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迪奥和他的时尚王国
8860500000024

第24章 “征服”美国

“征服 ”这个词汇在字典中的含义是用暴力、武力、强力或劳动手段制服对象,使其接受、服从、顺从。当然上一条论述是基于物质层面的征服,另一种情况是非物质层面的,例如,一个人通过个人威望、影响或者出众的才华、宽阔的胸襟、高尚的道德及卓越的智慧使人信服、折服、心悦诚服。但是无论征服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还是征服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这都需要征服者显示出其强大的实力。

克里斯汀 ·迪奥想要征服美国,当然这里是指非物质层面的征服,因为他想征服的是美国公众的心,让他们接受自己的理念和产品。

当然,在征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激烈的理念冲突。当克里斯汀 ·迪奥刚刚到达美国的时候,这种冲突就已经显示出来了,美国媒体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直指核心,甚至那些围观的观众都爆发出强烈的不满和质问:“你这个恶魔为什么要藏起女人们的腿?”“赶快滚回你的法国去吧,我们不需要你的那些破衣服!”这种种言论,克里斯汀 ·迪奥已听到很多了,大多数都是出自那些不满的美国男人之口。

在得克萨斯州,有3000多人的壮观队伍在等待着克里斯汀 ·迪奥,当然,抗议的人群在其中占了不小的比例。

克里斯汀 ·迪奥深深地知道,这场争论和抗议持续的时间越长,表现得越激烈,就越能够充分地宣传迪奥的产品,所以他面对这种局面时不是选择回避,而是直接面对,并且有意识地促使这个服饰观念上的冲突愈加激烈。毫无疑问,如果把这些抗议或者支持之声比喻成一锅沸油,那么克里斯汀 ·迪奥就是那引爆油锅的火苗。

但是让克里斯汀 ·迪奥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些抗议者中居然有为数不少的女性,事实上,在这样一个首倡男女平等的国度,女性的地位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她们为了抵制克里斯汀 ·迪奥甚至组成了一支抗议队伍,这支队伍的领袖是来自乔治亚州路易斯维尔市的叫做路易斯 ·赫恩的女士,她第一个扛起反抗迪奥服饰的大旗。

路易斯 ·赫恩女士所提出的抗议并非是毫无缘由的指责,事实上,在不久之前,她还是迪奥服饰的忠实拥趸。迫使她坚定地走上反迪奥道路的,是因为一次不幸的经历。有一次,她穿着新买的迪奥长裙乘坐公交车,在下车的时候,关闭的公交车车门竟然夹住了她那长长的裙摆,然后她被不幸地被拖着跑了整个街区。这次惨痛的经历致使她对所有长过膝盖的裙子都产生了严重的恐惧心理。随后,在她的倡导下,有1000多位妇女签署了反迪奥的抗议书,并且成立了一个名字叫做 “膝盖为止 ”的俱乐部。

抵制 “新风貌 ”的活动因为没有美国政府的干预而愈演愈烈,抗议者们四处寻找一切可以攻击克里斯汀 ·迪奥以及他所设计的那些服装上的把柄,每个城市都有一群反对迪奥的人们,不管是华盛顿还是达拉斯的奥尔巴尼和加利福尼亚州的奥伊尔代尔,甚至是加拿大的多伦多,都有很多抗议者。

当时的枟新闻周刊枠登载了很多抗议者的言论,其中有一位抗议者这样说道: “现在的生活频率这么快,穿着长裙几乎无法赶上电车,更别说驾驶汽车了。”更有一些人宣称迪奥的服装是在遮盖美国女性身体本身固有的美感,而那些据说能凸显身体曲线的腰部设计则让一些女性觉得痛苦不堪,因为紧收的腰部使她们难以呼吸。

美国男士们的抗议相对于理念上的争辩则显得更加有理有据,因为他们觉得那些又长又宽大的衣裙在浪费大量布料的同时,也让他们付出了更多的金钱,不得不为此支付高额的账单。由此,一个叫做 “破产丈夫联盟 ”的组织成立了,甚至声称会员有数万人之多。

这些此起彼伏的抗议活动无疑是在为克里斯汀 ·迪奥的登场造势。在飞机抵达达拉斯之后,克里斯汀 ·迪奥就被告知他将站在镀金讲台上,面对着3000多名观众发表演讲。为此,他一夜未眠。虽然同台的还有其他几位设计师,但是克里斯汀 ·迪奥还是很紧张。

当那一刻来临的时候,他发现之前所想象的那些恐惧感似乎全都被他抛到九霄云外去了。面对着台下欢呼的群众和耀眼的闪光灯,他甚至恍惚觉得自己回到了和朋友一起共度的那些疯狂的化装舞会。亨利 ·索格、克里斯汀 ·布拉德、马克思 ·雅各布等等,他们都在舞台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而自己也将从幕后走出,演绎一个来自巴黎的高级女装设计师。

克里斯汀 ·迪奥做了一场几十分钟的精彩演讲,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他把自己的服装设计理念深入浅出地作了讲解,他向观众们解释为什么他偏爱那些长及地面的华美长裙,他甚至将自己一向信奉的某些处事原则同观众们一起分享,并且给他们一些建议和劝告。自始至终,他都在微笑,满含着亲切、真诚,并稍带害羞。于是,这个相貌普通的男人逐渐获得了更多人的赞扬和拥护。美国的公众似乎更喜欢一位平易近人的设计师,而非那些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家伙。

