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谋划事关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等方面,大凡能够博取成功的企业,均善于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进行科学的战略谋划。企业战略是着眼于全局与长远的企业发展规则,谋划与制定企业战略,如果不能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势必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这对企业绝对是个灾难。制定一个正确的战略谋划,难度极大,但有了一定的技巧,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其中的风险。
1.头脑需冷静,不要做赌徒
市场不是赌场。在市场上竞争求胜,当然需要激情,但更需要理性,一个成熟的市场尤其需要理性。自古赌场无赢家,如果一个企业领导者缺乏冷静的思考,把市场误认为是赌场而豪赌,最终会落得一败涂地。
审视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我们惊奇地发现,一部分企业家的成长史竟和赌博有着十分相似之处。这些企业的成功大多是偶然地抓住了一两个好的产品,瞅准了一个市场空当,又偶然地押宝市场促销而取得成功,而非通过科学的战略谋划和经营管理。由此,这些企业家总结出来了这样一条自以为是“真理”的经营之道:胆大赚大钱,胆小赚小钱,没胆不赚钱。他们进一步理解这条“真理”,又得出“胆大就是敢于下大注”的经营理念。在这样的“真理”和“理念”指引下,放弃企业的正常经营之道,不做任何的战略谋划,而仅仅是凭个人感觉,由此导致他们赌博成性,神州大地也因这群活跃的赌徒而硝烟弥漫——保健品大战、矿泉水大战、热水器大战、彩电大战、大战、空调大战、微波炉大战……
这些企业家的心态也和赌徒如出一辙,主要表现为:
梦想以小本赢大钱,一夜暴富;
赢了想更多,输了想捞回来;
一赌暴富是有其客观环境的。过去一二十年里,中国市场经济处于发展初期,很多经济行为并不是按照纯市场法则来运行的,双轨制、官商、法制空白等都为一赌暴富提供了土壤。但是今天,中国市场经济越来越成熟,法制越来越健全,买方市场逐渐形成,物资短缺已经被相对过剩取代,消费者也越来越理智和成熟,一赌暴富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了。曾经赌赢的企业家,应该踏踏实实做点事;准备豪赌的,则更应该一步一个脚印。以求实稳健的态度制定一个科学的战略谋划,从而按照正常的经营程序,将企业做大、做强。
2.不要让谋划跟着感觉走
很多企业家在创业初期,靠敏锐的市场直觉取得了成功,不幸的是,这些企业家在其后的经营途中,错误地复制了这种曾经带来成功的直觉,将直觉的适用范围无限扩大,尤其是在一些重大战略谋划上“跟着感觉走”,运筹战略时不作深入分析、不计成本、不计利润、不讲数据,常常凭着“大约”、大致”、“好像”等非理性的判断来实施重大决策。
某公司老板要造亚洲最高的大厦,计划18层的某某大厦一夜之间改为38层,之后又改为54层、64层、70层,这是何等的浪漫!
秦池一掷数亿,在媒体做广告,这又是何等的豪迈!
三株计划在五年内(1995~1999年)让销售收入从20亿增长到900亿,这又是何等的有魄力!
更有无数知名或不知名的企业,成天叫嚣着三五年内冲进世界500强,创造某某世界品牌,挑战微软,挑战麦当劳……
但这些浪漫、豪迈和魄力,有多少是建立在科学的经济测算基础上的呢?500强是那么容易进的么?第一年做什么,第二年做什么都没搞清楚,谈什么500强!微软、麦当劳是那么容易超过的么?你对微软了解多少?对麦当劳了解多少?你和微软的差距在哪里?你用什么数据来证明你有资格超过麦当劳?
