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
8926100000080

第80章 史学·典藉(6)

《通典》亦有其不足,比如仅《礼典》就有100卷,占了全书的一半,而兵、刑部分却没有记载军事制度的发展变迁。如此,不免给人以全局失衡之感。但从总体看,《通典》编排得还是整齐有序,条理井然,很便于读者查阅。

《通典》在历史编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典章制度专史的开创之作。杜佑“统前史之书志,而撰述取法乎《官礼》”,创造性地撰成综合性制度通史,在中国史学发展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后世所谓“三通”、“九通”、“十通”,都与《通典》有关。清代乾隆皇帝把《通典》视为“恢恢乎经国之良模”。其影响之大,可以想见。

030《唐会要》,现存最早的会要体史书

《唐会要》是记载唐代典章制度的专书,是现存最早的会要体史书。宋人王溥撰。

王溥(公元922~982年),字齐物,并州祁(今山西祁县)人,后周宰相,宋初罢相,迁官至太子太师。书成于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

《唐会要》共100卷,分帝系、礼、宫殿、舆服、乐、学校、刑、历象、封建、佛道、官制、食货、四裔13类,下又细分514目,另在不少条目下有杂录,将与该条有关联又不便另立条目的史事列入。书中所记史事有不少为两《唐书》和《通典》所无。唐起居注、实录已亡佚,部分内容多靠此书保存,所以弥足珍贵。

《唐会要》所记,以宣宗前的内容较丰富,宣宗以后因编者无所因循,加以唐末历史资料散佚,故所述较为简略。

031《通志》是怎样的一部通史

《通志》是记载历代史料的通史,南宋郑樵撰。

郑樵(公元1103~1162年),字渔仲,宋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他从十六岁开始谢绝人事,闭门读书,深居夹漈山讲学三十年,人称为夹漈先生。郑樵出身贫寒,却靠艰苦自学,成为罕见的史学家,花费了数十年心血成就了一部包罗各代历史的《通志》。

《通志》全书共200卷,有帝纪18卷、皇后列传2卷、年谱4卷、略51卷、列传125卷。上起三皇,下迄隋代(礼、乐、刑、政至唐)。

《通志》的体例和编纂方法,在我国史学发展史上有过一定的影响。清乾隆年问所修的《续通志》和《清朝通志》,就是根据《通志》的体例和方法修成的。甚至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以及《九通》中的其他着作,在体例上也吸取了《通志》的成果。

“总序”和“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郑樵在“总序”和“二十略”中用了他大部分的精力,提出了一些超越一般史家水平的卓越见解。这二十略有些是郑樵独创的,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由于郑樵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通志》也存在一些不足,譬如它仍然没有突破正统的旧史的格式;在史料的考订方面,也难免有主观片面的臆断。还有其立场观点上的问题,对农民起义持批判态度。此外,郑樵还存在着地理史观、宿命论以及复古主义思想等。

032《文献通考》是怎样一部典志体史书

《文献通考》是记载上古至宋宁宗时典章制度的典志体史书,简称《通考》,元人马端临撰。

马端临(约公元1254~1323年),字贵与,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南宋右相马廷鸾之子。以荫补承事郎,宋亡,隐居不仕,据说,其从34岁左右开始编纂《文献通考》,以20余年精力着成。《文献通考》可补唐杜佑《通典》之不足。

该书的资料主要来源于经史、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即“文”),和臣僚的奏疏、诸儒的评论以及名流的燕谈、稗官的记录(即“献”),并通过这些材料,对各项典章制度进行原始要终、融会贯通,故名《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共348卷,24门(有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等19门,又加入了《通典》所没有的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等5门)。

自《经籍》至《物异》等5门为《通典》所未有者,此外19门均为《通典》的原目或子目。书的内容起自上古,终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就其体例与内容来看,实为《通典》的扩大与续作,这是本书的第一个特点。

