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不舍国学
88604200000003

第3章 经验世界

5.说气

讲气以前,先插一个解释,以便能够取得拥有科学知识的我们的宽容。1905年,中国的科举考试废除以后,新式教育借道日本引入了西方的知识系统。我们要了解这个系统的架构,只要去一所综合性的大学,看一看它的系科分布就明白了,正是这个知识系统支撑着我们生活的安排。比如我们插上钥匙开车上路、过桥,相信刹车时车会停下,过桥时桥不会塌了;有病就去医院吃药、挂盐水,相信这样就能康复。有意思的是,虽然有时也会发生刹车失灵、桥塌掉、吃药挂盐水无效或搞死了,但人们只会认为这个是失误,而不会怀疑支撑它的知识。可如果是子午流注、算命看相、晚上泡热水脚,等等,轻则将信将疑,重则斥为虚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信仰“科学”。但在1905年以前,我们的生活也由自己的一套知识支撑,这个知识系统基本记录在《四库全书》里。它由孔子的时代一点点扩容而来,最早的基础就是孔子删述的《六经》。《六经》中的《诗》、《书》、《礼》、《乐》、《春秋》,都是人的生活现象的分类,它背后的“科学”就是《易》。正是在《易》中论述了气,此后中国传统生活中的种种知识才由此衍生。

试想象一幅有山有海的风景画。可以看到,凡是山上的一切最后都归入土,沿着岸延伸入海,海水蒸发为云气,云气降落到地面。中国古代曾专有一图描述这个过程。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究竟是什么在生生不息呢?最初与希腊人一样,古代中国也有人认为是水,但最终选择了气。繁体字的“氣”,上面是云气,里面是米,表明人可以吃。“氣”是万物的物质—能量基础。

传统中国人的全部生活都建立在关于气的论述上,这个论述其实也构成了国学最核心的知识。现在大家虽然不再学这些东西,但生活中却无时不在应用,比如大家现在在网上经常能看到的“子午流注”。古人有句名言:人每天吃饭,但很少有人尝到味。用于我们每天离不开的气,大致也如此。

6.一阴一阳之谓道

气弥漫一片,无形无状,古人称作“形而上”,又称为“道”;有形的就叫“形而下”了,或叫“器”。气虚飘飘,难把握。白天还好,是亮的,到了晚上,漆黑一片,深不可测。这种状态在汉字里有一字形容,叫“玄”,讨论这些的学问就叫“玄学”。《周易》就研究这种学问。

《易》把整个气叫“太极”,因为太极没法讲,只能等气运行了才能讲。就像下围棋,据说高手开局前脑中已有完美布局,好似《易》中的太极“先天图”,完全对称;但不落子,谁也不知,所以必须要黑白子一招一招地来,最后终盘,大致符合理想,却也不可能完美,仿佛太极“后天图”,只有南北对称了。所以《易》不讲太极整个气,只通过太极气的运行来讲,就是分出阴阳来讲。整个自然—社会—人,一切都被笼罩在这个“一阴一阳”中。一阴一阳成为万物的准则,依这准则显现出来的,就是事物运行的路径,所以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气阳气怎么讲呢?只能从它们的现象与功能来观察。中国传统的知识形成源于观察,然后是模拟,然后再用来解释现象。这里全没有宗教信仰的东西,这是中国人理性精神的体现。但中国人重经验,用的是归纳法,偏实践理性;西方人重假设,用的是演绎法,偏纯粹理性。

从现象上看,阳气上升,阴气下降,纯阳就成了天,纯阴就凝成地,其余万物处于天地之间,都是阴阳交互的产物。从人—动物—植物—生物—泥石,大概也是阳气由多、纯,变成少、杂的递次,阳气主生,阴气主杀。平常大家多接阳气,养生就在其中了。

万物生生灭灭的根本道理就在这一阴一阳中,但如何化用,真是千变万化。因为中国人重经验,经验因人因事不同,所以中国人都好学,又不好学;又谦虚,又自以为是;中央有政策,各地有对策;法律与法规都在,变通的可能性却是人人相信。有时妙不可言,有时啼笑皆非。