在跟着感觉走的企业家中,有很多人还把跟着感觉走自诩为果断、有魄力,而把下属或顾问们善意的忠告斥为优柔寡断。
“等研究好了,市场机遇早已丧失了!”这句话常常从跟着感觉走的企业家嘴中理直气壮地蹦出来。实则不然。岂不知在通往市场成功的路上,到处遗留着那些盲目自信冒险家的尸体。
要想跟着科学的决策而不是跟着感觉走,就要使战略谋划真正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使其成为一项制胜之策,就必须做到以下几条:
(1)坚持正确的战略谋划原则
[1]民主化原则
决策的民主原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最广泛地动员员工参与战略谋划的设计与制定;
二是要实行集体决策。
[2]科学化原则
企业战略谋划既要遵循决策的科学规律,又要遵循科学的战略谋划程序,按照科学规律办事,是企业进行战略谋划最基本的要求。
[3]市场化原则
市场化原则的基本要求是把握市场的规律作出决策,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战略谋划,根据市场的趋势实施战略谋划。
战略谋划的市场化原则包括五项内容:
A、企业的战略谋划必须面向市场;
B、企业战略谋划的核心是市场需求;
C、企业战略谋划的依据要从市场中获得;
D、企业战略谋划成功与否的检验标准是企业效益的高低;
E、企业的战略谋划主体要有充分的市场意识。
[4]目标性原则
战略谋划是有目的的自觉活动,战略谋划必须有明确的目标。目标性原则的内容包括:确立企业的短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以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来确定企业的战略决策方向;以企业的中期发展目标来确定企业战略决策的实质内容;以企业的短期发展目标来确定企业的战术决策。
(2)树立正确的战略谋划观念
要进行正确的战略谋划,企业领导者,特别是总经理要树立以下正确的谋划观念:
[1]用科学的数据来说话,而不要靠拍脑袋。
[2]重视专家意见,但不要被专家左右。
[3]战略谋划过程是一个科学的研究过程,而不是突发灵感。
[4]战略谋划是集体行为,而不是个人行为。
[5]辩论是战略谋划的重要保障,没有反对意见的战略谋划是危险的决策。
[6]现代战略谋划不是追求最佳化,而是在现实条件下,寻找可满意解决问题的方案。
3.借鉴集体智慧的技巧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战略谋划活动越来越复杂,涉及的因素非常多,任何一个高明的领导者,要想避免失误,惟一的妙方就是发动大家献计献策,充分利用集体的智慧。
然而,“兼听则明”并不是事到临头随便征求几个人的意见就算数。领导者在作战略谋划时,应该掌握以下几点。
(1)建立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领导者战略谋划也是如此。只有建立制度,才能保障战略谋划到位。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以好产品好主意为目标,车间到处设有建议箱,各部门分别设立建议委员会、事务局,把提建议的方针贯彻到工厂的各个角落,并对提出好主意的人实行奖励。美国的坦登公司,则实行“五分钟”规矩,在这五分钟内,“任何人都可以提建议”,参与战略谋划,会上不允许对别人的意见进行批评,主持人也不发表意见,以免妨碍会议的自由气氛。这些制度的建立,对寻找“高见”非常有效。
(2)提倡“唱对台戏”
领导者在做谋划时应大力鼓励有关人员各抒己见,大胆发表各种不同意见。“头脑风暴法”即是一种。这种方法的具体操作为:召集五至十名人员参加讨论会,会议成员既要求有各方代表,又要求各方代表的身份、地位基本相同,而且要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切忌人云亦云。会议时间一般以一至二小时为宜。会议先由主持人提出题目,然后由到会人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为了使到会人员的大脑皮层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会场要有一定的舒适感,使人无拘无束。会上对任何成员提出的方案或设想,一般不允许提出肯定或否定意见,以免阻碍个人的思考,也不允许成员之间私下交换意见。每当某一代表发言时,其他人应该认真听取意见,以便从中受到启发。会议结束后,再由主持人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好中选优。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执政期间,每当出现大事件时,总是把助手叫来,让他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并要求他保密。然后对另外的几个助手也提出同样的任务,也要求他们严守机密。结果,他就有足够理由肯定问题的每个方面都被充分考虑过,并提出了不同意见。这样,他肯定就不会被任何人的先入为主的意见所左右。
(3)设立“智谋团”、“思想库”
