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新编国学知识全知道
8926100000009

第9章 民俗·礼仪(8)

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等。因此,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后来父之弟统称“叔父”。《史记·项羽本纪》:“其(项羽)季父项梁”,这里的“季父”泛指叔父,而季父通常专指最小的叔父。

040古人如何确定座次位置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者居上位,位卑者处下位。秦汉以前,人们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

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集群宴会中座次的排列,也是很有讲究的。两汉以前,人们习惯“席地而坐”,“上坐”,乃宴席的“尊位所在”,亦即“席端”。“席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即以面朝东坐为上。在“室”内设宴,座次“以东向为尊”。而在位于宫室主要建筑物前部中央坐北朝南的“堂”上,则是以南向为最尊,次为西向,再次为东向。

隋唐以后,开始了由坐床向垂足高坐起居方式的转变,方型、矩型、圆形诸形制桌椅的出现,让座次利益也有了新的改变。

以圆桌为例,它是应聚宴人多和席面大的要求而产生的,其最初让用惯了方桌的人很不适应。清中叶以后,圆桌成为了酒楼流行的餐台式样,座次一般是依室的方位和装饰设计风格而定,或取向门、采光,或依厅室设计风格所体现出的重心与突出位置设首位。通常侍者会用餐巾折叠成花、鸟等造型摆台,由于十分醒目,首位一望便知。

总而言之,上下前后左右的尊卑古今一样。尊位既定,那么排座次的传统规矩往往以官场中级别的高低为序,分就主次位。在民间,多以辈分长幼为序,长辈、长者坐尊位;在师门则以进门的先后为序。

趣味链接:避席

先秦时期,凳子还没有出现,所设的座位就是一张坐席。在交际场合或双方谈话的时候,有时为表谦卑或对长者的敬意,常有离开坐席俯伏在地面上的动作出现,这个动作就叫避席。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避席而对曰:‘……君虽有赐,可以使婴倍其托乎?’再拜而辞。”晏子不愿意背弃自己的结发之妻,也不想接受齐景公想把爱女嫁给自己的想法,但又不能过于直接地拒绝,于是就用了这种谦卑的跪姿来表达自己的婉拒之意。

041结发礼有什么讲究

自古以来,人们习惯将原配夫妻称为结发夫妻。为什么要这样称呼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明白“结发”的含义。

结发是中国古代婚礼中的一个重要仪式。上古社会的结发婚仪已不可考。据《曲礼》云:“女子许嫁,缨。”“缨”是一种丝绳。女子许配人家以后,便用它来束发,以此表示她已有了对象。即“示有从人之端也。”直到她成婚时,那条丝绳才由新郎亲手从她的头发上解下,这就是《仪礼·士婚礼》中说的“主人(婿)入,亲脱妇之缨。”

可见,“缨”确是夫妻间的信物。汉、唐诗歌中,多有“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汉·苏武诗)、“与君初婚时,结发恩义重”(曹植《种葛篇》)、“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杜甫《新婚别》)之类的诗句,说的就是这种结发婚仪。

到了唐代中、后期,“结发”由婚前系缨、成婚时脱缨,演变成新婚夫妇在喝交杯酒前,各剪下一绺头发,绾在一起表示夫妻同心。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道:“凡娶妇,男女对拜毕,就床,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缎、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文中写的,就是这种婚仪。后来,人们就习惯将结发夫妻作为原配夫妻的代名词了。

042“拜堂”的习俗有什么讲究

拜堂也叫拜花堂,俗称拜天地。这是男女成婚最主要的一个仪式。但在拜堂之前,新娘却还要经过许多仪俗。如,迎亲队伍回到男家后,喜轿不能马上进门,而要留在门外,据说这是在给新娘“憋性子”,能把新娘的脾气憋得柔顺。

喜轿到了院子里后,还要从预先摆好的炭火盆上慢慢地跨过去,这叫“跨火盆”,意思是烧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以后的夫妻生活会越过越红火。

