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有先见之明,让人佩服,但是千万别在人家没听你劝告而出问题的时候,得意地说:“瞧!谁让你不听我的话,你看吧,出问题了吧?”
我以前有一位教授,很精于书画鉴定。但是有一次,我发现他在一张明明是赝品的画上盖鉴定的印章,意思是他认为那是真迹,就问他怎么回事。
那教授一笑说:“没办法,人情啊!朋友花大价钱买来,我能泼冷水吗?说这是假画,他能不生气吗?而且,如果是外行人看到我的鉴定章,他反正分不出画的真假,不会怪我。相反,如果碰上内行,发现我在假画上盖章,也一定能同情我,知道我必然是碍于人情。”
我很不同意这位教授的做法,但是后来发现当我自己在为人鉴定的时候确实有这种困扰。
有时候朋友兴冲冲地拿幅画来,我才把那卷轴展开一半,就说是假的。那朋友八成脸色一变,说:“您打开整张细细看嘛!”我照做,还说是假的。朋友就算当场不翻脸,也可能出门就骂我,还可能骂我是外行。
经过那么多不愉快的场面,我后来学乖了,虽然我坚持原则,不说假话。但是只要有人打电话来,说想拿作品请我鉴定,我第一句话就是问他:“这张画你买了没有?还是要我鉴定之后,你才会决定买不买?”
如果对方说已经买下来了,我八成告诉他,既然买了就用不着鉴定了。就算他非拿来不可,我也会先说我对那位画家的作品不内行,不敢妄加评断。
我今天先提这么多鉴定的事,不是要谈绘画艺术,而是谈说话艺术。
相信大家都读过《论语》里孔子说的话:“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意思是:“事情已经成为定局,就不多说了;已经无法挽回,就不用劝谏了;过去已经过去,就别责难了。”
今天进一层,我要说:很多人征询你的意见,其实不是真要你表达,而是要你同意。如果你入社会已久,一定碰到过这样的长官。他名义上说是找你开会,其实他心里早有定见,找你来,只是要你帮他背书。
碰上这样的局面,你能怎么办?我可绝不建议你当橡皮图章,做个没声音的乡愿。而且“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如果那长官的看法是错的,做下去很可能伤害整个组织甚至国家,你能随便附和吗?
所以如果你有意见,或是有更好的点子,你还是得说。但是你可以有技巧一点。譬如那长官想到甲案,你心里有个好得多的乙案。你不必讲是你自己的创意,可以把面子给长官:“不知道我记得正不正确,您好像曾经说过一个乙案的构想,好像不比甲案差耶!”
这时候,那长官如果发现乙案确实棒,可以立刻改,而且你既然说是他早先构想的,他把甲案改乙案,一点都不伤面子。
而且,很重要的是,他会偷偷感谢你。搞不好,改天他把你私下叫去问:“我什么时候提过乙案的构想啊?我怎么不记得了,搞不好是你自己想的吧?哈哈哈!”他指指你,可是那指里头有多少默契、多少激赏:“你小子可真会做人哪!”
想想,你能有绝妙的点子,但是“功成而不居”,好比研究生明明是自己发现了新东西,硬是告诉指导教授,让教授拿去发表、得奖,或是把名字挂在教授后面发表,你这教授得了那么大的好处,他能不感激你吗?
可惜不知道有多少人,就是不懂这种处世技巧,力谏、苦谏,到最后自己吃了大亏。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三国志》里袁绍与田丰的故事——袁绍要攻打曹操,手下田丰劝阻说:“曹操用兵变化多端,要小心,不如跟他打持久战。”
但是袁绍不听,当田丰还是力谏的时候,袁绍火了,说田丰泄士兵的气,把田丰关了起来。
袁绍出兵,果然大败。消息传来,有人先去对田丰说,果然被你说中了,袁绍回来一定会重用你了。
没想到田丰叹了口气:“唉!要是打赢了,我还能活;现在打输了,我是非死不可了。”
果然袁绍回来对下面人说:“我没听田丰的话,他一定暗笑我。”接着,把田丰拉出去杀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发现长官的决策错误,在公开的场合或会议上,表示了你的看法,但是到最后长官还是硬干,也可以说他执意朝你认为错的方向去做,你可千万别抱着看笑话的心理。
而且要知道,如果长官错了,就算你不再表示任何意见,早躲起来,自己把嘴缝上,他也会认为你偷偷嘲笑他。
所以只要长官做了决定,就算你认为他错大了,你也得立刻改变自己反对的态度,全力去配合。好比在军队里,长官下令攻击,就算你不认为对,也得服从命令。甚至应该说,你愈是曾经公开表示反对,你愈得比别人卖命。否则长官败了,只怕还要把错怪到你头上,说就是因为你反对,偷偷作梗,幸灾乐祸,所以会失败。
在办公室如此,一般处世也一样。你可以有先见之明,让人佩服,但是千万别在人家没听你劝告而出问题的时候,得意地说:
“瞧!谁让你不听我的话,你看吧,出问题了吧?”好比你总劝你爱人去检查身体,他不听,有一天突然倒下了。
这时候你只能全力带他治疗,半句话都不能吭,要吭也得等他康复之后。因为病已经犯了,错误已经造成了。“成事不说,遂事不谏”,多说只会伤感情,有什么好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