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
8926100000011

第11章 民俗·礼仪(10)

这些记载表明,中和节是从唐德宗时期确认的。但是,中和节有些活动内容却非自唐代始,如周朝就有春分时去东郊祭日,秋分时去西郊祭月。太阳糕来源也较早,一直沿用到隋唐。唐德宗时,从春分活动中吸取了祭日的内容,充实了中和节,于是中和节与春分混而难分。

006上巳节的由来及习俗是怎样的

“上巳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

相传汉代时,平源人徐肇在三月初连生了二个女儿,可是三日内都死掉了,人们以为有邪恶附体,于是相携来到水边洗濯,以驱邪避怪。

后来每年这一天,人们便自动来到溪边河畔,戏水洗濯。人们分别坐在水流弯曲的岸边,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叫“流觞”。

《荆楚岁时记》载:“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欢。”传诵千古的《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于这一天吟诗作赋后写下的。

唐玄宗时,每逢上巳节,文人学士、贵族男女多聚于城南的曲江池边游览宴饮。曲江池,原为汉武帝所造,因水路曲折,似广陵之江,故名。后来曲江池淤塞,唐玄宗着人疏凿,大加兴建,遂愈发明媚繁华,成为贵族文人春游宴饮的胜地。杜甫曾以《丽人行》诗记录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上巳节之盛景。可见一斑。

007寒食节源于何时

寒食节是中国农历清明节前、中、后这三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亦称“禁烟节”、“冷节”。

相传春秋时晋文公重耳烧死介子推后,非常后悔,便规定每年此时不得生火,一切吃冷食,于是便称为寒食节。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据《周礼·秋官·司煊氏》载:“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们生火,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禁火之时,备以冷食,由此遂相沿成俗,春秋之后始逐渐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融合。

寒食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是禁火三日,吃冷食,即隔日做好的饼和糕。此外还有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其中上坟之俗,是很古老的。

008清明节扫墓源于何时

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古“三月节”,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公历则在四月五日前后。

《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其时正是兴农事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的俗谚。

古时寒食、清明两节相接,寒食活动往往延续至清明,久而久之,两节已无严格区分,清代之后,两节便合而为一了。

清明成为节日,相传出自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经过历代沿袭于是成了固定的风俗。

中国广大地区都有在清明之日祭祖扫墓、插柳踏青,以寄托中华民族对先人的慎终追远之情。作为综合性节日,它亦添有竞技游艺的内容,节日中斗鸡走狗,抛球拔河,这是从唐代便有的活动。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上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诗可谓是对清明节的经典写照。

009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

端午节是汉族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晋·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古代“午、五”同音,所以端午又称端五。又因两五相重,故称“重五”,或称“重午”。又因为午时是阳气最旺的时刻,端午又可称为“端阳”。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一般传统的说法认为源自对屈原的纪念活动,然而据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端午节最初萌芽于民间巫术巫医活动。

农历五月,是仲夏疫疠流行的季节,民间有“恶月”之称。因此早在先秦时代,北方中原地区就把五月五日作为驱邪避瘟的日子。

端午节的重要风俗有赛龙舟、裹粽子、挂艾草、饮菖蒲酒、驱五毒等,均属驱邪避瘟之列。秦汉以后,赛龙舟和裹粽子这两项节俗逐渐与屈原故事相结合,获得了新的历史意义。相传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忠而被谤,流放他乡,却仍不忘忧国忧民,终于五月五日自投汨罗江而死。人民为了纪念他,于是把赛龙舟、裹粽子说成是为了捞救和祭祀屈原。端午节也由此而成为中国传统中最富有诗意和悲情的节日。

趣味链接:端午节别称知多少?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010七夕节有哪些习俗

“七夕”是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或称“乞巧节”、“女儿节”。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相传,织女本是天帝的女儿,却爱上了人间放牛的青年牛郎,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与织女见了面,很快相爱结婚,生出一男一女,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

王母娘娘知道这件事后,把织女捉回天庭,当牛郎担着两个孩子到天上追织女的时候,王母娘娘用她头上的玉簪划出了一条银河,这条银河又长又宽,牛郎过不去,他们就这样被分开了。

后来,王母娘娘只许牛郎和织女每年七月初七见一次面。每到七月初七夜里,成群的喜鹊都飞来给牛郎织女搭桥,让他们在桥上见面,这就是七夕节的来历。夏秋之夜,晴空万里,繁星满天,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烁的星星,遥遥相对,那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

每年的七夕,各地的少女们往往结伙祭拜牛郎织女星。她们用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和瓜子作供品,还有化妆用的花粉。这种仪式叫贺双星。焚香礼拜之后,把所供花粉分为两半,一半投到屋顶上献给织女,余下的自己用。

七夕最重要的活动是乞巧,在七月初七这一天,姑娘们摆上瓜果,向织女乞巧。如果夜里有喜子(蜘蛛)结网于瓜果上,就被认为得到了织女的青睐,必然乞得心灵手巧。

在有的地方,年轻的姑娘们用七根线和绣花针进行比赛。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把七根线穿进针孔里,就表明谁最手巧,也就代表她乞到“巧”了。

人们同情牛郎织女,关注鹊桥相会,有许多感人的民间活动。比如有的地方,在七夕把全村的雄鸡杀掉,意思是没有雄鸡报晓,牛郎织女就可朝夕相守,永不分离。

趣味链接:织补针线手艺对我国古代女子有多重要?