新娘从轿里出来后,脚还不能踏地,所以又有“传席”的仪俗——地上铺着红毡毯,有人不断地传递着朝前铺,新娘踏席而行。后来也有用米袋的,叫“传袋”,以袋隐代,取其代代相传的意思。据说在这个仪俗中,新娘的脚不踏地,还隐含有不可得“地”,即不可让她在男家有权有势的意思在内的。这反映了当时男尊女卑的习俗观念。

这一切仪俗完了之后才是拜堂。江南的旧俗是男左女右,在司仪的引导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按照古人的意思,男女相交是从结婚开始才具有了人伦之义,而结婚又是有“天神之兆”作依据的,所以首先要拜天地;从结婚之日开始,新娘就成了男方家庭的一员了,所以又要拜父母;结婚之后,男女双方两个独立的个体融合为一体了,所以还要新郎新娘交拜。

拜堂之后就是大宴宾客的宴请活动了。这也有许多讲究,如座次的排列、菜肴的配置、敬酒和祝酒等,甚至还有大唱宴席歌的,以此来营造喜庆的氛围,抒发欢快的情感。

趣味链接:拜堂由来的传说

据说,远古时期的女娲刚开始造人时,只造了一个俊俏的后生。因此,后生常常倍感孤单寂寞,整天唉声叹气的。

无奈之下,后生只有把他的寂寞向月亮倾诉:“月老啊月老,给我找个知心人吧!如果你能帮我如愿以偿,我世世代代都领你的情!”月亮忽然一闪,传来了一个老人的的声音:“后生不要愁,我给你找个伴。”

这时,只见一个白眉长须老人拄着一根龙头拐棍,领着一个姑娘飘飘悠悠地来到这位后生的面前,对他说:“我让女娲造了一个女人,给你领来了,你们先认识一下。过一会儿我就给你们办喜事。”说完,老人就不见了,只留下他们两人在那里四目相对,默默传情。

然后,月老又领着两个白发白须的老人出现了。月老说要为他们举行婚礼,他指着两个白发白须的老人说:“这是天公和土地,你们以后的生活都离不开他们,所以你们首先要拜一拜天公和土地。”

043“盖头”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古时候的婚礼中,新娘头上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被称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入洞房时由新郎亲自揭开。

最早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只盖住头顶,用以避风御寒。以后各族人民纷纷仿效,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

据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要求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

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广为流行,已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装饰,而且新娘的盖头一般都选用红色的。

关于新娘蒙盖头的习俗,有一个神话传说。

据唐朝李冗的《独异志》载,宇宙初开的时候,天下只有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得配为夫妻。于是,兄妹俩上到山顶,向天祷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空中的几个云团聚合起来;若不让,就叫它们散开吧。”

结果那几个云团聚合为一。于是,女娲就与兄成婚。女娲为了遮盖羞颜,“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扇与苫同音。苫者,盖也。

以扇遮面,终不如丝织物轻柔、简便、美观。因此,执扇遮面就逐渐被盖头蒙头代替了。其他许多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中,都有用树叶、兽皮或编织物遮面避羞的描述。也许,新娘蒙红盖头就是由其演变过来的。

趣味链接:喝交杯酒的由来

我国上古时期,新婚夫妇有“共牢”、“合卺(jǐn)”的习俗。共牢,即举行婚礼时,新婚夫妇一起吃掉祭祀后的肉食(祭祀的物品称为牢),象征从此以后夫妻尊卑相同。合卺,即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婚夫妇各用一片瓢装满喜酒当众共饮。匏瓜有苦味,隐喻夫妻可同甘共苦。

合卺的风俗发展到宋代,就变成了喝交杯酒。王彦辅在《尘史》中记载:“古者婚礼合卺,今也以双杯彩丝连足,夫妇传饮,谓之交杯。”据说喝完交杯酒后,要“掷杯于地,验其俯仰”,“盏一仰一合,俗谓之大吉”;后来干脆“以盏一仰一覆安于床下,取大吉之意”。

