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画家
8890800000008

第8章 怎样画国画(2)

中国写意人物画之脸部及手部、脚部色彩一般不宜太丰富,也不应完全受光源色变化的支配,但可以参照光源色的某些因素以补充固有色的不足。用色的要求应与用墨相同,不应是色的简单涂刷,而是以色去表现并丰富结构,因此同样应注意用色笔触的美感与枯湿的对比变化。脸部一般不用沉淀之色,凡调和后即沉淀之色应洗去重新配置。在中国画用色中赭石是脸部常用之色,但赭石色与墨或其他色调合后极易沉淀,因而可用质细的像朱磦、土红等色代之,便不会沉淀而色相却相同。当然因追求特殊感觉之需而有意选择调配沉淀之色则又作别论了。有时在脸色中少许调人白色也会减少水痕与沉淀,在画妇女幼儿时不妨一试,会取得明显滋润之效果。颜料的沉淀与否不是绝对的,不同的颜料搭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样品种也会因生产质量的不稳定而有差异,因此这方面的经验只能通过实践去取得。衣着的着色应与脸部着色方法基本协调一致,即格局、体感、色调、手法上基本相同为好。譬如脸部的着色法是感觉式的,不讲究严格的结构表现和打破固有色的互相之间界限的,那么衣着之着色手法也应采用从整体落笔、打破衣服色块之间的界限来进行。如果脸部有适当的体感表现,那么衣着的局部也应有类似的体感描绘等等。一般衣着的用色笔触可以更大些,更放些,取舍也可更大些。为了整体的色调更协调,固有色的色相可变性也应更大些,衣着之着色、勾勒与着墨在步骤上也可以更自由更随意一些,有时可先着色再勾勒或只再着色而不理勾勒,即没骨法,乃至着墨着色与勾勒同时进行,称为拖泥带水法,既蘸墨又用色,在涂抹时随机勾勒,一气呵成。有些衣着中的纹样与特殊的笔触可以用白色或调胶矾之色先行点划,这样在大片涂抹时,这些纹样会时显时隐,十分自然,可避免后来以复加的方法所容易出现的生硬感。

最后是调整,调整目的是为了使前面各步骤之间联系更有机与自然,画面从整体上更完善与协调,并且对一些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对失误之处尽可能进行补救与修改。因此调整可从造型、用笔、用墨、用色等几个方面考虑,不过调整步骤修改不宜过多,修改也要防止破坏原有成功的因素,如果无把握在修正后有所提高,而这些缺陷又尚不足以影响总体的造型与格局,则不必勉强修改。

写意人物画之作画步骤并不很严格,风格不同方法必然亦多样,故以上介绍的作画顺序,只能作为写生时参考,具体还得在各人运用中按自己画风的需要与作画习惯去调整。

2.小品画

即兴式的小品画,是中国画所特有的创作形式,在历史上并没有严格规定小品画的界限,而近代将那些随意性、即兴性明显的创作统称为小品画。小品画像民歌、随笔、小诗那样沁人肺腑,陶冶着人们的情操。

小品画的绘制,没有一定的规律,因为大量的小品画是即兴之作。主要要求它欣赏性,对形式与技法的要求特别高,因而中国画的“养兵千日,用在一时”的特点,在小品画作画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而突出。小品创作还是艺术家灵感的即发式的反映,因此落笔前,必须对整个画面的设想胸有成竹,然后通过一鼓作气的运笔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将形、神、情、线、面、点、笔趣、力度、节奏、黑、白、灰等交融、组合、贯穿、安排在一个画面之中。

小品画的技法运用比主题性创作更自由,更具探索性,它的技法不宜太丰富,因为小品本身内容不复杂,画材较单一,过多繁杂之技法,反而难以控制全局,所以应在单纯里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以一处或几处的主线或墨块或色块或强笔触稳住画面,技法的大格调必须统一,否则会严重影响小品画艺术上的完美感。

初学小品画时题材面不宜铺得太开,可选自己最有兴趣和较熟悉的三五个画面去反复变体,不断改进,逐步完善。这种练习的深入,必然会涉及到画面急需使用的各种绘画因素,除人物外,背景中往往会有山水、动物、花草、道具等等,在进行人物部分的精益求精绘制的同时,还必须使背景也具有相应的水平。这样尽管开始时只有三五个画面,其实要使这三五个画面完善起来,必然要进行相当数量的画外练习。随着构思的不断增多,则这种练习范围必然会自然扩伸,使你掌握各种必需的程式和技法,使你从生疏到熟练最后进入自由之境界。小品人物画应从主体入手,主体的含义不一定是人物本身,可以是画面最有特色的部位,有时主体不只是一个,或许无所谓明显的主体,可以从自己最有把握的部分或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由于小品画一般幅面不大,因此勾勒、色、墨也无所谓先后,可从效果的需要见机行事。小品画具有随意性,可随时进行不同题材不同章法的实践;它的即兴性,可使灵感的火花经常得以爆发并尝试。它既可作为习作来练习,同时又包含创作的基本因素,它在主题与题材上要求较宽松,因此只要形式上的美感达到了较高层次,有标题或无标题,具象或抽象,直觉或幻觉等,均可以表现。

