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
8926100000014

第14章 哲学·思想(2)

阴阳家,是先秦时期形成的以“阴阳”、“五行”解说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一种学说派别。《汉书》认为:阴阳家最早出于传说中尧舜时代执掌天文历数、预测吉凶祸福的官吏,他们长期观测天象,掌握了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用以预测人事变化、祸福吉凶。

阴阳家以阴阳五行为思想基础,所以被称为阴阳家,或者阴阳五行家,列为九流十家之一。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邹衍。

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概括,也是宇宙对立统一及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它最初指的是日光向背,后来在《易经》中被做了哲学概括,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面形成的,并由阴阳的对立斗争而形成事物的运动变化。

西周的伯阳父用阴阳解说地震,邹衍则用它来解说王朝的更替,并把阴阳和五行两个哲学概念结合起来,铸为一体,他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性能的相生相克体现着阴阳两个方面的相反相成,由此推动着社会的变化和王朝的更替。

阴阳家的思想中还包含了若干天文、历法、气象和地理学等具有一定科学价值的知识。阴阳五行说曾盛极一时。汉初时,阴阳家还存在,到了武帝罢黜百家后,部分内容融入儒家思想体系,部分内容则为原始道教所吸收,作为独立学派的阴阳家便不复存在了。

阴阳家的着作,现在已大都湮没不存,仅在《管子》、《吕氏春秋》、《礼记》等书中,保留了《四时》、《轻重己》、《五行》、《水地》、《度地》、《月令》等篇。阴阳家中集大成者邹衍的着作也大部流失,但他的一些言论却散见于《史记》等典籍之中。

009纵横家是早期的外交家吗

纵横,即合纵连横,先秦学派之一,以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为主,《汉书·艺文志》列其为“九流”之一。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争夺霸王之位,为了适应诸侯兼并的战争形势。形成了一个以政治游说为特点的谋士集团,即纵横家。《韩非子·五蠹》篇认为:纵,就是联合各个弱国去攻击一个强国;横,就是事奉一个强国去攻击众多弱国。

战国后期,秦国强大,地处西部;齐、楚、燕、赵、韩、魏六国弱小;地处东部南北各地。中国人以南北为纵,以东西为横。六个弱国联合,从地理位置讲是南北联合,所以称“合纵”;强秦拉拢弱国,从地理位置讲是东西联合,所以称“连横”。“合纵”理论最先由魏相公孙衍所倡导;以苏秦为代表;“连横”计策最早为张仪所实施。

纵横家之祖为鬼谷子,战国时人,因隐于鬼谷而得名。相传鬼谷子曾有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四大弟子。其后习鬼谷纵横术者甚多,着名者如甘茂、司马错、乐毅、范雎、蔡泽、邹忌、毛遂、郦食其、蒯通等,均为风云人物。

纵横家的智谋、思想基本上是当时处理外交问题的最好办法。在游说的过程中,纵横家首先要对现实有最明确的认识,确定连横的对象,然后知其诸侯为人而定说辞,其游说之法,或抑或扬,或抑扬相合,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诸法只要对症必会有收效。

其次,在游说过程中,须察言观色,相机而动。察其对己之关系,是同是非,同则继续,非则补遗,而后或以利诱,或以害说,探其实情,此为游说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最后,是以揣摩之术察其内心,然后快速作出决断。纵横家的人物皆为雄辩之士,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出身微贱,却能以三寸之舌搅动整个战国底盘,重新布局谋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兼并战争结束,“合纵连横”学说也就偃旗息鼓了。但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它的长处在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倘若“邪人为之,则上诈谖而失其信”,就不足称道了。

纵横家的论着,今存《鬼谷子》13篇、《战国策》33篇,另有《苏子》31篇、《张子》10篇。这些着作言论无不精妙,有些已从单纯的外交领域走进了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对今天的世界格局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010兵家主张以武力统一国家

兵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术流派,主张运用武力通过战争来达到统一国家的目的,故称。

兵家原出古司马之职,是“王官之武备”。就思想渊源而言,兵家实出于道家,因为道家最讲“沉机观变”,而兵家则讲究用谋出奇。此外,兵家的观风云气色又与术数相近,二者互相出入;而其权谋机变,又与纵横家相类。

《汉书·艺文志》中,兵家不入《诸子略》,而别立《兵书略》。《汉志》说,上古以木为弧矢,“以威天下”;其后则金为刃、革为甲,“以师克乱而济百姓”;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奇设伏,变诈之兵并作”。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汉初有张良、韩信等。

今存兵家着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司马法》等。

这些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使之在后世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兵学名家和兵学名着。

011杂家:兼儒墨,合名法

杂家,为战国末至汉初兼采各家之学的综合哲学学派,其特点是“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杂家虽只是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称为一家,故称。就其无统一宗旨而言,本不该称家,但为归类起见,视其为一家并名以“杂”,属于九流之一。

