勒塔,这两个地方分别相当于今日巴黎的酒市场和铸币坊。大学城的轮廓相当广泛,甚至延伸到朱利安曾建造其温泉浴室的那片田野。三部分中最大的是新城,位于塞纳河的右岸,是巴黎的市民区。巴黎这三大块,每个都是一座城市,只是过于特别,反而显得不完整,但任何一座都不能脱离另两座而单独存在。这三诀面貌迥然不同:老城区里有很多教堂;新城里有很多宫殿;大学城里有很多学院。老城、大学城、新城这三部分,街道都是纵横交错的,像一件编织的毛衣,拆也拆不开。

从圣母院顶上俯瞰,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片数不清的屋顶、烟囱、街道、桥梁、广场、尖塔和钟楼,令人眼花缭乱。一切一起涌至眼前:石砌的山墙、尖角的屋顶、墙拐角悬空的小塔、石垒的金字塔、十五世纪的石板方碑、城堡光秃秃的圆形主塔、教堂装饰精细的方形塔,大的、小的、粗大厚重的、小巧玲珑的,纷至沓来,叫人目不暇接。当我们逐渐适应后就会发现:这三大部分还是形成一个整体的,有两条平行的长街,不断延伸,毫无阻碍,几乎笔直,从南向北,正好与塞纳河垂直,一起贯穿三城,把三座城加以连接,把这一座城市的人流不停地注入和移入另一城座内,三座城由此合而为一。

第一条长街从圣雅各门至圣马丁门,在大学城内称之为圣雅各街,在老城内称之为犹太街,在新城则叫做圣马丁街。这条长街跨过塞纳河两次,有两座桥,分别叫做小桥和圣母院桥。第二条长街在左岸名为竖琴街,在老城河洲上叫做箍桶街,在右岸叫做圣德尼街,它在塞纳河两道河汊上也各有一座桥,一座叫做圣米歇尔桥,另一座叫钱币兑换所桥。这条长街起自大学城的圣米歇尔门,止于新城的圣德尼门。不过,尽管名称不同,但街道始终只有两条。这是两条母体街,两条繁衍街,是巴黎的两条大动脉,向三座城池的一切大小血管输送血液或回收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