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欧阳修散文
8896800000006

第6章 送陈经秀才序

【题解】本篇虽名赠序,实是一篇风格清新、脍炙人口的游记,作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

本文与作者所写的其他抒发政见和感慨的游记(如《丰乐亭记》《醉翁亭记》)不同,刻意描写了洛阳龙门的崔巍、伊水的清漪以及乘月登山游览,或“刺舟随波”的情趣。

【原文】伊出陆浑[1],略国南[2],绝山而下,东以会河[3]。 山夹水东西,北直国门,当双阙[4]。隋炀帝初营宫洛阳,登邙山[5]南望,曰:“此岂非龙门邪!”世因谓之“龙门”,非《禹贡》所谓导河自积石而号龙门者也[6]。然山形中断,岩崖缺呀[7],若断若镵[8]。当禹之治水九州,披山折木[9],遍行天下,凡水之破山而出之者,皆禹凿之,岂必龙门[10]?然伊之流最清浅,水溅溅[11]鸣石间。刺舟[12]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擉鳖[13],可供膳羞[14]。山两麓浸流中,无岩崭颓怪盘绝[15]之险,而可以登高顾望[16]。自长夏[17]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故人之游此者,欣然得山水之乐,而未尝有筋骸之劳[18],虽数至不厌也。 然洛阳西都[19],来此者多达官[20]尊贵,不可辄[21]轻出。幸时一往,则驺奴从骑吏属遮道[22],唱呵后先,前傧旁扶[23],登览未周[24],意已怠矣[25]。故非有激流上下,与鱼鸟相傲然徙倚之适[26]也。然能得此者,惟卑且闲者宜之[27]。 修为从事[28]、子聪参军[29]、应之主县簿[30]、秀才陈生旅游,皆卑且闲者。因相与期于兹夜宿西峰[31],步月松林间,登山上方[32],路穷[33]而返。明日,上香山石楼[34],听八节滩[35],晚泛舟,傍山足夷犹[36]而下,赋诗饮酒,暮已归[37]。后三日,陈生告予且西[38]。予方得生喜与之游也,又遽去[39],因书其所以游以赠其行[40]。

【注释】[1]伊:伊水。陆浑:旧县名,故城在今河南嵩县北,是伊水的发源地。[2]略国南:经过洛阳城的南面。略,经过。国,国都、城邑,这里指洛阳。[3]绝山:穿过山脉。绝:断或跨越,这里是穿过的意思。东以会河:向东而会洛水,流入黄河。伊水经洛阳城南穿过尤门山,在偃师县会洛水,流入黄河。[4]山:指龙门山,也称“伊阙”,在今洛阳市南,东西两山夹伊水对峙如门,西名龙门山,东名香山。直:正对着。当双阙:如宫廷前左右的高大的阙楼。当:相当,如。[5]隋炀帝:隋朝的末代皇帝,名杨广。邙山:指北邙山,在洛阳北部。[6]《禹贡》:《尚书》中的篇名,是我国古代珍贵的地理著作,其中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话。《禹贡》中的龙门山,在今山西稷山县西北。[7]岩崖缺呀:岩岸犬牙差互。呀,张口的样子。[8]若断若镵(chán):如断如刺,形容岩凸凹不齐,有的地方陷了进去,像是断;有的地方突出来,像是刺。镵,刺。[9]披山斩木:劈山砍树。披,劈开。 [10]岂必龙门:难道就一定只是龙门。[11]溅溅:流水撞击石头发出的响声。[12]刺舟:撑着小船。刺,撑着。[13]浮泛:漂流。鲂:鲂鱼,鳊鱼。擉(chuō):刺。《庄子·则阳》:“冬则擉鳖于江。”[14]膳羞:美味的食品。[15]岩崭:指峻险的峰峦。颓怪:指山势的险恶。盘绝:回旋曲折无路可通之意。[16]顾望:观望。顾,回视。[17]长夏:因夏天白天最长,故称长夏。[18]未尝:不曾,没有过。筋骸:筋骨。劳:疲劳。[19]洛阳西都:宋称洛阳为西京。[20]达官:显贵的官员。[21]辄:即时。[22]驺(zòu)奴:贵官出行时牵马的士卒。从骑:随从。遮道:列在道旁阻止行人通过。[23]唱呵后先:大声吆喝行人回避,前呼后应。前傧(逼n)旁扶:前有导行的人,旁有搀扶者。傧:导行人。[24]未周:不全。周,指全。[25]意已怠矣:情绪就已懈怠了。意,指情绪。[26]傲然:骄傲地。徙倚:流连徘徊。适:安适,快意。[27]惟:只有。卑且闲者:地位卑微并清闲无事的人。宜之:适合它。[28]从事:州府的佐吏,即指西京留守推官职务。[29]子聪:杨愈,字子聪,时为河南府户曹参军。[30]应之:张谷,原字仲容,后改应之。宋时进士,时为河南县主簿。[31]相与期:互相邀约。期,约。兹:这,是。西峰:指龙门山。[32]上方:指上方阁。[33]路穷:路尽,即无路的意思。[34]明日:第二天。石楼:香山的名胜,唐代白居易所建。[35]八节滩:伊水流经龙门的险滩。 [36]傍:绕着。夷犹:从容的样子。[37]暮已归:天黑了才返回家。[38]且西:将往西去。且,将。[39]遽去:仓猝离去。遽,仓猝。[40]以赠其行:用来为他送行。