7.魂与魄

以阴阳的观念看人的生命。阳气在人称魂,阴气是魄。魄就是我们这个肉身,即体魄,仿佛是房舍;魂是这个肉身的功能,从肢体的各种动作、感官的各种知觉,到大脑的活动。魂魄合一,并相称,人的身体状况就好。魂魄分开,自然就不好了。轻则叫魂不守舍,魂不附体,重一点叫丧魂落魄,再重就是魂飞魄散了。如果只是一会儿,还能回过来聚合。彻底散了,人就死了。魂轻魄重,魄在此,魂可在彼。魄赶过去,魂又飞别处,且飞到半途又改航向,魄便无所适从。这样的状况大概便是浮躁。养生第一要务,其实就是要魂魄相合。

身体一切的发用,都是魂在动,即阳气的损耗。比如眼睛看、耳朵听,就如电灯亮、广播响,要耗电。电灯广播的设备是魄,电就是魂。要亮要响,魄好是前提,魂也要消耗。最耗阳气的是脑活动,脑力活比体力活累,就是这个道理。“为伊消得人憔悴”,真的很传神,消魂哪能不憔悴?

人要健康,必须滋阴壮阳,男女无别,即身体要保护,如汽车需保养;阳气要补充,如汽车要加油。人每时每刻都在发挥功能,损耗身体,但也时刻在保养加油,这就是我们不停地在呼吸。一呼一吸,一阳一阴,就是在吃“氣”。什么时候断气,什么时候就呜呼了。只是光这样吃“氣”还不够,还必须定时多补充一些,故有一日三餐,食物是气的浓缩品;同时少消耗一些,即睡觉。睡着了,但心肺功能并不停,故阳气消耗仍不止。如果不吃不睡,又集中耗神过度,只能吸氧了,像聂卫平比赛时那样。据说特别厉害的人,补气的途径与常人不同,能够不借助吃喝,从气中直接吸取最纯的部分,补充自己,如辟谷。

补气要以调和阴阳平衡为目标,所以男婚女嫁是必需的,不必说了。其他如打太极拳,下围棋,毛笔要中锋行笔,等等,都是求个平衡对称。当然,无论怎么补气,总是原来的底气日渐损耗,仿佛一杯糖水,喝一口加一点,但甜味总是越来越淡。故人切忌伤元气。各人元气有多少,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元气日耗,最后阴阳合不了,人的魂魄只能各归去处,也是另一个问题了。

8.八字与命运

古人以为元气可由出生时的年月日时,即“四柱”计算出来,为什么呢?因为每个时间节点都由天干地支合成,即四柱转换成“八字”,而天地代表阳阴,每个时空点都含有气的一定值,这个观念有点类似于现代物理学中的“场”的概念。这个值的总数决定了人的“命”。但是有人可能会马上质疑,同时出生的人,命都一样吗?逻辑上应该一样。但是,各人父母祖上的元气是不同的,影响子孙也就不同,所谓祖上得力,好比遗传吧。

此外,还有两点要说明:一是中国人重归纳,归纳的结果都是或然性的,也就是概率的问题。二是所谓逻辑上应该一样,更主要在形式,不在内容。好比三岁上幼儿园,六岁上小学,但具体哪个幼儿园哪个小学是不定的。这个具体的内容由后天决定,这大概就是“运”了。古人尝讲“我命由我不由天”,理性的诉求重了,但人生无常,许多人在许多境遇中,还是会以“命”来安慰自己的,即所谓“我命由我亦由天”。

八字的观念衍生出许多习俗,比如婚配,比如受孕的时间气候,很多。有些能理解,有些也不能理解。另外,我们是从阴阳来讲的,古时除了阴阳的系统外,还有五行,即水木火土金的系统。阴阳与五行在汉代结合以后,变化就更复杂了。大体来说,阴阳仿佛是物质—能量,五行是结构—功能。阴阳之气在五行中过一遍,从起点回到终点,是6;阴阳各为主过一遍,便是12了。一天12个时辰,一年12个月,12×5=60,便是一甲子。

总之,人有命有运,命虽受孕一刻已定,但运不断在变,正如古人所讲“日生日成”。现在流行一句话:“活在当下”。这话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当下”常受过往的“命”与“运”的影响。历史无法改变,未来可作选择。但选择很难,大多数人往往只能由累积成的命运牵着走,尽管命运已是在我们的身后。