本书的取材中唐前以《通典》为基础,并进行适当补充。中唐以后则是马端临广收博采的结果,尤其是宋代部分,当时《宋史》尚未成书,而马氏所见到的宋代史料最丰富,所以其所收之材料多为《宋史》所无者。取材广博,网罗宏富,可以说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

此外,《通典》以《食货》为首,说明杜佑对国家经济的重视;郑樵《通志》移之于《选举》、《刑法》之后;而马端临更将之列于全书之首,且增加为8门之多,可知马氏对经济的重视更超过杜氏、郑氏。

《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三书都以贯通古今为主旨,又都以“通”字为书名,故后人合称之为“三通”。

033《册府元龟》是怎样的一部史学类书

《册府元龟》是史学类书,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王钦若等编修,成书于大中祥府六年(公元1013年)。书名为宋真宗赵恒诏题,“册府”是帝王藏书的地方,“元龟”是大龟,古代用以占卜国家大事;书名之意,即指此书可作帝王治国理政的借鉴。

该书历八年而成,取材十分严格,均以正史为主(间及经书、子书),小说、杂书一律不收:类目以人物、事类为中心,不及其余。体例以编年体和列传体相结合.共3l部,1104门。门有小序,述其宗旨。

由于该书征引繁富,也成为后世文人学士运用典故、引据考证的一部重要参考资料。其中唐朝、五代实录史料极其丰富,是《册府元龟》的精华所在,不少史料为该书所仅见,即使与正史重复者,也有校勘价值。其中收集的大量的《旧唐书》史料,由于《旧唐书》失佚已久,要复原此书,必须大量引用《册府元龟》。

034《明儒学案》,中国第一部学术史专着

《明儒学案》是中国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史专着,它系统记载、总结论述了明代学术思想的发展演变和流派,是明代思想史、哲学史、学术史的专着。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编纂。

全书共62卷,于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成书。全书一共记载了明代的210位学者。“明儒”是指明朝的读书人,“学案”的“学”指学术、流派,而“案”则谓考察、按据。

首列《师说》一篇,作为全书总纲;以下略按时代先后和学术流别,以及各家治学宗旨分类,共列祟仁、白沙、河东、三原、姚江、浙中王门、江右王门、南中王门、楚中王门、北方王门、粤闽王门、止修、泰州、扩泉、诸儒、东林、蕺山17个学案。

每个学案前面为案序,略述该学派师承渊源、主要代表人物、学术宗旨等内容;其次是学者小传,首列学派创始人作为案主,然后按照师承或地域列本派学者个案;小传之后摘录传主的主要学术着作或言论之精华,编成《语录》,间或撰有案语加以评论,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每个学案的学术风貌。

《明儒学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完整的学术史着作,开创了史学上的学案体史书体裁,适应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思想繁荣的需要。

《明儒学案》中未为李贽立案,对颜钧、何心隐只在《泰州学案》叙论中提到,也不免偏见。

035《华阳国志》,地方志中最值得称道的一部

《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是东晋人常璩在东晋永和四年(公元348年)到永和十年(公元354年)所着,它记载了巴蜀地区的历史、地理、人物等诸多情况,它是古代地方性史地书中较为完整的一部,向来受人称道。

常璩,字道将,生卒年不详,蜀郡江原(今四川崇州东南)人,曾在十六国中的成汉政权担任散骑常侍,掌管文书。东晋大将军桓温灭成汉后,常璩被桓温任命为参军,后随桓温一起到了建康。

常璩之所以写下《华阳国志》,一方面是因为心怀故土,一方面也是为了保存蜀地文化。在编撰体系上,《华阳国志》自成体系,它把东晋初年以前的梁、益、宁三州的历史面貌、政治变迁、不同时期的人物传记,由远及近、由广而微地编撰成一书,是一部地方史的杰作。

《华阳国志》对西南30多个少数民族和部落的名称、分布进行了详细记述,特别是一些部落的历史、传说、风俗、与汉族皇朝关系的记载,为研究民族的起源、迁徙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

