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
8926100000057

第57章 教育·科举(3)

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规定应孝廉举者必须年满四十岁;同时又制定了“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这一重要制度,即中央对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则考试笺奏。

由此,岁举一途遂出现了正规的考试之法,孝廉科因而也由一种地方长官的推荐制度开始向中央考试制度过渡。

东汉时,举孝廉为仕进的要途,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汉代以后,历代因之,隋唐只举秀才而不举孝廉,明、清时俗称举人为孝廉。

003汉代如何通过“贤良方正”选拔人才

“贤良方正”,汉代选拔统治人才的科目之一。贤良:才能、德行好。方正:正直。始于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

《史记·孝文本纪》:汉文帝下诏云“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被举荐者对政治得失应直言极谏。如表现特别优秀,则授以官职。

汉武帝时复诏举“贤良”或“贤良文学”。名称时有不同,性质无异。历代往往视做非常设之制科。唐宋沿用,设“贤良方正科”,像王播、裴度、牛僧孺、柳公绰都出身该科。

004古代科举大致情形如何

科举考试最早开始于隋朝的“进士科”,公元607年4月,炀帝下诏定十科举人,这就是“分科举人”。其中“文才秀美”科就是以后的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产生。唐承隋制又增加了明经、明法、俊士、明书、明草等科。后来一直沿用至明清,到明清时,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

明清时代,凡入学者必经童试,录取者为童生。再经“岁考”,录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

明清科举考试,主要分三级进行: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通过称“举人”。会试考中者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又叫廷试。会试录取的贡士参试,一般殿试不黜落贡士,只是重新分定出等第名次。

古代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八月桂花开放,对联中的“八月桂”其实就是指乡试得中。杏花在二月开放,所以对联中的“二月杏”其实指的是会试得中。这副对联就是讲人们“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刻苦攻读为的就是一朝“金榜题名”。

为什么叫“金榜题名”呢?原来是因为殿试发榜用黄纸,表里二层,分大小金榜,小金榜存档大内,大金榜由礼部尚书奉皇榜送出太和中门,至东长安门外张挂在宫墙壁,故考中进士者称金榜题名。

趣味链接:及第

及第是中国封建时期科举考中之称谓。科举考试及格者按甲乙次第列榜,故称及第,也称登第。

此概念源于汉代取士制,其射策而中者称高第。自隋唐实行科举取士以后,由于设置了秀才、进士、明经、明法等诸多科目,遂有及第的具体科目之称。至明清以来,科举只重视进士一科,皇帝还要亲自主持殿试,及格者分一、二、三甲,对一甲赐进士及第。故明清时期的及第,是专指考中一甲的前三名,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而言的。从广义上讲,凡参加科举考试及格者,均可习惯地称之及第。

005常科考哪些科目

唐时的科举,通常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书、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并不受重视。有的科(如俊士科)甚至不常举行。秀才的称呼人们都很熟悉,这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也逐渐废弛。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更为时人所重,唐朝的许多宰相都是进士出身。唐朝皇帝都很重视进士科,武则天曾亲自在宫殿中考查进士,开创了“殿试”的先河。

两者相比较,明经科主要考察对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一般试帖经、经义、策论,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考中相对容易一些;进士科除考经书外,侧重考诗赋和时务策,对文学水平和政治见解有很高的要求。一般试帖经、杂文、策论,录取率约为六十分之一,考中十分不易。但进士前程远大,仕途光明,因而是当时读书人人仕为官的终南捷径。

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国子监(国子学、弘文馆、崇文馆)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这类应试者通称举人。

州县考试称为解试(中头名者称解元),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通过者称进士及第),或礼部试。由于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唐朝初年,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考试,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26年),以郎官地位太轻,改由礼部侍郎主持。

趣味链接:明经科

明经是唐朝考试的一科,指通明经术,参加考试,在当时称为应明经举。

明经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先帖文,然后口试,经文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所谓帖文,又称帖经,主要考经文的记忆,有点像现代考试的填空,试题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考生需填充缺少的字词,具体做法是:“以所习之经,掩其两端,中间唯开一行,裁纸为帖。”至于墨义则是一些关于经文的问答。

