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
8926100000028

第28章 哲学·思想(16)

家里有良马,他又喜欢骑,可就闯出祸来了:有一次在骑它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下来。摔折了胯骨,成了跛子。亲戚朋友又都来慰问,他父亲又说:

“说不定这还是件好事呢!”

过了一年,匈奴兵大举入侵。住在边境的青年男女都被征去当兵打仗,最后十有八九都战死沙场,他因为是个跛子,没有被征去,结果父子二人都保全了生命。

《老子》一书中,许多地方都深刻论证了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说,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长和短只有彼此比较才会出现,不同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相互对立而有了顺序。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要清楚地看到,事物两方面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必须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状态,事物才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因而,在吸取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的生存智慧的同时,要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能纯粹以“无为”而等待良好结果的产生。

02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句话的意思是,茁壮的大树只是由弱小的幼苗长成的;雄伟的建筑物起初也不过是些泥土石沙罢了;奔波千里的历程,是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其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尤为着名,这个比喻是说无论多大的功业都是一步又一步走出来的。无非是出发点要选准、方法要正确、心态要良好、目标要明确,然后持之以恒罢了。

在现实世界里,每个人都有梦想,都渴望成功,然而志大才疏,不愿从细微处做起的毛病,往往是阻碍人们成功的最大障碍。要想达到目标,使理想成为现实,积累是绝不可少的。无论多么远大的理想,多么伟大的事业,都必须从小处做起,从平凡处做起。

026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是老子处世观的精华和最确切的表达。意思是说知道满足就不会招致羞辱,适可而止就能够避免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

哲学上有“矛盾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物极必反,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极限,一旦超过这一限度,就势必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知足是明智的,知足就会少了一些耻辱;知道适可而止也是有大智慧的表现,只有知道停止才能长盛不衰。如果贪得无厌,人心不足蛇吞象,最终只会把自己撑死、噎死。

02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语出《老子》第八十一章。这里的“信言”,是指真实的话、朴素的话;“美言”,是指华美的话、伪饰的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真实朴素可信的话是不虚饰、不华美、不夸夸其谈的,而华美、中听、花言巧语的话则往往是不可信的。这体现了老子对“信言”与“美言”关系的思考,包含了他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和我们现代人并不绝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有的人说话,说得天花乱坠,很动听,很华美,但是到头来是让你上当受骗。因为他不伪装得美一些,怎么会打动你,让你上钩啊!所以“不信”的话经过外表“包装”变成的“美言”,不就是“美言不信”了吗?相反“信言”是真实的、素朴的,不用“包装”,它往往没有那种外表的美,这就是“信言不美”了。

老子提出“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也反映了他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与老子推崇本真、自然的哲学思想也是一致的。

028少则得,多则惑

“少则得,多则惑”语出《老子·第二十三章》。意思是说,人在面对较少选择、诱惑的时候,往往会有所得,而一旦面临更多选择、诱惑之时,则可能受到迷惑而迷失自我,最后反而一无所得。

老子在此是要告诫人们,在面对种种诱惑之时,要学习“圣人”们的“抱一”精神,坚守住对理想信念不懈的追求,不可贪多贪得,否则就会变得无所适从,陷入迷茫之中。

这句话对我们修身、养性和日常生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老子用这句话提示我们,要学会在纷繁芜杂的选择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淡看一时的利益得失,如此方能有所成功,反之,则可能事与愿违,陷入迷惑。

029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荀子·王制》载:“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意思是说,君王就好比是行在水上的船,而老百姓则是水。老百姓虽然可能载着船顺利航行,但也可能使船倾覆。后来,唐朝的魏征曾以此劝诫唐太宗,唐太宗深以为是,把此语作为他治理国家的座右铭。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是劝诫统治者要尊重民意,勤勉执政,与民造福,这样民众才能支持国家政权,使得国泰民安;而如果统治者昏庸腐败,站到了人民的对立面,那么人民就可能起来推翻现政权,实现政权的更替。

此语最初讲的是君主与民众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变化,这句话的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比如,许多事物具有相互依存、唇亡齿寒的联系,也是相互制约的,按照“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必须正确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促进和谐的发展,否则就有可能阻滞发展,甚至带来不可挽回的局面。

030窃钩者铢,窃国者为侯

在《庄子·外物》篇中讲了一个小故事。

说是一大一小两个儒去盗墓,大儒在地面上催促说:“太阳快出来了,事情怎么样了?”小儒在坟里回答:“还没解下尸体的衣裙,她嘴里含有珍珠。《诗经》说过:‘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青青的麦子,生长在山坡,活着不肯把财物施舍,死了却为何含着珠子?)’”说完就拽着尸体的鬓发,压下她的下巴,用铁锤敲她的面颊,慢慢地震开了她的嘴巴,珍珠一点没损坏就从嘴里取出来了。

这个故事虽是虚构的,用来讽刺挖苦儒家的伪善,但庄子确实认为仁义和智慧是给窃国大盗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庄子曾说:“人们为了防备贼撬箱开柜偷东西,就把箱子柜子绑得紧紧的,锁得严严的,这是一般人所谓的聪明的办法。可是大盗来了,连箱带柜一起都扛走了,他还怕你捆得不结实呢!那么原来所谓聪明的办法,不正是替大盗积累保存财富吗?而且不止是所谓聪明人替大盗积累财富,就是所谓圣人,有不替大盗当保管的吗?