9.说鬼

除了四柱八字以外,传统中国认为还有许多现象会传递出人的信息,反过来,外部世界的一切也会影响人。比如阴阳之气分离,魂飞魄散后,人去了哪里?虽然长生不老是古今共同的“中国梦”,但有始必有终,有生必有死,这也是人们非常达观的通识。只是人死之后,究竟又去了哪呢?孔子觉得活着的事还忙不过来,死后的事就放一放吧,但人们总是考虑这个问题。天堂地狱的说法大致是汉代以后印度佛教带来的,后来才渗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中国人自己的观念以为:人死断气时,阳气即魂,就从头顶的一个穴位百会,离开人体。因为阳气是热的、轻的,就上升回到空中去了。阴气即魄,则从脚底心的涌泉穴离开,它是冷的、重的,就降入地里了。人的肉身也是阴气,更粗杂的,如尘土,火把其中的水分烧化成烟气,最后留下的那堆灰即是。因此肉身也应尽快入土,“入土为安”的观念也许就是这样来的。离开身体的魂,叫“游魂”,游魂又称“鬼”,鬼就是“归”,回到天地之气中。

人在弥留之际,气息通常也是时断时续的,仿佛人分别时的一步三回头。这个自然的过程逐渐衍化成文明的仪式:一是当人断气时,亲人哭号,这是“叫魂”。通常一哭号,气息也往往又会有了。很像平常我们开会、听课、坐车,昏昏欲睡,魂将出游时,被叫唤一声回过神来一样。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叫魂数次,终将离去。二是断气后,亲人还要上屋顶,向西北方挥动逝者衣服,招唤逝者,此为“招魂”。其后再是入葬,头七,三七,五七,等等。逝者离时,须门窗打开,让魂出屋,否则屋里据说会闹鬼。鬼在天地中不会马上消散,古人以为肉身在,鬼魂即不散,所以怎样保护好肉身,便成了专门的需要,这便是风水的由来了。

入土的肉身究竟如何,也无法时常开棺看,后世便演化为神位,从子—父—祖—曾祖—高祖,有五代。由子往下,又有四代,合起来便是九代。这九族内也就算是亲戚,其外便是同宗了。往上的四代中,新增一代,便取下一代,鬼魂也就彻底消散了。鬼魂在,后人便需定时侍奉,不侍奉,鬼魂便成了孤魂野鬼。活人怕孤独,鬼魂大概也是。古人强调,事鬼如事人,祭神如神在,要诚敬。当祭者诚敬时,逝者的精神便会与之感通。去那边世界的人,都没回来过;在这边世界的人,又都没去过。所以这些到底是不是真的,谁也不知道。只是看到所有的中国人都在这么做,区别只在形式上的增减;只是我们在这么做的时候,并不知道为什么做,或者也没想。也许,这就是文化的特征之一吧。

10.养生在养心

在传统中国,除了四柱八字外,传递人的生命信息的,主要还有相术,以及许多衍生,如称骨等。以相术而论,与传统医学的“望”诊法也有关。其核心观念,就是认为人的信息可由人的表象获得。但相术似乎也认为人的表象是变化中的,就像命运一样,所谓“象由心生”,“象随心变”。这里,内在的“心”成了关键。那么,古人所谓的心,又是什么呢?孟子讲:“心之官则思。”心是一个器官,属于体魄,阴气。换成今天的话,心就是大脑。心的功能就是整个精神活动,即阳气的发用,即魂。象随心变,意味着人的精神对人的生命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从观察中可以发现:许多长寿者介绍的经验,五花八门,几乎没有共同性可言,但有一个共性,那就是精神的乐观豁达。所以古人相信,养生在养心。养心之术很多,归根到底,仍在阴阳二气之平衡,即“养气”。阴阳二气平衡,那么人就能逐渐老去,“得享天年”。是否得享天年,最高的标准大概就在“无疾而终”吧。现在大多数人要看病吃药动手术,折腾到死,可谓不得好死。古人以为,看病吃药,已属下策,《黄帝内经》讲,不治已病,治未病。故中医的根本目标是使人不生病,即固本祛邪,而不是治病。

由于阴阳二气弥漫于一切,而且每时每地每物不同,因此人应该努力使自己与环境相吻合,不仅是自然环境,而且是社会环境,一切的东西。这种彻底吻合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它成为中国人的理想,呈现在所有的活动中。且举一个人造景观为例。香港中文大学在山顶立一碑,上书钱穆先生关于“天人合一”的阐发。为了配合,设计者建了一小小的水池,使边缘恰与远方的海面吻合无间,从而将人工的水池与自然的海融入一体,以体现天人合一的意象。