006制科考哪些科目

相对于每年都举行的常科,制科则是临时增设的,由皇帝亲自主持,目的在于选拔各种特殊人材。制科的科目有很多,仅在唐代有记载的就达百余种,像博学宏词科、文经邦国科、达于教化科、可以理人科等。参加考试的人除了平常考生外,也包括有出身和官职的人。

考生可以由他人举荐,也可自荐。唐玄宗开元年间之后,全国参加制科的人“多则两千,少犹不减千人”,所以“所收百才有一”。考试以策论为主,也考经史和诗赋。录取后“文策高者,特赐与美官,其次与出身”。制举以开元时期为最盛,文宗太和年间以后就很少举行了。

趣味链接:博学鸿词科

博学鸿词,是制科之一种。用来选拔学问渊博、文词卓越者。最初名为“博学宏词”,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始开,着名文学家王昌龄、刘禹锡、柳宗元,政治家陆贽都出身此科。历代因之,迄于宋末。

清朝为了笼络汉族士子,于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举行过两次,改名“博学鸿词”,由内外大臣遵旨保荐,由皇帝召试于体仁阁和太和殿,前后各取得五十人和十五人,授翰林官。

007童子科主要考试什么内容

童子科是唐五代科举制下常科科目中的一个小科目,虽然与进士、明经等科相比,童子科并不占重要地位,但童子科的设置对童蒙教育和唐五代科举制的繁盛均起了积极作用。

唐五代童子科面向的对象为年幼、聪慧的童子。童子的年龄限定前后有所变化,唐初规定为十岁以下。大中十年,又将年龄限制在十二岁以下,五代后唐应顺元年,童子登科的年龄限制在15岁以下。

童子科的考试内容据《唐会要》卷76《童子》:童子举人,取十岁以下者,习一经(即《礼记》、《春秋左氏传》、《诗》、《周礼》、《仪礼》、《易》、《尚书》、《春秋公羊传》、《谷梁传》九经中的任何一经)兼《论语》、《孝经》,每卷诵文十科。全通者与出身。

唐五代童子登第后,一般都授虚官,也有登第后至弱冠才授官的,也有登第后未见授官,再登制科或吏部科目选者。

008“会试”的大致情形如何

会试又称“春闱”,是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由礼部举行,参加考试者为举人,录取者为“贡生”。会试主考官四人,称总裁。一正三副,以进士出身之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官,由礼部提名皇帝钦命特派。

会试考三场,每场三日。逢辰、戌、丑、未年为正科,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亦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考试初在二月,乾隆时改至三月,亦分三场。

会试发榜之日正值四月中旬,此时杏花盛开,所以称杏榜,会试考中者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009“殿试”,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级

殿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级。由皇帝主考,在宫中殿廷亲发策问,故又叫廷试。应试者为会试录取的贡生。

其制源于西汉时皇帝亲策贤良文学之士,始于武则天天授二年于洛阳殿前亲策贡举人,但尚未成定制。宋开宝八年,太祖于讲武殿策试贡院合格举人,并颁定名次,自此始为常制。

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将殿试后的进士分为五甲,分为三甲及一甲只限三人始于元顺帝时,明清沿用。明清考试时间在会试后一个月,本在三月,乾隆时改在四月。中试者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通称为“状元”,第二三名通称为“榜眼”及“探花”。二甲均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均赐“同进士出身”。

趣味链接:朝考

清代进士经过殿试,取得出身以后,由礼部以名册送翰林院掌院学士,奏请皇帝,再试于保和殿,并特派大臣阅卷,称为朝考。

考试以诗文四六各体出题,视其所能。按朝考的成绩,结合殿试及复试的名次,由皇帝分别决定应授何种官职,最优者为翰林院庶吉士,其余分别为主事、中书、知县等职。

010何谓“乡试”

乡试,在唐宋时称“乡贡”、“解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萌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录科、录遗考试合格者,均可应试。

逢子、卯、午、酉年秋季(八月)举行,又称“秋闱”,为正科。遇新君登极、寿诞、庆典加科为恩科。考三场,每场三日。及格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

举人可任知县、教职学官,算正式进入官场。

011我国古代共有多少状元

“状元”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自武则天时举行廷试,录取的名单中第一名称为状头,亦名“状元”。“元”即“头”的意思。