我国古代的妇女必须遵守“三从四德”,其中“四德”即“妇言”、“妇容”、“妇德”、“妇工”。这“妇工”就是指女红,也就是针线织补的功夫。古时候,妇女没有读书入仕的权利,唯一掌握的本领就是女红了,这常常决定了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

这一情形可以从脍炙人口的乐府名诗《孔雀东南飞》中略窥一斑,女主角刘兰芝“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而她的婆婆还嫌她“织作迟”,因此,她才不得不与她情深意笃的丈夫分道扬镳。

由此可见,织补针线的手艺对我国古代女子的一生来说是多么重要!了解了这一点,再去理解民间七夕乞巧时比赛织补针线的风俗就不难了。

011中秋节的由来及习俗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中秋节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节。每到这天,人们都要赏月、吃月饼、祝福团圆。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但它不是指中秋节,而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汉代有秋节,时间定在立秋这一天,也不是八月十五。

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由来,可能与以下两种说法有关。

一是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可见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效仿,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称为“仲秋”。此时,各种农作物相继成熟,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便以八月十五这天作为节日。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节”。

中秋节的主要内容是赏月吃月饼。宋代的中秋之夜,显贵豪门、民间百姓多以先睹月色为快,或者登小小月台,摆开家宴,全家团圆。后来在赏月之时又融入了赏灯的风俗,但与元宵节不同,这些灯多放置于水面。各地街市的悬灯,也是为助月色。明代的祭月活动已遍及全国,亲友互赠月饼、月果已成礼俗。

月饼象征着圆月从空中来到人间,象征着亲友的团圆。每逢中秋,江苏一带人民就用月饼招待归家的亲人,此习由来已久,后来这种风俗流传到全国。月饼也称为“团圆饼,中秋节亲人团圆是相沿已久的习俗,故俗称“团圆节”。

观桂是中秋节另一个重要习俗。桂树是月宫仙境中唯一的植物,又是人间清纯的象征。“桂兰之交”是高尚的友谊,“桂子兰孙”是父母期待的后人,因此,赏桂也寄托了对友情亲情的期盼和思念。

此外,杭州的观潮,北京的饰玉兔习俗,使中秋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趣味链接:古代的赏月习俗

古代赏月的习俗是,设瓜果、月饼等于庭院,观赏明月和桂花、秋海棠等;置香盈斗而熟之,名曰烧斗香,祭祀太阴星君(月神),祭毕,群饮为乐,竟夕始散。这一习俗渊源于西周。当时,宫廷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城西设月坛,方四丈,每逢中秋之夕,帝王穿白衣,骑白驹前往祭祀。

012重阳节有些什么习俗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老人节。《易经》以“阳爻为九”,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名“重阳”。

重阳的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屈原在《楚词·远游》中曾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句始而观清都。”至西汉时,重阳节已成为固定节日。

重阳登高,是节日主要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历代以来,汉族官民到九月九日成群结队去爬山登山。住在平原地区的百姓苦于无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糕”与“高”的同音,以吃糕表示登高消灾。

历代诗人都喜欢重阳登高赋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这天登高时,思念亲人的浓烈感情。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辛烈,古人认为折以插头,能够防止恶浊邪气的侵袭;燃熏后可以避虫虺。在这“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之时,熏佩以避之,犹似端午节熏雄黄一样,是很符合传统卫生习惯的。

菊花是我国一种历史悠久的名花,饮菊花酒、赏菊,这也是重阳节的主要习俗之一。东晋文人陶潜在重阳节时沉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中。唐代杜牧则追求“菊花需插满头归”的风雅。清代人把不同品种的盆菊放在庭院,并给它们起了各种美丽的名称:潇湘妃子、平沙落雁、杏林春燕、朱砂盖雪、玉池桃红、秋火芙蓉……

在民间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时至今日,重阳饮酒食糕、登高赏菊的习俗依然流行于世,同时还开展了敬老活动,以与“宜于长久”之古意完全合应。

013腊八节为何要吃腊八粥

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腊八节”,是我国古代民俗化的宗教节日,为古时“腊日”之一。腊是远古时代一种祭礼的名称,即一年辛勤耕作,喜获丰收,一般在年底举行的一种对自然界风调雨顺的答谢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