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齐裕焜讲水浒
88625900000002

第2章 世代累积的杰出创造

一 历史影像

《水浒传》所写宋江起义的故事源于史实。《宋史》中《徽宗本纪》《侯蒙传》《张叔夜传》及其他一些史料都曾提及,略谓徽宗宣和年间,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齐魏”“转略十郡,官兵莫敢撄其锋”,后被张叔夜招降,还有的史书记载宋江投降后征方腊。

历史为《水浒传》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首先,历史上记载的宋江起义既于史有据,又十分简略,互相抵牾。历史记载只说宋江三十六人。宋江是哪里人、他的身世经历都不清楚;除宋江外,其余的人物就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他们起义活动的地点或北或南,范围很广。这就使水浒的创作者(包括民间说书艺人、戏曲家、文人作家等)不受任何束缚,为他们驰骋想象力、大胆虚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金圣叹曾论述《史记》与《水浒传》的区别,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受历史事实的制约,“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而《水浒传》是“因文生事”“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其次,更重要的是宋江起义既是反对政府,与官军作战的起义军,又是一支投降朝廷,去镇压方腊起义的队伍,而且,经过宋、金、元这段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时期到元末明初才创作成书,这为《水浒传》创造了一个可以多元创作和评论的宽阔平台。

在创作方面,作者可以吸收“官逼民反”的故事;可以接纳抗金英雄的事迹;可以寄寓宋代遗民的情感;也可以反映统治阶级招降纳叛,“以寇贼攻寇贼”的险恶策略。

在接受评论方面,历代反抗统治阶级压迫的人们从梁山好汉的造反行动中受到鼓舞,高举起“造反有理”“替天行道”的大旗;宋江虽然造反,但“不假称王”,接受招安,所以“士大夫亦不见黜”,而且认为他们是“忠义之士”;处于社会底层,求告无助的百姓,也可以把他们当作“强者锄之,弱者扶之”的侠义之士;统治阶级对它亦可容忍,因为又“替国家打别的强盗去”。到了近代,则宣扬其自由、平等的思想;歌颂它是“农民革命的史诗”,或批判它“好就好在投降”,可以作“反面教材”。

当然,《水浒传》的成功还要有民间艺人和作家的创造。

二 民间演绎

从南宋起,宋江故事即在北方(包括太行山地区、山东地区)和南方(包括安徽、江浙一带)广泛流传,并进入“说话”领域。南宋宫廷画家李嵩曾为宋江等三十六人画过画像,龚开据此作了《宋江三十六人赞》,初次完整地记录了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罗烨《醉翁谈录》记载了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说话”名目,如《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石头孙立》等。它们是各自独立的英雄故事,属于说短篇故事的“小说”的范围。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为我们展现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主要描写了杨志卖刀、晁盖劫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九天玄女授天书,末尾还提到他们受招安、征方腊,宋江封节度使。这表明“水浒”故事从独立的短篇开始联缀成一体,从“小说”进入长篇的“讲史”的领域。

元代出现了一批“水浒戏”,包括元明之际的作品在内,存目有三十三种,其中有六种剧本保留下来了。在康进之《李逵负荆》、高文秀《双献功》等作品中,水浒英雄从三十六人发展到一百零八人,建立起“寨名水浒,泊号梁山”这个起义根据地,在“聚义厅”竖起杏黄旗,写着“替天行道宋公明”。宋江、李逵的形象得到了比较集中的描写,更为生动、突出。

在宋元以来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伟大作家的再创造,《水浒传》在元末明初诞生了。

三 作家创作

《水浒传》的作者,众说纷纭,但大抵不出罗贯中、施耐庵两人。嘉靖间最早著录此书的高儒《百川书志》题作“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同时代郎瑛的《七修类稿》有类似的记载。稍后如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王圻《稗史汇编》等都认为是罗贯中作。而明末清初金圣叹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又提出了施作罗续说,即“施耐庵《水浒正传》七十卷”,后三十回是“罗贯中《续水浒传》之恶札也”。目前一般学者从第一说,认为《水浒传》是施耐庵所作,其门人罗贯中在其“的本”(即真本)的基础上又作了一定的加工。

施耐庵为何许人,明人记载多说他生活于元末明初,为钱塘人。目前有五种说法:(1)实无其人,乃演为百回本者之托名;(2)宋末元初《靖康稗史》的编者“耐庵”;(3)南戏《幽闺记》作者施惠;(4)钱塘书会才人施耐庵;(5)从20世纪20年代起,出现了施耐庵是苏北兴化人的说法。