【译文】伊水源出陆浑,流经洛阳城南,穿过龙门山而东下偃师与洛水相会,注入黄河。龙门山从东西两边夹着伊水,北面正对着洛阳宫门,如同宫前两边的高大阙楼。当年隋炀帝初来洛阳建造宫殿时,他登上北邙山向南眺望,说:“这难道不是龙门吗?”世人因此称它为“龙门”,但不是《禹贡》上所说的“导河自积石”而叫的“龙门”呢!然而山形从中断开,岩岸犬牙差互,如断如削。当年大禹治理九州洪水,劈山伐木,走遍天下,凡是河水破山而穿流出来的,都是大禹所开凿的,难道一定仅止龙门?

而这伊水最是清澈浅显,流水淌过江中的岩石,发出溅溅的鸣声。撑着小舟,随着清波,在水面上上下下飘浮,或钓鳊鱼,或钗龟鳖,供做美味的佳肴。两岸的山麓(龙门山的两麓)延浸在流水之中,无山峦峻峭、山石崩裂倾覆和峰回路绝之险,可以登上高处左右顾盼、远眺。从夏日的白天来到这里,才十七八里,可以朝来游暮晚归。所以人们来这里游玩的,无不兴高采烈地享受这山水的乐趣,而从来不会产生筋骨上的劳顿,即使多次来游也不会厌倦哩。

而西京洛阳来这里游玩的多是达官贵人,他们不能即便轻易出游。幸有机会一往,就得驭夫牵马跟随,士卒及手下官员列队道旁大声吆喝叫行人回避,前呼后喊,前引旁搀,登山游览未全,就已情绪懈怠了,所以他们不会有激流中上下颠簸,并与鱼虫鸟兽骄傲相处而流连徘徊的安适啊!因此能得到这种安适(快乐)的,只有地位卑微并清闲无事的人,才适合它。

西京留守推官欧阳修、河南府户曹参军杨愈、河南县主簿张谷、秀才陈经,都是一些地位卑微并且清闲无事的人。因而互相邀约是夜落宿西峰广化寺,晚上去明月松林中散步,去登上方亭,直到前面没有了路,才返回去。第二天,又上香山的石楼,听那八节滩的流水声,晚上泛一小舟,绕着山脚从容而下,饮酒赋诗,直到夜暮降临才回家去。后三天,陈生告诉我他将西去。我才结识陈生并高兴地同他游玩,现在又将仓猝离去,所以写了这篇记述同陈生等人一起游玩的文章,用来给他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