在从达拉斯返回纽约的时候,媒体上开始出现为克里斯汀 ·迪奥喝彩的声音。克里斯汀 ·迪奥非常欣喜,他在写给雅克 ·鲁埃的信中这样写道:

围绕 “新风貌 ”展开的这场战斗激起了轩然大波。两位美国设计师,艾德里安和苏菲 ·金贝尔已经对枟时尚枠和枟时尚芭莎枠进行了攻击,并且间接地攻击了我。这是最好的宣传,我的名字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广泛的关注。

克里斯汀 ·迪奥在美国的那段时间,关于 “新风貌 ”的争论不仅仅成了媒体论战的焦点,即便是在社会普通民众中也有不同意见。各大报纸的评论专栏成了评论家们论战的阵地,头版中经常出现支持或者抵制迪奥的观点。就连素以严肃而著称的枟华尔街日报枠都专门搞了一次针对社会各个阶层的调查活动,以此来统计社会公众对 “新风貌 ”的态度。随后的结果让所有反对迪奥的人们目瞪口呆,因为喜爱“新风貌 ”的人要远远多于厌恶的。有些评论家甚至揣测,那些白天举着抗议条幅的女士们非常有可能在不为人知时在调查表 “是否喜欢 ”那一栏中填了 “是”。

这种怪异的现象让所有人都迷惑不解,特别是那些男性反对者,他们根本无法想象为什么那些女人喜欢穿一个裙摆就耗费十多码布料的裙子,他们更是无法相信那些甚至无法通过狭窄门廊的宽大帽子一面世就受到了人们的疯狂抢购,还有那些长长的手套,以及繁琐至极的各种搭配。哦,天呐!那简直是一场噩梦。可是事实就是这样匪夷所思,美国的女人们曾经为了获得更多权利而同不合理的规则斗争,而如今她们也情愿将时间倒回50年之前,像那些曾经生活在田园诗一般美好环境中的贵妇小姐们一样穿戴。每个女人都曾经梦想成为公主,而克里斯汀 ·迪奥恰恰擅长于将所有的女士都装扮成公主和贵妇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关于 “新风貌 ”的争辩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服饰风格的论战,它甚至已经扩大到对一种文化和潮流的反思。美国的枟生活枠杂志终于也无法再站在圈外看热闹,它连续几周用大量版面刊登关于服饰沿革的文章,还请来众多知名评论家进行点评。

美国的媒体具有最大限度地挖掘新闻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出色能力,在通常情况下,在下一件更能吸引公众眼球的事件发生之前,他们会一直专注于此。于是,越来越多的媒体不厌其烦地作详尽的调查,并且绘制成形象的图表,还有一些媒体将过去200年来女裙的长短变迁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总之,只要克里斯汀 ·迪奥还停留在美国,这些争论就将继续下去。

毫无疑问,克里斯汀 ·迪奥的美国之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无论克里斯汀 ·迪奥走到哪里,他的日程安排都是一样的,这些所谓的活动几乎就是一个又一个记者招待会和媒体见面会的串联。相对于反对者来说,那些拥护他的人也显得更加狂热和兴奋。他在回忆录中记述了在旧金山时的一些情景:

无数人到机场迎接我。我收到无数的邀请,这使我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尽量不冒犯任何人。在一家俱乐部,人们把进入该城市的象征性钥匙赠送给我;而在另一家俱乐部,一群人在等着我参加同样的仪式。

无论克里斯汀 ·迪奥走到哪里,新闻记者就跟到哪里。而且这些如影随形的媒体通常都会问一些关于 “新风貌 ”的问题,也许他们想用那些咄咄逼人的问题把这个矮个子的法国设计师难住,但是这对于克里斯汀 ·迪奥来说,却正是投其所好。他努力地抓住这些机会来宣传自己。

克里斯汀 ·迪奥经常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你认为我们国家的女性怎么样?你认为她们是最美丽的吗?”

克里斯汀 ·迪奥总是说:

是的,但法国的女性也很漂亮。

事实证明,克里斯汀 ·迪奥已经赢得了大多数美国人的欢心,他一点也不傲慢,而且善于倾听,言谈举止彬彬有礼。特别是当有人问他是如何取得成功的时候,他肯定地回答说:

我的成功源于自我的奋斗。

这引起了大多数美国人的共鸣。

当克里斯汀 ·迪奥快要离开美国的时候,“新风貌 ”已经毫无疑问地征服了美国公众,包括内曼 ·马库斯和萨克斯第五大道在内的各大百货公司都给予了他明星一般的欢迎。强大的美国时装机器已经开始轰鸣着生产迪奥的服装,并将 “新风貌”的款式和风格改造得更加适合于美国女性。那些在巴黎的迪奥时装屋动辄卖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法郎的服装在美国的百货商店只要几百美元就可以买到,当然无论工艺还是布料都远远不能和前者相比,但这种 “满城尽是迪奥装 ”的现象却令克里斯汀 ·迪奥很得意,因为,他真的 “征服 ”了这个国家,仅仅凭借着几件服装。

迪奥先建立时装品牌,然后再扩展到其他领域。我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有限,因为,当迪奥的时装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欢迎的时候,商家就会主动找到我们,向我们提供创意,我所做的只是从中选择那些最优秀的而已。

———克里斯汀 ·迪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