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
8926100000062

第62章 语言·文字(3)

由于有些韵系不是在每个声调都有字,所以“四声相承”中有空缺,不是很整齐。《切韵》音系的性质是一个综合性质的语音系统。综合了南北许多方言的特点,还吸收了古音的特点。在汉语音韵学中,《切韵》音系是最受重视的一个音系,被看作是整个语音史的中枢,是研究历代音系的重要参照系统。

010《广韵》,我国第一部官修韵书

《广韵》为我国现存的重要韵书,也是我国第一部官修韵书,宋代陈彭年、丘雍等人奉旨编撰。书成后皇帝赐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

《广韵》是在《切韵》、《唐韵》基础上增广而成的。“广”就是扩大、补充的意思。全书共五卷,分二百零六韵,比《切韵》增加十三韵,收字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个,按声调分卷,由于平声字多,为上下两卷;同声调的字放在同一卷里,同属一韵的字汇集在一起,称为一韵;每一韵有个名称,叫作韵目,如一东、二冬、三钟;每一韵的排列次序,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相邻次的韵,韵母相近;一个小韵把同韵中所有同音字汇集在一起,在小韵的第一个字下注出反切,并标出这个小韵同音字的数目。小韵的第一个字,也称这个小韵的代表字。

《广韵》按韵编排,考查韵部比较容易。如果考查声母系统,就比较困难了,因为韵书并没有明确标出全书的声母系统,为此,清代学者陈澧创造了反切系联法。《广韵》代表了隋唐《切韵》、《唐韵》的语音系统,所以它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的重要资料。

011何谓训诂

训诂,简单来说,就是解释文字、词语的意义。“训”是说明、解释的意思;“诂”本意是“古语”的意思。“训诂”的传统意义就是用通行的语言解释不易为人所懂的古字古义。训诂学则是关于训诂的学问,是我国传统学科领域中小学的一个部类。

“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它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偏重于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着重于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趣味链接:训诂学的研究方法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有:

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

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这个简体字也是由此产生的。

义训,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反训,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需要用反义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

递训,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说明这个“庸”字用声训是从“用”字来的,但意思实际是“得”的意思。

012训诂学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

语言文字有时代造成的古今之异、地域造成的方言之别,往往给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造成理解的困难。因此,要想读懂相关典籍,就必须打通古今和地域之隔,这就要运用训诂的方法和相关的学问。

我国有文字的历史极其久远,初期文字的书写又极其随意,所以训诂之学兴起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出现。到汉代,由于经典研究的重视,训诂学蓬勃发展,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此后历代发展,到清代达到另一个高峰。

研读古籍、学习国学,必须具备一定的训诂学知识,必须熟悉几种常见的训诂书。只有掌握了这样的工具,才能读懂、读好古籍,进而有所发明创见。

013形训、义训、声训有什么异同

形训、义训、声训是训诂的三种方法,它们的目的均在于训释文字词语,这一点是相同的;但在训释时所取切入点和路径不同,又判然有别。

形训,即通过对汉字本身的分析来阐释字义,这是产生较早的训诂方法,先秦古书里已经出现,如“止戈为武”,说“武”这个字是由止、戈组成的。

义训,指不借助字音、字形,直接用通俗的词语对字义进行解释,有同义相训,如“征,召也”;反义相训,如“乱,治也”;有的则干脆就是描写了,如“二足而羽谓之禽”等。

声训,指用同音或发音近似的字来阐释字义,声训起源也很早,《易经》“乾,健也”、“坤,顺也”就属声训。

从释和被释的字词的声音关系来看,声训又可以分为四种。一是同音,如“土,吐也,吐生万物也”,“肓,茫也,茫茫无所见也”。二是双声,如“火,化也,消化物也”。三是叠韵,如“山中丛木曰林。林,森也,森森然也”。四是音转相近,如“船,循也,循生万物也”。

几种训诂方法中,又数义训最常用。

014《尔雅》,我国最早的训诂书

《尔雅》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训诂书,唐代以后将它列入“经部”,成为了儒家经典之一。作者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是孔子门人所作,有的认为是周公所作,一般认为是战国至秦汉之际研究文字训释的人代代相传,各有增益,在西汉时被整理加工而成。

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尔雅》现存19篇,以类编排,内容涉及语词及人伦、天文地理、动物植物、宫室器用等。