三、常见的写意人物画类型介绍

写意人物画风格很多。北方的多以写实的手法,造型严谨,塑造较深入,适应于严肃主题的表现,主要吸取中国山水画用笔方式,将雄浑的勾勒与皴、擦、点、染相结合。这种表现方式因为以写实为主,因此一般总是在事先进行周密的构思,然后在详尽的初稿的基础上进行大胆而严格的描绘,外形主要以线的勾勒为主,一般不用没骨及泼墨、泼彩等手法,而喜以皴擦等手法进行扎实而深入的刻画。具体往往从局部着手,最后叠积而完成总体气氛。这类画风过去汲取西方素描的因素颇多,专业技法不讲究太丰富。近来,这类画风正在演化。从其基础上派生而形成的大致可分为两种大趋向:一种是基本保持原先写实的格局,但在具体造型时减少素描的因素,而增加了作者感觉的表现,因此过去的以皴擦表现结实的结构体面的特点减弱了,而以其作为表现形式感、质感与气氛的因素在增加。另一种是在造型上进行大胆的夸张与强化,在用笔上虽仍以勾勒、皴擦为主,但不再强调表面的严谨与扎实,但在艺术表现上乃是精到的,比第一种更自如、自由、随意,更讲究形式感,也更注重主观感觉的泄露。虽然在技法上发展不多,但手法更多变灵活,而水墨趣味也增加了。这两种画风与过去的都有区别,但仍在用笔特色和大的格局上继承原先的特色。

南方的注重造型,继承历代水墨人物画和汲取花鸟画技法,并形成勾、勒、点、厾、皴、擦、泼、渗、染多种技法混合使用,成为淋漓而疏松灵秀的画风。这种画风比较适应于抒情题材的表现,追求各种技法的配合,多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从大处落笔,小处细心收拾,追求细腻丰富的效果,色块、墨块、线条的总体构成的气势,特别是线以及线的构成的艺术趣味与节奏感,是一种讲究笔性、笔力、笔趣、笔意与笔法的画风。这类画风有写实型的,也有意象型的。

现代的写意线描作品,主要有写意型线描速写,线描小品,线描主题性作品等,虽以勾勒为主,但却千姿百态,线描往往不采用其他辅助表现因素,线本身承受力较大,线的优劣高低比较暴露。历史上吴道子、梁楷、赵孟頫、陈洪绥、任伯年等的许多线描佳作,无论从格局或表现力看,都属中国绘画的上乘之作。

以速写与中国传统技法相结合的生活趣味浓郁的画风,这种画风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兴旺,其特色是:生动、奔放、丰富,表现的适应性很广泛,章法和造型多变,题材多取于有趣的生活,因此给人以亲切感。这种画风在20世纪60年代已出现生活性与程式性结合的趋向,使纯熟的规范的程式性技法与丰富的生活意境相结合,使画风变得更具传统气息,更洗练也更完善。这类画风本身面目过去与现今变化并不大,但其许多表现上的特色经常被其他画种所汲取,并产生了一些有新意的作品。

民间绘画的形式与传统写意人物画技法结合的画风,其间也可分为两种倾向。一种是追求与强化民族特色,复古趣味很浓。另一种糅合进了西方形式构成的因素,从而使作品具有现代气息。对远古美术与民间美术的再发掘与深入研究,是盲目崇洋之风中的一股清新的泉流,是探索阶段进入冷静与成熟的一种好现象。历史上由于考古与认识上局限,对远古美术研究与汲取是很不够的,对民间美术也较忽视,对少数民族美术的关注则更少了,然而这类美术是最淳朴的民族审美意识所在,是美术中最具天趣的一部分,而这些也是现代美术思潮所追寻的,因此无论是传统的研究者还是革新者都很容易也很愿意将兴趣转移到这上面来,并显得很自然与必然,加上时而产生的国际上中国艺术研究热,更推动了我国美术工作者对本土的最原本状态美术的研究的深化。古今的民间美术与少数民族美术都应是中国画的一个部分,因此它与现代中国专家画的结合,是中国画发展的很好的趋向。

一、写意人物画技法简介

什么是快乐?快乐是社会的认可,是心灵的满足,是成功的愉悦。让学生在在追求成功中享受学习,享受快乐。因为有了快乐,才会产生更大的兴趣,兴趣是成功的老师,学习无疑是成功的,有效的和快乐的。