到了近代,喝交杯酒的仪式又有了很大的变化。清末民初,交杯酒仪式已发展成为“合卺”、“交杯”、“攥金钱”三部分。现代婚礼中,“攥金钱”已为“掷纸花”所代替,唯有交杯酒仍然盛行不衰。

044“乘花轿”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早期,迎娶新娘多是用车,而不是轿子。这是因为,车要比轿子出现得要早。

封建社会早期,士大夫家庭娶亲的礼仪很讲究。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项规定。每项规定中,又有极为细致的要求。

譬如,男子到女家“亲迎”,要穿黑色衣服,要在黑夜里用黑漆车子,打着火把前去。新媳妇是坐在车子里的,车上有盖,里面有帷幕,以免被人看见。因为古人认为妇女代表阴气,迎阴气入室,宜在晚上进行。

轿子起源大致从唐朝开始,南宋孝宗曾为皇后制造一种“龙肩舆”。上面装饰着四条走龙,用朱红漆的滕子编成坐椅、踏子和门窗。内有红罗茵裤、软屏夹幔,外有围幛和门帘、窗帘。可以说,这是最早的“采舆”(即花轿)。这以后,历代帝王都为后妃制造采舆,而且越来越华丽。

轿子娶亲这个仪式出现在宋代,并渐渐成为民俗。这主要和“亲迎”仪式出现了一系列变化有关。例如这时亲迎已改在早晨进行,新郎要披红插花,所以新娘坐的轿子也改成鲜艳的花轿。

045为什么会有“闹洞房”的习俗

“洞房”是新婚的房间,我国更有闹洞房的传统习俗:新媳妇过门头天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拥挤在新房里,大家七嘴八舌,向新娘提出些五花八门的问题和要求,闹得小两口面红耳赤,啼笑皆非,大家却哄堂大笑。有时,“洞房”的门口还要贴上喜联:“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用来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

闹洞房的习俗起源于战国晚期,由河北一带向其他地区传播。燕太子丹曾被作为人质押在秦国,后来伺机逃回。为了保卫燕国,广纳宾客,搜罗勇士,企图刺杀秦王。为此,宾客们调戏他的姬妾美人,他亦无所谓,甚至主动献媚以结欢心。

太子丹这种看重宾客轻视女眷的行为,对民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导致一国形成愚悍轻薄的风气。有客人上门,主人会荐妇伴宿,以为体面。举婚礼时,听任调笑戏弄,男女无别,认为是荣耀风光。

山东一座汉画像石墓中,就有一幅“闹洞房图”的画像石,表现一男一女在第三者的强制下作亲吻状。这说明闹洞房习俗在汉代已经流行。

不光是汉族,甚至北朝当政的鲜卑族,也有闹洞房的习俗,并以“弄女婿”为重点,甚至贵为皇帝亦不能免俗。北齐文宣帝高洋纳殷昭仪的新婚之夕,殷昭仪的嫂子元氏也去闹房,竟然用世俗之“弄女婿法,戏文宣”,高洋为此怀恨。

今天,闹洞房已经成为向新人道喜、致贺亲友共聚的活动。比起古俗来也更文明,且具有现代色彩。

046新娘拜见舅姑有什么讲究

古代,新娘成婚后的第一道大礼就是拜见舅姑,舅姑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公婆。《尔雅·释亲》:“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

新娘拜见舅姑的礼仪在周朝是非常庄重的。《仪礼·士昏礼》载,新娘拜见舅姑一般是在亲迎的第三天,也就是成婚的次日举行。

那一天,新娘心需早早起床,梳妆整齐后,恭恭敬敬地等待着去拜见舅姑,希望能讨得舅姑的欢心。《礼记·檀弓》中说,新妇如果不妆饰打扮是不敢去见舅姑的。

唐代诗人朱庆馀写过一首《近试上张水部》诗,这首诗十分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一个新嫁娘想要讨得舅姑欢心的心理和神态:“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花烛之夜就早早地起了床,等待着去见舅姑。还怕自己的妆饰不合舅姑的心意,先低声问问自己的夫婿。

