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装
傣族妇女勤劳手巧,服装布料过去多为自家纺织,自家缝制。据唐代有关文献记载:当时傣家妇女已身穿筒裙,男子穿通身袴与女子筒裙相似。只是男子用青布,妇女用彩色布。现在傣族所穿的裤子是后来从汉族地区传入的。现在德宏州的路西和盈江等地未婚少女不穿筒裙而穿裤子。而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傣族妇女,不论婚否,一般都穿传统的筒裙。这些筒裙,裙形修长,长及脚面,紧裹双脚,颜色各地有异,上衣也不尽相同。
德宏瑞丽和耿马勐定的妇女,上衣较短,仅齐腰部,下身着色彩艳丽的筒裙。而新平、元江傣族妇女的裙子,都用彩色的布镶边,并用银泡缀成各式花纹,光彩夺目,尤其是腰部图案最为艳丽,所以被称为“花腰傣”。西双版纳的妇女上身多穿浅绯色、白色紧身背心,外穿大襟无领的白色或浅绯色短衫,袖管和腰部很窄,下摆宽大,没有扣子,用布带扎结,下着花色筒裙。
二、银饰
傣家妇女的饰物也很精致玲珑,主要饰物有耳坠、项圈和手镯,多是用白银制成,也有的用翡翠、玉石或玛瑙制成。纯银腰带是傣家妇女系于筒裙上的特殊饰物,用银丝和银片编织而成,重约一斤。有的银腰带编织成蛇纹图案;有的结成连环扣,再一环接一环连接起来,并在带钩处镶上各种花卉图案。据说银腰带是由母亲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也饱含了母爱的深情,所以傣家女子十分珍爱银腰带。在一些傣族村寨,银腰带还是区别少女和少妇的标志,凡已婚的妇女便把家中的几把钥匙挂在银腰带上,而没挂钥匙的便是少女。
三、筒帕
“筒帕”是傣家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也是一件精美的装饰品。“筒帕”就是背包,每逢节日、赶摆或串亲访友,他们总要背上它。傣族的筒帕是用各式毛线和彩色丝线编织而成,构思新颖,色彩绚丽,有开屏的孔雀、敦厚的大象等图案。在一些傣族村寨,筒帕还是爱情的信物,如果姑娘喜欢小伙子后,她便会把自己设计编织的筒帕,送给心爱的小伙子。
四、发式
傣族妇女们都把长发洗得干干净净,梳得整整齐齐,扭圆后盘髻于头顶呈椎髻状。青年妇女多结发或束发垂于脑后,平常在头发上扎上各色的花手帕;也有的别一梳子,看起来干练利落。以前也有的在头上插金花珠翠等饰物。妇女的发式,各地也略有不同。西双版纳妇女的发髻盘于头顶,瑞丽、勐定妇女将发髻结于脑后。德宏州潞西、盈江的傣家妇女的发式又别有一番情趣,未出嫁的姑娘是把发辫从右至左扎一根独辫盘绕在头顶上,有时戴上小型篾帽。等到出嫁之后,则将发盘在头顶,终年戴着用黑布缠成的高筒帽。
五、文身
文身是盛行于傣族男子中的古老习俗。男子自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之间,要进行文身。远在唐朝,就以“绣脚”或“绣面”来作为傣族先民的族称。唐代《蛮书》载:“绣脚蛮,则于踝上腓下,周匝刻其肤为文彩。”“绣面蛮,初生后数月,以针刺面上,以青黛傅之,如绣状。”
傣族文身,只限于胸部、腰部、背部、手臂和大腿等处,图形各异,大致有以下花纹:动物形状:多为虎、豹、象、狮、龙、蛇及怪形兽。
图案花纹:通常为曲线组成的图案,有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方形、云纹形。
文字:傣文、缅文、泰文的字母,或是佛经的句子。
线条:直线条、曲线条或水波纹线条。
傣族的文身,原始时可能是一种图腾崇拜、宗教崇拜和英雄崇拜。现在大多数傣族人认为,文身不仅是英雄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入成年人的标志。
六、染齿
唐朝樊绰在他的《蛮书》中,称居住在今德宏、耿马、勐连和西双版纳的傣族为金齿、银齿、漆齿和雕题(文身)。这种风俗一直保存下来。大部分地区的傣族,尤其青年男女都习惯把用金片、银片等做成的套子套在门牙上,并认为镶的牙套越多越美,越富裕。到一定年龄的傣族姑娘,常用锅底灰或中草药染齿。新平等地十三四岁的少女即开始染齿,她们用一种叫“茜咸”的黄色、带酸味的草药,拌以石榴汁煮后,在睡觉前敷于牙齿上,一年数次,使牙齿逐渐变黑,永不褪色。她们认为,牙齿越黑越美,越讨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