施耐庵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对水浒故事的加工创造功不可没。

首先,将“乱自下生”改为“乱自上作”,描写出“逼上梁山”的典型环境。《大宋宣和遗事》写到三十六位英雄先后分五批上梁山,究其造反原因,不外乎都是“乱自下生”。杨志是因为杀了一个恶少后被刺配卫州的;杜迁、索超、董平等人是因“做了几项歹事勾当,不得已而落草”,这些人所以成为“强人”,主要是他们自己的过失,看不到统治阶级对他们的迫害。只有晁盖等八人因打劫给蔡太师生日的不义之财“生辰纲”,为逃避追捕而“落草为寇”。《水浒传》把高俅发迹的事放到全书开端来写,表明“乱自上作”,揭示了人民反抗的社会根源。林冲、武松、杨志、解珍、解宝、柴进等人的上山都与高俅等人的迫害有关,从而写出了众多英雄因“乱自上作”而被逼上梁山的过程,写出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其次,施耐庵不仅保留了许多优秀民间故事,而且还作了加工和提高,使英雄人物更加光彩夺目。元杂剧多数只着眼于反对恶霸调戏妇女或与淫妇通奸,没有更深刻的思想含义,有的则成为庸俗的社会道德剧。《水浒传》描写高衙内调戏林冲妻子,表面上看与元代某些水浒剧的情节相似,但是作者把这件事与残酷的政治迫害,与林冲性格的发展联系起来,创造了林冲这个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典型。宋江杀惜在《大宋宣和遗事》里,是因为发现阎婆惜与吴伟通奸,在水浒戏里宋江“因带酒杀了娼妓阎婆惜”,而在《水浒传》中把宋江杀惜和私放晁盖联系在一起,把争风吃醋的桃色事件变成了具有严肃政治斗争内容的典型故事。鲁智深、武松、阮氏三雄、燕青等也比《大宋宣和遗事》和元杂剧里的形象有很大提高,成为光彩夺目的英雄。

再次,从宣扬个人反抗到歌颂集体反抗,开展武装斗争。施耐庵把零星分散的水浒故事,改写成由个人分散反抗到集体武装斗争,逐步形成一支强大的梁山义军,客观上反映了农民起义的星火燎原式的进程。把梁山泊写成一个用“义”团结在一起的英雄集体,“不分贵贱”“无问亲疏”,性格不同,但能“认性同居”,才能不同,都能“随才器使”。《大宋宣和遗事》中宋江征方腊有功,被封节度使,《水浒传》改写成宋江投降后被害,整个梁山义军也被朝廷利用后残害并瓦解,最终彻底覆灭,弥漫着悲凉的气氛。

四 文本再造

《水浒传》的版本相当复杂。从文字的详略、描写的细密来分,有繁本(文繁事简本)与简本(文简事繁本)之别。

在繁本系统中,今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百回本有万历十七年(1589)天都外臣(即汪道昆)序的《忠义水浒传》。此书原刊本佚失,今见康熙五年石渠阁补修本。另有万历三十八年(1610)容与堂刊《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也是较早、最完整的百回本。以上百回本在写梁山大聚义后,只有征辽和征方腊的故事,而没有平田虎和王庆的内容。繁本中的一百二十回本,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由袁无涯刊行,是在百回本基础上,增加了据简本改写的平田虎和平王庆的故事,在文字上与百回本略有不同,并且也和容与堂本一样附有“李卓吾”的评语,故称《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全传》,但两书的评语不同,究竟两种评语哪种是真哪种是假,或都是假的,或为其中一种是无锡人叶昼所作,争论不休。明末金圣叹的贯华堂本将一百二十回本“腰斩”成七十回本,删去了“英雄排座次”后的内容,而以卢俊义惊噩梦作结,名《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简本是繁本的删节本,在征辽后,还“插增”了平田虎、王庆两传,但文字简陋。现存较早而完整的简本是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双峰堂刊《水浒志传评林》。

繁本与简本向精致化和通俗化的不同方向发展。

简本走通俗化的路子,以适应文化程度低、经济不富裕的读者的需求。一是低价格,删节文字,降低成本;《水浒志传》余象斗评林本约三十一万字,相当《水浒全传》本的三分之一。二是以图释文,它创造了上图下文的版式,用图引起读者兴趣,帮助他们理解作品里的文字。三是“插增故事”,以吸引读者。

繁本走高端路线,不断修改提高,越来越精致,以满足文化水平较高的读者的要求。从百回繁本到全传本,忠义思想更强化,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容与堂本、天都外臣本第七十一回有一篇歌颂梁山泊的赋,最后两句是“休言啸聚山林,真可图王霸业”,全传本就改为“休言啸聚山林,早愿瞻依廊庙”,把图王称霸的决心,改为早愿归顺朝廷的愿望。文字上是越改越好。到了金圣叹的贯华堂本由于它保存了原书的精华部分,在文字上也作了修饰,且附有精彩评语,遂成为清三百年间最流行的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