杂家出于古时的“议官”。他们兼儒墨、合名法,杂采众家之长,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目标服务。也有学者指出,推其渊源,杂家出于道家,其学说以道家为本,兼采诸家。

《汉书·艺文志》载有杂家着作“二十家,四百三篇”,今大多不存,现存杂家代表着作有《吕氏春秋》和《淮南子》。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共同编写的着作。该书编写的目的是为了指导秦国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并能长治久安。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编纂。全书原有内21篇,外33篇,今只流传内21篇。书中糅合各家,而明显倾向道家,编纂初衷亦是为皇帝提供治国之道。

杂家为先秦学术思想的融合做出了贡献,对汉代早期的政治也有重要影响。

012农家的主张反应了农民的什么理想

农家为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术流派,九流十家之一。据称,农家出于古时的“农稷”之官。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旨在播百谷、劝耕桑,以使人民丰衣足食。农家又分为两派:一是专门探讨种谷树木之事,关注的是人伦日用;二是由人伦日用而进入到政治。

农家学派在社会政治方面主张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发展农业生产,代表农民的利益和要求;同时他们还注重研究农业生产问题,探讨和总结农业科学和农业生产技术。

许行是农家的代表人物,楚国人,约与孟子同时代,其生平事迹可见于《孟子·滕文公上》。许行假托神农氏之言,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市贾不二”,提倡人人平等劳动、物物等量交换,要求社会“均平”合理。

他的主张反映了古代社会农民的一种理想,在当时产生了较强的影响,连儒家门徒陈相、陈辛兄弟二人也都弃儒学农,投入许行门下。许行有学生数十人,他们生活极为简朴,皆穿粗布衣服,以打草鞋、织席子维持生活。

农家着作有《神农》、《野老》、《宰氏》、《董安国》、《尹都尉》、《赵氏》等,均已佚。农家没有一部完整着作保存下来,其思想和活动多散见在诸子着述中。虽星星点点,但仍然值得重视,尤其对于现在解决农业问题,也有很多可以借鉴之处。

013小说家只是一个着述的流派吗

小说家为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术流派,属十家之一,不入九流。当时,小说家只是一个着述的流派,并无独立系统的学术思想,但在后世则长足发展,广有影响。

小说家出于古时的“稗官”。小说家的着作,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创造的。这些作品多是故事传说、遗闻轶事,而且大多有补于政教。因此,孔子说“虽小道亦可观矣”。但孔子又说:“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这是说如果失去了政教意义,只是搜奇猎艳、传奇语诞,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君子不为。

《汉书·艺文志》着录小说家15家、1380篇。其中如《鬻子说》、《伊尹说》、《青史子》、《虞初周说》等。虞初是西汉小说家,曾根据《周书》改写为《虞初周说》(亦称《周说》,已佚),被视为小说家的鼻祖。张衡《西京赋》也云:“匪唯玩好,乃有秘书,小说九百,本自虞初。”

014黄老之学是否本源于道

黄老之学是道家的一个支派,形成于战国时期,由齐国稷下学宫的一些学者倡导,以黄帝、老子为祖师,故称之为“黄老之学”或“黄老学派”。

黄老之学本源于道,但又将儒、墨、名、法,特别是儒家的仁义思想和法家的法治思想引入了道家学说。它的基本宗旨是自然无为,讲究人的行为、治国方策要顺应自然。

黄老之学把“道”视为宇宙法则,认为道无形无象、虚无空廓,眼看不见,手触不及,耳听不到,鼻嗅不着,但却决定着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轨迹,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法则,什么东西都不能脱离它。

在社会政治思想上,黄老学派认为道,作为法则,在宇宙中犹如度量衡,天地万物都要在它面前接受检验,都要按照它的要求动行静止。人与天地万物一样,也要遵守大道,除了要遵守自然法则以外,还须遵守社会法规和道德规范。社会法规主旨在律人,而道德规范主旨在诱人。正因为如此,所以治理国家就要文武兼用,德刑并行。

黄老之学是在人们动极思静、乱极思安的情况下,应时而生、逢时而盛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道家学说的缺陷,引导人们更客观、更全面地看待事物,在这一点上对后人颇有启示。

但是,黄老之学也并没有兴盛多久。到汉武帝“独尊儒术”时,黄老之学退出了统治思想领域。不过,此后每个朝代初期战乱之后需要与民休养生息的时候,黄老之学就又会被提倡。此外,黄老之学后来还发展出了另一个方向,形成了以黄帝、老子为神仙的原始道教。

015宋学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宋学,又名新儒学,是经学的一个流派。“宋学”名称成于清代。