11.风水

怎么安葬逝者?怎么样才能保护好逝者的身体?从考古的视角来看,这样的实践很早前就开始了,并且形成了某些定式,比如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玉的使用,等等。但作为系统的论述,通常认为是郭璞的《葬经》。

生者又如何知道逝者的居所好坏呢?大抵只能根据生者自己的经验。因此,风水术虽源自阴宅的营造,但想来,其实是阳宅的经验总结。我们的知识虽来自生活,但往往是散在的、零乱的,而一旦回头总结后,则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反过来又指导生活。风水术实际上便成了传统中国建筑理论与技术的内容,甚至构成了传统中国的环境观,因此自然也远超出今日建筑学的范畴。

传统风水术主要分两派,一派重形势,一派重理法,又彼此交叉,流变很多很杂,日常应用更复杂。和所有知识门类一样,风水术有一套自己的术语,需求者往往不知,只关注福禄寿喜财,故操作与解释起来,煞是好玩。比如一楼低,别的楼高,顶上便竖一长物超出;另一楼觉得愤怒,便架一炮以破之。

古人讲,不为良相,则为卜医。卜者,占卜、算命、看相、寻风水,都是。因此,传统中国,举凡读书人,即士阶层,都懂一些风水。传统中国的这些种种技艺,介乎于知识与艺术,更附加许多生活的内容,既不可一味视为荒诞,也不必一味信从。细细体味而用之,可也。

12.气化世界观的影响

从日常的生活,我们可以进入古人的世界观。虽然对这个世界观现在已不那么清楚,甚至还常常被我们唾弃,但在生活中却又时时呈现出来。一旦对“氣”的世界观有所了解,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就有所理解。对中国文化重隐喻、讲对称、喜延伸的特性,也就明白了。对为什么西方人不吃动物的内脏,中国人却相信吃猪肝补人肝、吃什么补什么,这样的生活方式也就不难理解了。而且,对平常的衣食住行,养生祛病,驱鬼迎神,个人的、公共的,民俗的、政治的,甚至涉及国际的,比如北京奥运会在8月8日晚8点开幕,也可略知其背后的依据。

在明白了这些之后,我们还需要指出:一是气化世界观并没有使我们沉迷于宗教的信仰,而是让我们流连于世俗的热闹,家庭成为我们的教堂,父母是我们的上帝,国只是家的放大。二是与其说气化世界观给了我们一个事实的世界,不如说它更是给了我们一个意义的世界、文化的中国。它有客观的依据,也不乏浪漫的建构。我们的生活从来不是完全依靠这个事实的世界,而是仰赖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与对待。也许我们会问,气化世界观具体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以前,对此没有明确的阐明,最近的研究从巫的传统给出了比较合理与详细的解释。

13.环境的符号化

外在环境一切符号的象征涵义,因时而变,缘俗成礼。比如“4”与“死”、“8”与“发”谐音,为今人所避趋,以前似没有。即便《周易》的“先天图”与“后天图”,在唐宋前也没有。即使遇到了,化解也因境因人而择用。

试举一例。单位搬迁,安排办公室,在614房间。主事者怕引起不愉快,欲说还休。本应不动心,但神既被搅,也需化解。论俗谛,讲一切有;论超俗谛,讲一切无。既是浑身俗骨,强避亦凶,故当求解。换办公室,无理要求,决不可取。取易一法,化数字为先天卦,6是坎,1+4=5,是巽,外坎内巽,得《井》卦。井水生活够用,浇地不行,以井自喻,此室转成从容之居。不求功贪名,但求今日一桶水,明日一桶水,努力做些积沙成丘之事。

可是才半年,又调至714房间。7是艮,1与4为5,是巽,上艮下巽得《蛊》卦,大不吉,奈何?办公室在长廊顶端,进门已是尽头,左转始入室,只需再安装一门,714即成715。7仍是艮,1与5为6,是坎,上艮下坎得《蒙》卦。我处蒙,应自谦;我遇蒙,应包容。如此,无咎。但安装一门,既不经济,又不实用,欠妥。如何符号化转实为虚,挂帘?挂绸带?《蒙》卦的象,是山下有水。转进处正好是两窗间一墙面,可挂一画,有山有水,或别的象征物。其实,念转至此,已转识成智,挂与不挂皆可,壁上无一物,心中已成景。故自勉:

山下来风临水止,

云卷云舒观物痴,

蒙童不知尘满身,

尽心嬉戏未觉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