中状元者号为“大魁天下”,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因其为殿试一甲第一名,亦别称“殿元”。

据统计,我国古代共有状元551人。其中较为人知者有唐代着名诗人贺知章、王维、柳公权,宋代张孝祥、文天祥,明代的胡广、杨慎,清代的翁同稣、张謇等。

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状元为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位状元为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状元刘春霖。

012“榜眼”一词什么时候用以称进士第二名

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榜眼”一词则出现于北宋初年。起初,不只第二名可称榜眼,第三名也可称为榜眼,因为,“眼”必有二。如王禹偁的诗《送第三人朱严光辈从事和州》中说:“赁船东下历阳湖,榜眼科名释褐初。”朱严光只中了第三名,却也是“榜眼科名”。

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榜眼这名称跟状元、探花一样,其实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只会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趣味链接:“探花”这一名称是怎么来的?

探花,原名为探花郎,始见于唐代。唐代风俗,廷试后,皇上要赐新科进士们“闻喜筵”。这一天,在新中的进士中挑选两名年龄最小的人,称为探花郎,到琼林苑折花迎接状元,还要赋诗作贺。

到了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33年),状元余中“乞罢宴席探花”,皇帝准奏。自此以后,探花之名逐渐变成进士第三名的专称了。

013如何算是考中了“进士”

进士,其意是贡举的人员,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为重要,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试毕合格者,赐进士及第,也有未经考试而由皇帝封赐的,叫做“赐进士”出身,以区别于考试及第的进士。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明清均以举人会试考中者为贡生,由贡生经殿试赐出身者为进士,进士始专指殿试合格之人。

据统计,在我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

趣味链接:怎样才算“连中三元”?

在乡、会、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解元”、“会元”、“状元”者,称为“连中三元”。

据统计,在科举制度实行的一千三百年中,连中三元的总共只有十三人。他们是: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宗献;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商辂;清朝的钱棨和陈继昌。清代长洲人钱棨,在乾隆年间连获乡、会、殿试第一名,乾隆爱才,亲赋《三元诗》纪瑞致贺。“连中三元”一语由此传开。

014“举人”的称呼是怎么来的

“举人”得名于汉代的察举,汉代取士用人无考试之法,皆令郡国守相荐举,被荐举者称为举人。

唐宋科举,重进士科,所谓举人,不过指由此可应进士试,所以又称举进士,仍不是专门称谓词。

至明、清则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乡试共考三场,三场都过关者称为“举人”,举人登科即可授官。由于乡试的录取名额按中央指定的数目录取,故取得“举人”的地位相当不易。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趣味链接:古代的“秀才”是怎么来的?

秀才别称“茂才”,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始见于《管子·小匡篇》。汉代以来成为荐举人员的科目之一。

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在各科中地位最高。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停秀才科。开元中曾再举行,而三十年无登第者。后逐渐成为对一般读书人的泛称。

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任以知府等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学的生员,习惯上也称为“相公”。

015“贡生”都有些什么名目

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封建时期,凡府、州、县学生员中成绩优异者,经挑选可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这些被选中者就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王朝选拔从政人才。各朝代贡生的具体名目不一,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细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016“贡院”,举行乡试会试的场所

贡院是中国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举行乡试、会试的场所。唐开元二十四年,“考功郎中李昂,为士子所轻诋。天子以郎署权轻,移植礼部:始置贡院。”

明、清时代贡院的大堂东西两侧为外帘,供管理人员居住。大学后为内帘,供试官居住。贡院两侧建首试士席舍,称“号合”,供应试者居住。主考、同考在内,谓“内帘官”,提调、监视官在外,谓“外帘官”,贡院墙有荆棘,亦称“荆闱”。

017科举考试的“八股文”体例有什么特点

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专门文体。它之所以被称为八股文,是因为它要求文章中应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部分,而“八股文”的“股”正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的特点是:题目均采自《四书》,《五经》,论述内容以北宋程颐、程颢,南宋朱熹等学派的注解为准,结构体裁有一套硬性的规格。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各部分组成,作用互不相同。

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入题”为起讲后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