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天下重明
89104400000292

第292章 二百八十七章:崇祯的估算

二百八十七章:崇祯的估算

崇祯十一年的阳春三月,喜事一个接着一个的传来。

最大的惊喜是开海禁,朝廷由于连年用兵,财源匮乏,崇祯皇帝想起来曾经隆庆开关后的富庶日子,于崇祯十一年正月十四日,从工科给事中傅元初所请,开福建海禁,通商佐饷。

历史上崇祯皇帝也确实实在这个时候放开海禁,不过没有什么作用,有能力出海的势力早就出海了,没有能力出海的人也不会因为一到圣旨就扛着舰船下海和郑家军以及楚家军血拼一条航路来。

第二个消息是皇帝下旨裁撤南京冗员。

崇祯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裁撤南京冗员八十九人,一改官场死气沉沉的风气,即为国家节省了财力也震慑了贪官污吏,一定程度上对不办正事儿的官员起到了警示作用。

最后一个好消息就是流寇的衰败了。

今年三月,李自成率部自洮州出番地,总督洪承畴令曹变蛟与贺人龙追歼。自成率军与曹军连日苦战,转战千***地人稀粮乏,农民军无以得食,力不支,战死饿死者众。

自成洮州败后,率军复入塞,赴岷州及西和、礼县山中。曹变蛟追剿之,李自成等潜伏于山中不出。

张献忠也以重宝贿赂熊文灿及总兵陈洪范,又使人赴京师贿首辅薛国观,得到了招安的旨意,朝廷有意让张献忠和楚家军形成对峙,于是让张献忠在谷城降于熊文灿。

这三个好消息一个是开财源、一个是撤冗官、一个是灭流寇。

三个好消息传遍了大江南北,整个帝国都欢呼了起来,似乎在风雨飘摇中颤抖的日子即将逝去了,太平盛世即将到来了。

为了祝贺盛世的带来,也为了朝廷不要把下一步目标过早的放在自己的身上,楚毅大手笔的第一次向麾下的下属们打了借条。

楚毅筹集了三十万两黄金,二百万白银,二百车绫罗绸缎,上千件玻璃制品,三千斤各类香料进京,这些物资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整个朝堂都是一片说楚家军好话的人,最不济也会说上几句此时不宜与楚家军交恶。

崇祯皇帝也被一车车的金银迷住了眼睛,有了这些财富他的小日子会好过许多,国家财政也少了些许压力,尤其是在得知楚毅是打了大量借条才筹集到这些物资,饶是他的铁石心肠也感到了些许感动。

崇祯这个从来未曾亲自感受民间冷暖的皇帝心里对待财政极其混沌,过了十一年的苦日子,他知道金钱的重要性,但是他既不知道如何赚钱也不知道如何花钱,更加不知道他的帝国多有钱。

楚毅和崇祯上一次面对面的交谈中崇祯甚至认为自己在京城的满朝文武加起来只有五到六百万两银子,为了这些银两不值得对满朝文武下手,可是他不知道,六年之后李自成杀进京城光是金银就收刮到了五千万两,这还是不算古董、珍宝、田地的数量呢。

要是崇祯皇帝早日知道自己的满朝文武如此有钱,可能就不用等到李自成来收刮了,崇祯自己就要对自己的文武大臣下手了,要知道崇祯并不是懦弱的君主,朱元璋的子子孙孙的心肠都狠到惊人。

而且崇祯是实权皇帝,整个北方除了甘陕大部之外都在他的掌控之下,崇祯自己在京城就掌握着京师三大营和种武装力量。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皇帝,他亲自割掉了自己的耳目,也就是东厂和锦衣卫。

所以他不知道自己的帝国在发生着怎么样的变化,不知道自己的文武大臣在如何欺上瞒下,不知道满清铁骑每每能够威胁自己的京畿原因何在,不知道西北、西域、乌斯藏、蒙古、台湾、琉球、中南等等地区都在发生着对大明帝国极不友好的变化。

崇祯皇帝也不知道楚家军究竟多可怕,他只知道楚毅在穷兵黩武的募集了五十万大军,在他的心目中楚毅的五十万大军仅仅和张献忠及李自成裹挟的流寇一个等级,大不了楚毅自己亲自率领的五万亲卫军达到了朝廷正规军的战斗力罢了。

崇祯皇帝也不知道楚家军究竟多有钱,在他想来,半个湖广的财富完全不足以支撑楚家军的五十万大军,所以楚毅才大肆进行海贸,又打肿脸充胖子把精锐部队派去安南攻城略地,目的就是为了养活五十万大军。

朝廷上下包括崇祯自己都不止一次的嘲讽过楚毅,为什么要养五十万大军,完全是浪费人力和物力,要是去掉四十万人的人吃马嚼,那省下来的财富能够干多少事情呀。

这一切的认知前提就是楚家军只有五万余人的战斗力达到了朝廷正规军的程度,剩下的四十万人完全是楚毅拿出来虚张声势之用,要是有人告诉他们楚毅手里光陆军就已经有二十八万能够碾压时代的精锐,剩下十二万还在训练的新兵素质也超过了朝廷官兵的素质,他们一定会把这话当成是天方夜谭。

熟不知,楚毅的十万水军要是集结起来都能从广州一路杀入天津卫,然后一路攻入京城,可惜,这样超出他们想象的事情他们是不会相信的。

崇祯皇帝对楚毅这两年的财富的估算在五百两万左右,在他看来楚毅财富增长速度约每年四百万两,财富消耗在军队和救灾以及封赏上下等用处大致在三百五十万左右,这也就是楚毅这两年为什么每年都能给他上缴二百万两赋税的原因。

而这一次上缴距离上一年上缴赋税不过间隔半年,所以楚毅才会被逼的向自己的下属借钱,这个数据是崇祯根据自己国库的收入和养活四十万大军所需来估算的,只多不少,难道楚毅的收入比整个国库还富裕吗?难道楚毅养活五十万乌合之众比朝廷养活几十万精锐之师还要多吗?崇祯不相信。

而且楚毅向下属借钱的行为还让崇祯敏锐的察觉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主弱臣强。

楚毅赏赐部下的大手笔是出了名的,沅水两边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宅邸就是明证,世人以己度人,想到自己绝对不会如此大方的对待部属,故而觉得楚毅此举也是别有深意。

再一想就能发现,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如何能够驱使这许多的谋臣猛将?还不是靠着财富拉拢,这才保持明面上的团结罢了,如此一想,楚家军很多出乎想象的行为就都有了解释,一定是强势的部属之间争权夺利和楚毅从中取利的结果。

却不知楚毅从安南和吕宋夺取的巨大利益都已经快要用到实处了,难以召回,大量的金银被铸成了大锭用作银行保证金,此番借钱之举纯粹是一时心血来潮,而且远洋商船即将回到本土,楚毅花钱也开始大手大脚起来。

被楚毅借钱的权贵和富豪无不把楚毅的借条小心翼翼的珍藏起来,从此走路都轻快了几分,他们都把楚毅的借条当作了免死金牌来看待。

可惜了,等远洋商船一回来,这二百多万两的金银楚毅会连本带利归还,绝不让他们捏着自己的借条当做免死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