036《洛阳伽蓝纪》,我国早期地区专业志的佳作

《洛阳伽蓝记》是南北朝时期记载北魏首都洛阳佛寺兴衰的地方志,“伽蓝”为梵文音译“僧伽蓝摩”的简称,即寺庙。作者是东魏杨衙之,北平郡(今河北卢龙)人。

洛阳曾是北魏都城,当时有千余寺庙。北魏灭亡后,该城日渐破败,寺庙也都毁败不堪。杨衙之亲睹洛阳城佛寺兴衰,感慨系之,乃撰此记。

本书所记只有43寺。书中以兴废沿革为纲,然后按远近次序,分城内、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各为1卷。其体例为先写立寺人、寺庙防卫及建筑风格,再写相关人物、事件、传说、逸闻等,是一部重要的佛教典籍,也保存了许多洛阳地区的掌故、风土人情和中外交流诸事,此外,其文笔生动优美,“秩丽秀逸,烦而不厌“,兼用骈俪,风格与《世说新语》相类,亦是上品文章,为我国早期地区专业志的佳作之一。

037《明史纪事本末》,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明史纪事本末》是由清谷应泰编撰的一本记载明代重要史事的纪事本末体史书。

谷应泰(公元1620~1690年),字赓虞,号霖苍,直隶丰润(今河北丰润)人。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进士。十三年官至浙江学政,公余延揽名士,藉张岱《石匮藏书》与谈迁《国榷》,又广稽博采,至十五年年末成书。

该书仿《通鉴纪事本末》的体例,取材明代典章事迹,共80卷,每卷为一目。纪事始于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元璋起兵,迄于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朱由检自杀。选录其中八十个历史事件或专题,按时间顺序编排,记述始末,首尾一贯,简明扼要。卷末附有作者的史论。

该书成书较早,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其不足也显而易见,如多述及政治,略谈经济及典章制度;极力回避明满关系;在部分内容上过于依据野史传闻等。

038《贞观政要》,被唐代皇室列为经典的专题性史书

《贞观政要》,是一部专题性史书,唐吴兢撰,约成书于唐开元初年。吴兢(公元670~749年),汴州人,着述很多,仅存《贞观政要》一部流传于世,他写作此书是借古讽今,借歌颂唐太宗时代的德政,告诫后世君王要择善从之,以利江山稳固。

此书的体例和方法与《尚书》、《国语》相类,所记基本为贞观年间唐太宗与魏征等45位大臣的问答,也有大臣的劝谏奏疏及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内容广泛,对唐太宗君臣治国安邦的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将贞观年间的太平盛世展现在读者眼前,对于唐太宗的过错,吴兢也秉笔盲书,列举唐太宗晚年的奢靡放纵。

《贞观政要》问世之后,唐代皇室列为必读经典,宋代则仿其例编撰《三朝宝训》、《两朝宝训》、《仁皇训典》及《圣政》等等政治文献,作为皇帝、太子的讲读内容。元、明、清三朝对《贞观政要》同样十分重视,推崇备至,表明历代帝王都知道从这部书中可以得到借鉴,追求政权与国家的长治久安。

039《大唐创业起居注》,我国现存最早的起居注

《大唐创业起居注》是记载李渊创建李唐王朝的编年体史书,唐温大雅撰。温氏是李渊大将军府的记室参军,此书是他随军记录而成。

此书共3卷,记述李渊起兵反隋到攻克长安、废除隋帝、正式称为唐帝的史事,时间共357天。书中所记与新旧《唐书》及《通鉴》多有不合。《起居注》说李渊起兵出于己意,两《唐书》则说秦王李世民首谋;《起居注》历记李渊雄才大略,两《唐书》则将其描述得慵懦无能;《起居注》记录了李建成的多次战功,两《唐书》或归于秦王、或不记,《通鉴》虽间或记录也不提建成之名。由此可知李世民即位后纂修史书,不无抑扬;也可见《起居注》保存资料的可贵。

《大唐创业起居注》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起居注,也是清代以前唯一传世的起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