“宋学”的兴起与“汉学”的衰微相关。西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经于是成为经世致用的法典,成为儒生们探索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但是,由于文字的更迭、衍变,加之秦时的焚书坑儒事件,很多古代经典都已散佚,一些儒学宗师不得不重新辑补、校正、训释,从而形成了汉学训诂的独特研究方法。

但这一研究方法又有其固有的缺憾,即墨守成规,固步自封,非常繁杂琐碎,往往注释一两个字,就要写上洋洋三五万言,以致不少学者虽白首而不能通一经。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两宋时期,宋学的兴旺终使儒学迎来了新的转机。

汉学治经,从章句训诂入手,着眼于细微处,以达到通经的目的。宋学则不然,它摆脱了章句的束缚,反从经的要旨、大义、义理入手,即从宏观方面着眼,来理解经典的涵义,达到通经的目的。由于宋学有别于原始儒学,给人焕然一新之感,所以被后人称为新儒学。

到了清代,受政治环境的影响,考据学再兴,汉学又尊,一些经学家对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的弊病大肆攻击,遂呼之为“宋学”,以示与“汉学”相区别,“宋学”一说遂着。

宋学流派很多,南宋时,其分支理学兴起,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学派。宋学大家中,开山祖师是周敦颐;理学的开创人物则是邵雍。宋学发展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张载和“二程”;理学的集大成者则是朱熹。

宋学整合了佛道两家的思想,是从学问变为人生信仰的一种尝试。然而,由于多谈性理,解经空疏,到了清代,随着考据之学大盛。它的地位不再稳固,然而它的影响却没有消失,直至晚清、近代,仍有不少学术大家为其忠实的信徒。其间的联系可谓从未断隔过。

016经学就是对儒家经典的解读吗

所谓经学,就是解释或阐述儒家经典之学。

儒家经典,是中国封建政权法定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期传播,历代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官僚对儒家经典加以阐发和议论,形成经学。

经学主要有如下两个特点:

一是“唯上”,就是皇帝怎么讲,就怎么解释。经学家每每揣摩皇帝的意旨言事。

二是“唯经”,即书上怎么写,就按照书上的去解释。

“唯经”是从,“唯上”是听,导致窒息学术,禁锢思想。封建主义的经学,名为研究,实为注疏,而且越来越繁琐,陷入了死胡同。

经学肇端于孔子删定经书,形成于汉初推宗儒术、设立五经博士,并全盛于两汉。此后各代经学,都显示出各自的特色:魏晋经学玄学化,南北朝经学南、北殊异,隋唐经学走向统一,宋代经学衍化为理学并影响元、明、清三代经学,明清之际古文经学兴盛,乾嘉时发展为汉学,晚清则今文经学活跃。

趣味链接: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争

所谓“今文经”,是指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即当时经文)写成的经书;而今文经学,就是指对今文经典所作的章句训诂与经义的阐释解说。所谓“古文经”,是指用战国时东方六国的文字写成的经籍。

秦始皇焚书后,朝廷还有藏书之府,留有少量《诗》、《书》等典籍。公元前206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把秦秘府所藏之书统统烧光了。由于经籍的被毁,从西汉起陆续出现的残存经籍,就开始有了今古文之分。

西汉初期,有关今文经学的各种各样的帛书本子很多,但并无系统完整的定本。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安徽阜阳双古堆汉墓出土的竹简《周易》、《诗》,以古代实物资料证实了这一点。汉初今文经学主要在地方上传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元五年(前l36年)置五经博士,其所立博士均属于今文经学,标志着今文经学由民间私学转变为朝廷官学。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大致说来,今文经学家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所制作的,他们把孔子视为政治家、哲学家,是受天命的“素王”。今文经学家重视经籍中的所谓微言大义,主张通经致用,与现实政治关系密切。如汉代今文经学家的研究往往就是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作论证,而近代的今文经学家则更明显地利用今文经学来议论时政,托古改制。

古文经学家多认为六经是古代史籍,周公是先圣,而孔子是述而不作的先师、历史学家,是古代文化的保存者。古文经学家注重经籍的整理、考订、训释,与现实政治关系相对要疏远一点。

由于两派之间的分歧严重,从西汉末期起两派展开了多次激烈的争论。直到清王朝覆灭,长达两千多年的今古文学派之争才随之消亡。

017董学是谁的思想学说

所谓董学,就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一些思想学说。

西汉时期,儒学逐渐宗教化,道教正式诞生,佛教也已传入中国,这些足以表明汉代对宗教的需求及适宜的宗教发生环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由董仲舒所代表的汉代经学家也开始热衷于构建国家宗教理论。

董仲舒指出,《春秋》所体现的道,就是崇奉上天而效法上古。上天,是百神的大君主。崇奉上天不周到,再怎么崇拜百神都是没有益的。明白提出了宗教特性,从而确立了国家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