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天下重明
89104400000298

第298章 二百九十三章:落后的东方火炮

二百九十三章:落后的东方火炮

围着一级战列舰模型的军官们一边啧啧称奇一边在心里畅想巨舰横行七大洋的威风模样。

但是,很快就有人发现了巨大的数据错误。

“主公,战舰上居然有六十斤巨炮?这不合理啊,我们的军械厂已经有批量铸造六十斤巨炮的实力了吗?”

马上有人跟着问道:“六十斤巨炮吗?听说海上主权号就有,但是,这种要前装而且奇重的火炮,它的发射速度和后坐力在海上交战的用处着实不大啊,否则以一炮灭一艘战舰的战斗力来说,英国人应该已经占领地中海了。”

贺英尴尬的笑着说道:“各位误会了,我们现在的有能力批量制造的最大火炮依旧是三十六斤的线膛火炮,这样的火炮因为刻画了膛线,已经足够在海战上为我们取得巨大的优势了。欧洲人所制造的四十八磅甚至六十磅以上的重型加农炮我们也尝试制造出来了试验品,不过他们唯一的用处就是用作岸防炮或是城防炮,既不可能被陆军推着走也不能被水军的军舰搭载。”

“就是说嘛,我们的三十六斤线膛炮的射程和威力完全可以和欧洲人的重炮相比,何必在追求大炮的体量呢?我们现在装备的火炮已经可以碾压整个东方世界了,没有必要把华而不实的六十斤巨炮搬上船了。”

听到这位将领所说的楚家军火炮可以碾压东方世界,所有人都没有异议,因为这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就拿东方世界被传的神乎其神的红衣大炮来说吧。

红衣大炮又名红夷大炮,是一种典型的加农炮样式,起源于十六世纪初,欧洲开始了大航海时代,为了保护舰队的安全,在战舰上都装备着加农炮。

在明朝后期传入中国,明朝官员将进口的加农炮盖上红布,称作“红衣大炮”,崇祯帝时期,内忧外患,因此急需大量的火炮来稳定明朝的政权,从而与澳门的葡萄牙人进行长期的火炮交易。

红衣大炮最传奇的故事莫过于在明清的宁远之战中,来势汹汹的努尔哈赤在红衣大炮的火力下,八旗子弟兵被炸得血肉横飞、尸横遍野,自己也被炸成了重伤不久也一命呜呼了。

继承父亲努尔哈赤遗志的皇太极充分意识到红衣大炮的威胁有多大,从而做梦也想得到这些大炮,终于在汉奸耿精忠带去的精锐火炮部队和俘虏刘汉的精巧工艺下,成功的仿制了红衣大炮,皇太极也亲自为它命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并在八旗军中设置新营‘重军’又名‘乌真超哈’,也就是炮兵营,开始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

但是这种被欧洲人所淘汰下来的火炮的威力着实令人不能信服,哪怕是明清两边以此为原型所改进的新型火炮也落后了西方火炮不止一筹。

红衣大炮威力究竟如何呢?

红衣大炮炮管长三米,内径十二厘米多一点,按这个数据来看红衣大炮属于十二磅长炮,而且,其弹丸为实心的球形弹,这样的弹丸杀伤力也着实有限,不像开花弹似的一炮能够清理出一片无人区。

无论是大明的神威无敌大将军炮还是满清的天佑助威大将军炮,其发射的弹丸最大也就二十斤都不到的样子,虽然突破性的掌握了铁心铜体工艺,让大炮耐膛压能力远超明朝早期仿制的铸铁红夷炮,但是这些大炮都不能被称之为时代顶尖。

实际上哪怕是满清最强盛时期铸造的武成永固大将军炮,和现在的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也不能比。

别说磅数不能相比,哪怕是发射药的技术明清两朝也不及欧洲。

虽然说中国才是火药的发明国,但是欧洲一百多年的改进,人家的火药质量早就超越了东方,好在楚毅利用作弊一样的手段一步把这个差距给追赶上并且做到了超越。

现在东方的火炮铸造对大明帝国极不友好,大明朝廷于崇祯初年就大力发展火炮技术,而且确实花费了重资来学习和研发前膛加农炮制造,也曾一度在明清战争中凭借红夷大炮带来的军事优势换取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的胜利。

不过八年前的吴桥兵变之后,大明帝国的军事研发基地登州收到重创,叛将孔有德在大肆破坏登州之后于两年后投降后金,将登州数年来训练的工匠和所铸火炮一把全带给了后金,与此同时,腐儒刘宗周等人占据高位,用所谓的元气论阻碍朝廷进一步雇佣葡萄牙炮手,更是给大明日渐衰落的军事雪上加霜。

反观满清,自九年前就开始变尝试仿制红夷大炮,后来孔有德率众归附以后,满清有了专业人士的指导,于一六三四年一年时间便仿制了60门红夷大炮。

两年前,也就是崇祯十年,皇太极称帝的同时,还在沈阳建立了专门的铸炮场,据楚家军的暗探所知,满清所装备的火炮数量已经胜过了辽东战场上的大明军队。

这也就是后年松锦大战中,清军的火炮火力完全盖过明军,把大明最后的精锐全部葬送的原因了。

吴三桂打开国门之后,满清的入关统一战争中,他们已经养成了攻城必有火炮的习惯,基本上每下一大城,都是红夷大炮的功劳,科技的差距让中原大地陷入数百年的黑暗。

据暗探汇报,满清独特性的还创造了“失蜡法”,化铸铁为铸钢,对火炮的不同部位进行复杂的退火、淬火处理,使铸炮工艺领先于明朝。

红衣大炮的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

但它的局限性也不小,如长于攻城,拙于野战,更别提守城了。装填发射的速率不高,且炮体笨重,无法迅速转移阵地,故在野战时,多只能在开战之先就定点轰击,当对方情势发生逆转,则往往无法机动反应。

红夷大炮是种架退式前装滑膛火炮,每发射一次,都会严重偏离原有射击战位。

按照正常的操作程序,需要经历复位、再装填,再次设定方向角和仰角的步骤。训练最有素的英国海军也只能三分钟一发的射速,满清炮兵每十分钟能打一到两发就不错了。

而且前装火炮是没有可能提高射速的,因为发射一次以后,必须灌水入炮膛,熄灭火星,以干布帮在棒子上伸入炮膛去擦干,再填入火药,助燃物,塞进去炮弹,然后再点放,这些动作相当缓慢和烦琐,还不包括修正炮位。

他们的大炮对大明的军队是噩梦,但是对上了楚家军的陆军,那就只能被动挨打了,同样磅数的火炮,楚家军的火炮更轻、发射更快、火药优质、发射更远,建奴如何能够与之相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