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一梦华胥终须醒
89270100000025

第25章 摆摊

霞光散去,一轮炫目的太阳徐徐升起。天地之间出现了新的景象。

这天,李月娥特意带着小豆儿来找了一趟唐七。大概的意思就是想让唐七在镇上帮小豆儿找个学堂。小豆儿也到了入学堂的年纪了,唐七应下了。

下午,唐七顶着个大太阳,各个书塾都跑了一遍做了个对比,最后选了一个比较有声望的。这下就等着明年开春带着小豆儿来报名入学了!

唐七在书院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学子不禁也想起了自己。如果当初没有来到这里的话自己应该也快毕业了吧,也不知道唐老头他们有没有适应了没有自己的日子。

唐七从学堂出来,听到有学员讨论携带饭菜的问题,唐七这才发现,书塾是没有食堂的,学堂周围似乎并没有小吃可以充饥,唐七不禁怀念起现代学校周边那些小吃来。

关东煮,炸鸡汉堡,手抓饼,冰粉,煎饼果子,烤冷面,凉皮......哇啊,越想越收不住,想吃!想到这茬,唐七怎么就忘了这么一大商机呢!若是把这些小吃摆到这里,那银子还不大把大把的赚啊!

既然这里还没有这一市场,不如,让自己来开发如何~~~

况且这些小吃自己都贡献给程继宗的春风楼了,到时候跟程继宗说一下让他每天加量自己再拿去学堂外卖。

想到这里唐七才发现,自己一个人要做那么多东西明显不可能啊。更何况,她现在也自立门户了,宅子那么大,总要有丫鬟家丁才像样啊,而且村里闲着的妇女不少,用的时候雇佣她们就是。

想着自己现在还有点闲钱,就想去牙行先看看,可以先买个丫鬟啥的来打打下手。

刚到牙行,就见一个鬼精的老板,他见到唐七立刻过来招呼着。

唐七虽然没有买过家奴但是古装电视剧倒是看了不少,于是学着电视里的样子大致说了自己的要求。

不一会儿,老板乖乖的领着两个丫鬟出来,

“娘子,我现在这里有两个符合你要求的姑娘,都是家室清白的老实人,你看看你要哪个?”

两个小姑娘轻轻的向唐七行了个礼,看上去都是被调教得不错的。唐七想了一下,她现在要的是能帮忙做家务和打下手的。

老板似乎看出了唐七的心思,便赶紧介绍着:

“采薇:年方二八,普通农女,爹娘去世被卖到牙行。特长是整理杂物,做得一手好菜。价钱十两;含烟:年芳二九,大户人家丫鬟,因旧主吃了官司被卖到牙行。特长是歌舞。价钱十五两。您看看您要哪个?”

嗯,这样一看还需要选嘛,果断选采薇。于是唐七付了钱领着采薇走了。

回家的路上,唐七摆出一副人畜无害的笑容:

“采薇,我跟你说一下规矩哈,虽然咱们家现在人丁少些,但以后人会越来越多的,咱们先把规矩立好,以后管理起来也方便些,知道嘛?”

“采薇明白。”

于是,唐七提了几个要求,又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情况。而说到唐七靠自己挣下现在家业的时候,采薇看唐七的眼神都多了几分钦佩。

到了集市,唐七给采薇买了两身衣服。采薇看着唐七为她置办东西,心底一丝温暖的感觉慢慢袭来,自从爹娘死后就没人对她这么好过,就连自己的亲舅舅都觉得自己是累赘把自己卖到了牙行,想着想着,不知不觉流下了两行热泪。

“哎呀,你哭什么呀?”唐七转身就看见采薇哭了,便拿出了自己的手帕帮她擦。还以为是不是因为她年纪小,要去一个新环境害怕之类的。

采薇接过帕子,对着唐七露出了个大大的笑容道:

“没事的小姐,我就是高兴,除了我爹娘没人对我这么好了,而且能跟着这么厉害漂亮的小姐是我的福气,我就是太开心了。”

“别怕,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别哭了,走,我带你回家。”

回家后唐七才反应过来,以现在的条件想要摆些需要烹饪加工的小吃是不可能的了,没有煤气罐,手里也没有大碳炉,这样一来就砍掉了大半小吃,不过还剩一些也足够了。

说干就干,唐七已经等不了明天了。最后跟程继宗商量好自己要的菜品让厨子加量,然后采薇会来春风楼拿,至于菜品的材料费便从分红里扣。

于是第二天,学堂对面的大街上,唐七和采薇两人推着一个大车车在学堂门口摆起了摊子。晌午休息的时间到了,唐七赶紧吆喝着:

“瞧一瞧,看一看了啊,香喷喷的炸鸡汉堡鸡肉卷,还有现拌凉皮凉面,冰冰凉凉的冰粉~”

渐渐地人多了起来,这些可是九源镇大名鼎鼎春风楼里的小吃,他们有些没吃过总听过吧,况且卖的价格也不贵,不一会儿,东西就这么空了。

“耶!出师大捷。”唐七激动地摇着采薇。“今天就先这样,走,回家数钱去。”

“小姐,采薇的头都快被你晃晕了。”

好家伙,一上午就卖了一两银子。不过九源镇是有三个学堂的,况且,早晚都去摆摊的话就唐七和采薇两个人怎么都不可能三个学堂都卖的,所以,现在该找帮手了。

现在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唐七赶着去了一趟灵山村找到了青婶。

“青婶,我跟你说,我现在虽然买了个下人,但是宅子那么大,又有很多活要做,根本忙不过来。而且我现在想发展一下副业,所以我想雇几个人来帮我,我呢也可以多给他们一些酬劳让她们可以贴补家用啥的。”

“听你这么一说,这是好事呀,咱婆娘也能赚钱,省的扯快布还得看爷们的脸色,省下的还能补贴家用不是。”

“好,那就这么说定了,你就帮我问问同村的,有哪些愿意来的,每人每月五贯钱,只要六个人。”