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苏轼散文
8896200000027

第27章 江行唱和集叙

【题解】

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苏洵和苏轼、苏辙三父子从嘉州(今四川省乐山市)乘船顺江而下,十二月到达江陵驿。一路上父子三人随感而发,写了一百篇诗文,汇成集子,名为《江行唱和集》。这篇文章是苏轼为这个集子写的叙(即序)。苏轼认为文章作者是在生活中有了感触而抒发出来的,从来的好文章都不是勉强作出来的,而是作者到了不吐不快、不能不写的情况下才能写出好文章来。这种写作观点至今仍很有现实意义。

【原文】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1]实,充满勃郁[2],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自闻家君之论文[3],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己而作者。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4]。 己亥之岁,侍行适楚[5],舟中无事,博弈[6]饮酒,非所以为闺门之欢[7]。而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盖家君之作,与弟辙之文皆在,凡[8]一百篇,谓之《南行集》。将以识[9]一时之事,为他日之所寻绎[10],且以为得于谈笑之间,而非勉强所为之文也。时十二月八日,江陵驿书。

【注释】

[1]华:同“花”,美丽而又有光彩。[2]勃郁:旺盛繁茂,形容生机勃勃的样子。[3]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君。自闻家君之论文:苏洵在《仲兄字文甫说》中,用风水相遭而成文作比喻,认为“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非能为文,而不能不为文”的作品,才是“天下之至文”。苏轼的论文受他父亲的影响很大。[4]未尝敢有作文之意:不敢有意地为作文而作文。[5]侍行:指侍从父亲旅行。适楚:到楚。[6]博弈:下棋。[7]非所以为闺门之欢:是说没有办法像在家里那样安乐。[8]凡:共。[9]识:志,指记下当时的事情。[10]寻绎:寻思、推求。谢惠连《雪赋》:“王乃寻绎吟玩,抚览扼腕。”

【译文】

过去写文章的人,并不是他能够写就会写出好文章,而是到了他不能不写的时候才会写出好的文章来。如同高山大江会发生云雾,草木植物会开花结果的道理一样,是由于内在的充溢和蕴积到了一定程度,才能呈现为云雾花果;就是想不呈现出来,也是办不到的。我听我父亲议论写论作,他认为古时候的圣贤都是到了不吐不快、不能不写的时候才写文章的。因此我同弟弟苏辙写的文章虽然很多,但从来没有为了写作而写作的意思。

嘉祐四年己亥这一年,我们跟随父亲到湖北一带,在船上没有其他事情,每天就是下棋喝酒,没有像在家里那样舒适欢乐,然而我们观赏了明秀美丽的河山,看到了沿途百姓那纯朴简陋的风俗习惯,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凡是眼睛看见、耳朵听到的这许多多人情事物,使我们心中产生许多感触,于是就抒发写作出一些诗文。把父亲的作品、弟弟的文章连同我自己的诗文收在一起,共有一百篇,就称它为《南行集》(即《江行唱和集》)。用它来记录这一段时间的事情,提供以后日子里的追思和忆念,并且我认为这些诗文都是在随意谈论的欢乐气氛中,自然抒发而写成的,并不是那种勉强硬逼出来的文章。十二月八日写于江陵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