按照《礼记》的记载,新妇拜见舅姑时,还要带上枣子、栗子和用姜桂腌制的干肉等作见面礼,以此来谐音早生子和早立家业的意思。第二天公婆就要回敬新妇一杯酒,新妇也答谢一杯酒,然后公婆从西阶下堂,新妇从东阶下堂,以此表示新妇从此代替了主位,公婆成了客。这就是周朝的“着代”之礼。按照周朝的婚礼,新妇在入门之后,还要去宗庙拜见祖宗,行庙见之礼等。这些礼仪在后代都逐渐有所简化和紧缩。

自南朝晋宋以后,新妇在拜见舅姑时还常有众宾列观。唐代则还要拜见新郎的尊长和故旧等,以识记丈夫家的长辈和幼辈,便于以后的称呼,明确自己在丈夫家族中的地位。这对新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礼仪。

趣味链接:新妇试厨

新妇拜见舅姑后,就要开始履行职责了。这第一项工作就是试厨,就是下厨房做饭来伺候公婆。唐代诗人王建有一首《新嫁娘》诗,写的就是新妇试厨的情景:“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初次伺候公婆,不了解公婆的食性,怕公婆不喜欢,所以拉了小姑来试尝。这首诗写出了新嫁娘对试厨工作的重视。而这一礼仪的象征意义是说明男女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与角色的不同。

女儿出嫁三天之内,娘家还要派人送熟食,俗称“暖女”。这是因为出嫁是女儿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刚嫁到夫家又难免会有寂寞和冷落的感觉,所以娘家就用送食品的方法来表示对女儿的关怀,以此来温暖女儿的心。这种习俗是在唐宋以后才逐渐形成的,唐以前尚未见记载。

传统的婚礼都是以男家为重的,但女家也要有所庆贺。新娘有隆重的拜见舅姑和试厨等成妇的礼仪,新郎也有热闹的成婿礼,这就是“回门”。

回门礼一般在新娘完成了夫家各项礼仪之后的第三天或第七天举行。届时新娘要陪同新郎回娘家去拜见岳父和岳母。这个仪式也是非常隆重热闹的:女家要大摆宴席款待新女婿,女家的亲属要给新女婿送贺礼,还要戏弄新女婿;新女婿在这里也要叩拜尊长,认认女家的大小。在完成了成婿礼之后,女家还要备鼓乐吹吹打打地送他们回家。

完成了成妇礼和成婿礼之后,新婚的仪式才算全部结束,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准备生儿育女了。

047古代的婆媳礼有何讲究

传统家礼要求女子恪守“妇道”。媳妇怎样侍奉公婆才算是恪守“妇道”呢?公婆又应如何对待媳妇呢?

媳妇的职责就是侍奉公婆。《礼记·内则》说:“妇事舅姑,如事父母”。但由于男女、内外有别,媳妇主要是侍奉婆婆,唯婆婆之命是从。媳妇侍奉舅姑,必须抱着“如事父母”的心情,把做女儿时所学到的礼节,搬到夫家来应用。

侍疾,是家礼中媳妇侍奉婆婆的一项重要内容。封建社会不少“孝妇”,就是靠侍疾于婆婆而博得好名声的。

古代男子未娶叫“中馈犹虚”,女子出嫁到夫家,“主中馈”是责任之一。“妇主中馈”就是“烹治饮食”。媳妇主持一家的烹饪,要调和五味,照应长辈的饮食。

媳妇除了照应公婆的饮食外,对于公婆的起居生活,也有照料的责任。平时,舅姑要坐,媳妇就立刻端上“席具”请舅姑就坐。到了晚间,安排好舅姑寝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