就像从前的齐国,大小城镇一个接一个,人民上山打猎,下海捕鱼,下地耕种,所到之处,方圆有两千多里。就在这片土地上,建立宗庙社稷,设置州邑乡里,这何尝不是效法圣人那一套治国办法呢?可是后来田成子杀了齐国国君,篡夺了政权,他所盗取的难道只是齐国这个国家吗?他是连同圣人的仁义礼法也一起盗窃去了。

所以田成子虽然有盗贼之名,可他安乐得如同尧舜一般。小国对他不敢非难,大国对他不敢征讨,他一直占有齐国,传了十二代。这不正是他盗窃的不止是齐国,还连同圣人之法,并且用这圣人之法来保护做盗贼的自己吗?”

因此,庄子愤慨地大声疾呼:“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就是有双料的圣人来治理天下,也是给大盗造成加倍的利益。圣人发明斗、斛来量东西,大盗就连斗斛一起偷走;圣人发明秤来称东西,大盗就连秤一起偷走;圣人发明契约、印章来保证信用,大盗就连契约、印章一起偷走;圣人发明仁义来矫正世风,大盗就连仁义一起偷走。怎么能证明这些呢?请看那偷衣带钩的人要被杀头,可偷了整个国家的人却当了诸侯。诸侯的大门里正有着仁义啊!这不是他盗窃了仁义和圣智吗?”

03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语出《吕氏春秋·尽数》。意思是说,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生蛀虫腐烂,是说经常运动的东西不会受到侵蚀。这是从客观现象中领悟到的自然与人生哲理。这句话包含的道理很丰富,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解读。

比如,在社会政治上,要与时俱进,不断变革,以适应时代发展,不致停滞落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因为“生命在于运动”,人体只有不断运动才能保持活力,才能增强抵抗力,不受疾病的侵蚀。而在学习问题上,“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也有鲜明的指导意义。

032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淮南子·说山训》云:“尝一脔肉,知一镬之味;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近论远。”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品尝煮好的一小片肉,就可以知道锅里所有肉的味道;看见一片树叶凋零了,就知道秋天即将来临,意思是说通过观察身边的细小事物的变化迹象可以推断出即将来临的大的变化,即见微知着。这要求我们善于观察事物,并能够通过事物的微小变化而预测出未来的走向。

033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载,广武君李左车向汉王大将韩信进言道:“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广武君的本意是说自己虽然愚笨,说的话不一定有道理,但还是希望韩信能够听听自己的观点,也许会有帮助,因为即使聪慧如圣人也会从狂夫的话中找到一些启发。

后来“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作为一个成语广泛流传,是说即使最聪明、最有智慧的人考虑问题也总会有失算的时候,而即使是愚笨的人考虑问题也总会有正确的时候,所以我们要广泛吸纳各种意见来全面地审视问题,不要过于自信个人的聪明才智,这样才可以避免考虑不周而遭到失败。

034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汉书·景十三王传》载:汉景帝时河间献王刘德虽贵为诸侯王,但他不爱飞鹰走马、宴饮享乐,而一心爱好儒术,亲自修订礼乐,他曾从民间收集了很多先秦时期的旧书,并且整理得整整齐齐。他脚踏实地,刻苦钻研,使很多读书人都深为赞叹,都愿意和他一起进行研究。

刘德收藏古籍,有不少是出了高价买来的,因为自从秦始皇焚书后,古文书籍比较少见。他不仅收藏古旧书,而且认真地进行研究整理。

因此,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编撰《汉书》时,替刘德立了“传”,并在“传”的开头对刘德的好学精神作了高度评价,赞扬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意思是说,刘德爱好古代文化,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十分认真,总是在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之后,才从中求得正确的结论来。现在,人们运用这个成语,一般是指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事物的内部联系,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有指说话、办事符合实际情况。

03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其实说的是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用放大镜看人的缺点,如果过分地追求完美,不断指责他人的过错,就会失去朋友和合作伙伴。《大戴礼记》中也有同样的话。

我国有句古话说:“天下事,何时了;有些事,不了了;一定了,不得了。”这就告诉我们,有些事是在不了了之中得以解决的。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一些不快,倘若非弄个谁是谁非、我对你错不可,那只会适得其反,加深隔阂。如果对非原则性问题采取“不了了”的办法,双方之间的冲突也就会慢慢地得到缓解。生活实践告诉我们,凡宽容待人者,一般都会赢得好人缘,而缺乏这方面雅量的人,容易失人心,失朋友。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宽容人、理解人、谅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