写意人物画大致可分为写意线描、写意着色、大写意三类。写意线描是写意人物画的重要基础专业课,也是可独立运用的表现形式。写意线描,着重进行写意型人物画的观察方法、表现方法的最初训练,主要学习用笔课题,同时也研究用墨问题。写意着色,是写意人物画最常见的也是最常用的形式,是在写意线描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笔墨方法的训练,但重点应放在用色(包括颜料的性能、用色的技巧与艺术,色墨混用与对比、协调等)课题上。写意着色可从着色兼工带写入手,并逐渐放开用笔而进入一般着色意笔。着色方法也可先学淡彩着色再研究重彩的表现。大写意,是最大限度发挥写意人物画技法特性、相对难度较大的一种形式,一些传统的简笔、泼墨、泼彩、泼水等技法都可在大写意的大笔挥洒之中得到充分运用。

1.写意线描

基础线描,是写生常用的一种技法,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这是一种单以粗细不同,刚柔相间、曲直有别、疏密相对、虚实相衬的线条来刻画形象的技法,也是国画技法中最古的一种。从西安半坡彩陶上就可以看到多变的线描鱼纹了。拿这些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原始的鱼类化石来对照,可以说明这些鱼纹是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伟大创造。

用自然科学的观点讲,线是面的边界,独立的线是不存在的,即使细如蛛丝的线在显微镜下也是圆柱体。由于物各有体,有体就有面,有面就有线的感觉存在。先民们就是从这个视觉实践中发现了线创造了线描技法。我们运用这种技法写生时,也要根据这个理论,从物体结构上找到线。这个线则是艺术的线,可粗可细,可宽可窄,既有造型的功能,也有抒情的功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奠定了国画技术的基础。

初学线描以折枝的大花头入手为好,用铅笔写生便于修改,再用墨线重勾定稿为好。用毛笔墨线重勾时,要注意用笔的变化,随花叶边缘的起伏而起伏,随其翻转而转折,随其结构安排笔的起讫,随其动势注意行笔的疾徐,随其不同质感注意用笔的轻重、顿挫。一般说,粗线宜于表现肥厚的东西,细线则有挺秀,质薄的感觉,直线坚,圆线柔,干笔枯,湿笔润,线的疏密也能表现出不同的空间,色彩感。一幅线描画稿,可以用匀称统一的线条,也可以用多种变化的线条构成。用墨方面也是一样,一幅白描画可用一致的墨色完成,也可浓浅兼施,求得多样统一。所有这些变化都由作者尊重感受自由调遣。熟练以后,最好用墨笔直接写生,对象的形神、动势、质感等等,常常会启发我们运用笔墨的变化,创出新的技法,塑造出更生动的形象,这对写意画创作特别重要。

写生不同于照相,可以添枝加叶、移花接木、去芜存菁,使形象更加完美。初学者最好是就地取材,进行取舍或增益,不要事后加工,以免减弱画稿的生动性。

2.临摹方法

半坡人创造了线描,我们也要不断地创造新技法。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这种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并不是由他们自己已选定的情况下进行的,是在那些已直接存在着的,既有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了创造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国画,我们必须批判地继承已有的创造成果。继不继承,确实有文野、粗细、快慢、高低之分。

知识源于直接经验。临摹是化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的有效方法。

临摹方法:一是对临,一是背临。对临主要用于工笔画、工笔画的工艺性强,可以笔笔求似。也可以用于写意画的学习,只须领略大意,不必笔笔求似,因为写意画中含有一定的偶然效果,即使原作者,重画原稿也不可能完全一样的。背临的程序如下:首先是选好临本。一种是就自己喜爱的画风,选自己仰慕的画家,特别喜爱的作品有利于自己画风的发展。一种是根据自己创作需要、丰富表现技法选择临本的。一种是为纠正自己的用笔习气选择临本的。不管是从哪个目标出发选择临本,都以笔迹清晰的原作为好,至少是质量较好的印本。

其次是读画。仔细观赏临本,领略画意。为此,也要阅读有关作者生平的材料,特别是与此画有关的评论。注意画面的题跋、款识、印章都有助于画意的理解。

三是技法分析。领略画意之后,详审技法特点,推敲画面效果是如何取得的,以及作画工序,先画什么,后画什么,何处起笔等。比如郑板桥学习徐青藤《雪竹图》所作分析:“纯以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钩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合体,在隐跃间矣。”便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根据技法分析再来斟酌原作使用的器材,主要是:画本是纸是绢,是生纸还是熟纸;作画用笔类别,是硬毫、软毫,还是兼毫;再是用水的质量,是自然水,还是含胶的水。工具和材料是技法的物质基础,如果工具、材料不对头,就很难临得原作的效果,学到其中技法。斟酌好了以后,至少要画好质量近似的东西。

写意画创作要成竹在胸,临摹写意画则要成画在胸才能落墨。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整幅通临全画,也可以局部节临。临摹完成后再对照原本校对一下,分析成败,总结经验。学时要求似,用时则要取长舍短,融会于我。清人袁枚论诗说:“平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值得很好的玩味。

3.写意画着色和大写意

写意着色除应继续写意线描研究用笔外,主要研究方向转向用墨、用色、色墨结合的课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