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营管理的任务更加艰巨繁杂,不仅家长制的私营公司老板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就是精通一两门专业技术的“硬专家”,也越来越不适应了。因此,必须依靠“多种专家”、专家集团来管理企业。经济发达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出现大批的“智囊团”、“思想库”。
久负盛名的美国兰德公司,三十多年间提出了约13000篇研究报告,在期刊上发多篇论文,出版了大约180本书,对美国国内外政策均产生过强有力的影响,在国际上也颇引人注目。
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委托专门的咨询机构进行调查研究并提供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确实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4)鼓励全员参与
领导者在谋划战略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让职工最大限度地参与。山东省新泰市毛纺厂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让职工参与重大决策,真正实现了厂长当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职工参政,支持厂长勇闯难关。
群体决策,发挥的是集体的智慧。老板在进行群体决策时,无论采取何种具体方法,都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接受别人的意见一定要诚恳
接受意见一定要诚恳,特别要接受逆耳忠言,与自己看法相悖的有识之言。即使听到一些颇为自负的“大话”、“狂话”,听到一些明显不切实际的空话、错话,也不要反感、轻蔑。否则,今后别人即使有非凡的高明意见,也将闭口不谈。
[2]要善于对各种意见进行比较选择
人们所提意见的出发点不同,站的角度也不同,看法也肯定不一样。更何况,任何人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必然是良莠不齐。有敢于直言的,也有喜欢迎合私营公司老板意图的;就是敢于直言的,其意见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因此,老板在决策时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但决不可完全依赖别人。对于众多的意见,应该不考虑建议人的亲疏和资历威望,惟正确是纳。
4.不要迷信策划大师
曾几何时,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战略谋划是不需要专家的,只需要政治家。谋划者的政治背景远远胜过学术成果,其出身条件大大优于学位。
我国实施改革开放,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人们一下子发现专家太少了,尤其是战略谋划上,太需要专家了。于是,专家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推崇。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人去占领。于是,我国出现了“专家市场”,我国迎来了一个盛产专家的时代,一批一批真资格的专家和非真资格的专家纷纷走上讲台发表演说,给一个又一个企业出金点子。
后来,不知是专家们自己觉得“专家”不够档次,还是人们觉得称“专家”不够尊崇,于是,专家又被称作“策划大师”了,企业家见了大师说“请帮我策划策划”,大师见了企业家说“我给你策划策划”,反正句句不离“策划”二字。
这些策划大师中,有的真正称得上大师,但有的却是假大师,比如原来写酸诗混不下去的人也自封策划大师,原来教书误人子弟的也自称策划大师,原来写花边新闻的记者也自封策划大师……好像只有小区守门老头没有自封大师了。
这些真大师和假大师都有一定本事,那就是看的书多,识的字广,能说会道,他们精彩的讲演,常常让老板们心潮澎湃。台上10分钟,台下就已经有无数个“世界500强”的构想诞生了。
“4P”、“4C”、“5W”、“BOM”、“SMCR”……一个又一个新鲜词儿,不停地从他们嘴 里蹦出来。老板们听不懂,也不问;他们也不解说。他们要的就是老板听不懂,老板听不懂才显得他们高深莫测,才能使老板对他们五体投地。
然而,当策划大师们离去,当老板们准备按大师的指点大展宏图跑步奔向“世界500强”的时候,才不幸地发现,他们的心潮再也无法澎湃,大师指点的,大师说的,大师写的,都离实际工作太远太远,那些动听的新鲜词儿,根本就不是企业的救世主。于是乎,清醒者开始冷落大师;不清醒者却在想:“人家是大师,讲得深奥些是应该的,只怪我们智商低,下回大师来了,我们还是要好好招待虚心请教。”他们不是反思自己的战略谋划是否还要捆在“策划大师”这根“救命稻草”上。
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一味的模仿只会招致惨败。
不要迷信策划大师了,与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依靠策划大师上,不如踏踏实实地按照科学管理,从战略谋划做起,把企业的起步彻彻底底地做好,从而走上真正的发展之路。要知道,一味迷信“策划大师”的领导者大多数都已彻底沉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