《尔雅》19篇,其实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训释语词的,包括第1~3篇的《释诂》、《释言》、《释训》。在训释方法上,《释诂》、《释言》多用义训的方式,《释训》则用形训的方式。

另一类是训释名物的,包括:《释亲》、《释官》、《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015《方言》,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经典

《方言》一书的全称是《蝤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名称由来是因为秦朝以前,政府每年都会派遣“鞘轩使者”到各地搜集方言,并记录整理。这是中国第一部对方言词汇进行比较的重要着作。

作者扬雄(公元前53~18年),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他是文学家、哲学家,又是着名语言学家。

《方言》所记载的语言所属区域极为广阔:北起燕赵(今辽宁、河北一带),南至沅湘九嶷(今湖南一带),西起秦陇凉州(今陕西、甘肃一带),东至东齐海岱(今山东、河北一带)。对于朝鲜北部的方言也有所搜集。它还掺杂了一些当时少数民族的语言。

由于整理工作艰辛,《方言》至脱稿时已用去了27年的时间。我们今日见到的《方言》是东晋郭璞的注本,其内容比原本有所增加(原本9000字,今本近12000字),大概是郭氏以前的学者进行了增补。

《方言》的内容和编排基本上模仿《尔雅》,但是没有类名。《方言》对所记录的词汇,往往注明“通语”、“某地语”、“某地某地之间语”、“转语”等。通语即当时通行的语言,某地语即当时某个地方的方言,某地某地之间语即通行区域比通语小比某地语大的方言,转语则是由于时间和地域上的不同而语音发生变化的词。

《方言》对所记词汇大都说明通行区域,可从中大体了解汉代方言分布的轮廓。这对后人研读古代史籍很有意义,对研究汉代社会文化也是难得的宝贵资料。

016《释名》是一部怎样的训诂书

《释名》作者刘熙,字成国,东汉人,曾师从着名经学家郑玄,献帝建安中曾避乱至交州,史书中少有记载,事迹不详。

《释名》共8卷,27篇,释名共计1502条。卷首有作者自序,阐释其撰书的目的是让百姓知晓日常事物得名的原由或含义。

其27篇分别为: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用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

本书虽不够完备,但已是相当丰富。对于后世研究训诂、语言及社会学来说,有着重要的价值。

017《广雅》,我国最早的词典

《广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三国时魏人张揖着。

《广雅》是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一部训诂汇编,相当于《尔雅》的续篇,篇目也分为19类,各篇的名称、顺序、说解的方式,以致全书的体例,都和《尔雅》相同,甚至有些条目的顺序也与《尔雅》相同。

因为《尔雅》以解释五经的训诂名物为主,所收集的训诂还不够完备,而由西汉初到三国,已经400多年,由于生产和文化的进步,语言和文字都有了新的发展,不见于《尔雅》的新词、新义、新字日益增多,所以社会需要新的语言文字着作。张揖编着《广雅》正适应了社会的这种需要。

《广雅》原书分为上中下3卷,总计18150字。从条目来看,前3篇中“释诂”篇幅最长,计有809条,比《尔雅·释诂》多出600多条。后16篇中“释器”篇幅最长,计有359条,比《尔雅·释器》多出200多条。

《广雅》是在《尔雅》后出现的“雅”书中最有价值的一部训诂词典。《广雅》书中收录了不见于《尔雅》的许多词语,其中包括汉魏以前经传子史的笺注,以及《三苍》、《方言》、《说文》等字书当中的训诂,为后人考证周秦两汉的古词古义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018《马氏文通》有何重要意义

《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理论研究中国语法的着作,在我国语言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语言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却一直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也没有一部系统的专着。十九世纪末,曾在法国留学的马建忠,借鉴拉丁文的语法研究古代汉语,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着作《马氏文通》。

这部着名的语法着作写于1898年,作者马建忠,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他精通拉丁语、希腊语、英语、法语等多种西方语言,又对中国古籍和中国传统语文研究有深厚功底,长期从事中、西语之间的翻译工作,具有较为明确的语法观念,更重要的是他把撰写语法着作视为发展民族文化、振国兴邦的良策之一。

加之马建忠还有一位同样精通西方语言、着有《拉丁文通》并多年从事双语教学和翻译工作的哥哥马相伯可与商酌切磋。所以,经十余年的勤求探讨,马建忠终于完成了三十余万言的《马氏文通》。《文通》既是第一部汉语语法书,也是中西方文化开始结合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